皓皓 /細雨宜蘭的所有評鑑

一切能作為學問而出現的未來形上學之序論(二版)

一切能作為學問而出現的未來形上學之序論(二版)

  • 會員評鑑等級
  • 評鑑日期:2021/11/09

此書評可能透漏關鍵情節

雖言二版,仍是一版再印。頁21,第一行中:「…例如借助於(我)們的5根手指…」

李明輝的康德譯本一向頗受好評。若能將純粹理性批判或全部三大批判按原文德文也譯出,不僅完成其師所願,也會讓大陸學界大大震動一下。只是,難度不小。
本書中,p.69,先驗的知性概念表,將「就質而言」項目中Negation 譯為「虛無性」,恐怕不無疑問。
查英文、德文字典,以及其它各種譯本及各種哲史都譯為「否定性」;字典在該詞所涉,也都沒有提及「虛無」。
否定與虛無雖然有些關聯,卻是兩個有所區別的概念,讀者若讀到這裏,可以用「否定性」來理解。以「虛無性」這概念,很難與「實在性」推出第三個「限制性」。畢竟虛無,就是無,什麼都沒有了!還限制什麼呢?否定性則有所否定,生其限制。
查其康德純粹理性批判導讀之譯本也是如此譯法(p.72);其師牟宗三先生也是如此譯法(p.211.台灣書局印行);香港學者梁瑞明也是如此譯法(p.107.志蓮淨苑)但有附原文及「否定性」之譯法。恐怕都是受其先師牟宗三之影響。

也許再印時改了封面圖樣就成了所謂的:二版。如果能將內容仔細校驗一遍,修訂一下錯字、缺字,或者增添一點點新內容應該比較好。

... 看更多

分享 

你覺得這篇書評有參考價值嗎? [ 2 人中有 2 人(100%) 覺得這篇評論有參考價值 ]

我們真的有自由意志嗎?認知神經科學之父葛詹尼加對意志的大哉問

我們真的有自由意志嗎?認知神經科學之父葛詹尼加對意志的大哉問

  • 會員評鑑等級
  • 評鑑日期:2021/11/08

此書評可能透漏關鍵情節

想了解生理學方面對「自由意志」的看法,於是買了這本書。本書在初閱讀之下僅止於了解將大腦中的胼胝體切開,使左右腦分家後的大腦功能運作差異。
我想,這本書應該命名為「腦部位功能與思維」,不必牽扯到自由意志。因為似乎與自由意志的意義無關。雖然意義在艋舺中是「啥小」!但人身上所有的功能,不都顯現出各種意義嗎?

本書在其250頁:
「我的主張是,責任說到底就是兩個人之間的一種契約,不是頭腦的一種特質,而且決定論在這個情境中沒有意義。」

這位全球知名的腦神經科學之父,令人想到全球知名的科學家霍金。霍金在「大設計」這本書裏也有相仿的名言,頁200:
「因為有重力法則的存在,宇宙能像第六章談到的方式自己從無創造而生。」

原來所謂的自己從「無」創造而生!是因為「有」重力法則。^^

... 看更多

分享 

你覺得這篇書評有參考價值嗎? [ 5 人中有 3 人(60%) 覺得這篇評論有參考價值 ]

純粹理性批判:康德三大批判之一

純粹理性批判:康德三大批判之一

  • 會員評鑑等級
  • 評鑑日期:2020/08/19

此書評可能透漏關鍵情節

聯經聲稱二版!其實應該只是一版的再刷翻印。錯字、缺邊碼都沒修正!頁數與原先完全相同。
例:p.xxxiv 第四行中,題材,應修正為:質料;p.xxxviii 註解10,襄助,應修正為:服從;p.23 倒數第三行,析分;p.652 第五行末,極積;以及該著作二版序言的原文邊碼有缺。
雖然印製仍然精良,可印刷字墨色感覺稍淺與紙張顏色呈現一股泛白之感,不似先前墨色與紙色對比所呈現出來的明顯、清晰感。
五南出版社曾針對其叢書將字體放大,書本變成大本,然後以二版稱之。如今聯經與原先一模一樣!何以稱之為二版?
本書由大陸學者所譯,相較於聯經的二版,大陸2017年所出的版本則幾無2020年聯經版的問題。

... 看更多

分享 

你覺得這篇書評有參考價值嗎? [ 16 人中有 16 人(100%) 覺得這篇評論有參考價值 ]

現象學十四講

現象學十四講

  • 會員評鑑等級
  • 評鑑日期:2020/08/19

此書評可能透漏關鍵情節

頁280:
哲學並不怎麼表現為日常世界中的標準「生涯」之一,但它確實是有一種公眾的面貌,一種讓不怎麼哲學的人感到困惑的面貌。

原文:
Philosophy does not show up as one of the standard ''careers'' within the natural world , but it does have a public presence of some sort, one that often perplexes those who are not philosophical.

大陸陋體字:
哲学并不是作为自然世界之内的标准''职業''之一而抛头露面的,然而它确实有某种公开的在场,这种在场常常让那些不谙哲学思考的人们感到困惑。
-------------------------------------------------------------------------------------------------------------------------------------
試譯:
哲學不是作為自然世界的標準「經歷」之一來出席,反而有著某類型的公然在場,此一公然在場總困惑那些:非研究哲學之人。

頁120:
有時候我們簡單地接受呈現予我們的東西(一顆樹,一隻貓),如此我們只在一種簡單的知覺中。但有時我們對呈現給我們的東西有不同的把握方式:有一些聲音與標記呈現給我們,但我們不把它們當做是聲音或標記,而當做是字詞;有一塊木板呈現給我們,但我們看到的是一幅圖畫;我們碰到一堆石頭,但看到的是一個路標。

原文:
Sometimes we just accept the object that is given to us (a tree, a cat). We are then engaged in simple perception. But sometimes we modify the way we take the thing being presented:we have some sounds or marks given to us, but we take them not just as sounds or marks, but as words; we have a panel of wood given to us, and we take it as picture; we have a small pile of stones given to us, and we take it as a trail marker.

大陸陋體字:
有时候我们只是接受被给予我们的对象(一颗树、一只猫)。
我们这时候进行的是简单的知觉。有时候我们改变我们对待正在被呈现的事物的方式:我们得到一些被给予我们的声音或标记(mark),但我们不是把它们仅仅看成声音或标记,而是看成语词;我们看到一块木质面板,但是把它当作一幅图像来看待;我们看到一堆石头,但是把它当作一条小径的标识(marker)。
----------------------------------------------------------------------------------------------------------------------------------------
試譯:
有時我們單純地領受傳遞而來的對象(如一顆樹,一隻貓)。
我們處在簡單知覺。然而有時我們將正呈現之物轉變所視方式:接收到傳遞而來的某些聲音或符號,但不只是當做聲音或符號,而是視為傳達之語;接收到傳遞而來的一塊木製方板,並視之為圖畫;接收到傳遞而來的一小堆石頭,並視之為路徑標記。

... 看更多

分享 

你覺得這篇書評有參考價值嗎? [ 3 人中有 1 人(33.33%) 覺得這篇評論有參考價值 ]

康德論教育

康德論教育

  • 會員評鑑等級
  • 評鑑日期:2019/02/13

此書評可能透漏關鍵情節

戡誤,頁42:
動作訓練防止人從人文墮落到野獸衝動的深淵。訓練必須禁止人甘冒野蠻粗魯的危險。因此,動作訓練幾乎是消極的,和原來的無法無天相反。教育的積極面是教導。
無法無天在於目無法紀,動作訓練將人置於人類的法律之下,而有所約束。這必須儘早完成。例如兒童初入學,學什麼並不重,重要的是習慣靜坐和服從。如此日後才不會盲目躁動。

比對大陸譯本:
一、趙鵬/上海世紀出版集團:
規訓防止人由于動物性的驅使而偏離其規定:人性。比如,規訓必須限制人,以使其不會野蠻魯莽地冒險。因此訓誡是純然否定性的,也就是那種把野性從人身上去除的活動,與此相對,教導則是教育的肯定性的部分。
野性指的是不受法則規約。規訓將人置于人性的法則之下,並且由此開始讓他感受到法則的強制。這必須及早進行。因此人們把孩子們送進學校時,一上來首要的目的並不是到那裏學習知識,而是讓他們能由此習慣靜坐,嚴格遵守事先的規定,以便他們在將來不會隨便想到什麼就真的馬上做什麼。

二、楊雲飛、鄧曉芒/中國輕工業出版社:
規訓防止人由于動物性的驅動而偏離其使命,即人性。例如,規訓必須限制人,使其不至于毫無顧忌地、輕率地去冒險。因此訓誡是純然否定性的,也就是說,是從人身上消除野性的行動;與此相對,教導則是教育的肯定性部分。
野性就是不受法則影響。規訓將人置于人性的法則之下,並由此開始讓他感受到法則的強制。但這必須及早進行。因此,人們把孩子送到學校,並不是一開始就已經有這種意圖,即讓他們在那裏學習某件事,而是讓他們能夠習慣于安靜地坐著,嚴格遵守事先給他們規定好的東西,以使他們不會在將來一有某個想法,就真的並且眨眼間付諸行動。

三、李秋零/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訓誡防止人由於動物性之動機而偏離其規定,即人性。例如,它必須限制人,使其不野蠻地、不假思索地陷入危險。因此,管教乃純然消極,就是說,從人身上去除野性。與此相反,教導則是教育積極部分。
野性乃不取決于法則。訓誡置人於人性法則之下,始令人感受法則之強制。然此事必須及早進行。例如,人將孩子送進學校,一開始非意於學點什麼,而是意於能習然靜靜地坐著,嚴格遵守事先給他們之規定,以便他們不會在將來一有念頭,就真的馬上實施。

此段在於強調幼年時期發展人性的重要,以免個體的自然野性在成長後習以為常而定型,甚至輕身涉險,造成生命夭逝或將來行為受制於自然野性。
五南譯本將Disziplin(紀律。大陸譯為:規訓、訓誡)譯為「動作訓練」,再加上「法則」譯為「法律」,以及漏譯,使得整段文章前後邏輯顯現不出來,讀來頗為神奇!
文中所述重要概念:
野性:指的是不受法則規約;
規訓:將人置于人性的法則之下。
導言中這些重要概念,都是教育方針。表明人本來無所顧忌,經教育後明白原則,自定原則,遵守原則。以顯現人性個體自我之主體性。
康德的著作一向前後綿密相繫,每一句與其前後句都有其關聯性及法度,來顯現整段話的意思。初讀之下雖然困難,但愈讀則滋味愈出。五南譯本雖有其價值!可惜缺乏康德文字與意義的魅力。

... 看更多

分享 

你覺得這篇書評有參考價值嗎?

學術與政治:韋伯選集(I)

學術與政治:韋伯選集(I)

  • 會員評鑑等級
  • 評鑑日期:2018/04/28

新橋譯叢是國內德語文獻翻譯的頂尖表現!而且用紙極佳,利於書本的保存。
韋伯著作,理論與實用兼具,滋味豐富。本書應作為大學生必讀之書。

頁145,[13進步與死亡的意義]:
……諸位在托爾斯泰(Leo Tolstoy) 的作品裡,可以看到這個問題以最原本的形式提了出來。他提出這個問題的方式很獨特。他整個思考,環繞在"死亡是不是一件有意義的事"這個主題上逐漸發展。他的回答是:對於文明人來說,死亡沒有意義。死亡對於文明人來說沒有意義,因為文明人的個人生命,是置放於無限的「進步」當中;依照這種生命 本身的內在意義來說,這樣的生命永遠不會走到盡頭。因為對那些處身在進步過程中的人 來說,前面永遠有下一步待走;任何人在死亡之時,都沒有抵達巔峰,因為巔峰是在無限之中。亞伯拉罕(Abraham)(10) 或古代的農民「年高而享盡了生命」(11),因為他是站在 生命的有機循環過程中;因為就生命的本質而言,他在生命的黃昏已經獲得了他的生命所 能給他的一切;因為他眼中再也沒有他會想要去解開的疑惑;因此,他可以說,這一生已經活「夠」了。反觀文明人,處在一個不斷透過思想、知識、與問題而更形豐富的文明之中,很可能"對生命倦怠",而非享盡了生命。他只能捕捉到精神之生命不斷新推出的事物中微乎其微的一部分,而他所能掌握的,卻又只屬一時而非終極。在這種情況下,死亡在他眼中,乃成為一樁沒有意義的事件。既然死亡沒有意義,文明生命本身也就不再帶有 任何意義;因為死亡之所以缺乏意義,正是肇因於生命之不具意義的「進步性」。在托爾斯泰後期小說中,此一論點隨處可見,形成他藝術的基調。

比對禮記.大學:
湯之盤銘曰:「茍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康誥》曰:「作新民。」《詩》曰:「周雖舊邦,其命惟新。」是故君子無所不用其極。
《詩》云:「邦畿千里,惟民所止。」《詩》云:「緡蠻黃鳥,止于丘隅。」子曰:「於止,知其所止,可以人而不如鳥乎?」《詩》云:「穆穆文王,於緝熙敬止!」為人君,止於仁;為人臣,止於敬;為人子,止於孝;為人父,止於慈;與國人交,止於信。

中國人在三千年以前對於生命意義,有其非消極的,永恒之看法。先人們說:
要敬重每日生活中的革新,天天學習讓自己變得更好(如切如磋者,道學也;如硺如磨者,自修也/禮記.大學);好,還要更好!無所不用其極,然後止於至善。

三千年後的西方人卻對進步(新)有無意義之感。為什麼呢?因為他們在那個無意義的點上,看的是「個人」之生命。而非「人」之生命。
我們可以從禮記.大學中得知,進步(新)的意義在於推己及人。有個人至家庭;有我與人人。而死亡,將在整體人的積極意義中,消除了死亡加諸於個人的負面之孤寂無望之情感。並且在整體的人性中,見到人所預見之至善及人之生命必由超乎於人的至聖之所在而出。
如此的確認,足以面對死亡與虛無不時帶來的絕望。

... 看更多

分享 

你覺得這篇書評有參考價值嗎?

知識論原理前篇:知識理念的演變

知識論原理前篇:知識理念的演變

  • 會員評鑑等級
  • 評鑑日期:2018/01/02

標題雖為:「知識理念的演變。」卻也是一本內容豐富的哲學史,只是有別於一般哲學史而集中於知識理念演變的重要哲學家,加以闡釋。本書亦是「正體字」原作,並非翻譯書籍。在龐大的西方哲學史譯作中,正體字原創就是一件難得的作品,而且內容可觀。
稍見書中有幾點需留意之處:
一、p.404:
………在字源上說,"a priori"這個字源自拉丁文,並與"a posteriori"一字相對。一言以蔽之,"a priori"基本上是指獨立於任何經驗或先於經驗之意。
………因此,吾人不可將"a priori"譯作先天,因為人們通常將先天視為與生俱來的東西。一般來說,凡是先天的便是先驗的,但是,先驗的東西卻不一定是先天的。例如:圓、平行線等是先驗概念,但卻不是先天的就有的概念。

按作者說法,則凡是「與生俱來」的便是先驗的,但,先驗的東西卻不一定是「與生俱來的」。……圓、平行線等是先驗概念,但卻不是「與生俱來」的就有的概念。
這段話讀起來令人感到費解!那麼,先驗概念是「怎麼來」的?圓、平行線的概念不是人與生俱來的嗎?
1、查光啟拉丁漢文字典"a priori"有「在先」之意;而"a posteriori"則有「在後」之意;
2、查「先天」中文義,最古乃出於易經:「先天而天弗違,後天而奉天時。」意思是,在上天所下的命運發生之前就執行自己的作為,而上天不違背這項作為;在上天所下的命運發生之後,而自己的作為也能依循著上天所既定。
在這裏,先天,就是「在先」之意;後天,就是「在後」之意。故而:
"a priori":可譯為先天;
"a posteriori"可譯為後天。
這是沒問題的。

二、至於"transzendental"(作者譯為:超驗),在p.405:
其實康德所謂"transzendental"指「使對象或知識成為可能的先驗條件」。康德說:
「並非所有先驗知識皆可稱為"transzendental",而只對那些先驗知識而言,吾人藉之而知道某種表象(直覺或概念)能被應用或是純粹先驗地可能。超驗一詞是表徵有關知識的『先驗可能性』或它的『先驗使用』。」

由於作者將先驗一詞用於"a priori",所以就成了:「超驗一詞是表徵有關知識的『先驗可能性』或它的『先驗使用』。」
如果將"a priori"譯為「先天」,則:先驗一詞是表徵有關知識的『先天可能性』或它的『先天使用』。
這樣,由於先,有在先之意。無論是"a priori"(先天:先於經驗)或"transzendental"(先驗:先於經驗,並使經驗認識得以可能的條件)就很容易理解。
"transzendental"一詞的詞根是動詞transcend,意為「跨越」和「超過」。由於其中並無「先」與「驗」,故而有人認為該譯為「超越論的」。
這些譯法都有其道理,但由於我們是以中文來學習,自然就以對學習最有利的方式來吸收。等到學到一定程度,不免要就「原文」來直接研究。所以按此來看:
先天:a priori
先驗:transzendental
超驗:transzendent
就成了一串容易記、理解的哲學詞語。
中文成語:「後發先至。」處於後,卻「超」前而先至。故以先驗一詞來譯transzendental,雖不盡人意,也不至於令人失望。況且,無論是先天、先驗、超驗三詞,都必須加以理解才能得知其義;正確的理解是最重要的。

三、一些勘誤:
1、p.519,第7行:像徵。更正為象徵。
2、p.400,第6行:直覺而沒有對象…。更正:直覺而沒有概念…。
3、p.402,相應之(1)(2)(3)(4)順序錯置。
4、書中的「答案」一詞都誤為答「按」。

由於本書不薄,僅稍一覽,多在康德部分。
本書是純正的本土正體字哲學研究書籍!光這一點就值得閱讀。

... 看更多

分享 

你覺得這篇書評有參考價值嗎? [ 1 人中有 1 人(100%) 覺得這篇評論有參考價值 ]

世界觀:現代年輕人必懂的科學哲學和科學史

世界觀:現代年輕人必懂的科學哲學和科學史

  • 會員評鑑等級
  • 評鑑日期:2017/12/28

本書言及科學與科學哲學,言論平實,有益大眾學習基本概念、理解當今知識處境。值得家家戶戶一本置案學習。

書中有個常見的「科學粗心」之處,也就是令人不解何以科學敘述,結論卻如此粗心大意:
一、頁135末至136:『接下來幾個世紀,在亞里斯多德後,猶太教、伊斯蘭教還有基督教哲學家及神學家,多少將宗教混合了亞里斯多德觀點,亞里斯多德的非宗教神祇也因而轉型成猶太教、伊斯蘭教和基督教傳統中的上帝。』

亞里斯多德生卒年:(西元前384年-前322年3月7日)
舊約聖經:(西元前500年~);舊約聖經中之摩西五經:(西元前900年~)
再怎麼看,猶太人的神,總是在亞里斯多德及希臘哲學之前就是猶太人的上帝了,這位上帝自始至今都是那樣,並非由希臘哲學捏造、產生出來的。

二、頁399:『我們的孫子與玄孫,回顧我們時會納悶,為何我們會相信「時空對每個人都一樣」這種怪事。簡單來說,我們錯誤地將絕對空間與時間當作經驗事實…。』

兩百多年前的德國人康德就說過:
1、通過吾人受對象所激發方式,以獲得表象之如此能力(接受能力),名為感性。(A19/B23:1781年)
2、空間無非僅外感官之一切現象形式,亦即唯一使吾人外直觀成為可能之主觀感性條件。(A26/B42:1781年)
時空總是人「主觀感性」條件,也是「唯一使吾人外直觀成為可能的。」這就是「絕對」的事實!不是獨斷或未經檢視。在相同思維、情況下,對人人來說,當然都是一樣的。

從以上兩例可知其此類結論用在對人意義上的判定顯得很粗糙!想要否定什麼,卻語焉不詳般地做出某種意識形態的否定,反倒失了科學性。

... 看更多

分享 

你覺得這篇書評有參考價值嗎? [ 1 人中有 1 人(100%) 覺得這篇評論有參考價值 ]

一切能作為學問而出現的未來形上學之序論

一切能作為學問而出現的未來形上學之序論

  • 會員評鑑等級
  • 評鑑日期:2017/12/27

李明輝的康德譯本一向頗受好評。若能將純粹理性批判或全部三大批判按原文德文也譯出,不僅完成其師所願,也會讓大陸學界大大震動一下。只是,難度不小。
在未來形上學之序論這本書中,p.69,先驗的知性概念表,將「就質而言」項目中Negation 譯為「虛無性」恐怕不無疑問。
查英文、德文字典,以及其它各種譯本及各種哲史都譯為「否定性」;字典在該詞所涉,也都沒有提及「虛無」。
否定與虛無雖然有些關聯,卻是兩個有所區別的概念,讀者若讀到這裏,可以用「否定性」來理解。以「虛無性」這概念,很難與「實在性」推出第三個「限制性」。畢竟虛無,就是無,什麼都沒有了!還限制什麼呢?
查其康德純粹理性批判導讀之譯本也是如此譯法(p.72);其師牟宗三先生也是如此譯法(p.211.台灣書局印行);香港學者梁瑞明也是如此譯法(p.107.志蓮淨苑)但有附原文及「否定性」之譯法。恐怕都是受其先師牟宗三之影響。

... 看更多

分享 

你覺得這篇書評有參考價值嗎? [ 2 人中有 2 人(100%) 覺得這篇評論有參考價值 ]

我思故我在

我思故我在

  • 會員評鑑等級
  • 評鑑日期:2017/12/14

由大陸知名古典哲學譯者王太慶先生所譯,郝明義先生導讀,網路與書出版的<<笛卡兒談談方法>>,在2006年初版,至2016年已七刷了,可見這本書的價值與出版社為國人提供不朽精神生活的用心。
然而,國人極有福氣!早在1972年,由志文出版社(2010重排再版),錢志純教授所編譯的本書<<我思故我在>>後半段<方法導論>,即是同一作品。所以錢教授這本書的前半段還包括笛卡思想的完整詳實介紹。相較起來,就比大陸的譯者的版本更增添了豐富資料。
讀者不妨兩本一起參閱,不僅有更厚實的內容,台海兩岸不同的翻譯特色也在此中表現出來。
這本書也是人人家中值得一本常備的經典傳家藏書。

... 看更多

分享 

你覺得這篇書評有參考價值嗎? [ 4 人中有 4 人(100%) 覺得這篇評論有參考價值 ]

512345下一頁 跳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