經典漫畫展
內容連載 頁數 1/6
摘自 「第一章 科學與政治革命」
 
1 革命的分類
 
我們通常將「革命」一詞應用於突然的政治變革,但這個詞也可以用來表示所有突然的轉變,或者看似突然的轉變,無論是信仰、觀念還是教義的變化。
 
我們之前已經詳細討論過理性、情感和神秘等因素在形塑觀點和信念時,如何影響我們的行為。因此,在此便不再贅述。
 
一場革命最終可能演變成一種信念,但它往往是在完全理性的動機下開始,例如壓制令人髮指的濫權行為、令人厭惡的專制政府,或是推翻不得民心的君主等等。
 
雖然革命的起因可能完全基於理性,但我們絕不能忘記,在準備革命的過程中,所援引的理由唯有轉化成情感,才能影響群眾。理性邏輯可以指出需要消滅的弊端,但要撼動群眾,就必須喚醒他們的希望。而這只能透過激發情感和神秘因素來實現,因為這類因素賦予人們行動的力量。以法國大革命為例,當時哲學家運用理性邏輯論證了舊制度的弊端,進而激起了大眾渴望改變的慾望。神秘的邏輯鼓舞人們相信一個按照特定原則所創造的社會美德的信仰,情感的邏輯則解開了被世俗枷鎖禁錮的激情,因而導致了最嚴重的暴行。在俱樂部和議會裡,集體邏輯主導一切,驅使成員採取了既非理性、非情感、也非神秘邏輯所能引導他們去做的行動。
 
任何革命,不論其起因為何,唯有扎根於群眾的靈魂才會產生影響。此時,事件的發展將會受到群眾獨特的心理影響,而呈現出特殊樣貌。因此,民眾運動往往具有非常鮮明的特徵,只要理解其中一個,我們就能夠理解其他所有類似的運動。
 
因此,群眾是革命的執行者,但不是其起點。群眾猶如一個沒有形狀的存在,如果沒有領導者引領,群眾既無法作為,也無意志可言。它會迅速擴大最初接收到的衝動,但它永遠無法自行創造這樣的動力。
 
給歷史學家帶來最強烈衝擊的政治革命往往是最不重要的。偉大的革命,其實是風俗習慣和思想的革命。改變一個政府的名稱,並不能改變人民的心態。推翻一個民族的制度,並不等於重新塑造其靈魂。
 
真正的革命,也就是那些徹底改變人民命運的革命,往往進行得如此緩慢,以至於歷史學家都難以辨別其開端。因此,「進化」一詞遠比「革命」更為恰當。
61 2 3 4 5 6 下一頁 跳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