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小姐的所有評鑑

GDP又不能吃:結合生態學和經濟學,為不斷遭到破壞的環境,做出一點改變

GDP又不能吃:結合生態學和經濟學,為不斷遭到破壞的環境,做出一點改變

  • 會員評鑑等級
  • 評鑑日期:2018/05/21

本書英文原名是 You can't EAT GNP. 中文竟然譯為《GDP 又不能吃》,我認為非常不恰當。

一個刻意使用 GNP 的原作者,不可能是搞混誤用。本書作者談的是「人類」、「地球」的生態經濟議題,若作者本人認為GNP(國民生產毛額)和GDP(國內生產毛額)是一樣的概念,我相信作者也會考慮出版的普及性,選用一般民眾最耳熟能詳的GDP。

本書譯者是長期在商管和經濟領域的從業人員,也不太可能不了解其中差異。然而本書卻以這樣的名稱出版,這對講求正確性的知識產業,以及作者和譯者的知識成果,是相當不尊重的做法。

補充說明:
GDP和GNP一樣嗎?
GDP是屬地主義→越南籍勞工在臺灣工作所得列入臺灣GDP。
GNP是屬人主義→越南籍勞工在臺灣工作所得列入越南GNP。

... 看更多

分享 

你覺得這篇書評有參考價值嗎? [ 2 人中有 2 人(100%) 覺得這篇評論有參考價值 ]

未竟之業:為何我們無法兼顧所有?

未竟之業:為何我們無法兼顧所有?

  • 會員評鑑等級
  • 評鑑日期:2017/04/06

【未竟之業—為何我們無法兼顧所有?】

這本書讓人聯想到臉書營運長Sheryl Sandberg的《挺身而進》(Lean In),但著力點稍有不同。《挺身而進》鼓勵並提醒「女性要常常告訴自己往桌前桌」,《未竟之業》並不是要跟《挺身而進》打對台或是矮化女性的價值,Anne-Marie Slaughter很贊同《挺身而進》對改變改變社會文化的揭竿起義,《未竟之業》補充了《挺身而進》較欠缺的務實層次。身為一個更平凡的女性如路人我,好讀好看的《挺身而進》是理想的興奮劑,而《未竟之業》顯得更沉靜理性,更有同感。

即使身為白人、高等教育、收入在中產階級中上水平、工時很長但工作是極自主的大學終身職教授,這個曾經出入白宮做過希拉蕊(一個極富甚至是刻意實行性別平等意識的雇主)左右手的頂尖國際事務專家,這樣一個完美的人生勝利組,仍然很坦白地說出她面臨的現實生活—你以為我過得超完美,但其實我累得要命,我無法兼顧所有。

「無法兼顧所有」是一個秘密一直擺在眼前,只是大多數人希望對它視而不見,並且在行動上不斷朝著「兼顧所有」努力。這個顧慮常見於女性,但《未竟之業》和《挺身而進》都有一個共同的目標對象,作者都希望自己對話的不只是「想要追求工作與生活平衡的女性」,而是所有領域的領導人、經理人、企業家,也就是不分性別,想追求生活與工作平衡的人們。

我想這不容易哩,買這些書回家啃的,就是一群覺得「未能兼顧所有」的人們,「覺得自己已經兼顧所有」的人根本沒這些煩惱,何須改變?但根據質量守恆定理,覺得需要分攤的一方,想分出去的部分(無論是具體的工作,或是無形的願景思想)沒人認領,還談什麼平衡兼顧呢?因此問題看起來是如何觸及TA,在TA也覺得心滿意足的狀況下,達成平衡。

除此之外還有一招,就是讓那個想兼顧所有又心有不甘的人,面對它、放下它、接受它,改變看待事物的角度和標準,甚至來個思想上的大翻轉和自我提醒:那個被妳看作是連自己襪子都管不好的丈夫,他心裡也有「未能兼顧所有」的煩惱。

男性看待自己生活的標準和方式,在當代有很重大的轉變。已經有越來越多大學教授表示,他們課堂上的男同學有天然的性別平權意識,真正的平權是他們心中根本沒有性別的「別」,成為人夫人父很自然地成為這些同學對自己畢業後必經之路的想像。

談這些問題可以跨越性別,不對任何一個性別有政治正確的霸凌,再好不過了。我很喜歡《未竟之業》裡面對「照顧者」的描述,作者的觀點很接近《給予》一書的理念,從這個角度來討論生活與工作的平衡,通常就無關性別了。

照顧的本質在於幫助另一個人(也可能是一個具體的工作任務、抽象的理想或信念)成長並了解自身的潛力何在。照顧不只需要我們把自己的存在放到一旁,更要把其他人放在第一位,想辦法讓他們能夠茁壯成為一個獨立的人。

達成平等並不是玩「競爭遊戲」,把另一方打倒造成角色的異位。「兼顧所有」是要盡量找到一個「配合」工作與生活的方式,一個身在其中覺得比較舒適的「配合」,快樂和舒適感是可以增加不排他的,但「平衡」根本不存在呢,別忘了質量守恆定理,未必要全然放棄,真正要學習的是取捨、延後或是自己創造彈性,這不是天方夜譚,從小事情裡試試看吧。

... 看更多

分享 

你覺得這篇書評有參考價值嗎? [ 4 人中有 4 人(100%) 覺得這篇評論有參考價值 ]

無印良品成功90%靠制度:不加班、不回報也能創造驚人營收的究極管理:不加班、不回報也能創造驚人營收的究極管理

無印良品成功90%靠制度:不加班、不回報也能創造驚人營收的究極管理:不加班、不回報也能創造驚人營收的究極管理

  • 會員評鑑等級
  • 評鑑日期:2017/03/29

看這本書的感覺好像坐在無印良品賣場裡,眼前有個叫松井先生的日本人,非常明確清晰地訴說他是如何經營這個環境。這個氛圍我私自稱之「無印魂」,以快制慢少則得。

日本兩大國民品牌Uniqulo和無印良品,在世界各地大城市都有,但兩者的經營模式有很大差異。Uniqulo產品求多、顏色多品號多、流行性強、季節商品換得快、店內服飾三天兩頭就大搬風互換位置、分店數量也以多取勝;相較之下,無印良品開分店的數量較少,無印的產品週期長得多,種類少、色系精簡(黑白灰藍最多)、A產品接著B產品擺,進店所見規格幾乎是全球一致(不同國家有細微的地區性,這就是無印的機密了),「無印魂」在世界各地都長得差不多。

這種全球規格要怎麼複製到全世界各地呢?核心就是無印良品的一本武功秘笈啦,名叫「MUJIGRAM」。厚厚一本類似員工守則,更是經營無印店鋪的總指導。能公開的部分,以「明確的步驟」寫在這本書裡,供各位讀者「學習」。有多明確呢?誰都學得會嗎?沒錯!例如「商品要整齊排列」,關於「整齊」,MUJIGRAM這樣描述:「FACE UP(貼有標籤的那一面要朝著正面)、商品的方向(杯子把手方向要一致)、對齊的方式以及間隔都要相同。」

現在回想你對自己店裡的工讀生說過:「架上的東西要放整齊!」為什麼總是會放得不夠「整齊」呢?因為你沒有像MUJIGRAM一樣,精準化你的指令,並確認接收者和你 on the same page。這種例子不勝枚舉啊各位頭家、各位主管別再嘆息了。

一旦90%的經營準則可以「精準制度化」,那麼這家店、這間公司就可徹底執行「代理人制度」,每一個輪班的人,或是請假代理的同事,甚至是新接職務的菜鳥,都可以在最快時間內無縫接軌,這個「縫」的精密度也會更高。

有個實際的例子是,無印良品要求內部「往來廠商的名片必須分享出來」、「談生意的內容要和大家共享」,一切都系統化以表格建檔並同步更新,公司內部只要一搜尋就可以找到資料,省去許多重複登錄、重複接洽廠商、重述工作細節的無謂之舉。這像不像警察偵防檔案系統?如過系統做得準確,多年後即使是不曾有過工作實務交集的人,也能從系統中找到關鍵有幫助的資訊。

MUJIGRAM寫得非常白話、精準,松井社長也鼓讀者可以編製自己的MUJIGRAM(家事員也可以喔),即使是需要臨場應對、意外性較高的「溝通」,也能寫下指導原則提醒主管和員工。例如,「糾正部屬前的準備」包括盡可能選擇兩人獨處時、最好在有獨立空間的地方;「糾正時的態度」不要盤腳、不要一面做別的事要正眼看著部屬、對方站著你就站對方坐你就坐...是不是很像日劇場景!

無印良品當然也有地區化、彈性化的一面,照這本書的規劃大約是公司營運的10%左右,其餘九成都是講求穩定、照著計劃步驟、一一達成目標的方向「執行並落實」,讓工作中的「瑣事」通通上軌道,就是「無印魂」講求的基本治理精神了。

... 看更多

分享 

你覺得這篇書評有參考價值嗎? [ 1 人中有 1 人(100%) 覺得這篇評論有參考價值 ]

當愛比遺忘還長

當愛比遺忘還長

  • 會員評鑑等級
  • 評鑑日期:2017/03/24

光看書名就揪心。《當愛比遺忘還長》是生活中的真實平凡,是丈夫給妻子的深情告白。

好幾次在書店走過路過,這本書穿著我特愛的綠色書皮,和好幾本韓良露的旅行、美食、生活書擺在一塊,一落一落靜靜躺在那兒。我會細細摸著它的綠書皮,跳著翻幾頁淺嘗即止,生怕一跳進去就淚崩。因此我選了一個排除瑣事的長周末,才歪著身子從白晝看到大半夜,一次哭完。

韓良露過世以前,我並不認識他的丈夫朱全斌。他是一位藝術類科的大學教授,外型並不嬉皮,而是我們心中想像的丈夫以及學者的形象,一個像我們家先生一樣的、平凡的丈夫。為什麼要這麼形容朱老師呢?因為他的字裡行間傳達給我強烈的同感,他和韓良露的故事,並不是特殊的愛情和驚天動地的史詩告別,而且細水長流的日常,家常如絮絮叨叨的流水帳,在回憶裡就像一個焦慮又碎碎念的丈夫,跟我家先生一樣。

朱全斌與韓良露是彼此最好的朋友、旅伴、也是夫妻。他們一起旅行,一起吃好吃,一起分享他們共同喜愛的口味和人味。可能伴侶生活久了就是如此,不必言說就知道哪個頻率會引起彼此鬥嘴;知道在大堂之下突然冒出的一句話或是一個眼神所傳達的暗示;知道旅行在哪一條路上最合適的速率和視角;知道今天這個溫度,窩在家裡該煮什麼,又或許該去哪些市場通通走一遭,辛苦買齊屬於團圓飯的一桌味道。朱全斌的回憶就像我正在行走的生活日常一樣真實,深刻卻又充滿日常生活的平凡情致。

在妻子面對癌末,那段匆匆走過的最終告別裡,他的文字鉅細靡遺,甚至是一整大段的流水帳,在冰冷的醫院、臨終的法律條文裡,夾雜著丈夫害怕失去妻子的慌亂恐懼,急切求神拜佛或是東奔西跑抓緊每根浮木。對於原本兩個人的生活即將變成一個人、真的變成一個人之後的空洞感,情緒的壓抑和幾次淚崩,儘管只是透過文字回憶,都讓人心疼不已。

真正要離開的妻子,反而顯得自在淡定。在生命最後依然努力讓每一天過得有質感,像眾人所識的韓良露的生活。看到臨終的妻子細細寫下生後丈夫的「支持系統」,我忍不住抱著書一把鼻涕一把眼淚跑去問我家先生:「我先死了剩下你怎麼辦啊?你跟他一樣,方向感不好會迷路,生活瑣事一問三不知……」

寫到這又再哭一回。這本書寫給最好的朋友、最合拍的伴侶、最深愛的妻子,以及所有懷念韓良露的好朋友與陌生人。這是愛的一一反芻,也和你們分享。

... 看更多

分享 

你覺得這篇書評有參考價值嗎? [ 1 人中有 1 人(100%) 覺得這篇評論有參考價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