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閱讀日
內容連載 頁數 5/7

一個人發現真理很難,在發現真理之後堅持真理更難,尤其是在別人無法認同的情況下。一個人要否決謬誤也很難,特別是在別人都相信那個謬誤是真理的時候。年輕的設計師憑藉對真理的執著追求,證實自己對真理和科學的一點堅持。哈佛長年以來形成一種學術標準,對真理的認真探索是這個標準的核心價值。

一個人,要有自己獨立的思想,不要人云亦云,盲從和謬誤不會帶來幸福,只有堅持真理,才可以幫助我們在自己的人生道路上走得更好更遠。

打開科學之門的鑰匙是獨立思考

獨立自主,不僅表示行動上的自立,而且表示思想上的自立,即凡事可以獨立思考。成績優異的學生大多善於思考,而且是獨立思考。所以,想要成為一位優秀的人,必須養成獨立思考的個性。

最早完成原子核分裂實驗的英國著名物理學家拉塞福,有一天晚上走進實驗室,當時已經很晚了,他的一個學生仍然趴在工作台上。

拉塞福問:「這麼晚了,你還在做什麼?」

學生回答:「我在工作。」

「你白天在做什麼?」

「我也在工作。」

「你早上也在工作嗎?」

「是的,教授,我早上也在工作。」

於是,拉塞福提出一個問題:「這樣一來,你用什麼時間來思考?」

這個問題問得真好!

拉開歷史的帷幕就會發現,古今中外有重大成就的人,在其攀登科學高峰的征途中,都是善於思考而且是獨立思考的。

據說,愛因斯坦狹義相對論的建立,經過了十年的沉思。他說:「學習知識要善於思考、思考、再思考,我就是依靠這個學習方法而成為科學家。」

達爾文說:「我耐心地回想或是思考任何懸而未決的問題,甚至花費數年時間也在所不惜。」

牛頓說:「思索,繼續不斷地思索,以待天曙,逐漸地見得光明。如果說我對世界有些微貢獻,那不是由於其他原因,只是由於我的辛勤耐久的思索所致。」他甚至這樣評價思考:「我的成功,應該歸功於精心的思索。」

著名昆蟲學家柳比歇夫說:「沒有時間思考的科學家(如果不是短時間,而是一年、兩年、三年),是一個毫無指望的科學家。他如果無法改變自己的日常生活制度,擠出足夠的時間去思考,他最好放棄科學。」
7上一頁 1 2 3 4 5 6 7 下一頁 跳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