貝絲的所有評鑑

讓男人追著妳跑

讓男人追著妳跑

  • 會員評鑑等級
  • 評鑑日期:2019/01/14

這本書的內容有著許多日本作者在寫相關主題書籍的通病:流於膚淺空泛、提供的建議只能稱為小伎倆而缺乏基於人性的心理學依據

雖然作者有強調女性跟男性約會應該以「幸福」為前提,而不是以「結婚」為前提,但畢竟她是開相親公司的,裡面大部分的篇章內容仍是以「盡快能結婚」為目標,而不是著重在兩性相處的眉角

日本人向來都是「極端的前衛跟極端的老派並存」,在目前的西方,婚姻制度都已經逐漸不流行的同時,「為結婚而結婚」對日本人來說卻仍是從未退潮過的主流

我原本是從網路上看到這本書節錄出來的其中一篇文章,覺得有收穫才買這本書,沒想到整本書裡就只有當初看到的那篇文章比較有參考價值而已

作者在書中舉的很多實際案例,我認為都只是當事人運氣好,或是只有少數特定的人格才適合那麼做,總之就是不太實用。整體來說,本書當做消遣來看會有收穫,但就是一點點、不無小補這樣

... 看更多

分享 

你覺得這篇書評有參考價值嗎? [ 2 人中有 1 人(50%) 覺得這篇評論有參考價值 ]

是男人沒有眼光,還是妳不懂得發光:這樣做球男人才接得到

是男人沒有眼光,還是妳不懂得發光:這樣做球男人才接得到

  • 會員評鑑等級
  • 評鑑日期:2018/11/17

現在市面上的兩性書籍、文字/影音教學真的很氾濫,而這本書是我近年看過最「一針見血卻很實際」的兩性書籍,將現代女性在吸引異性、一再重複的感情盲點、自我成長與提升...等現代女性最常見到感情議題大致都釀括了,尤其因為作者是台灣人,因此我認為內容書寫的方向也更貼近華人社會的女性

我認為兩性書籍要寫的好並不容易,絕不是分享些很獨斷的個人經驗與故事就足夠,它必須更綜觀、具有一定深度、中立、且溫柔的觸及到人性普遍背後的心理因素,也關乎到作者本身是否對自己足夠誠實

其實在父權社會裡成長的女性,公主病的症狀很普遍,而本書很強調為自己的感情問題負起責任、檢視自我,並提到所謂的「感情運」究竟到底是怎麼一回事,總的來說,用詞白話、沒有廢話、內容實用,想了解自己為什麼感情不順、尋找新的觀點與角度的妳,看了一定會有收穫的!

... 看更多

分享 

你覺得這篇書評有參考價值嗎? [ 3 人中有 3 人(100%) 覺得這篇評論有參考價值 ]

童年的傷,情緒都知道:26個練習,擁抱內在陰鬱小孩,掙脫潛藏的家庭創傷陰影,找回信任與愛

童年的傷,情緒都知道:26個練習,擁抱內在陰鬱小孩,掙脫潛藏的家庭創傷陰影,找回信任與愛

  • 會員評鑑等級
  • 評鑑日期:2018/11/16

這本書簡直是心理治療的聖經,而且敘述方式、用詞、舉例...都非常深入淺出,專門給完全沒有心理學背景、但想自我療癒的大眾一再閱讀跟練習

尤其是對於在親密關係裡想提升心理素質、改善紛亂的負面不安情緒、矛盾的脾氣....的人,一定不能錯過!

本書最經典的名言我想大概就是「你所認為的真實,其實只是一種投射」

人們成年後,尤其是在親密關係裡的負面情緒,源頭其實都來自於一些已被自己的意識遺忘的童年傷懷,但潛意識都記得一清二楚,而所謂的命運,是由潛意識在自己毫不知情的情況下在主導的

... 看更多

分享 

你覺得這篇書評有參考價值嗎? [ 8 人中有 8 人(100%) 覺得這篇評論有參考價值 ]

依戀障礙:為何我們總是無法好好愛人,好好愛自己?

依戀障礙:為何我們總是無法好好愛人,好好愛自己?

  • 會員評鑑等級
  • 評鑑日期:2018/08/24

本書的主題「依戀形式」,簡單的來說其實就是俗稱的「安全感」,從嬰孩時期與父母的關係、教養方式,直接影響對自己、對人、對環境與世界是否信任、感到安全,大致分為「有安全感」的「安全依戀」;「缺乏安全感」所引發的焦慮不安與過度依賴的「焦慮型依戀」; 以及同為「缺乏安全感」並為了逃避受挫所產生的對親密關係與信任的障礙的「逃避型依戀」

作者大致上以近代的多位日本文學家、西方文學家與哲學/思想家、藝術家、政治家、企業家....等眾所皆知的名人們為例,說明這些在世人眼中名留青史的「成功者」不為人知的一面,認為他們其實都是依戀障礙者,並從他們本身的作品、歷史及訪問資料文獻來分析他們的童年、青年時期的遭遇,推斷他們是屬於何種依戀障礙者

或許因為書中的例子皆是名人,而且大部分是已過世的名人(可能避免被告),方便讀者借鏡跟了解依戀障礙,不過由於作者畢竟始終未曾親自接觸過這些已故名人,相較於西方作者的心理學相關著作中,皆是以自身實際接觸過的臨床經驗為例來解釋,這本書的例子則都算是作者「間接的推斷」,而非親身經驗

另外我覺得日本的精神科醫師們的心理學相關著作,普遍流於對某個心理、行為特徵做重複性太高的一再贅述,用一整本書的篇幅來論述、佐證同一個觀點,且皆使用心理學專有名詞,很不口語化,對於只是想了解自己的不安全感根源、尋找解決心法、完全不具心理學基礎概念與背景的讀者來說,不算淺顯易懂,書中最後對於「實際解決的方法」這部分所能提出的概念與可行性又比較弱,也太過理想化,例如在本書中很常提及,有依戀障礙者應找個能理解自己的「戀人」來幫助自己建立安全感與自信心,但我極度懷疑這個概念非常不實際,因為事實上,「健康、平等、尊重的愛情關係」是已經有安全感基礎的人才有實力去建立跟發展的,但作者卻鼓勵已經安全感極低、自尊結構不穩的人,還要去辨識出誰是可依靠與信任的對象、期待能以愛情這麼無常的關係來拯救自己,我想這在現實中恐怕多半是物以類聚、只會吸引跟自己的心理素質一樣脆弱的對象吧,不但解決不了根本問題,對彼此來說甚至有極高的機率是雪上加霜、二次創傷居多

總的來說,我認為本書跟很多日本的心理學相關書籍的內容架構與模式頗為類似,本書可以讓讀者對「原生家庭所造成的安全感程度與相關後遺症」有初步的認識與概念,但因為對單一觀點的贅述太多,因此所涵蓋的廣度不太夠,解決方法也不太實際,是可以參考看看,只是光看完第一遍就覺得很累,不太具有「隔一段時間再看一次都有不同的吸收與收穫」的深度與層次感

... 看更多

分享 

你覺得這篇書評有參考價值嗎? [ 25 人中有 22 人(88%) 覺得這篇評論有參考價值 ]

人生不能沒有伴:找回各種關係裡的安心感

人生不能沒有伴:找回各種關係裡的安心感

  • 會員評鑑等級
  • 評鑑日期:2018/04/30

長期閱讀跟觀察作者的在文章裡或在電視節目上傳達的想法跟主張,發現作者鼓勵大眾跟諮商個案的方式,最終仍是把幸福的希望放在別人身上,期待哪天遇到誰來可以跟自己一同創造幸福

問題就是,現實比這些美麗的願望要殘酷多了,如果真的可以期待別人來拯救自己,繼續看偶像劇做夢就好,何必花大錢找心理諮商師來學習自救的心法?

如果大部分的老父母都可以溝通、發自內心自我檢討,那麼從一開始就不會那麼多從孩提時代一路帶著深刻傷痕到長大的成年人了,就是因為許多親子關係是終生都不可能修復、許多父母是永遠不會理解他們帶給孩子的傷害究竟有多大,人生的療癒之路才那麼難啊

覺得作者的某些看法有參考價值,但對於真實人性跟人生似乎不夠透徹

... 看更多

分享 

你覺得這篇書評有參考價值嗎? [ 5 人中有 4 人(80%) 覺得這篇評論有參考價值 ]

童年情感忽視:為何我們總是渴望親密,卻又難以承受?

童年情感忽視:為何我們總是渴望親密,卻又難以承受?

  • 會員評鑑等級
  • 評鑑日期:2018/03/24

根據心理學者的研究,人的性格與價值觀形成,是根據''一小部分''的天性,再加上''一大部分''父母 (或主要養育者) 對兒時的自己的教養與對待方式的「總和」

我認為這本書應該可以提供長年在情緒、愛情、各種人際關係、認真想改卻改不掉的強迫行為、自我認同與評價、安全感、生命的意義、生活的熱情、跟世界的關係....等議題有深深困惑的很多人,找到最接近困惑根源的真相與解答,因為一個人在以上這些面向的奠基,秘密就藏在各自的原生家庭

很多成年人平常在人前甚至可以表演得光鮮亮麗、看起來毫無急迫的嚴重問題,但獨處時為什麼似乎心裡有相當大的一塊,永遠沒有人能懂、能觸及,可能自己也說不清楚?或許童年時不至於被父母家暴,父母也有把自己養大,還會帶全家出去遠足,看起來自己就是來自於一個「正常」的家庭,因此不會去想到,若有上述的困惑,是否跟在原生家庭的成長過程有關。通常人們沮喪到最後的結論就是絕望的想著:「我到底有什麼毛病?」

本書特色在於,它指出的不止是「你經歷過的事」,還有「你該經歷卻沒有經歷過的事」,例如在童年的某些對你而言重要的事件跟時刻裡,你該從父母那裡得到、但實際上卻沒有得到的安慰、情感同理與支持,那些「其實必要卻沒有得到的東西」當時已在幼小的心底深處挖了一個缺口,並形成一股隱形但作用深遠的影響,在往後的人生中持續發酵

去探究自己的父母在教養上有什麼缺失,以至於造成自己的人生有什麼難以穿越的嚴重障礙,在華人社會裡似乎「必須更加的有罪惡感」,類似的問題,可能會比起書中都是發生在美國家庭的案例還更棘手、更令人難以察覺跟確認,但本書作者最優秀的地方在於,他強調,探究原因是為了「停止譴責自己」,如此才能在心靈與日常作息的療癒之路上繼續走下去,探究與分析原因的目的並非是去找誰算帳,因為如果沒找出根本原因,那麼給再多的勵志口號其實都起不了什麼太大的作用

本書也提供已為人父母的讀者,避免將此情感真空的親子關係下意識的代代相傳下去的建議。因為父母能帶給孩子最好的禮物,就是先療癒自己 !另外也有寫給專業心理師在面對治療個案的建議篇章

童年情感忽視,此議題不可忽視,整體來說作者敘述的淺顯易懂,重點提及的完整性高,非常值得大眾一讀

... 看更多

分享 

你覺得這篇書評有參考價值嗎? [ 9 人中有 9 人(100%) 覺得這篇評論有參考價值 ]

七天自我心理學,找回原本美好的你

七天自我心理學,找回原本美好的你

  • 會員評鑑等級
  • 評鑑日期:2018/03/24

書中敘述的偏向勸世文,一些我在同作者的很多書中都已看過的類似觀念

我個人覺得能讓人實際建立信心是在於一些實用的日常練習步驟,才能去鬆動情緒上的慣性,這個部分在本書中則沒有

另外我覺得作者的寫作方式,贅詞敘述有點太多,這個特點在作者的很多書中都看得出來,讓我覺得讀得有點累

除此之外書中闡述的觀念我是認同的

... 看更多

分享 

你覺得這篇書評有參考價值嗎? [ 3 人中有 1 人(33.33%) 覺得這篇評論有參考價值 ]

生命清單【博客來獨家插畫版書封】

生命清單【博客來獨家插畫版書封】

  • 會員評鑑等級
  • 評鑑日期:2017/09/09

溫情但有點老套的故事,很美國式的Happy Ending

當作打發時間是可以一看

分享 

你覺得這篇書評有參考價值嗎?

圖解建築的數學.物理教室

圖解建築的數學.物理教室

  • 會員評鑑等級
  • 評鑑日期:2016/12/05

拿到這本書翻開時,覺得整個被騙,書名是「建築的數學-物理教室」,內容跟建築幾乎沒有關係,比熱、電功率、指數對數...等,這些建築領域的人根本不會、不用接觸到!

整本書每一頁是一題Q&A,然後每題下面只有非常簡短的說明。而且每個問題、每頁之間互不相關,就算是想要把跟建築、物理基礎學好的人,看這本也沒用,感覺就像是作者把他別本書提到的公式集合起來拿來騙錢的

P.S 我還為此書付了昂貴的跨國空運費,對建築領域的人一點用也沒有,整個被騙很大!

... 看更多

分享 

你覺得這篇書評有參考價值嗎? [ 2 人中有 2 人(100%) 覺得這篇評論有參考價值 ]

與孤獨共處:卸下偽裝、回到自己、一個人安靜的九個習慣

與孤獨共處:卸下偽裝、回到自己、一個人安靜的九個習慣

  • 會員評鑑等級
  • 評鑑日期:2016/12/04

此書主要教人正視孤獨所帶來問題的嚴重性,說明大部份的成癮症、人生問題是孤獨所致

以心理學的角度跟實際解決的方法來說,不算有深度,因為他所提的解決方法,就是建議人對交友不求多、但務必要有能理解自己的人,即便只有一、兩個人也可以。這其實大家都聽過,但問題就在於,要遇到對你的理解既深且廣的人,就是很難。

並且,我個人認為,只有一、兩能夠講真心話的朋友並不夠,因為沒有人可以cover另一個人的全部,人既然是多面向的,其實需要多種不同類型的朋友。

不過作者有點出一個很重要,而我沒有想過、聽過的觀點,就是現在很多書或文章都在教人獨立,個人精神上的獨立是良好關係的人格基礎。也提到事實上,能夠獨立的人,是因為他兒時擁有被照顧者無條件接納的體驗,所以他能夠信任自己、也就能夠依賴很多人

有些人之所以看似很依賴,是因為他能夠放心依賴的對象太少,並因此怕失去此對象便再也沒有人可依賴、而加深不安全感,如此只能在某個對象身上強度的依賴,無法分散重心,所以無法跟孤獨和平共處

光是這個新的觀點,就讓我覺得此書仍買得值得。原本我絕望的以為,獨立就是必須在不依賴任何人的情況下也能好好的一個人,但我做不到,現在我知道,不是我的問題,而是以前吸收到的關於精神獨立的心理因素知識不夠完整

而對於缺乏這樣良好的童年經驗作為基礎的人,成年後該怎麼自救,我相信是一個相當複雜、困難且漫長的心理過程,但對此作者就沒有特別提供專業心理治療的心法或實際做法了,若要深入研究自救方法,還得找別的書,這本書只能說是「概略的描述''孤獨''這個議題」,作為入門書還是可以讀一下


... 看更多

分享 

你覺得這篇書評有參考價值嗎? [ 11 人中有 11 人(100%) 覺得這篇評論有參考價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