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星語言展
內容連載 頁數 1/6
緒論 殖民管治:東亞土地改革中的失落環節(摘錄)
 
張瑞威(香港中文大學歷史系教授兼系主任)
 
本書講述東亞現代土地管理的興起。殖民主義引入了「個人」土地所有權概念(與此相對的是「集體」所有權),並導入西方的測量技術,對當地社會產生深遠影響,改變了國家與公民之間的關係,進而影響當地社會的結構。本書的重點放在香港和臺灣,前者在1841至1997年期間受英國殖民統治,後者在1895至1945年期間受日本殖民統治;並比較香港、臺灣、日本、韓國和中國的土地管理歷史,透過這樣的比較,我們可以更清楚地知道東亞國家和地區在土地管理方面的特色和演變,從而明白它們是如何從過去發展到現代的。
 
筆者對土地所有權的研究興趣是從親身經歷而來的。現今香港已經成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特別行政區,但在1997年7月1日之前,它還是英國的殖民地。英國在不同時間從清朝政府手中獲得三個地區,構成今天香港的範圍,包括1842年的香港島,1860年取得九龍半島,以及1898年租借新界。
 
筆者1960年代初在九龍地區出生並長大,一家九口住在由政府興建的多層式「徙置大廈」其中一個小單位。九龍有很多這樣的徙置大廈,或稱政府屋邨,每個屋邨約能容納五萬人以上,自身形成一個龐大的社區。租戶來自廣東各縣,講不同的方言,唯一相同的是,他們都是在1949年中國「解放」後陸續逃到香港的難民。英國殖民政府將每個屋邨設計為自給自足的現代社區,配有遊樂場、商店、街市、政府資助學校,還有一個四層高的「社區中心」,內有公共圖書館、兒童康樂室和非政府組織辦公室。政府官員負責管理這些屋邨並收取廉價的租金。相較於九龍,香港島的政府房屋較少,但除此之外,這兩個地區幾乎沒有什麼差異。相對於香港島和九龍,新界則是一個完全不同的世界。在中小學教科書裡,香港島和九龍會被稱為「市鎮」;而將新界稱為「鄉村」。簡單來說,一個是現代,另一個是傳統。
61 2 3 4 5 6 下一頁 跳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