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益賢臨床心理師的所有評鑑

尋找雨兒

尋找雨兒

  • 會員評鑑等級
  • 評鑑日期:2017/02/26

蘿絲是一個自閉症兒(或亞斯兒)。

「自閉症者是習慣迴避與人做目光接觸的,通常不太看人。有時會有自傷行為(撞頭、咬手),生活中的遊戲有奇特且固定的玩法,對外在刺激過份遲鈍(充耳不聞,視若無睹)或過份敏感(尖叫、哭鬧、跳躍、奔跑),通常用行動表達基本需求,用肢體反映情緒」。

蘿絲是一個自閉症兒,所以她:「習慣迴避與人做目光接觸的,通常不太看人。有時會有自傷行為(撞頭、咬手),生活中的遊戲有奇特且固定的玩法,對外在刺激過份遲鈍(充耳不聞,視若無睹)或過份敏感(尖叫、哭鬧、跳躍、奔跑),通常用行動表達基本需求,用肢體反映情緒」。

在這樣的資訊下,我們很容易看不見一個人在這個標籤之外的特質。

我覺得,就是練習把蘿絲是自閉兒這件事情放在一旁。單純地,跟著作者的敘事線,去理解蘿絲在面對各種狀況時的各種感受。

實在很佩服作者細膩描繪的功力。當你仔細閱讀,看著看似有些重複的內心描述之後。有時,我們反而可以理解,之於蘿絲,會做出某些行為、說出某些話、有某些堅持,其實都是有她自己背後一套原因的。

只是身為外人的我們,要用更多的耐心去靠近,才有辦法理解(蘿絲的叔叔就做了很好的示範)。

先忘掉自閉的特質,其實蘿絲跟其他小女孩一樣,喜歡遊戲、充滿對人的同理與愛、需要陪伴。當我們能超越這些標籤,看見標籤背後的人,我們其實更有機會了解這個人。但正就是因為標籤一旦貼上去之後,就很難不被看見,時時提醒自己標籤的力量更是重要。而透過故事、閱讀、電影這些媒材,正是我們練習把標籤先放在一旁的最好教材。

這是一個溫馨又有些受傷的小故事,也是一個勇敢的故事。跟著作者筆下,一起進入蘿絲的心中,體驗她的體驗,體驗她的愛、恐懼、不捨與對他人的同理。

這樣的小故事,是這個社會裡,我們彼此都好需要的故事。溫暖推薦給每個喜歡故事,對人有好奇的朋友!

... 看更多

分享 

你覺得這篇書評有參考價值嗎? [ 1 人中有 1 人(100%) 覺得這篇評論有參考價值 ]

超級好!用遊戲打倒生命裡的壞東西:50萬人親身見證的心理奇蹟

超級好!用遊戲打倒生命裡的壞東西:50萬人親身見證的心理奇蹟

  • 會員評鑑等級
  • 評鑑日期:2017/02/26

遊戲到底對人會不會有不良影響?這是一個心理學家已經研究過的題目了。答案是,取決於玩遊戲時的心態。你打電玩的目的,是想逃離現實生活,還是想讓現實生活過得更好?

心理學家更好奇的是,玩遊戲會不會有可能對我們的心理有幫助?答案也出來了,只要玩對方法,遊戲是很有可能對我們心理健康有幫助的。

這本書的作者親自經驗了腦震盪之後的「創傷後成長」,但她更強調,只要好好玩遊戲,就可以在不經創傷的狀況下感受到「挑戰後成長」。當中的關鍵就在於「遊戲力」的培養。

七種「遊戲力」其實都呼應著很多被證實對生活有幫助的心理學概念。

1、迎接挑戰=採取「迎接挑戰」的思維模式。你願意面對種種阻礙,並將壓力視為挑戰,而非威脅。(認知重估)
2、搜集並啟動能量升級=尋找能讓你更強大、快樂的事物。當你面對一項艱難挑戰時,你必須不斷培養正面情緒,並照顧好自己的身體健康。(主動面對問題的心態、問題解決取向)
3、打倒壞壞=欣然接受負面經驗(例如痛苦或失敗),只要這些經驗能幫助你學習,或更接近你的遠大目標。讓勇氣、好奇及進步的欲望,成為你的最佳動力。(心理彈性)
4、自行設計並完成任務=積極採取行動。每天向最大的目標邁出一小步,積極採行動的意思就是一步步向前邁進,即使遭遇困難也不退縮。因此,必須把注意力集中在大的目標。(行為活化)
5、招募盟友=試著尋找至少兩位你認為可求助,並能坦誠談論自己壓力及挑戰的對象。(人際連結)
6、秘密身份=尋找你的「英雄時刻」。請檢視你的人生,並找出自己「英雄時刻」。通常我們會扮演一種「秘密身分」,請專注你所展現出的力量,以及背後的意義及使命。(自我認同)
7、打場大勝仗=留意壓力或挑戰可能帶給你的正面結果。(尋找益處, benefit finding)

本書花了大半的篇幅詳細的解釋這七種遊戲力的意涵是什麼,用淺顯易懂的方式解釋,並告訴你該如何真的應用在生活中,以及列舉許多真人真事,告訴你這些特質如何改變他們的人生。

此外,貫穿全書的是在身體、精神、情緒與人際四個向度的遊戲。這些遊戲都根基於心理科學研究,所以相信玩起來是有用的。

雖然全書以「遊戲」做為包裝,但是裡面提到的許多心理學概念,也都是非常實用的。像是:

-面對問題時,我們常用的五種心態:避免、抗拒、調適、挑戰、轉化。效果分別為何?
-「能力與控制信念」,包含希望、樂觀、自我效能。這三者如何強化?
-目標設定的秘訣:清楚具體、實際可行、好玩、循序漸進、有意義,該如何使用在目標上?
-任務切割的技巧:居然是讓目標真的被達成的關鍵?
-「自我反省悖論」:我們常常花很長的時間想著挑戰有多艱鉅,這樣對我們是好還是壞呢?(答案很矛盾:兩者皆是)

最讓人振奮的是,將本書的概念運用在憂鬱症的治療上,是有用的!雖然還需要更多長期追蹤的研究,但是這本書算是點亮了遊戲這個概念在醫療中應用的可能性。

就算沒有憂鬱等情緒障礙,活著難免就會有情緒困擾、拖延毛病、時間管控的問題,試試看,用遊戲來解決這些問題,相信會帶給你不少新的發現!

... 看更多

分享 

你覺得這篇書評有參考價值嗎? [ 9 人中有 9 人(100%) 覺得這篇評論有參考價值 ]

交心 啟動孩子的內在動機:親師SOS2

交心 啟動孩子的內在動機:親師SOS2

  • 會員評鑑等級
  • 評鑑日期:2017/02/17

讀的過程,很是感動。

感動的是,看見老師的循循善誘,真的可以改變學生的一生。
感動的也是,回想成長過程中,也很幸運能遇到很多好老師。
這是一本給老師看的書,更是一本給家長看的書。

自學、反思、同理、自律、表達...
十種未來能力,比起國語數學,重要性可能有過之而無不及。
但在教育現場,這些能力的培養,常常是缺席的。

難道,我們花時間在課程上,就無法兼顧這些「未來能力」嗎?
依據本書作者的理念,答案是「不會的」。

因為,作者大方的示範了,如何把這些重要的未來能力,
偷偷藏在學生習以為常的國語課、數學課、打掃時間、吃飯時間裡。
甚至讓這些有點無聊的正課,變成有趣的主動學習課程。

教育是百年大計,如何讓孩子活出自己的樣子,
卻又同時能在社會上安身立命,是所有家長與老師的期盼。
相信這本書在許多層面,會給予我們很多實用的建議。

非常推薦!

... 看更多

分享 

你覺得這篇書評有參考價值嗎? [ 4 人中有 4 人(100%) 覺得這篇評論有參考價值 ]

正是時候讀莊子 二:人情

正是時候讀莊子 二:人情

  • 會員評鑑等級
  • 評鑑日期:2017/02/16

讀蔡壁名教授之《正是時候讀莊子2:人情》

不讀不知道,仔細一探究才發現,此系列書籍乃蔡教授嘔心瀝血之作。一方面是蔡教授身體狀況,脊椎側彎、過去癌症治療後的身體後遺症。另一方面是,在大學繁忙的研究與教學壓力。在這樣的背景下,身為讀者還是能感受到蔡教授如此用心的將莊子的思想用最平易近人的方式呈現,以饗讀者。也許誠如蔡教授書中所說:「災厄有時是人生加映的免費電影、是上蒼賜予的中場休息,生命因此有機會停下來調整自己、重新出發」(頁20)。

『讀人情而後懂人情』

對莊子的印象仍停留在《中國文化教材》上。在那個年代,幾乎大家都是為考試而孔孟老莊,一方面可能也是人生歷練不夠,還無法讀懂這些先人話語中的滋味。

打破了傳統四書五經都是「文字」的印象,蔡教授與她的團隊,使用以圖輔文的方式,讓讀者更容易抓到莊子思維的梗概,這樣的創作模式想必十分辛苦、工程浩大。但對讀者來說,卻是非常棒的閱讀體驗。

本書聚焦的是「人情」。「先秦至今,都說人心不古」,但為難的是,人活著,從來都不是一個人的事情。許多困擾都因「人」而起。這難免會讓我們有股想逃離人的念頭。但這本書裡,蔡教授要用莊子的思想,來教我們如何入世、見人之真心。

除了教我們見他人之真心外,蔡老師筆下的莊子也教我們見己之真心。我們的盲點、自以為是的正義,乃至社會之共犯結構。要活在這世上,就不能不知道這些「真」。有道是:「無理,是這世界、有人的地方,再正常不過的事」(頁19),真是一記當頭棒喝。

『東西方思維的互通有無』

閱讀過程,一直感覺莊子的思維,與現在許多「東方」氣息濃厚的西方心理治療觀點有所呼應,像是:

- 在這花花世界,「莊子不要我們涉險,卻不教我們逃離,反而鼓勵我們熱情擁抱」(頁19)。頗有接受與承諾治療(ACT, Acceptance and commitment therapy)的幾分味道在。

- 「回頭,將習慣看照外在世界的探照燈,返回投照自身」(頁20),這邊與覺察有很類似的意思。在諮商的過程裡面,我們常會誤以為事情的關鍵在外、不在自己手上,但如何從自己手中找到力量與關鍵,其實是一件更有意義的事,而這個步驟的起點,便是覺察。

- 「將眼耳等感官的注意力從外界收回,向內去關照自己的心」(頁94),這不就是正念(mindfulness)。「你是否覺得孝順父母、愛國愛人,是放諸四海皆準的普世價值?那你是否用一樣的心意、一樣的熱情,愛養過一己心、身?」(頁140),這又有自我疼惜(self-compassion)的味道在。

- 「心情、工作、財富、名位、家庭和諧,在過去的日子裡,你為何者付出最多?」讀完莊子後,「何者是你而今最在意的事?」(頁296),這邊是價值觀的澄清。

- 在愛情部分,莊子也給了幾帖良藥:「與其望向茫茫人海尋尋覓覓那個所謂對的人,不如回過頭來陶養自己成為理想中那個對的胸襟與氣度、身形與靈魂」(頁24)、「無情,指的是不要因為過度的喜愛眷戀或討厭憎恨的情緒傷害到自己的心身」(頁345)。

本書頁14到27是全書精華,一開始讀這可能會有些辛苦,但在後面篇幅,聽老師娓娓道來。讀完書後,在回過頭來咀嚼這幾頁,相信會有更深一層的了解。

期盼這本書,能陪伴很多讀者一起增加「用心感受世界的能力」,十分推薦!

... 看更多

分享 

你覺得這篇書評有參考價值嗎? [ 12 人中有 12 人(100%) 覺得這篇評論有參考價值 ]

我的人生在哪裡?:和22位法國心理醫師談心

我的人生在哪裡?:和22位法國心理醫師談心

  • 會員評鑑等級
  • 評鑑日期:2017/02/14

這本書讀很久了,裡面是22位法國心理醫師的故事與經驗分享。

每個故事都不會太長,許多讀起來特別有味道。會讓人想畫重點的那種。以下簡單摘錄幾句覺得很有趣、或很經典的話:

*要成為心理醫師,需要具備兩個條件:必須喜歡人群,以及必須喜歡問題。
*大家都會問「你是不是在讀我的心?」,這背後意味著,我們是否都害怕展現出自己?特別是恐懼的一面?
*沒有人是全然對或錯的,但是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理由
*如果沒有辦法徹底解決一個問題,它就會一再出現、一再發生。
*我很清楚自己的病人不是瘋子,我治療的也從來不是瘋子,而只是一群迷失在傷痛中的普通人。
*人生中,我們經常耗費大部分的精力來扮演不真實的自己。這是毫無幫助而且危險的事,因為我們最終還是會顯露出真實的本性。
*改變,並不是將過去一筆勾銷,而是為其增添新意,開啟潛在的視野,拓展我們的經驗寶庫。

類似這樣發人深省的話在故事裡面不斷出現。此外,許多故事,也都提到了幾件事:

1.心理醫師是不是自己也有經驗過一些不好的過去,才走上這條路的?
2.心理醫師應該如何「照顧」自己,不然整天都在聽負能量,該如何生活?
3.這群法國心理醫師幾乎不會只用藥,而會兼顧心理治療,他們是如何從生理背景,往心理學發展的?
4.看過這麼多人的辛苦人生,心理醫師對於大家的生活,有怎樣的建議?
5.心理醫師該如何處理「自己」的議題?

本書若要說有缺點的話,就是主編大人(克里斯多夫‧安德烈)挑選的這22位醫師,背景都有點像,多半是走認知行為學派或正念、第三波行為治療的。所以可能比較沒有辦法讀到走傳統心理分析的心理醫師的故事(不過倒是可以讀到不少,很多人從心理分析學派走向其他學派的故事)。

希望這本書的出版,可以讓更多對心理學、心理治療有興趣的讀者,看看這些醫師的人生故事,更認識心理學、心理治療。也能讓有心從事這個職業的朋友有一些參考。

最後當然更希望的是,面對人生不可避免的挫折與苦難,「有時候,我們只是需一名嚮導,還有一點找到他的時間。」(布魯諾,柯艾茲)

在有需要時,期望心理師、助人專業者,在未來的日子中,能有機會成為大家生命中某段路程的小嚮導,陪大家走過生命中辛苦的一段路。

PS.在台灣,並沒有「心理醫師」,主要提供身心科藥物治療的是精神科醫師,主要提供心理治療的是臨床心理師、諮商心理師與部分專攻心理治療的精神科醫師。

PS.錯字勘誤:p.61, 倒數第四行,應為:心「理」醫師

... 看更多

分享 

你覺得這篇書評有參考價值嗎? [ 8 人中有 8 人(100%) 覺得這篇評論有參考價值 ]

為什麼開藥簡單,開心難?:精神科診間的人情絆

為什麼開藥簡單,開心難?:精神科診間的人情絆

  • 會員評鑑等級
  • 評鑑日期:2017/02/08

精神科(或者也稱為身心科)和醫院其他科別比較不同之處,就在於「故事」。

高血壓、感冒、過敏等常見症狀的原因比較容易捕捉。醫師不一定需要知道「完整」的故事,就能針對症狀進行處理。病人只要說「感冒、流鼻涕、酷酷嫂」,而不一定要完整、具體的交代「因為昨天跟太太吵架,很晚才睡叫,今天早上起床迷迷糊糊沒穿外套,所以騎車的時候好像『寒到(台語)』」,因此才流鼻涕、咳嗽」。透過症狀精確的捕捉、描述與判斷,醫師就能提供基本的幫助。

不過在精神科,捕捉症狀只是第一個步驟。憂鬱、失眠、焦慮這些「症狀」背後的故事,則是診療時不能忽視的。因為,同樣是失眠,背後的故事有百百種。倘若就只針對失眠給藥,雖然短期可以見效,但可能治標不治本。想要治本,就得把「故事」找出來。

以本書前段的「失眠」為例,一個失眠,背後就有各種不同的「促發」原因、「維持」原因,乃至於「惡化」原因。另一半不忠、子女不孝、工作壓力大、人生不順遂,乃至於太晚喝咖啡、寢室環境惡劣、夫妻關係緊張等,這些劇情都會讓失眠出現。只知道個案失眠,給藥做處理,治療只完成了一小部分。

之前就曾拜讀過多本吳佳璇醫師的著作了,像是《醫療自主時代》、《戰鬥終了已黃昏》、《謝謝你們,我的離島病友》。本書中,吳醫師不改其一流的說故事功力,娓娓道出許多在精神科診療時中的真實故事。

本書特色在於「真」,雖然故事內容、具體細節都已經經過調整與修改,但在吳醫師筆下的文字,卻彷彿能讓人想像出某個人的某段人生故事。我想,這一定是「閱人無數」的醫師,長年行醫下,逐漸累積不少人生「資料庫」,才能展現這樣信手拈來、娓娓道來的功力。

另一個特色在於「精」,故事永遠是說不完的,但能否呈現出人生故事的關鍵,更考驗著醫師或助人者的功力。在本書中的各個故事中,我們會看到「類似」的劇情,但在某些關鍵處的些許差異,卻造就了兩種人生故事的發展。

很多時候我們會發現,精神科其實是最人性的一科,因為裡頭上演的故事,真的就在你我周遭發生著,如此熟悉;而深陷在人生百態無奈中的我們,在看完這些故事後,也或許也會感到慰藉。畢竟,我們真的不孤單。他們的故事,有時就是我們的。

非常推薦本書給對身心科、精神科、心理諮商、心理治療有興趣。或者,對於「身心科門診這個神祕的房間裡,到底發生了什麼事」感到好奇的讀者。讀完本書,好像就經驗了一百種人生片段。也很希望這本書的出版,能讓更多對身心、精神科感到害怕、有些抗拒的民眾,可以試著放心,在必要的時候來與醫師、臨床心理師聊聊自己的人生故事,找到人生的其他方向。

... 看更多

分享 

你覺得這篇書評有參考價值嗎? [ 5 人中有 5 人(100%) 覺得這篇評論有參考價值 ]

做自己的生命設計師:史丹佛最夯的生涯規畫課,用「設計思考」重擬問題,打造全新生命藍圖

做自己的生命設計師:史丹佛最夯的生涯規畫課,用「設計思考」重擬問題,打造全新生命藍圖

  • 會員評鑑等級
  • 評鑑日期:2017/01/10

「3/4大學畢業生的工作,與原本科系無關」

「真正的快樂不是來自於『成功』,而是來自於打造適合自己的人生」

【要如何「打造」人生,用設計思考試試看】

在研究所時,就曾接觸過d.school推廣與發展出來的設計思考(design thinking)。也曾與過去政大創意實驗室的夥伴,試著鑽研裡面的概念與技術,並且試著以此為基礎,發展出一些工作坊。不管後來帶的主題是什麼,在設計思考的過程,有個共通點就是,笑聲不斷XD,我想這就是設計思考的魅力所在。

這是最近閱讀的第二本與工作、職涯有關的書,閱讀過程,讓人躍躍欲試,想找幾個三五好友一起來嘗試裡面整理的工具與活動!

找幾個朋友,一起讀讀這本書,一起玩裡面的活動。跟著書中腳步,練習重擬問題(reframing):

*不要從問題(「什麼工作」)開始,從人(「我是誰」)開始
*不要先問「你以後要做什麼?」,改成先問自己:「你以後想成為什麼樣的人?」
*不要用「想」的,而是用「動手做原型」的。


【老實講,你最近過得怎樣?】

大家都說熱情很重要,但你知道,其實近八成的人,不知道自己對什麼有熱情嗎?跟《恆毅力》作者所提出的觀點類似,熱情是「試過」才知道的東西。

我們太常藉由「思考」人生,把自己搞瘋。我為什麼在這?我在做什麼?目的是什麼?一切有什麼意義?大家答案不同,但是問題都是一樣的。


【成功的秘訣在於做自己】

作者提出羅盤的觀點,引領讀者澄清自己的「工作觀」與「人生觀」。也強調,人生觀、工作觀,在不同階段都會改變。不必「一次通通想清楚」,只需替現在自己眼前找出羅盤就好。這部分根本就和ACT(接納與承諾治療的commitment)觀點渾然天成!

「清楚自己的羅盤,你才不會不小心走上別人要你走的路,然後過的不開心。」

「我們不會永遠知道要往哪走,但永遠都知道自己是否有朝著正確的方向前進。」


【從過去經驗中尋找心流】

「我們只能活一次,但可以有很多段值得活的人生」

(ㄧ)哪些工作內容曾讓你感覺自己:完全投入於活動中、感到狂喜或欣快、心中澄明,知道該做什麼、怎麼做、全然地鎮定與祥和、感覺時間是靜止或轉瞬即逝的?

(二)做完某些事後,你是否精疲力竭?或者,有時做完某些事,反而讓你更有精力?

(三)哪些工作內容可以帶來樂趣?哪些帶來悲慘?

透過這三類訊息,我們可以找到自己在「工作」領域中,活得比較好的模樣。


【腦力激盪與心智圖的介紹】

透過之前的三類資訊,作者接著引領我們針對這些材料進行腦力激盪。在過程中,不批判、不挑剔。叫前額葉安靜一點。用心智圖的概念,找出更多可能性與點子。這部分,有很多工作表單,都可以在作者的網站裡面找到,是我非常想用來與個案分享的好資源。

腦力激盪之後,我們就要打造「原型」了,來快速實驗看看。作者誠實的說:「原型就是拿來失敗的,但設計得宜的原型,可以帶我們一探未來」。讓我們在過程中區分出「船錨問題」與「重力問題」。跳脫批判的大腦,練習從「解決問題」(接下來要做什麼),進入「設計思考」(我可以想像什麼)。


【打造生命原型】

接著的重頭戲,便是實際投入「打設人生可能性」的部分。可能跟你想的不一樣,作者要你想出至少三種「五年計畫」。以偷懶的版本來看,可以想出至少以下三種:

(一)「你目前做的事」:跟心中所想的事有關,目前人生延伸,渴望許久,有吸引力的點子。

(二)「萬一事情生變,你會做的事」:如某產業走入歷史,計畫一突然過時怎辦,強迫自己想一下,一定得靠「目前在做的事」以外的事謀生,你會想出什麼?

(三)「如果錢不是問題,面子不是問題,你會去做的是,你想活的人生」:收入尚可,沒人會笑你,你真的想做的是什麼?

接著認真的探索這三種人生可能會遇到的問題,利用打造原型、訪談相關人士的方式,來找答案。


【好工作真的(幾乎)不在網路上】

*「好工作幾乎不會在網路上公開職缺」
*90%的人用成功率只有5%的方法找工作(寫完美履歷)
*52%雇主承認自己在求職信中聯絡的人不到應徵人數的一半

這部分非常激勵到我(讓我大徹大悟),書上坦言,幾乎所有的「好工作」都不會在網路上公開,而是透過私下的專業網絡找到人的,要如何進入這所謂的專業網絡,書中花了兩章的篇幅解釋,就是要大量進行「生命設計訪談」(Life design interview),很多時候,姻緣就這樣建立了。


【幸福=選擇幸福】

幸福不是「做出正確選擇,而是學會做好的選擇」。很多時候,我們會認為資訊不夠,所以才做不了決定。這是錯的,資訊更多,更難決定;阻礙我們與內在直覺連結!

作者鼓勵大家除了「思考」之外,也多培養其他「感知」的能力,像是情緒、社交、身體這些向度的自我覺察與培養,也很重要。

做完決定後,若有疑慮時就放手。眼睛不要一直盯著照後鏡(過去沒選的),而是要往前看,提醒自己當初為何做出那個決定。幸福是放掉不需要的東西。


【對失敗免疫】

最後則介紹了如何讓自己「對失敗免疫」,簡單來說,若你把人生當成結果,就一定會懼怕失敗。若你把人生看成「過程」,那失敗若是家常便飯,也不用害怕了。柯P在台大某次演講有提到,生命是過程而非結果;若要說生命是結果,那所有人的結果都是一樣的,就是死亡。這好像跟人生的預設命題是不一樣的。


【有限與無限的遊戲】

書中提到James Carse的這本書,以有限、無限的遊戲來區分人生路途,這部分很像是value(價值觀)與goal(目標)的差異。我非常喜歡James提出的這個概念,之後也會來讀讀這本書!

有限的遊戲:照規則走,以求獲勝(化學拿A)
無限的遊戲:為了享受玩下去的樂趣,我們「實驗規則」(學習世界由何構成,認識各種分子等)

最後,用這本書中很棒的兩句話做個小結。

*「拋棄過去的認知,比學新的觀念還要困難」。
*「好的想法並不會把你變成另一個人,而是使你更像自己」。

本書大量的想法可能會顛覆你對於工作、人生的看法,這確實不是要把你變成「另一種人」,而是想藉此讓你更活出自己原本的樣子。

你的工作卡關了嗎?看到這邊,你心動了嗎?快點找幾個好朋友,一起照著書上的流程來做自己的生命設計師!

... 看更多

分享 

你覺得這篇書評有參考價值嗎? [ 49 人中有 48 人(97.96%) 覺得這篇評論有參考價值 ]

一切都是誘因的問題!:找對人、用對方法、做對事的關鍵思考

一切都是誘因的問題!:找對人、用對方法、做對事的關鍵思考

  • 會員評鑑等級
  • 評鑑日期:2017/01/04

行為經濟學(Behavioral economics),經濟學的一個分支,它利用社會、認知與情感的因素,來研究個人及團體形成經濟決策的背後原因,並從而了解市場運作與公共選擇的方式。這門學問可以說是經濟學與心理學的合作產物,近幾年,台灣已經有不少這個領域的出色譯作,像是:

丹.艾瑞利的:
《不理性的力量:掌握工作、生活與愛情的行為經濟學》
《誰說人是理性的!:消費高手與行銷達人都要懂的行為經濟學》
《不理性敬上:行為經濟學家為你解答專業工作、消費生活、愛情婚姻的迷思》
《誰說人是誠實的》

李維特與杜伯納的:
《蘋果橘子經濟學》
《超爆蘋果橘子經濟學》
《蘋果橘子創意百科:何時搶銀行等131個驚人良心建議》
《蘋果橘子思考術:隱藏在熱狗大賽、生吞細菌與奈及利亞詐騙信中的驚人智慧》

羅伯.法蘭克的《經濟自然學:為什麼經濟學可以解釋幾乎所有的事物》

康納曼的《快思慢想》(本書翻譯的比較...可惜)

理查.塞勒的《不當行為:行為經濟學之父教你更聰明的思考、理財、看世界》

--

《一切都是誘因的問題》也是一本易讀且好玩的書。下面這些問題,你曾經想過嗎?

* 在做決定的時候,利己是不是就是自私?還是真的純粹只是「追求自我利益」?
* 冰淇淋的銷售和溺水居然有相關?(「相關」與「因果」的差異)
* 要鼓勵小朋友念書,以「錢」當做誘因居然是有效的?
* 幼稚園開始對晚來接小孩的父母罰錢之後,大家反而更晚到?
* 讓大學生第一個月免費試用健身房,他們之後的運動行為反而會繼續維持?
* 性別的差異(如在工作時的積極程度等),是天生還是社會造成的?
* 用「如果你表現好,就給你一百元」還是「先給你一百元,若沒表現好,就要沒收」,哪個比較有效?
* 為什麼殘疾人士去修車子的時候,老闆會不小心多收錢?
* 很多時候,看似歧視的行為,背後可能不是出於「討厭」,而是出於「經濟學上」的考量(想多賺一點)?
* 在寄信請大家捐款時,多加上一項「我以後不想再收到捐款邀請函」,反而可以讓捐款金額增加XDD

本書以「誘因」為主軸,試圖探討不同的誘因(如錢、健康、快樂)如何影響我們的決定。而透過不同誘因的「變化」,又如何可以達到我們更希望的目的(像是鼓勵小孩念書、鼓勵大家捐款等)。

書中開宗明義的表示,誘因不像表面上那樣簡單,這是複雜的工具。採取任何誘因之前,必須先了解誘因如何發揮功用。這部份便是心理學得以著墨之處。深度了解人類的「需求」,以及這些需求如何轉變為「誘因」。

「魔鬼就在細節裡」,這句話大家耳熟能詳。我認為,行為經濟學就是一門結合心理學與經濟學,來抓鬼的學問XD

上述這些「現象」,其實就在你我生活終隨處發生,只是大家可能都習以為常。但當它被研究者「敏銳」的抓住之後,就成為了研究的對象。有別於傳統實驗室的實驗,這類問題在探討時困難的點是,如何設計「隨機的」實驗,來探討不同的「情境」下,人們的決定有什麼差異。這部份,可以詳閱本書兩位作者如何辛苦的東奔西跑到各國、與不同公司、組織合作,利用各種方式來達成實驗的企圖(行動派的學者XD)。

很喜歡最後一章的標題「人生好比實驗室」。

很多時候,不管是行銷、推廣、改變收費方式等,這些主意都是來自於主管的「經驗」,但經驗真的會成功嗎?多少有點冒險成分。但若花一點錢來做「實驗」,反而可以更精確的知道更適切的作法。這種實驗精神,不僅可以協助公司節省財務、賺到更多錢,對於當代社會中一直無法解決的教育、歧視、貧窮、健康、環保、偏見等等問題,都可能進而找到更深刻的解決之道。

... 看更多

分享 

你覺得這篇書評有參考價值嗎? [ 9 人中有 9 人(100%) 覺得這篇評論有參考價值 ]

安靜的力量,從小就看得見

安靜的力量,從小就看得見

  • 會員評鑑等級
  • 評鑑日期:2017/01/04

蘇珊.坎恩在2012年的書《安靜,就是力量:內向者如何發揮積極的力量》(Quiet: The Power of Introverts in a World That Can’t Stop Talking)相信大家不陌生。從此書出版之後,就陸續有相關討論內向特質的心理學書籍出版。像是:

* 內向心理學: 享受一個人的空間,安靜地發揮影響力,內向者也能在外向的世界嶄露鋒芒
* 用安靜改變世界:內向者的天賦、外向者的潛能,影響他人的6種內在力量
* 內向者的優勢:安靜的人如何展現你的存在,並讓別人聽你的

2017年初,商周即將出版的《安靜的力量,從小就看得見》(Quiet Power: The Secret Strengths of Introverts)比較不一樣的是,這是本將年齡層往下推回的書。

提到內向時,你第一個想到身旁的誰呢?反過來,若提到外向、活潑的朋友,你是不是更容易想到身旁的那個誰?

從出生的嬰兒氣質,到逐漸穩定成熟的個性,在描述一個人時,我們都很容易用「內向、外向」來切入。不過,在這個強調積極、主動與外向的社會,仔細觀察,內向者的聲音常常是被忽視的。

以學校教育為例,許多活動的安排與設計(如:鼓勵課堂舉手發言),其實並不利於內向的學生展現自己。但事實上,許多內向的學生其實是很有想法的,只是苦於沒有適當的表達管道與機會。

內向者往往也是很好的聆聽者、分析者與資訊整合者,常常能看見別人第一時間沒有看見的線索。這些特質其實也很適合成為領導者,與多數人心中,「外向者比較適合領導」的印象不同。

你對內向者了解多少呢?在內向和外向的量尺上,你比較靠近哪一端呢?若你屬於內向的那端,該如何善用自己的特質?該如何練習有彈性的走出舒適圈?該如何使用一些技巧,來幫助自己在這個有點鼓勵外向的世界中,活的如魚得水?這些都是作者在這本書中,想與大家分享的。

書中大量的小故事,還有這些主角們內心的獨白,相信許多內向者一定有所共鳴。在面臨課業壓力、工作考驗、或是人際困擾時,這些內向的孩童、青少年,是如何突破自己的難關,用了什麼方法或技巧,來展現內向者的優勢呢?這部分也是本書的重要核心。

繼作者前一本給內向大人的《安靜,就是力量:內向者如何發揮積極的力量》後,作者特地為青少年、兒童與師長們量身撰寫了第二本《安靜的力量,從小就看得見》。從學校生活、課外活動/興趣嗜好、社群網路,乃至於家庭生活這些向度,都替家有內向兒的爸媽、班有內向同學的老師考量到了。

從理解內向特質、善用內向特質,到有意識地超越自己的特質框架。本書除了強調對每個人個性差別的尊重之外,還提供了很多具體可行的秘訣與方法。是適合青少年、家長與老師閱讀的小小「安靜革命」之操作手冊。

真心推薦給覺得家裡小朋友、青少年比較內向或害羞的爸爸媽媽,覺得自己有點文靜、內斂,想更認識自己的青少年,還有那些已經長大的、還是有些內向一面的我們。

... 看更多

分享 

你覺得這篇書評有參考價值嗎? [ 12 人中有 12 人(100%) 覺得這篇評論有參考價值 ]

不受限的工作人生:建立職涯存摺,經營4項投資,打造不畏時局變遷的本事

不受限的工作人生:建立職涯存摺,經營4項投資,打造不畏時局變遷的本事

  • 會員評鑑等級
  • 評鑑日期:2017/01/04

這是一本讓人讀起來心有戚戚焉的書。工作,一個我們會花費大半輩子在上面的事情。多數人對工作的感受都是五位雜陳,由許多時、地、人組合而成的獨特模樣,有人喜歡、有人討厭,有人接受、有人無奈。在讀這本書的過程,作者「職涯儲蓄帳戶」、「職涯重建」的概念頗吸引人。

【職涯儲蓄帳戶 = (人際關係 + 技能 + 個性 ) x 努力(p.17)】

人際關係 = 你認識誰
技能 = 你會做什麼
個性 = 你是誰
努力 = 你如何運用上述這些東西

【職涯重建圖表(p.25)】

積極、自願重建 = 琢磨自己的個性
積極、非自願的重建 = 努力、努力、努力
消極、自願重建 = 精進自己的技能(工作遇到瓶頸)
消極、非自願的重建 = 人際關係的經營(如失業時)

「70%的美國人說它們討厭自己的工作,或對工作感到漫不經心」(p.15)不管你現在工作的很開心還是不開心。不管你是剛出社會的新鮮人,或者是工作多年,卡關、遇到瓶頸的「出社會人士」,不管你是員工還是主管;試著跟著作者的引導,總會找到一些沒思索過的細節。

「你曾經覺得不知道自己的人生究竟想要做些什麼嗎?你知道還有誰也有這種感覺嗎?每一個人。」(p.287)

- 迷惘是重要的,也是停下來思考的好起點。
- 「誠實面對自己的時間花在哪」(p.161)
- 「你不需要在自己跨出去幾步之前,就先想好一輩子的計畫」(p.180)

「我相信秒秒的瞬間,我不信年年的永遠」(五月天:OAOA歌詞)

- 職場與環境是持續在變動的,我們需要「動起來」,不停下來,才能時刻找到自己的定位。所以,作者說「我相信模糊的概念,而非完美計畫」(p.287)。
- 除了環境在變之外,其實我們自己也在變。所以,對夢想保有靈活度,因為它也會以你無法預料的方式改變。
- 「你最後會愛上的工作或許現在還不存在」(p.290)
- 一生僅有一次的機會發生的機率很低很低,永遠都有機會可以把握

沒有一個職涯重建是「一直」很有趣的

- 工作裡面,必定包含一些你不喜歡的元素
- 「樂趣是你附加在努力之上的東西,而不是能夠讓你拿來選擇要做什麼事情的濾網」(p.303)
- 「唯一一件比追尋夢想更令人精疲力盡的事情,就是逃避夢想」(p.258)
- 「我們不用欺騙自己要喜歡它們(指工作中討厭的部份),我們要承認自己討厭它們,認清它們的價值然後願意努力去做」(p.270)(非常有ACT的味道!)

焦慮是個小壞壞,但也是好東西

- 「身處困境一點都不悲慘,因為我們很快就會覺醒」(p.28)
- 職涯重建有時類似創傷後成長,會促成許多改變:人際關係、可能性、一粒、心靈、頌讚人生(p.109)
- 「你永遠無法消除生命中的混亂,當你意識到混亂並不一定只會是正面或負面的,你就能夠學會與它和平共處」(p.245)
- 「恐懼最愛做白日夢的人,卻沒辦法忍受做事的人」(p.254)
- 「業餘者相信要克服恐懼才能完成工作,專業人士知道恐懼永遠不會被克服,他知道世界上絕對沒有不會害怕的勇士」(p.257)
- 恐懼跟後悔是不一樣的,一個是一下子、一個是一輩子

人際關係的經營

- 「重點不在於你認識誰,而是誰認識你」(p.38)
- 誰是你的「心靈導師」、「同事」、「有影響力的人」、「你關注的成功者」、「一般關係的朋友」
- 我們之所以喜歡敵人,是因為他們確認了我們心中的恐懼
- 「送給敵人最好的禮物就是距離」(p.58)
- 「有時候他們只是感到生氣,因為你正在改變,他們卻一如往常」(p.63)
- 「如果別人不知道你需要幫助,他們就沒辦法幫助你」(p.74)
- 「小心處理想要自我孤立、隱藏自己的慾望,我們都需要別人」(p.112)

你有哪些技能

- 你擅長什麼、天賦是什麼、別人願意付錢請你做什麼、你害怕什麼?
- 過去你學會了哪些技能,這個過程現在可以被複製,好用來學新東西嗎?
- 「我們都像信自己總有一天會著手進行(新技能的學習)」(p.158)
- 「只要你願意將生活的一部分變得規律有秩序,就能夠在其他地方創造自由」(p.173)
- 「少解讀別人的心思,多問一些問題」(p.223)
- 專注也是一種技能,「工作的時候就工作,這可是個創新的概念」(p.239)

改變自己先於改變工作

- 「選擇你的態度,而不是『改變』態度」(p.35)
- 「個性難以計量,但卻無法忽略」(p.187)
- 職場中最容易被看見的不利個性:自戀、不誠實、悲觀、冷漠
- 慷慨(帶來忠誠)與同理心(了解別人需求並且採取行動)是很棒的特質
- 同理心的秘訣:「相信每個人都是一樣的」(p.215)
- 道歉不會讓自己失去別人的尊敬,反而會獲得別人的尊敬
- 方向不對,努力白費:「抬起你的頭確定自己正在往正確的方向前進,然後,把你的頭低下來努力工作」(p.284)

老闆篇XD(最記得這一句)

- 所有糟糕的老闆都在想「我諒你也不敢去找更好的工作」(p.68)

... 看更多

分享 

你覺得這篇書評有參考價值嗎? [ 4 人中有 4 人(100%) 覺得這篇評論有參考價值 ]

7上一頁 1234567下一頁 跳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