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星語言展
內容連載 頁數 4/6

對於自己的狀況,他抱著近乎古怪扭曲的看法。每當陰鬱的心情襲來,他會問我:「為什麼是現在?」彷彿陰鬱情緒是突如其來地出現。隨後,他會哀怨地問:「喜悅什麼時候才會來?」彷彿喜悅是耶誕老人或救世主。在伍迪‧艾倫的電影裡,這種情況會很搞笑;但在現實生活中,卻是個正在成形的災難。
 
儘管他的狀況如此,我還是不願意開抗憂鬱劑給他。他先是發牢騷,而後開始懇求。但我不為所動,原因就在於他對藥物抱持的態度,和一開始引發憂鬱的心態如出一轍。雖說如此,如果精神科醫師建議你服藥,你就應該認真考慮,有時候實際狀況會比看起來還要更糟糕。然而,喬的狀況不是這樣,他在為自己的人生編織幻境,只要他肯坦誠面對幻境,從那一刻起,他就會好轉。
 
簡單來說,他認為自己可以透過外在活動來調節情緒和動力,他希望藉由外在事物(例如酒精、學生的稱讚、名聲等)讓自己處於正面的狀態。他會回想大學時期交往的女友,當時兩人的關係充滿激情又極度不穩定,他很想知道自己什麼時候可以再像當初那樣「墜入愛河」。愛是另一件可以讓他快樂的事物,他顯然也是以同樣的眼光看待百憂解。
 
以為身外之物會讓人快樂是一種不實的盼望。希臘人認為,身外之物是「神祇送來的可疑贈禮」。實際上,只會有兩種結果:要麼期盼的事物不會成真,要麼期盼的事物成真了,效果卻轉瞬即逝。不管是哪種結果,你的狀況都會變得比之前更糟,因為你把自己訓練得執著於外在的結果。
 
奧斯威辛集中營倖存者、精神科醫師維克多‧ 弗蘭克(Viktor Frankl)在其著作《向生命說 Yes》(…Trotzdem Ja Zum Leben Sagen)提到一個極端的例子,一九四四年,據傳同盟國最晚會在耶誕節解放集中營,但等了幾個月,耶誕節都過去了,軍隊還是沒有抵達。當時是集中營醫師的弗蘭克回憶,耶誕節到過年期間,集中營的死亡人數高於其他任何時候。他認為原因是囚犯們的希望破滅。當時的情況十分極端,弗蘭克堅決認為,自己得以倖存,是靠著培養內在工具來撐住情緒。
6上一頁 1 2 3 4 5 6 下一頁 跳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