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暑期閱讀
內容連載 頁數 1/5
導讀

從「偽事件」到「假新聞」的真實幻象
羅世宏
中正大學傳播系教授、台灣事實查核教育基金會董事長

亞伯拉罕・林肯(Abraham Lincoln)有一句家喻戶曉的名言:「你也許可以愚弄所有人一時,甚至可能永遠愚弄某些人,但你沒辦法永遠愚弄所有人。」直到最近,我們仍有理由相信林肯的話合情合理。這句話一直是美國民主的基本信念。這句富有感染力的名言是基於兩項根本的假設。第一,在虛假與真實之間,煽動家想要我們相信謊話與始終存在的真相之間,有著清楚可見的區別。第二,民眾通常偏好真實勝於虛假,如果要在簡單的真相和編造的假象之中擇一,他們會偏好真相。

以上兩項假設已與事實不再相符。

上面這兩段話,語出丹尼爾•布爾斯汀(Daniel J. Boorstin)一九六二年出版的《幻象:偽真實的預製時代》(The Image: A Guide to Pseudo-Events in America)。在這本探討媒體如何塑造公眾認知的劃時代傑作裡,布爾斯汀提出「偽事件」(pseudo-event)與「非現實」(unrealities)等概念,批判那些精心策畫、為媒體報導而設計,甚至與真實事件無關的新聞與資訊。

布爾斯汀開篇便指出,我們生活在一個我們自己製造的世界,一個由財富、學識、科技和進步所築起的假象。這個假象之所以席捲整個世界,乃是拜科技進步與資本主義發達所致:「美國提供了背景,給予了資源和機會,我們才得以完成全國大規模自我催眠的壯舉。我們的經驗在無數虛假幻象中淹沒,但是對虛假幻象的龐大市場需求就來自我們每一個人。」

雖然寫於六十多年前,但這些一針見血之論也完全適用當代情境。在社群媒體的影響下,我們所見的「現實」往往只是某種精心編排的影像或形象。我們所接觸的新聞報導,許多也只是預先策畫、經過包裝的資訊,而非出於實際經驗的現實。

51 2 3 4 5 下一頁 跳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