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暑期閱讀
內容連載 頁數 1/3
迎向臺灣政治的激盪期
 
一九八六年九月,蔣經國容許在野黨民主進步黨成立,自此臺灣的政治便進入動盪期。彼時取得東大助教授職位的我,在每個動盪的階段都被要求撰寫時事評論性的文章,與此同時也為自己的學術性臺灣政治研究打穩基礎。
 
此處先整理臺灣政治民主化的政治史。自一九七九年底的美麗島事件起至一九八六年民進黨組成為止,是國民黨一黨專政的威權主義體制的動搖期。之後歷經一九八七年解除長期戒嚴令,依據憲改後的《中華民國憲法》修正政治制度,基於此實施國會的全面改選等過程,到一九九六年初實施首次總統直選的民主政治體制最終成立為止的十年期
 
……
 
面臨迫近的重大政治時程
 
從事後諸葛的角度來看,此時期李登輝被迫做出極為重大的政治決斷。我在前述二〇〇八年的著作中推測,「最遲到一九八九年底選舉之後,李登輝才較具體地決定與反對力量再度交涉,以推動民主化」,其根據之一即是前文引用的附註。
 
接續在任內過世的蔣經國,李登輝的總統任期至一九九〇年五月為止。在此前的三月,國民代表大會將舉行正副總統選舉,其中除了多數延續舊制未經改選的「萬年國代」,還包括透過「增額選舉」產生的少數代表。此外,在此之前,國民黨的中央常務委員會與中央委員會也將先行決定國民黨內部的正副總統候選人。
 
在此重大政治時程之前,國民黨政權內的各派系中握有影響力之外省人也開始行動,進入後蔣經國時期不久,國民黨要員之間相互牽制的均衡行將崩毀。同時,在野黨民進黨面對從蔣經國末年至逝後不久制度化之「附加限制的自由化」(新成立政黨不得主張「臺灣獨立」)以及緩步的政治改革(以發放退休金促其自發性退職的形式來解除「萬年國會」)感到不滿,此外,對於把憲法的重要條款束諸高閣,長期以來作為治安法治依據的嚴苛《動員戡亂時期臨時條款》依舊未被廢止的狀況,更是大感不悅。這種狀況從戒嚴令解除後臺北街頭陸續、不斷出現各種高舉政治、社會改革要求的遊行、集會即可清楚看出。
31 2 3 下一頁 跳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