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文正的所有評鑑

月亮的光是借來的

月亮的光是借來的

  • 會員評鑑等級
  • 評鑑日期:2020/08/15

故事從哪裡而來?交織的腦血管,透過血液補充細胞各種養分後,於頭皮下密謀而來?這是天大的密秘,正是Alpha Go 的未足之處。

故事來了之後呢?有人寫下來,有人畫出來,有人說出來,有人雕刻留下來。於是,一個模糊朦朧的發想,變成較明確的作品。
只是常常那作品,如龍捲風般不可避免的帶起更多的發想與曖昧。文字與插圖的關係,似乎就有這樣的味道。

插畫,常常是文學作品編輯時,後來加上去的,以強化或豐富原作品的趣味。那是相得益彰,甚至補成完美的拼圖。一張張圖畫,彷彿都是依靠著白紙黑字這位不相像的雙胞胎而生。

如果倒過來,畫作先生,文字後來,其完整性將會如何?看圖寫故事,是否能把透過虹膜、水晶體而來的影像,趣味地轉化成為豎橫撇納點的雙胞胎文字?

「月亮的光是借来的」,出版策略就是先有畫(46張),再有46位知名作家看圖說出來的故事。嘗試反客為主的畫,是否能誘出密謀未出的奇幻或冷酷文字世界!

很有趣的構想。德國畫家 昆特布霍茨,畫作總圍繞在書與人,還有世界的關係。其精準、幽默,還有荒謬、孤獨的特色,充滿了欲言又止的爆發力。作家們將他戳破,秘密流出到筆尖,停於白紙上。

說實在,這些畫,大部份勝過那些「後補」的文字故事,即使是諾獎得主、知名作家。也許,那些文豪都不習慣去探索別人的秘密,從小學後不再追著別人的腳步或陰影而行。當然,也許是翻譯的關係。

也就是說:這本書的每張畫,其實讀者都可以創造出不輸給文豪的故事。

你要試試看嗎?☺

... 看更多

分享 

你覺得這篇書評有參考價值嗎?

通天之路:李白

通天之路:李白

  • 會員評鑑等級
  • 評鑑日期:2020/07/02

一首「靜夜思」,就足以讓李白傳頌千年,何況還有更多耳熟能詳的名詩;但也僅只於此。對李白個人,可能也只存在模模糊糊一個愛喝酒的天才詩人印象。透過我個人喜愛的作家哈金的這本「通天之路-李白」,重組了對李白的理解,以及對當時唐朝的時空環境的認知。哈金的小說,水準極高,每本都讀。這本新出版非小說的詩人傳記,哈金讓讀者悠遊其間,梳理清晰又不至於枯燥,了解了甚多知名李白詩作是在什麼情境下所作,獲益良多。

李白,中國歷史上最著名的詩人,其實一生是被兩個「錨」定住,左衝右突下,激盪出來的精彩一生與傳奇作品。一個錨是入世的「貢獻所長,報效朝廷」功名概念,另一個錨則是對出世的道家灑脫仙境行為的嚮往、愛好。這兩個圓的中心,讓李白一生充滿浪漫與理性的衝突;即便走遍千山萬水,卻又常一廂情願的做出錯誤政治判斷。

李白跟天才音樂家莫札特一般的狂妄任性坦率,又深愛如陶淵明田園脫俗的安純生活。互相衝突的價值觀,不易得兼且平衡,李白做得並不好。因此,廚川白村的名句「文學是苦悶的象徵」一詞,也可套用在李白身上。他的苦悶與任性多舛命運,蛻變出了中國文學上的經典舍利子。

對書中描寫李白與年輕十一歲的杜甫第一次見面情境,頗為動容。詩仙與詩聖,真是傳奇。文學歷史的彩虹,猶如古典音樂界莫札特見到年輕的貝多芬。那三首描寫楊貴妃的「清平調」,則是我愛吟唱的詩歌。藉哈金的描寫,邊看邊唱。

... 看更多

分享 

你覺得這篇書評有參考價值嗎? [ 1 人中有 1 人(100%) 覺得這篇評論有參考價值 ]

林園水塘部

林園水塘部

  • 會員評鑑等級
  • 評鑑日期:2020/01/10

此書評可能透漏關鍵情節

看此書封面時,知道這是法國鞏固爾文學獎得主的最新作品,難免增加了幾分購買意願。再稍讀簡介,又加幾分的好奇:法國人如何寫一篇十二世紀日本二條天皇時代,養鯉魚人的故事。

迪迪耶·德官創造了一個揉合了神秘、草根、情慾、生命無常的日本氛圍,伴隨逐步擴大展開的時空,將一位農村新寡婦遵守先夫遺命,挑者八隻上選鯉魚入京的故事,寫得十分和式。

說嗅覺的小說,我以為徐四金那本魔幻狂野驚悚的「香水」,已是難以超越的經典。一樣描寫嗅覺的「林園水塘部」,並沒這麼如「香水」般多層次的深厚;但是「林園水塘部」女主角美雪,銜命從夫婿淹死後,挑魚離開貧窮故鄉到繁華京城交差。陰錯陽差地又參加二條天皇的「薰物合」造香味的競賽,整個設想頗為生命韻律感,悲歡離合具有,似乎文字化成不同味道,酸甜苦痛皆含,一直瀰漫在讀者鼻子周圍。

閱讀期間既有「西遊記」磨難的歷險期待,又彷彿有「老人與海」人魚交戰生命交纏的同韻。迪迪耶·德官以工筆式描寫寡婦那段送魚的生命旅程裡,夫妻之間、人與魚、高官與不幸淪為妓女,甚至同性之間各種隱喻式的情慾與味覺的對應,非常深刻。最後一場天皇「薰物合」這個造香比賽的情境,更是禪味十足;猶如枯山水的變形,將「生命的味道」,自然又豐富顫發地令我動容。

塞翁失馬焉知非福的結局,則既是毀滅、也是新生的開始,設想真是驚豔。

赫曼赫塞小說常見東方佛家哲思式的氛圍,沒想到這個法國作家迪迪耶·讓我見識到另一種歐洲人筆下的東方(日本)色彩,優雅又質樸。香臭之極,已是無色無味的禪家了。新年所讀第一本書,就頗為驚喜,真棒!

... 看更多

分享 

你覺得這篇書評有參考價值嗎? [ 1 人中有 1 人(100%) 覺得這篇評論有參考價值 ]

納粹的孩子

納粹的孩子

  • 會員評鑑等級
  • 評鑑日期:2017/03/30

人無法選擇父母,但是可以選擇如何面對父母的極端作為(如果有的話)。是勇敢面對或享受,毫不遮掩?毫不在乎?還是以各種方式進行補償、贖罪(如果父母有極端的罪)?

閱讀「納粹的孩子」前,其實我更好奇台灣所謂「轉型正義」前, 迫害者與被迫害者的家屬心態,尤其迫害者的子女後代。似乎,儒教文化的缺乏恥感與罪感,也就讓迫害者的子女想當然爾地享受權力的利益。當然,做為大善人的子女,不必然享受名聲引起的特權;做為大惡人的子女,人格依舊可以如水般清澈,不必為父母扛法律或道德責任。

這也許是我的偏見,但應該不是錯誤的偏見。看看柯遠芬、彭孟緝的子女,就知道這個文化價值是如何鼓勵奔向權力(科舉考試),如何當個鷹犬而不是當個正直有格的人。當然,會有這種價值取向,是因為我們的社會沒有真正追究過。

非常悲哀!

... 看更多

分享 

你覺得這篇書評有參考價值嗎? [ 12 人中有 6 人(50%) 覺得這篇評論有參考價值 ]

穿條紋衣的男孩

穿條紋衣的男孩

  • 會員評鑑等級
  • 評鑑日期:2017/03/30

「穿條紋衣的男孩」,易讀的童言式敘述故事,將世界級悲慘事件,轉化成無奈的童話。

加害者(納粹集中營司令官)的九歲天真幼兒,冥冥中成為劊子手父親的贖罪者。奧茲維辛慘無人道的生活,在被區隔、保護的小男孩眼中,是無法想像。所以,「何不食肉糜」的言語並無不當,只是隔著鐵絲網兩個世界的真實對照而已。

比較另一本「納粹的孩子」真實人物的報導,「穿條紋衣的男孩」作者約翰·波恩,其極具想像力的筆調,讓人感到無比溫柔的殘忍。真實世界如「納粹的孩子」所述,多有對過去身為納粹高官的父親依舊崇拜、留戀的小孩,也有對父親或長輩行為深表可恥與極力贖罪的後代,但約翰·波恩採取的是,以虛構幾近無痛式處決來刺探每個讀者的耐痛點。「安妮的日記」是真實得令人心碎的絕望筆記,「穿條紋衣的男孩」則是從燃燒後灰燼裡,帶出一點人性光亮重生的鳳凰。

好讀的小說。

... 看更多

分享 

你覺得這篇書評有參考價值嗎? [ 1 人中有 1 人(100%) 覺得這篇評論有參考價值 ]

三體(華人第一人雨果獎得主)

三體(華人第一人雨果獎得主)

  • 會員評鑑等級
  • 評鑑日期:2017/02/07

<三体>是一部非常中國化的科幻小說(但不是倪匡那種,是中國擁有了代表地球向宇宙發聲的那種大國意識),不只是劇中角色的名字,不只是中國歷史內那種苦難循環模式,嵌入地球前文明乃至宇宙發展;更重要的是,中國在文革留下的人性創傷或疤痕,獨特地映照在面對外星文明時的態度。納粹歷史成為猶太人的痛,猶太人時時檢視。中國人卻很難大規模的反省正視文革的荒謬與殘暴,只能透過這種遮掩式的寄語,想來也可憐。

文革的黑色力量席捲中國,各地殘存的人性猶如暗夜天空閃爍的星光,似近實遠,難以互救。彼此之間,彷彿都是孤獨的存在著。中國人間正上演人性的抉擇戲碼:面對強大而難以匹敵的力量,人的態度是什麼?依靠強權以存活,成了王道。如果人間是如此不堪,那麼尋求外力解決是否一定不行?宇宙運轉沒有道德,人間也無公理,所以就向宇宙伸出呼喊的天線,在絕對孤寂的天空,探索、招呼一點回應。

劉慈欣這部小說很深邃,格局浩瀚,也迥異於歐美主流科幻電影著墨的正向力量,反而有種人性絕望的無奈。看看以下的摘錄:

※也許,人類和邪惡的關係,就是大洋與漂浮於其上的冰山的關係,它們其實是同一種物質組成的巨大水體,冰山之所以被醒目地認出來,只是由於其形態不同而已,而它實質上只不過是這整個巨大水體中極小的一部分……人類真正的道德自覺是不可能的,就像他們不可能拔著自己的頭髮離開大地。要做到這一點,只有藉助於人類之外的力量。

※有時下夜班,仰望夜空,覺得群星就像發光的沙漠,我自己就是一個被丟棄在沙漠上的可憐孩子……我有那種感覺:地球生命真的是宇宙中偶然裡的偶然,宇宙是個空蕩蕩的大宮殿,人類是這宮殿中唯一的一隻小螞蟻。這想法讓我的後半輩子有一種很矛盾的心態:有時覺得生命真珍貴,一切都重如泰山;有時又覺得人是那麼渺小,什麼都不值一提。反正日子就在這種奇怪的感覺中一天天過去,不知不覺人就老了……

※在中國,任何超脫飛揚的思想都會砰然墜地的,現實的引力太沉重了。

劉慈欣創造了不少耐人尋味的語句,引起中國讀者,尤其科幻小說讀者的廣大迴響。隱喻滿佈的劇情,也許就是脫離現況,中國式地心引力之外的唯一途徑。但是,這種高度深邃的科幻小說,並非我的最愛。

... 看更多

分享 

你覺得這篇書評有參考價值嗎? [ 7 人中有 5 人(71.43%) 覺得這篇評論有參考價值 ]

孤獨深處

孤獨深處

  • 會員評鑑等級
  • 評鑑日期:2017/02/07

中國作家郝景芳的中短篇科幻小說選集「孤獨深處」,是我在2017第一本讀畢的書。其中第一篇<北京折疊>,是繼劉慈欣的「三体」,第二個獲得國際科幻小說大獎「雨果獎」的中國作家作品。但迥異於<三体>的深邃廣闊,<北京折疊>與其他各篇,卻是從未來日常生活角度出發的故事。讀<三体>猶如吃了滿漢全席,<北京折疊>忽然換來地方經典小吃,須有點調適。

某種程度上,「孤獨深處」似乎容易被批評配不上「雨果獎」,因為跟不上<三体>格局,那種攸關全人類瞬間禍福的決定,以及萬千年來反覆重複的文明災難。但事實上,在某些現存世界的變形、扭曲後,所投射出來的科幻小說世界,似乎更能牽動我的某些神經。

階級的意識,在後現代時空裡,是否依舊,還是不在?或者更嚴重? 透過空間折疊與時間分配,階級對立明確,猶如「種性制度」,人如何承認現實的不公平?<北京折疊>
外星人佔領地球創造了新的階級,人類無法以武器反抗,卻可以外星人喜愛的樂器演奏形式,搭配科學理論,放大能量到極致後反擊外星人<弦歌>。
<阿房宮>的南柯一夢式的重演文化發展,秦始皇的再現,是全書較具中國色彩的一篇。
<深山療養院>裡,天才與暗黑心靈世界的彼此緊靠,反證了大眾的庸俗。
<繁華中央>顯示郝景芳對古典音樂鑑賞力之深厚,所以挪用於幻想之間而無掛礙。未來音樂家的榮華富貴,與現在的汲汲營營,並無二致。

如果說<三体>是回溯了文革歷史,認知了過去既成的惡之不可改,所以只好投射未來的力量來拉倒現在以重來一切,那麼<孤獨深處>則是確認未來的某種時空後,發覺人類之能力依舊不足所產生的高度空虛感。科技也許創造新的空間,解決舊的問題,但是也帶來新的問題。螺旋前進的社會,一樣夾帶各種人類情緒前進,不會遺留。

我感受<三体>的偉大,但我喜歡<孤獨深處>。

... 看更多

分享 

你覺得這篇書評有參考價值嗎? [ 2 人中有 2 人(100%) 覺得這篇評論有參考價值 ]

邊境台商

邊境台商

  • 會員評鑑等級
  • 評鑑日期:2017/02/07

這本接近六百頁的小說《邊境台商》,很厚但非常好看,也易讀。更重要的是,設想非常有趣!

從1920年代日治時期,台灣基隆為何有批中國江西的棉花農夫、棉花買賣商人移民過來開始倒推,勾勒出一個跨中國、日本與台灣的家族移民史。架構在歷史上、以半自傳式的發展,環環相扣推演,猶如金庸的歷史武俠小說,真實與虛擬並融,非常用心。

各國的移民之所以離開母國,通常就是經濟因素引起。而戰亂,則是破壞經濟的禍首之一。中國共產黨在1920年代於贛南的武裝革命,摧毀了當地的棉花產業,迫使當地人出走。因緣巧合下,日治台灣成為這批棉花農夫的移民目的。以台灣人熟悉的筆調,描寫贛南生活,以及陌生的大宗物資棉花產業與金融操作,沒有不容的彆扭,反而有親近感。這是專業!

故事中,大量的金融知識被運用,是作者迥異於台灣其他作家的個人特色。跨國公司的運作,巧妙的成為家族鬥爭數十年的廝殺工具,更不是常人可以寫就的地步。本書劇情設想複雜度之高,閱讀間彷彿可見美國知名作家Sidney Sheldon的同等級小說。

吳明益前年出版的小說「單車失竊記」,年代一樣從日治台灣寫起。地域上也是跨國界,沿南海到東南亞,血統上包含了原住民、退伍軍人、日本人、泰緬邊境,與台灣人,複雜度跟《邊境台商》類似。但黃國華的用字沒有那麼文青,也沒吳明益特有的哀愁。加上醫生陳耀昌從牡丹社事件發想的小說《傀儡花》,也是朝着重新詮釋傳統教科書所沒有,甚至所扭曲的台灣原住民歷史。

覺得這些書裡,都在定義新的台灣人。透過回顧、發掘歷史,能更清楚自由的世界有多大。原本福爾摩沙就是個海洋民族,不應被侷限,被綑綁在這個島上,或是固執的意識形態。

... 看更多

分享 

你覺得這篇書評有參考價值嗎? [ 2 人中有 2 人(100%) 覺得這篇評論有參考價值 ]

在青春迷失的咖啡館

在青春迷失的咖啡館

  • 會員評鑑等級
  • 評鑑日期:2017/02/07

《在青春迷失的咖啡館》已是讀過法國作家,帕特里克·莫迪亞諾,第四本作品。在記憶裡搜尋、驗證存在,是他的特色。在巴黎街道間漂移,則是《在青春迷失的咖啡館》引起最大的腳步聲與人影返響。

四個不同人物,包括女主角「露姬」(真名叫雅克琳娜•德朗克的女子),描述一位逃家婦女的短暫一生。那間位於孔岱的咖啡館,無私的包容這些人在此的等待、消磨、尋找、與揮霍時光。哀傷的氣氛之所以綿密地洩漏於地板、牆角、門縫、路燈,是因為女主角被問的一句話:「您找到了您的幸福了嗎?」

敘述者一,裝成熟的大學生,面對謎樣又美麗的露姬,猶如面對東昇的旭日,卻猜想著剛落下的昨晚月光曾是如何撒滿人間,暈眩大地。猶如Facebook打卡功能的數據分析,湊巧又驚奇地讓打卡這動作,有了深度的文藝意義。

敘述者二,尋找露姬的私家偵探蓋世里,踩著漂移月光的模糊軌跡,在咖啡館裡找到她。在更多的探索、了解孤獨寂寞露姬的心理後,蓋世里放棄她老公的委託偵探,讓她自由。更讓蓋世里自己自由。

敘述者三,露姬自己回顧自小習慣家中獨處,懵懂之中的獨立,也是面對、追求更大生存價值的前提。婚姻斷非解放,只是生物階段的需求。一句您幸福嗎,才是最終人生一直藏匿又追求的露姬,以從高樓躍下,作為嘗試回答人生的動機。

敘述者四,是露姬在咖啡館結交的男子。以愛來補償虛無露姬的飄蕩,也許是個不錯的結局。只是就算了解了她的過去,知道了她的個性,透過巴黎街道上無數共同漫步的足音返響,像風箏一樣渺渺茫茫的露姬,最終仍無法挽回的一躍而下。她到另一個世界尋找幸福了吧!

當讀過一些情緒濃烈,或是劇情多變的小說後,再看淡愁漂浮的莫迪亞諾的小說,卻總覺他像魔術師一樣,撫順了心靈裡沒有被照料的崎嶇角落。

... 看更多

分享 

你覺得這篇書評有參考價值嗎?

第五個孩子

第五個孩子

  • 會員評鑑等級
  • 評鑑日期:2017/02/07

2007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英國作家、多麗絲‧萊辛 Doris Lessing的作品《第五個孩子 The Fifth Child》,是我2016讀來最震撼的書籍。對於任何重視教育的父母親、重視社會教育、反歧視反霸凌的人來說,這是一本極度考驗愛心、進而釐清自己生命價值,以及存在底線為何的精彩小說。

年輕的大衛.駱維特與海蕊,結婚後對於家庭幸福的追求,有一個極大化數量的目標:生越多小孩越好!期待看著小孩們在寬敞的屋子裡爬行、學步、奔跑、嬉鬧、長大,成了他們對婚姻,與對幸福憧憬的終極目標。於是,一個又一個小孩來到他們的家庭,個個健康活潑成長,證明他們夫妻倆的願望,似乎可以逐步實現。

Wait!小孩生了以後,怎麼養?三、四個蘿蔔頭的日常花費,不是作為中產階級的大衛一個人的薪水可以支付;照顧接踵而至的幼兒,也不是海蕊一個人可以應付的。還好,大衛與海蕊各還有父母,甚至富裕的繼父母可以在經濟與人力上給予支援。就這樣,人生勝利組,似乎就是如此理所當然的實現在這個駱維特家庭。多子多孫多福氣,彷彿從東方諺語裡,印證在這個家庭!

「這個世界從來只有更美,而沒有最美。而最靠近完美的一刻,就是最容易走向相反的時刻。」這是托爾斯泰在其巨著《安娜·卡列尼娜》的名言,物極必反現象套在大衛與海蕊一家的後續發展,貼切而驚心!第五個孩子,從在娘胎起,就整慘了海蕊。於媽媽肚子裡就施展翻江倒海的功夫,讓海蕊嚐到了迥異於前四個小孩懷孕時的經驗。她想,也許,生下來後,第五個就會像哥哥姐姐們那樣正常。

但並非如此,而且幸福似乎開始翻轉!等到第五個小孩真的生下來了(男孩,取名為【班】),猶如牛魔王加上孫悟空同時擠進了一個軀殼,將駱維特一家開始推向痛苦地深淵!

班,不是個粗魯的小男嬰而已,更是個地域性強烈,充滿攻擊性的暴力原始雄性動物。隨著班的出現,原本是家中老么的第四個小孩保羅受到最嚴重的影響,其他小孩、甚至孩子的祖父母們,都驚恐而遠離這個彷彿是惡魔的小弟弟。大衛與海蕊對於活像原始動物、缺乏可被教育因子的班,也越來越無力。幸福的家中,為什麼會出一個怪胎?如果沒有班,該有多好?這個問題糾纏所有人,直到心靈的深處。

「我們都在等待,等待著別的人來拯救我們自己。」這也是托爾斯泰在《安娜·卡列尼娜》裡的名句,正好可套在挫折感嚴重的駱維特家。其實不只媽媽海蕊,或者為了賺更多來養家而兼差的爸爸大衛,或是其他四個被班以蠻力霸凌的小孩需要被拯救,最需要被拯救的應該是破壞原狀的班。但是班的無法改變,只會以最原始情緒來因應外界的班,撕毀斷裂了原本相關人員的親情與關係。

「人生並非遊戲,因此,我們並沒有權利只憑自己的意願放棄它。」(一樣摘自《安娜·卡列尼娜》)是的,當所有人都放棄、淡忘那個暴力兒童班的時候,海蕊還是無法忘懷那個不知在安養中心過得如何的第五個孩子。於是她無事先通知下,前去探望班。她驚恐地發現班被綁在床上,被不人道的對待。海蕊不忍,於是當下立刻把退縮害怕又虛弱的班強力帶回家。海蕊的愛心,再度把駱維特一家推向崩潰解體的邊緣。

「幸福的家庭有同樣的幸福,而不幸的家庭則各有各的不幸。」這是《安娜·卡列尼娜》開頭最經典的句子,完全符合多麗絲·萊辛在《第五個孩子》裡的故事,從幸福走向崩解,卻仍充滿疑問。「貧窮是悲哀的事。但是富裕則倍加悲哀。」(摘自《安娜·卡列尼娜》)其實,悲哀是無法逃脫的事。

強烈推薦這本殘忍幸福的書,當然不適用每個人。它還有續集:「浮世畸零人」。

... 看更多

分享 

你覺得這篇書評有參考價值嗎? [ 1 人中有 1 人(100%) 覺得這篇評論有參考價值 ]

12上一頁 12345678910下一頁 跳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