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閱讀日
內容連載 頁數 3/6

要擁有房子和汽車是很不容易的事,這些物件也帶來相應的自豪與成就感。他們成為社區人們心中可能的美好生活的象徵。當被趕離住處、汽車被扣押、房產被收回時,種種失落與愧疚感盤踞在心頭,低語著讓人難以承受的謊言,不論我們多努力都無法逆轉劣勢。其他檯面上看不到的個人經歷,經常透支的銀行帳戶、不斷累積的信用卡債務…等等,都是我們身上無聲的罪疚感與羞恥感,讓我們對自己充滿懷疑,懷疑自己是否不具備做出明智決策的能力。成年後的許多行為,都受到童年期經歷的影響。如同特洛伊的故事,許多人也曾遭遇失去房子的創傷,原因可能是失業、可調利率抵押貸款或失能的家庭。我們會花上大把時間面對自己的情緒問題,照顧自己的身體健康,同樣的,我們也應該好好坐下來反思童年經歷對財務健康的影響。
 
最常見的財務創傷經歷
 
成長在中產階級家庭裡,或是出生於貧困、低收入或失業的家庭中,兩者間存在巨大差異。缺乏流動性的經濟狀態限制家庭的選擇,住的地方不理想,沒辦法出門渡假,沒有多餘的錢參加課外活動。對孩子來說,每逢生日、聖誕節或學年開始時感受特別深,因為不會有錢買禮物或新衣服。當然許多人會感性的浪漫化這段辛苦的時期,說著「我們甚至不認為自己很窮,因為擁有彼此就已經足夠」。理論上來說,這句話並沒有錯,但這其實是一種財務創傷的反應。這反映了我們試圖理解為什麼成長過程中充滿障礙的心路歷程,而我們最終在困境中找到了出路。我們做到了-這很值得驕傲,但這不代表我們沒有受傷。事實是,有一些研究顯示成長於惡劣財務環境中的孩子,更可能在成年後做出不健康的財務決策。
 
在單親家庭長大或在雙親共同負擔開支的家庭裡成長,童年經驗勢必非常不同。單親家庭的孩子,從很小就知道必須盡所能幫忙家裡賺錢,並減少自己的需求,讓父母可以把收入用在其他必要開支上。許多由單親媽媽撫養長大的兒子,經常背負「家中支柱」的沉重責任,不論如何都要賺錢回家。也因此有非常多的狀況是,這些孩子把應放在學業中的精力,拿去賺錢好支付家中帳單。他們很可能因此內化了自己是家中麻煩的思想,並帶著這樣的污名進入成年生活。
6上一頁 1 2 3 4 5 6 下一頁 跳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