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na Chen的所有評鑑

有人在鹿港搞鬼(二版)

有人在鹿港搞鬼(二版)

  • 會員評鑑等級
  • 評鑑日期:2018/06/27


深夜,道士慎重的進行「送肉粽」的儀式,目的在把上吊的亡魂引至溪流,驅趕入大海,使得亡魂不能危害性命,保障家戶平安。故事就發生在聞名遐邇的鹿仔港,主角是一位令人心疼的小男孩,他的名字是「阿宏」,但大家都叫他「缺嘴宏」。

一、 殘缺的外表、善良的心
阿宏是一位可愛且值得尊敬的孩子,他天生唇顎裂,講話咿咿喔喔,發音不清楚,喝水都能溢漏。親生父母養不起他,後來爲富貴人家收養,可惜命運多舛,五歲時又遇水患,幸而為老乞丐「阿翁」撿去,開始與阿翁相依為命的乞討生活。外表缺陷當會遭受多少嫌棄的眼光與戲謔?浪跡天涯、看盡各種臉色的底層小人物,應該要是憤世嫉俗的吧?但令人驚訝的是,阿宏竟然還保有善良、體貼事物的純真心靈。

第一章作者寫道:「經過一片土豆田,看看四下無人,他快快偷拔兩顆土豆來吃,生的土豆仁甜甜的,也解渴。他輕輕地拔,盡量不傷到根,然後把整棵植物再種回去,蓋上泥土。」如此有情對待植物的舉措,把阿宏一下子就送到讀者面前,對他立即產生疼愛憐惜之意。回想阿宏的成長歷程,這樣的他豈不是太難能可貴了嗎?我想原因有二,一是:從小收養他的奶媽和阿翁都能真心照顧他、愛他,奶媽將他養得白白胖胖;阿翁認他做「乖孫子」,愛會化為安全感、滿足與勇氣。二是阿翁平日的教誨,例如:「我們是可憐人,向別人討東西吃,人家會同情,給我們。不得已的時候,偷偷借一點東西來吃,要知道丟臉,但是絕對不能偷錢,更不能動手搶。」

二、獨自浪跡天涯的阿宏
十一歲,老乞丐阿翁死了,阿宏真正感到無依無靠。無怪乎,當住在竹笛裡的鬼——「阿泉」叫出「阿宏」這個久久沒人喊的名字時,阿宏也淚濕眼眶,因為這些日子他實在太孤單寂寞了。最最令人心痛的,當阿泉附身在阿宏身上,他說:「給你當人,我當鬼。你有可憐的阿母要照顧,應該留下來當人;而我沒爹沒娘,這個世界有我沒我,都沒差。」命運帶來的委屈,從這樣的話語裡我聽見了孱弱的控訴!卻什麼都安慰不了,只能在心裡不住大喊:「不!不!你錯了!⋯⋯」

三、 囝仔仙
有了阿泉這個鬼朋友,阿宏做起囝仔仙,開始算命賺錢,阿泉看得到過去和正發生的事情,但無法確知未來,只能感應某些片段,例如:第六章,阿泉預示施老爺有牢獄之災,之後也將續絃;第十一章,尹娘未來服侍生病的公公,婆婆被她孝心感動;第十三章,阿宏躺在棺材裡。
如此對故事起了「預言」式的推展效果,暗示讀者,使之猜測情節,也增加懸疑和不安的氣氛。

四、 古蹟說故事
鹿港是舊時繁華重鎮,書中將流傳下來的古蹟結合人物,串連成互為影響的故事。「天后宮」有阿宏英勇捉小偷的奔跑聲,「半邊井」象徵施家的樂善好施,「意樓」上,尹娘正默默流著思念的淚水,「十宜樓」內李香萍唱起曲子、文人吟詩作對,而「跑馬廊」上來了位張牙舞爪的黃昇!

五、 小腳與女人的世界
書中有纏足的描寫,施家小姐春梅十歲才開始綁小腳,其實非常不合理,難怪會讓她半夜都痛得哭了。尹娘埋怨自己並沒有纏足,所以不被公婆看重。纏小腳原是富貴人家專屬,突顯深閨小姐的嬌生慣養與階級地位,對小腳的眷戀,更顯現了舊時男性物化女性的思維及自私。

屋頂的女人世界,代表中國男主外女主內的傳統思想,女人不適宜拋頭露面,也嚴格限制男女相處分際。

尹娘則是紅樓夢裏「竹籬茅舍自甘心」的「李紈」分身,讓閱者不禁也共她掬一把傷心淚、嘆無常。

相對的,書中安排了一位女性的「反抗」角色—李香萍,她有個性,賣藝不賣身,且不懼惡勢力,寧可得罪黃昇,也不委屈逢迎。施慶發遭受誣告被官府捉走後,李香萍彷若化身成為有情有義的俠女,主動來到施家伸出援手,贏得施老太太的刮目相待。她終能迎來幸福,與施老爺結婚相守。

六、 到底是什麼鬼?
阿泉說:「哈!哈!死不死,人和鬼,不都一樣嗎?」實際上阿泉是鬼,但他孝順又肯幫助人。而書中更多角色,例如黃昇、師爺、船家⋯⋯其所作所為冷漠、霸道、自私,何者危害更大?對照現實社會,人類的失控殘忍、心機暗算,較書裏惡人尤甚,想來膽顫心驚,如今看來「鬼」似乎就善良無害許多。

七、 做人的道理
書中透過人物揭示許多待人處事該如何秉持的態度,諸如孝順、感恩、善惡有報⋯等,並從正反面角色思考與學習。例如阿泉原本是膽小鬼,他為黃昇所害,死後仍懼怕他,他說:「我才不想跟他糾纏一輩子。」直至阿宏率先對抗黃昇而遇難,阿泉這才明白不能再軟弱,採取行動,保全了朋友也為自己報仇。呼應天后宮廟埕搬演的包公戲碼「烏盆記」內涵:壞人定無法逃過因果報應,結局總是大快人心!

而我也相信:善良的阿宏終會得到命運之神眷顧,加上自身努力,擁有了美好的未來!

... 看更多

分享 

你覺得這篇書評有參考價值嗎?

台灣民間故事1:媽祖林默娘

台灣民間故事1:媽祖林默娘

  • 會員評鑑等級
  • 評鑑日期:2018/05/18


「媽祖林默娘」是鄭宗弦老師作品,媽祖是台灣人重要的信仰之一,但許多人對媽祖得道前的故事並不熟悉,透過這本書,作者將媽祖還原成沉靜的女娃、美麗的少女,引領讀者進入她不凡的生命歷程。

一、 何以為神?
傳說中,媽祖是觀世音菩薩的寶血或眼淚
所化,一出生即茹素。書裡卻有不同,默娘母親王氏,在夢中吃了觀音菩薩給的優缽花後,不久即懷了默娘,優缽花意謂著她有不懼焚身的精神,願為救苦救難而生。雖然不再是觀音菩薩的直接化身,少了些神格天授的理所當然,但仍有與生俱來的佛性與高潔,這樣的安排不是讓默娘更像是普通人嗎?包括默娘不再天生茹素、她會愛、也會恨、也會吃醋,所以身為凡胎俗骨的默娘要通過種種考驗和磨練,包括愛情的捨與對仇敵的悲憫,方能得道升天,這是一段堅定無悔的歷程。

從劉阿和叔叔海難的發生,我們聽見這位不凡女子的怒吼開始,她說:「我自願減壽三十年,給可憐的漁人們添福壽⋯」又擔負每晚至湄峰點火的重任,這樣溫暖的媽祖形像躍然於紙上,如此仁慈的意念也感動了龍王和觀音菩薩,讓默娘開始往修煉的方向走去,她發慈悲心而修煉法術、學習醫術、觀測星象,而慈悲心的實踐即是與眾不同之處。作者提醒讀者,偉大的事業要從人做起,人並不是全然的弱者,我們不應只景仰法術,法術背後的真心才更值得效法。

二、 少女的愛情
默娘與劉明是兩小無猜式的愛情,所以她倆彼此相知,當劉明把燕鷗木雕當作信物,送給默娘時,默娘卻說:「我怕家人發現,會挨罵的。」這樣的心事讓我想起紅樓夢三十四回,當晴雯送來寶玉的家常舊手帕,黛玉明白寶玉的深情,心裡百感交集,其中:「再想令人私相傳遞與我,又可懼」那時,互許終身是不貞,女子怎能有盼嫁給誰的心思呢?何況默娘的父親也說:「我們林家的女兒不嫁海上行船的人⋯」雖不安,但這樣小心的愛情仍讓人心醉。

默娘也開始感受到姐姐們出嫁後不幸福,況且她有許多想做的事,結婚將成為絆腳石,於是默娘立下宏願,決定將終身奉獻給大海,以救人為志業,立誓一生不嫁。劉明選擇不逼迫,等待在她身邊,我想這是真正的理解與體貼,愛而能不想佔有。當故事結尾,劉明也成為保生大帝,作者寫到:「讓對方知道自己心裡仍然有他,有她,那真是天上人間最美好的事了。」

三、一念之間,妖的救贖
精彩的還包括默娘與各個反派間的鬥法。關於晏公的傳說有許多,一說他是元朝官吏,黑臉,濃眉,嫉惡如仇,死後成了護衛江河的河神。書中晏公是一生活於湖裡的蟒精,覬覦海龍王的權位,貪圖擴張勢力,於是在江海興風作浪,漁民不得安生,他認爲逞兇鬥狠能讓人敬畏,又將黑臉化為俊美的樣子,用軟言軟語招倈更多女子的信仰。用世人敬畏的、仰慕的來偽裝自己,這是自卑的心理,其實他是無比寂寞又惶惶不安。人何嘗不是呢?我們常常用外表的美麗包裝自己,把言語或姿態當成面具,久了,忘記原本的樣子,真的變假,假的作真,豈不茫然?

高里鬼則是被許縣令利用。縣令供應犯人,讓高里鬼吸食精血,代價是唆使他去攻擊默娘。反之,韓非子「公儀休不受魚」的這篇寓言則告訴我們,受人賄賂,即有可能受制於人。而千里眼與順風耳原本是桃精和柳精,遭到姜子牙追殺,逃到桃花山作怪。這些妖怪在默娘的感召下,洗心革面,終究成為人民的保護神。印驗那句話:「能回頭的才是英雄」!
媽祖於宋太宗雍熙四年的重陽節得道升天,一直到現在,仍然是台灣民間最溫暖的神祇與依靠。而祂的故事與博愛的重要信念,將會一代一代的流傳下去!

... 看更多

分享 

你覺得這篇書評有參考價值嗎?

媽祖回娘家(增訂新版)

媽祖回娘家(增訂新版)

  • 會員評鑑等級
  • 評鑑日期:2018/04/28

「媽祖回娘家」是鄭宗弦老師作品,這部小說,有作者細心的鋪排,在媽祖進香活動的主軸下,加入現代社會生活省思,與老年人生活關懷,許多的橋段竟也令人熱淚盈眶!
故事開始是倒敘,從阿嬤著急著趕回台中說起,引發讀者想要一探究竟的緊張,而阿源的回想則慢慢展開⋯⋯
書中提到媽祖出巡的情節,我也是倍感親切呢!我是台中大肚人,小時候大甲媽也會經過我家門口,對於寧靜樸實的鄉下,媽祖經過可是熱熱鬧鬧的大事!快到時,巷子裡的鄰居都出來,爭先恐後的問:「來了嗎?」每次,我也會跟著去鑽轎底,有次轎子還沒過我頭上,頭就抬起來了,撞到了媽祖轎底,當時心想:「糟糕!媽祖被我撞了一下,真是大不敬啊!媽祖會不會生氣呢?」心裡又是惶恐又是抱歉,只好心裡一直對祂說:「對不起啊!」農曆四月時,也有彰化南瑤宮的媽祖會來,是二十個庄頭的盛事,晚上還要辦桌請媽祖,大家吃的開心又滿足,能回味好幾天。而關於媽祖出巡的這些事,都成了我兒時難忘的珍貴回憶!
書中描述阿嬤對阿源的細心及被孫兒依賴的安全感,與阿源心疼受到委屈的阿嬤,甚至說:「反正我早就想帶阿嬤離家出走了。」都表現出阿源與阿嬤的感情深厚,這樣的心也支持著彼此。
小時候的我並沒有享受到這樣的祖孫情,我的阿公、阿嬤是重男輕女的奉行者,母親一連生的三個都是女兒,母親不受待見,我和兩個妹妹更是,在當時,阿公非常富裕,早早就蓋起漂亮的西洋別墅,房子前面還有一個大庭院,有專門的園藝工人照顧,庭院入口左右的兩棵大樹,被修剪成一龍一鳳的樣子,多氣派啊!但父母親總是帶著我們搬家,一家五口住過好多地方,彷彿為了逃離阿公阿嬤嫌棄的眼光,直到我要小學前才回到故鄉定居。逢年過節回到阿公那富麗堂皇的家,我們三姐妹總是緊靠侷促的坐在沙發上,加上害羞沉靜的個性,嘴裡吐不出一句甜話,更是不受長輩疼愛。反觀堂兄弟和堂姐的受盡寵愛,我心裡頭倒有著巴不得早早逃回家去的衝動!而我的父母對女兒們疼愛有加,因此雖沒有祖父母的疼愛,倒也不覺是種損失。
阿源阿嬤的名字叫「罔市」,那一代,這樣的名字還真不少見,例如:「罔腰」、「招弟」、「來弟」⋯等,油麻菜籽命的觀念,在名字上顯而易見,女孩兒可有可無,甚至於家境困苦下都能被交換出去,這樣的時代背景下,阿嬤命運註定多舛。她說道:「說實在,不是我說人家壞話,我的養父母其實把我當作奴婢看待⋯⋯」阿嬤不是放不下的人,當她住到兒子家,所有為晚輩的付出,全出自於愛護與無私!兒女即使成人,有了了不起的成就,母親的心啊!依然是戀戀不捨,綿綿不絕,給予再多的愛都是不夠的。驚心的是媳婦的話:「剛好我婆婆搬來我家住,有人幫我們煮飯,正好省時省事。耶!對!也省錢⋯⋯連傭人的錢都省下來了⋯⋯」阿嬤聽到這樣的話,心該有多碎呢?人生怎不能翻身呢?小時候是奴婢,現在仍是,奴婢從來不是家人啊!於是阿嬤想找到自己初初出生的家,為自己爭取點該得到的親情,追尋為人女兒該享有的疼惜。
讀至此,不禁讓我感同身受於為人女兒、媳婦、母親的心情,我很幸運從來就是被含在父母嘴裡長大的,直到現在父母還老擔心我不會添衣吃飯。出嫁後,公婆把我當女兒看待,什麼好吃好用的總往我家搬,知道是她們的一片心意,我也就照單全收。有了兒女後,就更能體會到母愛的奉獻是真能無止無盡啊!
故事接近尾聲,幸好,因爲媽祖,阿嬤找到了自己的親人,還好她的阿母還健在,她終於能回到自己的娘家,讀至此,我不禁也流下感動的眼淚,因為阿嬤的心找到歸屬,不會再感到孤單寂寞了!
作者在書中也觸及到老年人生活關懷,其實生活中不乏不會安排自己老年生活的長輩,在人生的最後階段,責任的負累已然結束,身體卻漸漸不從人心,自我實現是否被滿足的結果,可能會讓人鬱鬱寡歡,從這本書中,也能讓作兒女的我們多多內省,進而思考長輩的需要與自己未來的年老生活。

... 看更多

分享 

你覺得這篇書評有參考價值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