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博客來年度百大

淡季的你們做些什麼

當出版業面臨難以突破的市場淡季時,有這樣的一群人,在選題、包裝與行銷上持續找到突破點,不論成果是大是小依然奮力往前,在那充滿風暴霧霾的前路,你們的身影就在其中。

十家特色出版社的淡季奮鬥紀實

悅知文化

2017暢銷作連發的幕後秘辛?
「說來慚愧,根本沒有這樣的事!沒有一本書在推出前能讓我們自信地說出完全沒問題。」

面對市場的驟變,徬惶與不安是隨侍在側的,對於過程只能再三確認,做足做滿,然後靜待時間讓一切發生。成功模式無法複製,每本書都有它當時最需要、且做對了的事。站在暢銷書榜前,我仍然感到渺小,仍然戰戰兢兢地挑選你也會喜愛的作品。

閱讀全文

九歌

年輕作家文學接力賽,理想的終點線在哪裡?
「我們知道,不管走到哪個時代,都絕對不能沒有文學。」

和年輕寫作者合作,是相當能激發強大生命動能的過程。在這個大環境條件並不好的年代,年輕作者個個都似乎長成自給自足的沃土和種子,出版社和編輯的角色比較像是園丁,確保花園裡有足夠的陽光、水和肥料,並適時修剪,提供更優質的生長條件。

閱讀全文

典藏藝術家庭

一路走來始終專精的藝術書奮鬥之旅
「只要有想與人分享的那件作品、那篇文章、那棟房子、那齣戲……那就是一個出版提案的契機。」

藝術類圖書的出版社,出版品似乎都會予人要有很多圖片的舊印象,但其實畫冊與攝影集的出版量都以合作案居多,典藏的出版選書反而以純文字(或文字量大)的著作居多,也因此在版面設計的閱讀感上特別在意,封面設計與裝幀、印刷等也是編輯、企畫與設計每每吵架又和好、永遠過不去的問題點。

閱讀全文

字畝文化

圖像繪本書的受眾翻轉,大人與小孩的共同修業
「讓大人本身投入繪本書的閱讀,這正是在選題之外的另一個挑戰!」

「大人一起瘋童書」的時代或許尚未降臨,但我確實認為,不論任何年齡的讀者,都可以閱讀自己喜歡的繪本,閱讀那些看似為孩子製作的各種入門書。我也相信,好的選題、具風格的圖像,加上好的編輯創意,能讓繪本突破「童書」框限,吸引不分年齡的讀者購買、閱讀、談論。

閱讀全文

寶瓶文化

如何將作者素材編製成最吸引台灣讀者的樣貌?
「解決問題的方法不會是「轉型」。轉型是一個組織對現況無能為力時的藉口。」

2017是寶瓶16年來出版量最少的一年(往年的七成),卻也是寶瓶業績最好的一年。再不能夠的幸運。我們沒有一絲鬆懈,相反的更加謹慎。這些年世界的變化,以十倍速向前,今日叨叨的種種,瞬間成了過往。但也不是沒有好消息,當大量而龐雜的文字充斥我們生活、干擾我們的視聽,越混亂的時代,越需要專心攻注於文字的編輯。

閱讀全文

印刻

為什麼選擇又孤獨又燦爛的孔劉?
「因為天氣好、因為天氣不好、因為天氣剛剛好,製作這套書的每個時刻,都很耀眼。」

對印刻來說,這套書在編輯上、行銷上,都是一大嘗試與挑戰。編輯部與行銷部的同仁們,不論男女(是的,女生要看,男生更要看),午休或是下班後,都是處於追劇狀態,百分之百投入,甚至還比賽討論誰看得多遍,或是有哪些劇情無法連貫,或是感人的地方。

閱讀全文

EZ叢書館

學語言的讀者,更想知道什麼?
「我們就不是在隨波逐流,而是創造出新的需求。」

「發現日本」系列的《京都,其實你不懂》和《京都,其實很可怕》這兩本書而言,之所以決定出版,是因為我們長期側寫日語學習者所得到的結論。日語學習者和日本文化愛好者的重疊度極高,但若後者的語文能力還不夠強,那我們是否能給予語言學習以外的其他支援?

閱讀全文

小貓流文化

詩集逐漸被各年齡層接受,出一本貓寫的吧?
「我漸漸明白,經營出版社,最困難的不是創意,而是財報。」

我們的「不受控制」,也許是小貓流最珍貴的特質。身為總編輯,我做了二十年的媒體、廣告,卻在中年時意外踏進出版這個行業。小貓流用很新的眼睛,看著這個古老的行業。因為沒有被嚇過,所以很敢衝。人家說詩集、小說難做,我接連著出,最後甚至搞出一本攝影集。

閱讀全文

目色文化

用八○年代臺灣復古漫畫,重新進場出版戰區。
「一如臺灣電影,八○年代的臺漫亦可視為『臺灣漫畫新浪潮』,是最熠熠耀目的黃金年代。」

在日本強大動漫商業機制的席捲下,台灣漫畫家的生存極為艱難,然而,創作的欲望和熱情卻是澆不息的,仍有許多年輕創作者在角落的一隅堅持地畫著。我們期盼《大西遊》出版的意義,不僅只於重返一九八○年代,更希望創造在二○一七之後,對於臺灣漫畫一個新的認識和延續。

閱讀全文

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

深藏在大學校園中的出版魂,現在讓你看看。
「銷售潛力與需要的時間精力,不是評估選書的重點,品質與影響力才是決定性因素。」

我們不必期待所有大學都朝向擁有自己出版社的方向發展,但臺灣應該且一定要有幾個各具特色、不以利潤為導向的大學出版社,讓對出版的思考不會受限於市場的成本考量,利用出版幫助呈現臺灣的學術研究,培養臺灣的學術人才,與世界對話,將大學的力量貢獻於社會。

閱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