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連載
頁數 1/1
打罵教育:加劇親子矛盾的催化劑
現實中很多父親信奉「不打不成器」、「黃荊棍下出好人」的教育理念,認為只有用打罵的教育方式,才能培養孩子成才。當然,這也是亞洲式教育中爭議很大的一個問題。在家庭生活中,有些父親因控制不好情緒而充當了「棍棒達人」,拿起棍棒很容易,放下卻很難。只有棍棒,而沒有了教育,教育直接變成懲罰孩子的一種簡單、野蠻、粗暴的手段。不能否認打罵教育有一點用,但副作用更大。打罵教育是父親站在不公平的位置實施的,可以說是一種無能的表現,直白來說就是「智商不夠,拳腳來湊」。這種教育方式直接危害到孩子的自尊心、安全感,甚至會讓孩子產生心理疾病。
美國心理學家、科學家馬丁.賽里格曼(Martin E. P. Seligman)在1960年代證明了該理論:在實驗中,他給狗施加無法逃避的電擊,隨後將狗轉移到可以逃避電擊的環境中,然而狗已經放棄逃跑的念頭,默默地承受著疼痛。
孩子的行為是家長言行的反射。孩子從小便會模仿父母的言行舉止,如果孩子生活在棍棒之下,他們會以為愛就是傷害,並且用傷害程度的深淺,來衡量愛的深淺。這直接就顛覆了孩子對愛的認知理解,從而增加自卑感,這種暴力行為甚至會被傳承。孩子在未來的生活中也會帶上棍棒的烙印,直接複製父親的教育方式,傳給自己的下一代。這就是為什麼幼時遭遇體罰的孩子在青少年階段也傾向於使用暴力、欺凌、迫害等手段解決衝突。反之,如果父親不使用體罰,孩子則更能適應社會,也不會輕易使用武力解決問題。
打罵教育本質上就是加劇父子矛盾的催化劑,與愛背道而馳。父親打孩子會給他們造成身心創傷,會使孩子在遇到困難時產生心理壓力,從而造成孩子表現欠佳,認知能力難以得到發揮。若不改變,繼續發展下去,孩子往往會患上憂鬱症等嚴重的心理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