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社科加碼書展
內容連載 頁數 7/7
疾病有時也會迫使人們去對抗不切實際的期望,即一廂情願自認已經痊癒,但通常隨之而來的是又復發或經醫學檢驗後證實,不,其實這疾患一直都在,甚至這疾患本身,還有它給一個充滿努力與擔憂的人生帶來致命打擊,都是悄然無聲的。有時疾病會導致殘疾、喪失,這迫使人們活在被不斷提醒的限制當中,且還要抵抗持續比較(與過去、與其他人)的誘惑。
 
基於這一切,患者需經長期的長時間安慰。遺忘與否認是不夠的,在無法消除疾患的日子裡,我們將需要逐漸培養日常的微安慰文化,並且盡我們所能致力於「隨日而安」的簡單哲學。
 
衡量我們力量的標準是充滿困難的單一日子,而不是充滿苦痛或束縛的十日、百日或者是永無止境的這般前景;因為畢竟我們人生中會浮現出眾多「永恆感受」的時刻,無論是好是壞,這些都是巨大的幸福和巨大的苦痛所造成。「隨日而安」既是一種行動哲學(「我專注於此時此地我能做的事情」),也是一種希望哲學(「沒有人知道明天會發生什麼好事」)。希望本身可以帶來安慰,因為它讓我們從預期將會有困擾的想法中鬆懈下來,並能讓當下的幸福觸手可及。我不曉得是誰寫下了「Prenez soin des heures, les jours prendront soin d'eux-mêmes」(顧好時間,日子就會好起來)這句格言,但它與我們的論點不謀而合:踏實於當下,對往後懷抱信心。
 
_________
 
黎明的安慰
 
任何經歷嚴重疾病的人都知道夜晚有多麼令人感到憂心。由於活動和互動變得稀少或中斷,苦痛和擔憂佔據了患者的整個心思。我們有時候不敢求助;而有時候,若我們獨自一人在家,就無從獲得支持;所以我們等待黎明,等看到白天來臨後終能鬆懈,因為它帶來微安慰、人氣、照料、微笑及簡單的對話。我記得一名住院的友人曾告訴我,他對於清晨時再次聽到護理人員在走廊上高聲說話,以及從窗戶觀察街上的行人,是如何感到歡喜:「我知道我還是抱病,苦痛仍將繼續,天亮了我的困擾也不會消失,但我不再感到獨立於世:隨著黎明的到來,生活的運作和噪音也跟著回來,這比夜裡的靜止和寂靜更讓我感到安慰。一如《浮士德》(Faust)中歌德(Goethe)的佳句所言:「為了痊癒,要對重生的白天充滿信心……」
7上一頁 1 2 3 4 5 6 7 跳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