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連載
頁數 6/7
而你會想保留的物品,一定最多只能「暫借」給別人,並且期望他有一天必須歸還,因為那個東西對你來說很重要。
母愛也是如此。放棄自己真正的需求、勉強自己妥協犧牲,就像是暫時借出去的母愛,期待有一天孩子能還回來。
媽媽也有自己的喜好和需求,我不會因為孩子而委屈自己。不委屈不代表不會付出,正好相反,因為不委屈自己,所以我的付出都是甘願的。換句話說,我想做的事情就是真心想做,不想做的事情就不會勉強自己去做,我和孩子是對等的,孩子沒有欠我什麼。
我想吃的東西我不會讓給她,因為我也有需求,不會因為女兒是小孩,就讓她把喜歡的菜整盤吃掉,也不會讓她搶別人的東西來吃。話說女兒有一次未經我同意就吃光我的麥克雞塊,我真的氣到唸她一頓,那是我等了三十分鐘才送來的雞塊啊!
現在女兒若因為吃不夠想吃我的份,都會詢問:「媽媽,這個排骨妳要吃嗎?可以給我嗎?我想吃。」如果情況允許,我會再買一塊給她,但如果只有一塊,我會依照當時心情有以下幾種回答:
1.「不行,這排骨我很想吃,抱歉不能給妳。」這代表我也很想吃,我不想分享。
2.「好啊,喜歡就拿去吃吧!」如果我當時吃不下或覺得無所謂,就會爽快給她。
3.「蛤……可是我也很想吃,那不然再分妳一半吧。」代表我很猶豫,但也想疼愛她,所以最後還是選擇跟她分享。
我通常會讓她知道我的掙扎,但因為我愛她,所以還是願意分給她。很多時候媽媽內心的糾結、煩惱、掙扎都只在內心翻騰,在內心消化完畢,但孩子根本看不出來,當他們對媽媽的糾結無感,久了就會視為理所當然。
所以,媽媽如實呈現自己內在情感,除了能幫助孩子理解他人付出背後的「不容易」,也能讓孩子慢慢體會到「感恩」。
忠於自己,而不是忠於典範
「偉大的媽媽」背後往往有很多為了家庭、小孩的犧牲。我不想偉大,我只想當一個真誠的媽媽,一個與內在自我對齊的母親。
在我想讓的時候,我可以全部讓給她,沒有半分委屈,在我不想讓的時候,我會讓孩子了解媽媽也有自己的需求,不是什麼事情都以她為主。如此一來,跟女兒在一起時因為保有自我,所以沒有被剝奪感,我感覺自己是完整的,也就不擔心她未來是否會感恩我,反倒還會謝謝她對我的理解和尊重。
共
7頁
上一頁
1
2
3
4
5
6
7
下一頁
跳到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