懸光的所有評鑑

乩童警探:雙重謀殺

乩童警探:雙重謀殺

  • 會員評鑑等級
  • 評鑑日期:2020/10/16

我始終看不慣推理小說的繁雜,腦子太空,很難勾勒出那層層計謀的迷人。但犯罪小說卻很像城市的故事,在犯罪的這條主線上,過去與未來與當下的眾人連成一條重要的連貫線,所有人穿梭城市中尋找解答,每個人的過去都脫不開生長環境,城市的改變影響著每一個決定,改變的樣貌決定未來的模樣,所生所長的都市、鄉鎮、村落,藏著問題與解答。

看一部犯罪小說,常讓我感覺像腳步急促的城市漫遊。


雙重謀殺,倘若我稀哩呼嚕地看完小說,大概都不會明白何謂雙重謀殺,也就是恨與愛的重疊。如我前言,看犯罪小說如同見證一樁兇殺案所帶出的城市光景,而主述者一直都是警方這一邊,有個好處,直到最後讀者都不會接觸真相,一切都是依所追索到的線索所推測出的推論,警方在猜,讀者也在猜,受害者無辜,但真正的當事人卻是一直都沒有正式發言的兇手。

怨恨,很容易解釋由何生,在滿是不平與惡意的氣氛中難以解釋愛為何而生。

所以對所有人而言,愛是複雜的,就算是生活幸福的人也是。但在這類小說中,所有人卻都是帶著些微不幸的,每個人都有過去,那些過去形塑出現在的這個人,只是在作者的書中,那些不愉快的過去可以打打嘴砲而過,女人也像硬漢一樣,挺一下就能過去。

乩童身分,在此案中,沒發揮多大用處,倒是羅蟄與弟弟的相處有了很大進展。一樁案件背後的愛與愁總引人反思悲劇的預防,但我覺得這就是我們的生活,沒有誰能做得特別好,有得必有失。

這部小說,沒有錯綜複雜,卻步步引人入迷,能從國外的城市回到自家的城市裡來場刺激的漫遊,實在很好。

... 看更多

分享 

你覺得這篇書評有參考價值嗎?

半邊藍天1

半邊藍天1

  • 會員評鑑等級
  • 評鑑日期:2019/12/24

《半邊藍天1》完全呈現了我所熱愛的晨間劇色彩,雖然這部小說也早已拍成晨間劇,但透過文字感受那股暖意還是頭一遭。真是毫無負擔的閱讀經驗,真的很愉快。

這樣的小說,除了愉快地享受,說真的,還真懶得多擠出甚麼話來形容,尤其是只看了一半,真想趕快看到續集啊。


很多為愛,定義的形容。

懂得人才懂,不懂那就是很神祕、虛幻的愛。

書中,平凡的家庭描寫,這是我認識的愛,為誰擔心、難過,想念,想緊緊抱著,這樣的關愛是如此孰悉。被愛的人不知道自己獲得了什麼,這樣長大的人的勇氣很厚實,不會輕易地被恐懼鑽入裂縫,我真心這麼覺得。傷心而脆弱的時刻常有,被愛的溫暖是無形的支撐,可以撐過恐懼的煎熬,其實很多時候不是發生了甚麼最可怕,而是讓心情沉入冰冷的恐懼的狀態,爬不出深淵的恐懼冰冷又無情。

看著鈴愛的家人與律的家人,那些愛就像陽光,把他們的孩子曬得熱烘烘的,吃飽了身體產生熱,有了力量又能盡力地跑。

鈴愛與律之間會如何發展,真可惜,得看續集才知道了。

男女的愛情,如家人般的心靈支柱,這兩種愛,不同於深度。更私密的愛情,就像變化萬千的天氣,具備了某種條件後才會展現的天氣型態,愛情在或增或減的進退中,微妙地轉變進展,說到情愛關係,總是愈說愈複雜,有人能像切西瓜一樣一刀兩斷,許多情況卻是進一步退兩步地猶豫不決。


進入漫畫世界的鈴愛,投入秋風老師的門下,這兩人的會面實在很有趣。橫衝直撞的少女與毒舌任性的老師的組合,加上超級冷靜的秘書菱本,看他們的日常已是很逗趣了,但令人好奇的是,有奇怪細膩時刻的鈴愛,其實還是非常粗線條的,對於戀愛雖有種莫名的自信,但在他人眼中那算是一種不懂人情世故,在秋風的指導下,鈴愛會有甚麼轉變嗎?

律又會在機器人的世界裡,找到甚麼夢想嗎?

在各自的夢想與戀愛裡向前邁進的兩人,又會發生甚麼事?

不是我偏愛用疑問來評論這本小說,只是人在年輕時所追求的,都是未知的,他們不知道將來會面對甚麼,也無從得知現在所追求的事物會對未來產生甚麼影響,我們這些旁觀者更不可能預知,說這是個夢想起飛的時刻,也不為過。

對於一個充滿想像力的時刻,除了裝滿勇氣準備迎接,還有甚麼好多說的呢。

... 看更多

分享 

你覺得這篇書評有參考價值嗎?

吃鯛魚讓我打嗝

吃鯛魚讓我打嗝

  • 會員評鑑等級
  • 評鑑日期:2019/10/26

〈室友偷走了我的拉麵:一個沮喪的大一學生寫的信〉這一篇或許因為它的字數最多,故事最完整,所感受的情感最富變化。而且讀著這位主角藉由室友偷吃了她的拉麵為開端而寫給瑞塔小姐的一連串信,我的感覺也發生了變化,剛開始你會覺得這女孩可真惡毒,接著你覺得這人不好相處,卻又發現她的真心話如此苛薄卻表現得乖順,同時也想這女孩的妄想症實在有點需要克制。

慢慢地,我明白那是一種保護自己的裝扮,那模樣就像掩飾天真適應世俗的睜大雙眼的猙獰酷樣。但我喜歡的一點不在此,是就算看透了她的偽裝,望見了她的脆弱、單純的心願,那辛辣偏頗的批評,以及無限量的妄想,仍舊未變,逼得瑞塔小姐終究得跋山涉水地來看這女孩,親自說明一些事。

這不禁讓我有些感觸,無論做一個好人的定義是甚麼,善念是最基礎的存在,善待他人並非易事,卻是值得努力的。可是,當一個好人一定得內外如一嗎?當然倘若做一件好事是懷著惡意或目的去做的那並不能表示表裡不一的糟糕,因為帶著壞念頭去做某件事本身就是壞事,好意的表面只是陷阱。

故事中的女孩在信中大肆批評她的室友,怒罵那些不如她原先美好想像的人事物,可真是盡情地把不滿意的全說了出來,她大可整天作夢(我認為她的種種不滿全源自做太多美夢了),在私下詛咒看不順眼的種種,可罵著罵著她還是有打開眼睛、打開心胸感受她生命中欠缺的奇異、溫暖。善意,是累聚成的信念,看不見也無所不在。


用短篇小說集來形容這本書,實在太牽強。
但說它以神經質的呢喃,叨絮地說著各種想法,倒是沒錯。

〈吃鯛魚讓我打嗝〉以九歲男孩的我,談論著他的生活。帶點孩童的天真及早熟思考著他的現在生活,冷靜的口吻讓人覺得只是一個孩子的日記,但看著內容,完全是黑色幽默。

小男孩的口氣像是已經完全接受父母離婚的事實,但心裡其實仍有許多問題,因此他早熟地不點破母親的荒謬,只是像餐廳點評般評論大人們做的事,彷彿空殼裡裝的不是他們的靈魂,真正的他們因為不知道能做些甚麼,拼命尋找有意義的事物,可是那好像都是聽別人說的,我們都做差不多事就不會寂寞了。

〈家人〉的篇章,沒甚麼特別好說的,我們都知道家人是甚麼模樣,不過其中有一則故事,挺趣味的。一對男女吵架了,男方請姐姐跟女友通信聊一聊,男生的姐姐當時正在研究波士尼亞種族大屠殺,姐姐以她正在研究的歷史中的政治關係來比喻弟弟與女友之間的問題,沒想到兩個女人竟用政治這樣的材料,像聊八卦般談論感情問題,最後姐姐也得接受她這老弟是沒機會和女友和好了。

還有一篇,收錄在〈語言〉一章中。那是一篇書評,寫得很文雅,我不禁假設那是要刊登在有廣大讀眾的地方,不宜出現過於偏激的白話,可就是因為如此,特別的幽默。當你非常客觀而且現實地把那些帶有悲劇色彩的愛情故事裡的不合理挑出來講時,彷彿看見某人的私心、投射,我忍不住又想起那位寫信給瑞塔小姐抱怨室友的女孩,美夢被人砸碎的怨恨,似乎也可以透過文字把對方撕成碎片。
設定取消廣告分潤

呢喃式的敘事,很容易讓人失神,怪的是,我以為我一個字都沒讀進腦子裡,卻一個個想起來,而且這些故事大多很短,卻隱喻了太多對現代社會的批判,喔...有些也不能說是批判,像家人,根本是永恆的抱怨。

... 看更多

分享 

你覺得這篇書評有參考價值嗎?

冬日花園

冬日花園

  • 會員評鑑等級
  • 評鑑日期:2019/09/28

人生當真,隨年紀的增長,才會有所體悟。

有人或許一生好運,從未遭逢厄難,蘊養了純粹的樂觀與良善,但往往很多時候,人們得在一個瞬間長大,是怨是恨是無奈,在歲月裡慢慢磨成了悟,時候到了才會知道當初做得對不對,可有些事永遠沒有對錯。

這位作者很擅長寫親密的感情,不過我對友情的關懷較淺,可是這本《冬日花園》寫得是母女。正巧年紀也足,我特別有感觸。

女孩子對情感的變化,我認為比較敏銳,雖然我們也多見許多父女感情極好,但我總覺得在女孩們的心裡,母親的關懷與肯定特別重要,那似乎會決定這孩子將來決定用甚麼面相面對世界。被母親推開的那種刺痛感,有人可能說有經歷過的人才懂那傷害有多深,我覺得被深愛的孩子也許更懂,只要他們願意想像,必然會深覺恐懼,如有一日必須待在現今擁有幸福的對面時。


回想書中內容,仍然會覺得難過。

我與母親的關係很好,我不是個貼心的人,但母親是個可愛的人。所以書的前半段,我看梅芮迪絲與妹妹如何逃離母親卻又無法放下,她們曾經努力想得到母親的愛卻只得到為了不再受傷害而選擇不再去愛母親的逃避人生,只覺得非常的痛心,雖然只能看見文字,卻能感覺到這兩姊妹從沒真的放下母親,還是感覺得出她們有多希望媽媽能喜歡她們,對她們微笑,溫柔地問著她們的近況。

人生累積的經驗裡,就如妹妹妮娜,想打破不可摧毀的阻礙,勢必得厚著臉皮,耍著任性與韌性,與對方糾纏不休。她們的母親在父親離世後,行為怪異,梅芮迪絲認為母親病了,妮娜又逃回烽火接連的其他世界繼續攝影師的人生,三個人皆無法面對父親的希望,努力了解彼此。這也讓人覺得難過,我懂逃避是因為真的太難,或許活著就剩這麼一次鼓起勇氣了,其實無功而返也沒關係,不過和以前一樣,卻如此無法承受萬一又失敗了,那麼連希望也不存在了。

因此,當母親願意再次講起在她們小時候時常講的那個故事,或許小時候母親講故事有所遺漏,或許是因為她們當時還小不懂、故意不聽,但現在母親的故事聽起來更完滿更豐滿,更具深意。

讀到這,大概能猜得,必然與過去,與戰爭有關。

故事中的女孩薇薇,剛愛上一個人,就失去了父親,邪惡的統治者到處抓人,被貼上罪犯標籤的一家人只能低調生活,當薇薇再次遇上沙夏,她決定要為自己活,可是戰爭卻在幾年後來臨了,經歷過戰爭的母親與外婆明白,但薇薇還不明白戰爭有多可怕。

梅芮迪絲與妮娜從母親的故事裡,瞭解她們所失去的與母親失去的,多年的誤解與自我囚禁,都變成了愛。兩個女孩明白她們的媽媽是多強大的人,對孩子的愛是多麼的濃烈,再也無法質疑她們母親其實不愛她們。

最後在一方花園裡,母親找到真正的釋然。
「白色的雕花鐵柵欄圍住一塊方寸之地,圍欄內一張紅銅長椅正對著三座花崗石墓碑,四周花團錦簇。仰頭一望,穹蒼光彩迸射,紫色、粉色和橘色的光芒流淌在眾星之間。是極光。」


這是個泣訴戰爭無比醜陋的故事,更是談述母親與女兒的故事,梅芮迪絲與她的兩個女兒,她們的母親與梅芮迪絲、妮娜,薇薇與歐嘉和她們的母親,以及薇薇的母親與外婆,最後是薇薇與她的兩個孩子,她們都以自己的方式,闡述愛情。

... 看更多

分享 

你覺得這篇書評有參考價值嗎?

伯爵先生

伯爵先生

  • 會員評鑑等級
  • 評鑑日期:2019/07/26

愛情,即使能納進很多因素,到頭來還是毫無理由。同樣的音調、同樣的動作、同樣的談話內容,同樣的肢體碰觸,就是有那麼一個人讓對方歡喜、愉悅,而其他人卻是厭惡、無感。

雖然作者對兩位外貌的詳細描寫,讓人懷疑俊男美女依然是愉快的初次印象的主要原因,那也能解釋為,情人眼裡的模樣永遠是最美好的。


提到有一定書齡的人,甚麼書都會看一點,就算能接受愛情的不可理喻,也沒辦法像年輕時那樣,單單覺得夢幻很美好。但故事一登場,就是暗夜奔逃的場景,犯罪小說的那塊魂被勾起,好奇心怎麼能安分。也就不理會伯爵愛上清潔小姐,這種過分童話故事的設定了。

然而,讀著,充分的情慾畫面,更增添了甜蜜,或許我以為會太浪漫,但這位因為哥哥驟逝而不得不繼承爵位的男主角,不避諱地承認自己就是個變態的色胚,突然間,很真實啊的感覺油然而生,遊戲人間的不婚主義者一個瞬間,超級喜歡上一個人,滿腦子都是想與對方如何進展,那些損身分的下流內心話只能放心底,但讀者都看見啦,可就覺得這個自己說好命投胎到超級對的地方的伯爵先生也不過就是個,愛上一個女人的男人。

更仔細想想,知道了女主角艾莉西亞的經歷,不禁覺得為何一開始會覺得一個伯爵愛上清潔工是種超級不可能的事。我有歧見,世上有很多地方對女人不公平,甚至以極為保守的作法禁錮女性發展與她們的選擇權,人口販賣的悲劇如此險惡地藏在每一個希望裡,我們看新聞,那些只是不知名的陌生人,但他們若能活著,受教育,追求夢想,也都是璀璨的一顆明星。

小說裡,作者給予了艾莉西亞,音樂的天分,蛻去驚懼的外殼,變成了開朗的尋夢者。


相較長篇愛情,這部《伯爵先生》剛剛好的長度,差不多多的甜度,倘如還有後續,那就留到往後吧,這樣的長度正好適合有情人終成眷屬。

不過,犯罪的部分,仍糾結著我,這作者是不是應該負責,人口販賣的後續呢?麥克辛的老哥的死是單純的意外嗎?還是我是被虐狂大嬸,只是想看平凡女孩誤闖貴族世界的受虐記。

... 看更多

分享 

你覺得這篇書評有參考價值嗎? [ 1 人中有 1 人(100%) 覺得這篇評論有參考價值 ]

大滅絕終部曲:未來(完結篇)

大滅絕終部曲:未來(完結篇)

  • 會員評鑑等級
  • 評鑑日期:2019/07/11

此書評可能透漏關鍵情節

不管我們是甚麼人,即使只有一瞬間,定都曾希望活在一個沒有傷害的世界。


書中提到的科學理論與術語,解釋了,還是不太懂,這也無礙於這故事想說的話。科幻作品裡,或多或少會指向人類的未來,即是心智發展將會更重要,無法跟上大腦發展的肉體終將被捨棄。

看完一整套書,前面的種種化為一瞬間,只剩下一個大問題,人類會再進化,而進化的下一個階段會是甚麼?

承接二部曲,眾人依舊尋找答案,戴斯蒙的記憶開始回溯過往,他如何讓尤里帶進季蒂昂,這也解釋了尤里這一派人所追求的目標,尤里給戴斯蒙問題,讓他從問題中思考答案,這一大段很有意思,講述了現在的人類為何是我們,我們跟原始的其他人種有何差異進而取代了他們,消滅了其他人種後的現代人是如何地進化至現所建立的文明。

這差異,在於想像力與模擬能力。我們想像一個遠景,腦中組合實現的可能性,帶著遠古的先人飄洋過海,農業的發展提供人類大腦更穩定更大量的熱量,更多想像更多模擬實現,建立了城市,成就了現今。這部分我相信有根據的,小說之有趣在於,那些為人不知的細節任憑想像,季蒂昂這個悠久的組織為歷史上的人類進步帶來幾次的大轉變,例如工業革命。但他們最終的目標是,再也沒有傷害的世界。

如珮彤的母親,琳恩所說,能實現此願望的「魔鏡」是必經之路,在宇宙中一直不斷地重複著,尤里的手段是邪惡的,卻不是罪首,差別只在於是「誰」控制,而如何實現而已。尤里選擇不說理,直接強行將人類帶入魔鏡,戴斯蒙認為該給所有人選擇權,但最終人類還是要走進魔鏡,邁入下一個階段。

無論書中的假設如何,人類倘若有機會進入下一個階段,有個必然的經過:消弭世上所有的差異性。人類最引以自豪的,是獨特的個體所綻放的眾多姿態,但這些大大小小的差異性也始終存在爭執,為何我們無法做到理性溫和地看待與自己如此不同的人事物?

這個問題,對書中的許多人是沉重的枷鎖,對如今的人類更是如此,我們始終忽視心靈的需求,放任各種暴力侵害,誰能說寧願犧牲眾多人命來成就一個新的未來的尤里有錯,尤里這角色雖未多加著墨他的過去,卻可以知道在戰爭中失去一切的一個孩子所見所聞,留在他心中的是怎樣的一個無論付出多少代價,都想抹去的地獄景象。

或許是角色刻畫所需,帶著強大傷痛的人才會有如此動力拿全人類做賭注,卻也反映出人類對自己對世界造成的傷害已經無法彌補。唯有擺脫現況,才不會面臨真正的滅絕。

尤里只想讓人類進化至下一個階段,琳恩畢生所研究的卻是魔鏡之後的世界,她相信那將是與其他智能種族接觸的開始,只是沒人知道是好與壞。

也許到了尾聲,有些虛幻,我卻相信這個故事重頭到尾都是穩扎穩打的科學理論,具有模擬實現的想像力。

看看我們周遭、身旁的,發生的大大小小事,人們的模樣,值得反省的、覺得遺憾的,太多了。改變這一切的力量,在我們的心裡、腦袋裡。

... 看更多

分享 

你覺得這篇書評有參考價值嗎?

大滅絕二部曲:密碼(限量作者親筆簽名版)

大滅絕二部曲:密碼(限量作者親筆簽名版)

  • 會員評鑑等級
  • 評鑑日期:2019/05/18

主角們踏入解救全人類的迷宮尋找解藥,待這部分告一段落,卻進入了第二部分:季蒂昂的陰謀與宿願,究竟是甚麼?然而在二部曲裡,仍舊看不見答案,只有一個個的問題,迴盪在眾人的疑問中,如同呼應書中那些知情的人告訴他們:答案不是由我這裡得到,而是從問題中去尋找。

珮彤的母親說得很對,人類的知識累積了兩千年,一個攸關人類何去何從的答案,是無法輕易給予一個答案的,想要明白就得透過追求問題來獲得知識,從而理解。


讀以科學為基礎的小說,不輕鬆,但人只要接受極限在哪,放下那些不懂的就能順利通行。

從此作中,可以了解更多人過去的面貌,會發現這許許多多登場的人,大多有難以抹滅的傷痕,戰爭、變故、家庭因素...毀了希望與愛,可他們仍舊渴望,希望從這個殘酷無望的世界裡找到徹底解決的方法,讓這世上再也不會有孩子被虐待、被遺棄,人們不用面對恐怖的戰爭、為任何怒火犯下駭人的罪行,每一個殘缺不全的靈魂都能得到修補,回到最完美的開始。

二部曲就如副題「密碼」,是一連串的解謎,劇情展開非常的緊湊,拯救人類後卻又浮現另一個問題,才有人發現季蒂昂隱藏在散播病毒背後的真正目的。

特別有感,其中提到幾萬年前不屬於現代人種的另一支人種已有跨越海洋的航海技術,他們到達澳洲卻不再進化,人們思考這個問題,認為澳洲與其他大陸被海洋隔絕,那支人種在這個地方生活安穩,無須進化來適應求生,有人認為地球就如宇宙間的孤島,生活其中的人類終究也會如這支曾征服海洋的人種,生活安逸,不再進化,終至衰落。

書裡提及的人類來源與假設,為了隱蓋信息,用了很多驚人、顛覆的尚不可知來代替,但浮現的訊息,我自己覺得很有趣,而究竟人類基因裡有甚麼秘密,就如「魔鏡」到底是甚麼?為何季蒂昂如此堅信能解決所有問題?這實在是很讓人好奇,雖然這部小說是虛擬的,卻也是盡可能地以已有的事實建立假設,或許在小說家狂妄的腦袋裡,也有一扇真實之門。

... 看更多

分享 

你覺得這篇書評有參考價值嗎?

社交動物

社交動物

  • 會員評鑑等級
  • 評鑑日期:2019/05/03

鑒於現在的社會現象,科技助長所有的消息的流通,所以談論的中心都圍繞在網路世界的社交活動,那種即時性讓人完全沒有思考的優雅,所有言論如原始、不經修飾地暴露著,在驚訝於那沒教養的發言之後,也不免會想這就是人的本性嗎?

不過這本《社交動物》的重心倒也不是網路社交的野蠻現象,與其說它談論現代的社群現象,終歸還是回到在網路世界外的我們,用著血肉之軀生活著的我們。

露依絲,這個角色,如果我還很年輕可能不會有共鳴,畢竟人在只想盡情燃燒時,眼中的一切絕不是最樸實的原樣。現在能退一大步看以前突然很明白那種不想回家的強烈希望,有時關愛會太沉重,有時漠視也讓人沉默,很奇怪無論如何,在家裡感受不到可以自由呼吸的自由,或許這也是父母所不能理解的,那份沉重讓你懷疑自己是否該存在,而存在又是為了甚麼?

來到紐約,都有個夢的,可是愈紙醉金迷的地方,就愈得明白自己要甚麼。菈薇妮亞,可以簡單地說擁有太多而不知該擁有甚麼嗎?但我覺得她與露依絲一樣,只想成為獨特的人,卻感嘆生不逢時,說真的,因為優渥的生活太容易讓人活在踏實之上,如果妳始終踩不到地,怎麼感受在這土地上努力生活的那種震撼,菈薇妮亞是個單純的人卻不是簡單地不切實際,她尋找填補心靈的夥伴,用控制的方法擺弄出她想要人生,失敗了就再尋找替代品,露依絲不過是其中之一,但她是敗給了自己的慾望,任何來到菈薇妮亞身邊的女孩,也是另一個寂寞的人。

紐約的繁華,只是藉口。當你看清菈薇妮亞,我總想著露依絲為什麼如此沉迷,原本積極經營的生活一件件地菈薇妮亞剝掉,而她日漸身無分文,卻只讓自己陷入更糟的情況,甚至要靠欺騙,哄騙她與菈薇妮亞怪異的友情,但無論她們倆如何,她們之外的世界只看見她們最美麗、笑容絢爛的社交照片,人們用讚回覆這樣的社交。


露依絲,為什麼妳還不離開?

是我對這本小說感到最大驚悚。這本小說清楚地寫出那些渴望愛、被認同的模樣,他們一身狼狽,講著不明的裝飾語,在派對、酒精裡高呼快樂,卻沒有一個人展現「我很好」的自信。

照片中的每個人全笑得這世界以滿足了他們所有的願望,轉身過後卻惶惶然地發現自己甚麼也沒有。假如只想為自己製造一個備受寵愛、尊重的幻夢,而不是成為其中真真實實的某個人,那麼假裝自己是派對中最受歡迎的那種假面社交又有何錯,誰都能享受這樣的虛華。錯的是,我們終有一天會醒來,卻早就放棄了能重來的人生。

... 看更多

分享 

你覺得這篇書評有參考價值嗎? [ 1 人中有 1 人(100%) 覺得這篇評論有參考價值 ]

大滅絕首部曲:感染

大滅絕首部曲:感染

  • 會員評鑑等級
  • 評鑑日期:2019/04/16

珮彤與神祕男子,兩條故事線,以完全的未知帶領讀者進入我們鮮少認識的防疫工作。基於事實基礎寫的這部作品,我認為除了因應劇情所需而編造的人為陰謀,絕大部分都是真實事實,或者是世衛人員會遭遇的困難與危機,以及在對付疫病這個敵人的所有假設情況,更糟的就是如果人類失敗了,將要付出的可怕代價。即使在現今尚未成為事實,卻是永遠都存在的危機,在這裡,或許是值得慶幸,人還能修補自己的貪婪、扭曲,尚可理解即使有不滿也總有其他路可試。但失衡的病毒、細菌夾帶著古老的悠久回到世界,無理可講,無法能管。

戴斯蒙與珮彤相會後,他的往日時光逐漸明朗,通常小說裡有這樣的橋段,當然都是為了挖掘過往來解釋現在的種種,但在面對短短幾日,感染人數已接近全球人數,死亡也悄悄地攀升,恐懼前面,更迫切地體會到一個有十足引響力的人的過往有多重要,是甚麼造就了他走到今日這情況,又是甚麼關鍵促使他做了這樣的決定。首部曲就停在戴斯蒙終於理解為何他背負著解開這困境的關鍵,但那究竟是甚麼,就只能等待了。

藉由珮彤,可以看見我們習以為常的衛生習慣與環境,在書中的主角曼德拉,卻是一個正要起步的地方,這樣的地方在世界上不僅僅肯亞,沒有足夠的衛生環境與習慣杜絕病疫的傳染,不單單是一個肯亞的消失,肯亞周邊國家,逐漸擴散,無形的傳帶可以到任何地方,疾病傳染沒有在一個範圍內遏制,接下來就是大面積的區域,終至全世界,排除任何地區的人參與這場永久的防疫戰是種錯誤,但在官僚意識與政治正確面前,尚未發生的恐怖就只是電影小說,這也是種人為陰謀,像慢性病般的,用服藥控制著。

戴斯蒙賦予這本以傳染疾病為題的驚悚科幻小說另一種面向,人性的柔軟,這不單單指善意、包容等代表溫暖的那一面,也有缺陷的一面。心理醫生告訴戴斯蒙他從失去雙親的那場火災之後就沒有痊癒過,等著他的生活卻是一場又一場的生存挑戰,他沒有時間也沒有學習療癒的機會就長大了,或許作者功力太強,或許是處在這樣的情況中,戴斯蒙的人生特別讓我有所感觸,我不想如果當他五歲失去父母只能到不會照顧孩子的伯父家住時是讓能真正疼愛他的人照顧的話這類的,生命有太多不確定了,過去的改變不見得就一帆風順,而是努力長大後遇到能真正相守一生的伴侶時的戴斯蒙,要如何去學到愛,要如何與過去的自己共處,要如何接受勢必不同於他人的他將會成為某人的丈夫、父親,然而就是這樣有缺陷的人,才促使戴斯蒙走上追求能肯定自身價值的事物,一個不會再有像他這樣長大的孩子的世界。

信念,能解釋為何有人願意去追求危機四伏卻是為他人犧牲的人生。我們都必須相信一路走來所付出的一切成就我個人的所有價值,這股相信自己的念頭,才有我的存在意義。

... 看更多

分享 

你覺得這篇書評有參考價值嗎?

魔幻卡拉瓦1:緋紅色的少女

魔幻卡拉瓦1:緋紅色的少女

  • 會員評鑑等級
  • 評鑑日期:2018/05/17

作者用大量的顏色與相對的形容詞來講述思嘉蕾的經歷,即使參與其中的人們沒有魔法,卻也融入其中,與這座充滿謎題、奇幻、流動色彩的島嶼走在同樣的節奏之中。思嘉蕾的父親非常殘暴,對她們姐妹倆的管教只有恐懼、控制,父親茴香、薰衣草、類似腐爛李子的味道,對思嘉蕾也反映出她急欲逃離、惶恐焦慮的情緒,劇團的邀情如一道流逝即過的金色光芒照應出思嘉蕾露出喜悅的那一面,即使思嘉蕾仍相信帶回妹妹順利出嫁,才是逃離父親的正確計畫,卡拉瓦這個夢想仍如金絲花的鮮黃燃點著。

閱讀過程裡,很少意識到這是部青少年小說,因為做夢,沒有年紀之別,任何時候都有想要逃避現實躲進想像的希望裡的衝動,成人的責任應該抵抗這種慾望,但人會疲倦、感到失落,就如現實人生裡沒有多少童話成分,生活的不順心及期盼,就和思嘉蕾一直焦慮的心情相同,我們希望可以逃避也希望能夠解決難關,然後相信...人生將會完全不一樣。

思嘉蕾尋找妹妹的遊戲,在夜晚裡,燈火通明,神奇的商品錯落在街上、商店裡、小販手中,提供遊客各種需求,人們來此解放秘密,追求寶藏,尋味刺激,黑夜的不明會掩蓋清晰的面目,真真假假擺盪在每個人的心裏心外,毫不在乎的人等魔法結束的那一刻到來便啟程回到真實中,遊戲一開始便警告所有人別入戲太深,這句話,人生是否也是,執著那個扮演自己的人,真有比較快樂,或者想像沒有固定形體的自由的自己,會比較開闊。

遊戲,是一種輕鬆的標誌,無須責任,但在卡拉瓦劇團,團長萊金的設定裡,假久變成真,真也能成假,界線何足輕重?遊戲也許不會結束,除非那存在的本身消失。

... 看更多

分享 

你覺得這篇書評有參考價值嗎?

512345下一頁 跳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