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蔥的所有評鑑

食.農:給下一代的風土備忘錄

食.農:給下一代的風土備忘錄

  • 會員評鑑等級
  • 評鑑日期:2018/11/05

我在日本的青森、秋田地區旅遊的時候,每每遊覽車停歇一處,必下車瞧瞧那個休息站賣了些什麼。我尤其偏愛農作物,舉凡從沒見過的巨型蕈菇類、長又粗如大蔥鴨握持的那支蔥,以及標榜新鮮水果榨成的100%果汁,縱然無法品嘗味道,也要用手機記錄一下。有時我察覺到,有些農產的價格牌子旁還署有種植的農民名字,尤有甚者,更直接將和這家店契作的農民大頭照搭配姓名在牆上貼成一排,形成非常特殊的畫面。讀完這書,一切都連結起來,原來這都歸功於日本推行了十多年的食育政策,逐步形成聞名世界的「地產地銷」農業學。

適逢在臺灣農業推廣協會成立一甲子、電影《無米樂》上映屆滿十年,游擊文化出版這本《食‧農:給下一代的風土備忘錄》。在這些時間的轉折處,臺灣的農業同樣面臨一種全面性的再思考,書中先用半本的篇幅為讀者們爬梳民國以來政府經濟政策的演進、社會飲食習慣的轉變,另一半則是珍貴記錄下多位已投身農業議題的先行者的訪談,如清大的張瑋琦、台大的郭華仁、南投的蔡培慧、屏東的馬秀辛、苗栗的康以琳,在他們的侃侃而談中所共同追問的是,如今臺灣農業的下一步在哪裡?

我覺得關於清華大學環境與文化資源系教授張瑋琦的那段訪問,恰恰可以濃縮此書所欲傳達的。張瑋琦認為,「要了解一個地區的飲食文化傳統,可以看飲食、作物跟自然環境、文化狀態的互動關係,也就是『風土』的意思。但是在工業化、現代化的發展下,臺灣的食物與農業生產也走向工業化,強調產能與效率,追求利潤為主的邏輯,造成生產者與消費者的關係越拉越遠,人與食物的關係只剩下『花錢購買』。消費式的飲食文化其實就是種離土飲食,剛好是風土飲食的對立面……國家的發展不能只靠工業化、還要靠文化。人在土地上生活的方式,其實就是文化,文化ˋ就是人跟環境互動出來的結晶,農業若只談效益,飲食若只談CP值,就太狹隘了。」

書裡不斷、不斷自人本、土本發出深深反思,企圖觸及屬於臺灣人的土地認同、農村情感「柔軟的那一塊」,讓農作和土地從政策思考的客體轉為理解的主體,幾乎掀起一種屬於今日農業的文藝復興,用來抵抗農業工業化、飲食消費化等等的全球化效應。出版此書、閱讀此書、分享此書,好像也是響應書裡再三提出的邀請,號召更多的人來共同勾勒出屬於臺灣農業的核心願景。

讀完這本書,心裡忽然描出一幅關於農業的畫,對於未來農業的想像,像草本植物的根,向下挖掘,與土地的氣味、歷史、文化緊緊纏在一塊。

誠心推薦此書。

... 看更多

分享 

你覺得這篇書評有參考價值嗎? [ 5 人中有 4 人(80%) 覺得這篇評論有參考價值 ]

書店本事:在你心中的那些書店

書店本事:在你心中的那些書店

  • 會員評鑑等級
  • 評鑑日期:2018/10/16

在台灣地景保育網中,何立德教授對「地景(landscape)」劃出一個基本的定義,「是指地表上一切視覺可見的有形景物,也可稱為景觀」;東華大學的李光中教授則在〈地圖與地景:文化景觀與社區發展〉一文中進一步強調,地景更是「人與自然之間錯綜複雜相互作用的呈現」。在現今人文書籍或是學術論文中,大量使用「地景」一詞,可能是取其「依地而生」的意象。中文字的「地」,可以泛稱與海洋相對的陸地,也可以指稱是我們所生活在臺灣這一塊土地,在後者,人成為土地的要素之一。

關於凝視獨立書店的計畫,源於夢田文創在2014年推出的偶像劇《巷弄裡的那家書店》,難得的是,偶像劇終,這個念頭卻開枝散葉,後來又與導演侯季然合作、連續推出兩季紀錄片〈書店裡的影像詩〉,「以獨立書店老闆的故事」為主軸,由鏡頭跟著每位老闆的敘事,在每集三分多鐘的長度裡,挖掘出獨立書店背後的獨特生命力。這般結合網路短片與傳統紀錄片的地景實驗,已在影像紀錄上取得熱烈迴響,夢田文創的壯志未熄,接連再推出兩本文字作品:「書店本事」,分別由兩位作家郭怡青和楊富閔採訪成書。

如何將不動的地景,騰挪至上一世代的知識載具—書本上?我私自以為,文字的任務比影像來得更艱鉅,影像可以專注於單一視角和距離,但文字很難。而在這一本《書店本事—在你心中的那些書店》,楊富閔專注於獨立書店所標誌的時間向度,以「一家獨立書店如何出現在這座城鎮」的思考為起點,按圖索驥地為讀者尋出當時書店之於城鎮的時空意義,很可貴的是,他還留意到採訪的前、中、後,這家書店又與楊富閔間產生了哪些「當下的意義」,對楊富閔來說,獨立書店就是人與地景之間錯綜複雜相互作用呈現的最佳例。

相比於楊富閔交給讀者的前幾部作品,在此書中,他著實脫離散文技藝的摸索(或實驗),拓展了描寫議題的理解深度,而不僅僅限於先前幾本書主打的「大內男孩」格局,正如他在書裡頭說的,「我沒忘記自己是農家子弟,我想永遠跟土地站在一起」,這一本書他用腳、用筆、用相機、更用所有感官、汗水走訪臺灣本島及離島四十多家的獨立書店,寫出一本非關文學、卻又極似文學的作品,文學所能提供的功能,隨著他一間間書店的走訪、記錄,也跟著「鬆動」了。

最後,不得不說這書名取得真好,書店「本事」,台語或可讀作「才調」,沒有「才調」,哪敢隨便開書店,本事或許也是一種浪漫。

誠心推薦此書,與這些書店、和這些人。

... 看更多

分享 

你覺得這篇書評有參考價值嗎? [ 3 人中有 3 人(100%) 覺得這篇評論有參考價值 ]

像我這樣的一個記者:房慧真的人物採訪與記者私語(隨書附贈精美設計48頁典藏別冊)

像我這樣的一個記者:房慧真的人物採訪與記者私語(隨書附贈精美設計48頁典藏別冊)

  • 會員評鑑等級
  • 評鑑日期:2017/08/04

李屏賓不愛讀書,初中三年用不完一支原子筆,「我偷看左邊,再偷看右邊,恰巧看到都是對的答案,好像有天助。」如今我們很難想像,如果他看錯了一個答案,當不了攝影師,侯孝賢還是侯孝賢嗎?王家衛的《花樣年華》、許鞍華的《女人四十》、陳英雄的《夏天的滋味》、是枝裕和的《空氣人形》,會不會不一樣?─摘錄自 本書〈御光而行 李屏賓〉

觀察房慧真在壹週刊寫人時,不時會運用這樣即或不然的語氣自問自答。確實,能寫進周刊的專欄中的訪問,肯定都是紅極一時的頂尖人兒,但房慧真選擇拋去一般專訪慣用的「十年寒窗」論,將這些人士成功背後一連串抉擇地圖不經意又刻意地攤開來,這樣彎彎曲曲才走到今天的人生,沒有坦途,沒有保證,只有繼續前行。

並且她不輕易為這些人物下評語,島國的歷史自然會留給這些偉大人物一個適合的位置,她只是寫,如畫師般描出一些採訪邊邊的細節,那日的天氣、開口的第一句,抑或是受訪者的衣著等等,搭上訪談擷取的內容,建構出一個又一個屬於她才得著的「個人故事」。

正如結尾篇章〈採訪心法〉所揭示的竅門,「問到對方心坎裡」,房慧真這本專欄集冊也深深寫進受訪者、讀者的心坎裡,這樣的閱讀經驗相當過癮,推薦此書。

... 看更多

分享 

你覺得這篇書評有參考價值嗎? [ 5 人中有 5 人(100%) 覺得這篇評論有參考價值 ]

三十三年夢

三十三年夢

  • 會員評鑑等級
  • 評鑑日期:2015/10/17

時間,時間感,從《擊壤歌》寫到《古都》,再寫到《三十三年夢》,朱天心寫作本身即是對時間的穿越,這一回,她用書名點出了寫作的母題與鄉愁,三十三年的來來回回之間,京都成了她的記憶裡一個堅實可靠的座標,又像是歲月實驗中的對照組,在如舊似新的京都裡,誰曾與她同行,又有誰在這行伍中落了隊?

在悠悠不變的京都面前,同行者都成了流動的地景,朱天心遊歷了京都的各角落,處處藏有與友人A、家人B共享的回憶,是這樣的回憶,推動了她三十三年的路,又推動她回到這裡,對朱天心而言,時間,從來不是一圈又一圈的,在文字和文字之間,時間竟被無限放大了、凝結了,那總是一個多麼惹人懷想的時刻(moment)呀!

小蝦曾說,找個愛人結婚生子,那該是年老的事,一晃眼間,小蝦已不再年輕,但她一如常人地隨時間變得事故了嗎?讀完這書,我自顧自地以為,裝著老靈魂的小蝦,不過是返老還童罷了。

誠心推薦此書。

... 看更多

分享 

你覺得這篇書評有參考價值嗎? [ 3 人中有 2 人(66.67%) 覺得這篇評論有參考價值 ]

行雲紀:《刺客聶隱娘》拍攝側錄

行雲紀:《刺客聶隱娘》拍攝側錄

  • 會員評鑑等級
  • 評鑑日期:2015/08/20

這書名取做《行雲紀》,所記錄卻是關於侯孝賢導演與其劇組、原創劇本間那些不連貫的、東拼西湊左支右絀的姑且稱之為摔跤的搏鬥痕跡,有人說這書的文字寫來似同其母天心一個模子印出來的,但我想引海盟的阿姨天文在此書序言中的一句話提供一個不同的角度:

「三十年,很長的,也很短的。」

儘管此書呈現的是熟悉的文字口吻,儘管是同一位侯導及他合作了一輩子的劇組,拉長來看是三十年,短一點則是近五年間的製作過程,在行雲的涓涓時間中,哪些事物跟著這部電影和這本書而倖存了,還好有海盟,為我們追回了原欲隨剪接機而隱去的,記憶的迷人之處不正也在此嗎?

誠心推薦此書。

... 看更多

分享 

你覺得這篇書評有參考價值嗎? [ 1 人中有 1 人(100%) 覺得這篇評論有參考價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