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凝的所有評鑑

愛之國

愛之國

  • 會員評鑑等級
  • 評鑑日期:2015/09/04

【願我們生於愛之國】
「阿碧,無論是哪種形式的愛,我想,是禁止它的神明錯了。任何一種愛應該都是同樣珍貴的,不是嗎?」
「是啊,阿靜。我也覺得,愛是無法區別的、不能歧視的。」---中山可穗〈愛之國〉

在虛構小說妝點下的〈愛之國〉,堅實核心反像是一則寓言,警惕著我們外人的不可預測性,也許有朝一日,連最私密抽象的情緒─愛,都會被控制。〈愛之國〉中的愛國黨之於王寺滿,彷若1984中大洋國之於溫斯頓‧史密斯,若是說大智若愚的溫斯頓試圖抵抗老大哥的控制,尋找個人獨立存在的意義;那麼傲骨的王寺滿則是勇於衝撞愛國黨猶如納粹再現的政權,尋找愛的意義。

被「愛國黨」一黨獨大把持政權的日本,宛若人間煉獄,政府將少子化的社會問題究責於未生育的夫婦、墮胎、單身者,尤其是同性戀者更是被瘋狂的國民大力鞭笞。國民宛如政府操縱的魁儡,隨著假議題與模糊的焦點群魔亂舞,甚而以同性戀者作為祭品,一切如同中世紀獵巫重演。在這樣理智盡喪的世代,人們似乎僅能選擇隨之起舞,或是禁聲以求自保。然而,喪失記憶的演員王寺滿,經歷為愛國黨敵對勢力輔選、慘無人道的收容所性向矯正、在寂靜中重新認識自己的朝聖巡禮,滴滴點點記憶再度盤據心頭
,縱使回憶起與久美子世人不容的愛戀對其痛徹心扉,對於如惡魔般苟活的自己也充滿厭惡,但她終究不是自己隻身一人。在顛覆政權的路上,有志同道合之士伴於左右;在朝聖巡禮的路上,久美子也陪著她翻越群山萬豁。愛國黨的政權是否被徹底推翻,無從得知,但王寺滿在屬於她自己的巡禮之旅上,以了解何謂愛。

書名:愛之國/作者:中山可穗/出版社:聯合文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 看更多

分享 

你覺得這篇書評有參考價值嗎? [ 2 人中有 2 人(100%) 覺得這篇評論有參考價值 ]

跟著芥川龍之介訪羅生門

跟著芥川龍之介訪羅生門

  • 會員評鑑等級
  • 評鑑日期:2015/05/18

芥川龍之介曾言;「人生好比一盒火柴,小心翼翼地應對太無聊,不小心應對又很危險。」從這句話不僅可以窺見芥川龍之介作品的兩面性─時而如〈橘子〉描繪的溫馨人情、振奮生存的勇氣,時而如不朽經典〈羅生門〉中弱肉強食社會下的自私醜惡人性;更可由芥川龍之介所言深刻體會其心中天秤時而偏斜,時而幾近平衡的一面。

陳銘磻先生所著〈跟著芥川龍之介訪羅生門〉藉由芥川龍之介的生平、作品,結合作品中的地景,佐以歷史脈絡的一體線狀展開,給予未曾閱讀過芥川作品的讀者一個引子,藉由書中淺白的文字、多彩的圖片,不著痕跡的勾著閱讀著的心,使其在〈跟著芥川龍之介訪羅生門〉後,亟欲尋找更多芥川的作品,來印證作品中的時空背景;同時,此書亦促使已接觸過芥川作品的讀者,想要在從書架中取出羅生門也好,地獄便也罷,從新咀嚼陰鬱的人性、眾生悲慘的命運。

本書的文字與圖片,無疑帶給讀者如身歷其境般的深度文學之旅:在羅城門遺址中似乎看見賤民剝落老婦衣服消失在暗夜中的背影;在京都生科竹林中體會文過飾非、歪曲事實真相的人性;亦或於橫須賀車站中品味清新人性、溫暖人情:或許在某一隅,還能偶然瞥見芥川龍之介。

... 看更多

分享 

你覺得這篇書評有參考價值嗎?

不倫

不倫

  • 會員評鑑等級
  • 評鑑日期:2015/04/07

章緣的文字靈動,筆觸淡而美,藉由細膩的人物刻劃,描繪出一個個寫實的故事。閱讀之際,總會在字裡行間中,心頭為之一震,不見得是這樣的故事我們也經歷過,而是我們曾有過的心情絮語,藏匿在人物或是行為或是對話間,每個角色似乎都有著片段的我們。
閱讀本書八篇作品,正入迷而急於尋找答案之際,作者僅以洗鍊的文字,以寥寥幾語作結,從未定義故事中,人物的是非對錯,給我們留下的其實不僅僅是人物心情的殘餘,而是開啟我們思考個人情感與社會倫理平衡之契機。

... 看更多

分享 

你覺得這篇書評有參考價值嗎?

善與惡

善與惡

  • 會員評鑑等級
  • 評鑑日期:2015/03/31

在現今社會中,我們有幸享有較健全的法治環境,而歸功於前人的努力,讓我們的言論不至於被箝制,思想得以恣意遊走,這樣的環境下,輔以日新月異的科技所帶來的海量資訊與多元知識管道,讓我們能有更多機會接觸不同議題,窺探事實本質之餘,更可以不同面向去思考各式立場,在自我內心持續衝擊奔流。個人覺得,參與意識在一年前的三月學運達到前所未有的高峰,或許,有志關心草根社會者,無以計數,但似乎在一年前的春末夏初,無疑將民眾參與的那點點星火,燃成燎原烈火。現下,少見的是默默追蹤新聞報導的有志之士,多見的是勇於發聲,高權的對抗者。

在參與一是蓬勃法展之當口,陶龍生先生的著作─「善與惡」,給了我們一個契機,藉由美國重大刑事審判的故事,反思台灣近代刑事訴訟的原則。這本著作無疑是個相當理想的引路燈,不似法學教科書般充滿艱深晦澀之學術專業用語,亦不似法律推理小說般徒具高潮迭起,而是作者藉由樸實無華的文筆,平易近人敘述美國刑事司法的著名案例,每則案例末,在簡潔揭示所創立之堅不可摧的原理原則,並留給讀者反思咀嚼的空間。

縱然我國是採取歐陸法體系,與英美海洋法體系下的刑事訴訟結構有相當大的不同,但本書中所闡述的原理原則之重要,例如:傳聞法則、毒樹果實、證據能力與證明力、刑求禁制等等,早已超越歐陸法、海洋法體系之疆界,而是做為健全刑事司法體系所必須鞏固之根本。

本書之於我個人,比較特殊的一點是,不知為何地心被案件中當事人的命運隱隱牽動,尤其本書部分案件中的嫌疑人,因檢察官的不道德、辯護律師的無能及法官的偏頗,一生命運就此走上異途,這使我思考到刑事訴訟下極重要亦極為根本的原則「無罪推定」,嫌疑人是否確切為犯罪行為,我們無從得知,然而未經審判來證明有罪確定前,優先推定被控告者無罪,上述類此之犯罪嫌疑人,正是因為院檢忽視此一根本原則下的重大犧牲品。個人以為,「無罪推定」仍是個抽象而虛幻的原則,白紙黑字的成文,卻經常被忽略,苛責院檢的同時,其實我們亦要思考,我們作為人,是否僅選擇相信我們所欲相信的,時常犯罪嫌疑人因為我們的駭人的盲目,在被證明有罪確定前,早已被輿論「有罪推定」,永世不得翻身。許宗力大法官在釋字670號協同意見書言:「無罪推定不正是這樣一個常常令法官必須帶著遺憾、帶著對犯罪被害人難以交代的重擔、帶著真相永難釐清的無力感,而做出無罪判決的原則?有時無罪推定導致個案中的遺憾如此之深,常使我們忘記這個案子之所以要錯放,乃是為了不願在其他案子中錯殺。」無奈之際,仍藏有一盞我們須共同努力使之持續綻放的燈,似乎也呼應了陶龍生先生在本書後語所寫的「刑法是經人民的代表立法,授權政府規範社會秩序的工具。刑事訴訟的核心道德價值,應該是『寧赦十惡,不殺無辜』。」

... 看更多

分享 

你覺得這篇書評有參考價值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