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左使
「光明頂」是《倚天屠龍記》的大高潮。張無忌拉著小昭,從陽頂天密道中出來,插手管了六大派圍攻明教,技壓群豪,也教訓了往日仇敵,失神被周芷若用倚天劍刺傷,並與武當諸俠和白眉鷹王相認。書上一百多頁,不加情緒以常速朗讀,也需超過四小時。
這麼大的篇幅,這麼多的人物,這麼交錯的情節,這麼糾葛的愛恨情仇,總共過去多少時日?
當天,當下。
真是了不起的「三一律」!只為排難解紛一事,只在光明頂廣場一地,故事內的時間與實際時間一比一同步。
小時候看報紙副刊的連載,每天一小格,「光明頂」得要很多天才登完,遠超過了故事情節流逝的時間。這「三一律」觀念,是古聖賢亞里斯多德提出的,影響古典歐洲戲劇文明甚鉅。現代作家活用西方古典美學,處理中國古風小說情節,可謂浪漫!
早就想把「光明頂」的段落抽出來,單獨處理。編成戲曲,尤其是狂愛的京劇藝術,躍躍欲試!試想:老生楊逍以打背拱形式,大段唱腔,說唱前情故事,交錯以青年武生張無忌,車輪戰六派高手,老旦滅絕師太,花旦周芷若,以及由宋少卿以三花扮演的何太?,配上本人,以潑辣旦應工的班淑嫻,光想都樂翻了!
在這個複雜的計劃實現之前,先做個簡單的。把「光明頂」好好讀一遍,切割成十二個段落,包括張無忌暫攝教主之位,擬定計劃,重整總壇,尋訪金毛獅王,帶眾人下山。
最後一次進錄音間,完成錄製,也製作了別緻的片頭。說穿了,我就是個愛說話的人,將自己的興趣,鍛鍊成才能,想著眾人、意圖分享,做一點工作往往也獲得大家賞識。天黑了,回家的計程車上,感到無比的舒暢,彷彿往美麗的計劃實實在在的又邁進一大步。一陣厚重的疲憊襲來,應該是說了太多的話,真氣不純,當下緩住歡愉的情緒,低眉,深呼吸。
就是這個低眉的動作,讓我準準地看見正前方椅背,懸掛著計程車營業登記證,上面清清楚楚寫著駕駛人姓名:「楊左使」。
啊?
是明尊獎賞嗎?我為「光明頂」發聲,大功告成的那天,派了楊左使送回家?我雖是忠誠劇場人,這般戲劇性,也太激烈了!
總要說兩句,表達一下:「楊先生,你的名字取得好啊!」
「不敢當,謝謝。」司機楊先生回道:「父母取的,也沒有特別說原因。」
看他年齡比我大得多,總在六十歲以上了。我說:「你的名字,是武俠小說裡一個重要的人物,《倚天屠龍記》的楊逍,楊左使。」他回說:「我看過!哎呀,年輕的時候也愛看,看了就忘了,什麼《神鵰》啦、《射鵰》啦,好像都有關聯的噢?」接下來咿咿哇哇地,不著邊際地瞎扯了一番。我發現他為了說話,車子會偏斜壓線,快要成楊「左駛」了,趕緊停下話題,讓他專心。
最後的十分鐘車程,我美滋滋地品味著,專心致志,將自己所愛戀的作品,進行一些分享大眾的工作,果然有意義。
不過,這位「楊左使」的父母,不太可能是因為看了《倚天屠龍記》而給兒子起這個名字。《倚天屠龍記》首度問世是一九六一年,這位楊先生的年紀,遠遠大過。是自己改過名字吧?他沒提,還是就別問了。
到了,他找錢特別慢條斯理,我早已開了車門等著。便是這多出來的幾十秒鐘,又看了看他的名牌。
一陣羞愧如大浪湧來!幸虧是晚上,臉紅只有自己知道。
哪是「楊左使」?人家明明是「楊友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