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連載
頁數 5/7
起初,痛楚總是帶著這個感觸,總是一再回來,後面還帶來沮喪。這就是為什麼安慰最好不是一時的支持行為,而是長期的陪伴。我們都知道,喪親者在最初時由眾多親友圍繞在側,之後經常會變得太過孤獨;其他初期提供安慰的人,已經開始將喪親者遺忘,忘了他們也忘了他們的痛楚。這是正常的,每個人都受自己生活的召喚;但安慰的需求永遠存在。
哲學家安德烈.孔特︱斯蓬維爾(André Comte-Sponville)於其精彩的論說文〈傷心欲絕者〉(L'Inconsolable)中寫道:「安慰的哲學,總是必要的,但卻總是不足……」是的,正是如此:沒有安慰,痛楚會淹沒我們;有了安慰,痛楚仍在,但它不會把我們淹沒,我們感到自己或許還能夠堅持下去。
安慰不是一種神奇的修復,它像一道映入晦暗的光,讓我們能夠瞥見一個輪廓依舊模糊但可能適合生活的未來世界,一個單純適合生活的未來世界。
Part 2
何謂不幸 DÉSOLATIONS
當我們還是小孩子的時候,我們的悲傷是瞬間的,即強烈、絕對,且很快就能得到安慰。
隨著年紀稍長,我們開始體驗到持久的悲傷,內心的痛苦,但我們仍然是孩子:即使受傷,面對失敗、拒絕、不公和困境,我們很快就能被生活和生活中的喜悅所安慰。
接著我們離開了童年,進入了青少年期,逐漸發現成年人的悲傷、自尊和理想的傷害,但我們還沒有足夠的心理資源去應對必然承受的苦痛。
最後,我們發現了無可挽回的事情,即那些沒有解藥,只得喚來安慰的事情。這將是我們一生的課題,也就是面對無止境可能產生的絕望,我們必須加以抵抗,且對另一種同樣是無止境的事物,亦即幸福的時刻保持敏銳,並懂得在我們每次跌倒時,接納第三種無止境的事物,亦即安慰,以利我們重新振作起來。
◤人的境遇中三個不可避免的事情◢
談論幸福通常是很複雜的:對許多人來說,這是一個有點天真的話題,甚至是愚蠢的,而追求幸福則是擁有特權者才能享受到的。對於我這個精神科醫師來說,情況絕非如此:在我職業生涯中與不幸的人們相伴使我深信,趨向幸福是一個明智的好主意。
共
7頁
上一頁
1
2
3
4
5
6
7
下一頁
跳到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