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節書展
內容連載 頁數 1/6
治癒你對於「錢」的負面回憶
 
我們能否在財務上達到最佳狀態,往往與我們從小被教導面對金錢的態度有關。許多人從小就被灌輸這種觀念:錢不嫌多,能存多少就存多少。換句話說,盡可能多做一點工作,成為確保家庭經濟無虞和不積欠帳單的唯一方法。不幸的是,存錢從來不會是第一優先,我們僅會在帳單付清、短期生活壓力解除後,我們才有可能考慮把錢存下來。
 
改變你的存錢觀念
 
這種思維讓我們在財務的管理與經營上起步艱難。第一,這種觀念讓我們被工作和薪水束縛,一有加班的機會就絕對不會放過;我們甚至會在已經緊繃到不行的時間表裡,硬要塞進第二份、第三份工作。更糟糕的是,我們陷入了無止盡的恐慌狀態,深信要賺夠錢就要更拼命的工作。假若竭盡全力仍無法達成目標,我們便會疲憊又憤怒。財務的不穩定會直接影響我們的自我認知,我們感覺不到自己的價值、懷疑自己的生產力。
 
你與金錢的關係,反映了你對自己的感受
 
花點時間思考這件事,想想看是不是果真如此。除了想一想,我們還希望你實際的檢視這一切。因此,接下來有一個小練習:請拿出過往三個月的銀行帳單,將你的消費項目分成以下三類:
 
●    你需要的:這類型的消費,指的是你和家庭的基本需求與所有要繳付的帳單
 
●    你想要的:這類型的消費,包含了所有讓生活更舒適的享受
 
●    天啊,我當時在想什麼?那些完全不必要的消費,很可能是財務創傷的表現
 
在這三個類別中,各類的消費占比如何?在每年總收入中,有多少比例的資金用於投入個人以外的事業或活動?你的金錢流動,無論是收入、支出和結餘,反映了什麼資訊?你有多少存款?被動收入占每個月收入的多少比例?除了儲蓄帳戶以外,你有緊急預備金的戶頭嗎?(請保留這些帳單,我們下一章還會用到。)
 
對於某些從小在重視財務教育與經濟賦權家庭中長大的人,上述的練習並不困難。他們有豐厚的儲蓄,帳戶從不透支,在完成慈善捐款和幫助親友之後,還有剩餘的錢可以支付日常開支和至少兩次的假期旅行。他們與金錢的關係相當好,因為他們被給予了需要的一切來確保這一點。從他們良好的自我形象與家庭的財務狀況中,也可以觀察到同樣的事。
61 2 3 4 5 6 下一頁 跳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