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人的療癒展
內容連載 頁數 4/6

如果父母的狀態不穩定,孩子會為了心理或身體的安全發展出因應的保護機制。有些孩子會對朋友隱瞞家裡的真實情況,塑造出一個比混亂生活更美好的形象。他們也可能從不提出自己的需要,因為相信得到的答案永遠是否定的。我們父母呈現出來的生活方式,讓我們在成年後發展出不健康的情緒觸發、創傷反應與逃避的習慣。不論是每次一打開帳單就會恐慌,或是為了彌補過往拮据歲月而深陷購物成癮的惡習。
 
青少年的理財觀念
 
我們在紐約市開辦的一個青少年暑期課程中,痛苦的體認到這個事實。2009年,我們開辦了這樣的課程,參與學生可在課程結束後拿到最高500美元的補助金。其中,我們教導學生各種經濟原則,公立學校往往缺乏這類的課程。只不過,每個禮拜都會有學生讓我們知道在拿到錢的那天,他們去了哪裡。到商場買鞋子、新衣服或飾品…,因為對他們來說,外在形象很重要。他們當中的一些人成長在受限的家庭與環境,把自己打扮的體面一點,成為他們認為唯一能夠向外人展現自己的方式。
 
我們在母校,紐約格林堡的伍德蘭高中開設這個課程。作為一名資深教育工作者與財務顧問,我們和這些參加課程的學生來自同樣的社區,非常清楚我們所面臨的挑戰。學校沒有告訴孩子應該知道的財務知識,孩子的家庭中更缺乏理財素養的傳遞。
 
與不公平作抗衡
 
很明顯,若想抗衡這樣不對等的競爭,我們只能靠自己。因此,我結合了自己在課程設計的經驗與拉沙德的財務專業,開立了一堂讓學生們好理解的理財課程。我們在白板上畫了三個欄位,每個欄位上方都有字母「S」,我們沒有立刻告訴學生這代表的意思。接著,我們分述不同的財務情境,詢問學生會怎麼運用手上的金錢,並要求他們將答案寫在指定的「S」欄位下。漸漸的,有一個欄位填的比其他欄更快,學生們開始猜「S」代表的意思。有聰明的孩子猜到了。
 
我們在完成練習後告訴孩子,金錢有三大用途:儲蓄、消費、分享。這些孩子來自彼此幫助的社群,這樣的道德價值早已深植在他們心中,「分享」是最好懂的觀念。但,他們絕大多數的財務決策都放在「消費」這一個欄位中。學生們從中看見自己的財務真相:他們幾乎難以儲蓄,因為所有資金都用在消費上。
6上一頁 1 2 3 4 5 6 下一頁 跳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