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暑期閱讀
內容連載 頁數 1/4
前言 用安慰,做孩子成長的後盾
 
寫本教人安慰孩子的書似乎是個奇怪的想法。只要會關心別人,安慰誰不會啊?更何況是安慰孩子。其實只要問問周圍的人如何安慰自己的小孩,或是他們對該任務的想法,就能聽到各種五花八門的情境以及其微妙之處。
 
然而,只有在直接面對孩子的悲傷、絕望、困境與痛苦時,才能確實理解「安慰」的意義,以及掌握安慰技巧的重要性。
 
童年是生命之始,也是人類成長最快速的時期。孩子在平安長大前,得完全依附周遭成年人、從其手中獲取必要資源。而讓自己的孩子在成長過程中免受生活種種不幸和困難影響,就成了多數父母的最大期望。
 
雖然希望孩子能一生無憂,但再怎麼順遂的童年都會夾雜困難和痛苦的考驗。天下父母除了得被迫接受這個赤裸裸的現實,還得面對一個難題:大人常會忘記自己當孩子時如何看待生活、如何理解正在經歷的事。兒童向來活在當下,越小的孩子就越傾向以簡單邏輯來理解周遭世界,並將其經歷過的事件以當時心情標示,因此某些芝麻蒜皮的「小事」可能會在他們的生活中佔據極大份量。當大人發現孩子居然如此在意那些「小事」,就會對他們的反應感到困惑。以孩子的高度來看,不幸或悲傷沒有大小之分,同樣道理對嬰幼兒也適用。因此,當孩子在經歷生活諸多不快或痛苦時,明知他們需要安慰與鼓勵,但要怎麼說、怎麼做、如何說、如何做,這些都沒想像中簡單。
 
───
 
兩歲的馬夏在乘坐大眾運輸時弄丟了心愛的絨毛玩具,因此不停地哭。對此不知所措的父母告訴托兒所:「他的反應就像斷了手一樣誇張。」讓父母或保母抱在懷裡時,他會平靜一陣子,但當他想起自己的絨毛玩具並意識到早就弄丟時,又會開始崩潰大哭。
 
十三歲的伊娜自從得知她的「最好閨蜜」不再是她的「最好閨蜜」後,就把自己關在房間裡。不明白為何會被朋友「背叛」的她獨自沉浸在痛苦中,蒙著被子哭了幾個小時。她的父母覺得這是小事,不懂她為何如此傷心。伊納的父親認為:「這只是成年生活的開始,她不堅強起來的話,就會一直痛苦下去。」父母的反應從最初的生氣、惱火、憤怒逐漸變成擔心她過於悲傷,但卻無計可施。
41 2 3 4 下一頁 跳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