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istin的所有評鑑

正常人

正常人

  • 會員評鑑等級
  • 評鑑日期:2020/08/14

《正常人》影集從旁觀者的角度看著康諾與梅黎安有如地球與月亮彼此牽引的過程,而原著小說則附著在康諾和梅黎安的內心世界,莎莉魯尼不僅刻劃年輕男女愛情的理想面,也精準描繪年輕男女愛情的現實面,從他們解讀彼此以及自我的心境轉折看待這段連結如何定義兩人走到目前為止的人生,可並非相互理解就無須溝通,有時候誤會就降生在自以為是的感知裡,我們既依附在康諾的內在,也牢牢黏著梅黎安的身體,有能力感知千禧世代年輕人對於親密關係的渴望與疏離、畏懼與掩飾、焦慮與失落、格格不入與無所適從。

還未有讀過任何一個故事,足以囊括自己成長過程面臨的種種無以名狀的隔閡、障礙與恐懼,以愛情為軸心,卻又不只關乎愛情,真正得愛情會涉及各個層面複雜牽扯,《正常人》將這個世代獨有的課題寫了下來,成就今年遇見最好的小說之一。

... 看更多

分享 

你覺得這篇書評有參考價值嗎? [ 11 人中有 8 人(72.73%) 覺得這篇評論有參考價值 ]

瓦力唱片行

瓦力唱片行

  • 會員評鑑等級
  • 評鑑日期:2020/03/29

其實從小到大,音樂本身對我而言並沒有這麼強烈的吸引力,個人有著極其容易分心的性格,有時連自己都無法忍受,做任何事皆需要絕對安靜的空間,真正專注時連音樂都會令我分神,不崇尚黑膠,不迷獨立樂團,對演唱會興致缺缺,閒暇之餘最常聽的就是張國榮,以及帶領心靈重回情境中的無數電影配樂。

所以一直以來相當羨慕那些如瓦力筆下對音樂一切都「非常介意」的人,聽得出幾款喇叭中的細微差異性,擁有無限耐心和敏感度記得每個樂團、每位歌手的特質,這都是過耳即忘的我所聽不出來的。當然縱使像這種就算買 AirPods、整套音響也找不到適當時間使用的遲鈍之人,仍幾乎無法離開音樂相伴的世界,有太多影響個人至深的歌曲、樂章與旋律,是連自己都從未意識到的,而《瓦力唱片行》喚醒了這份深藏在心的情感,在這本書中,音樂不再是陪襯或背景元素,一如字裡行間透露出的熱情和堅持,作者有著令人欽羨的文采,流暢譜出自己獨特的思緒,筆鋒無時無刻圍繞音樂,同時又於音樂之上,勾勒人們脆弱又充滿生命力的故事。
 
「萬物皆有裂縫,那是光進來的方式。」

There is a crack in everything. That's how the light gets in.

瓦力後段引述了 Leonard Cohen 的一句話,私以為那就是藝術的本質,音樂存在的理由,也是音符轉化成文字的創作初衷,那些故事各個相似卻也不甚相同,有些老派,有些執著,有些遺憾,有些傷感,有些悲觀,那些男男女女最終都會淚流滿面,正因不只圍繞於談情說愛,而是人與人之間、人與自我之間有形或無形的連結,企圖與過去和解,並串起逐漸消逝的記憶。

「很久以前,我就發現,所有碎心美麗的音樂故事,都是恐怖故事:有死亡,但不一定保證有救贖。常常過了很久,我們也不了解那樣的死亡,究竟象徵的是什麼。」

一段話令人印象深刻,想起,Luca Guadagnino 曾說 Sufjan Stevens 的歌曲就像是《以你的名字呼喚我》的電影旁白,Edward Norton 也表示 Thom Yorke 的配樂不停將他拉回《布魯克林孤兒》的悲傷故事,聽〈當愛以成往事〉只見程蝶衣與張國榮重疊的回眸望穿秋水,後來反覆聆聽的過程才領悟到,其實故事裡往往沒有救贖,因為救贖就在音樂之中,此恨不關風與月,我們在音樂之中直視痛楚,端詳傷口,面對裂縫,以柔軟、多情而熟悉的姿態,潛入更深一層的境界追尋,尋覓屬於自己的現實救贖。

任誰都有過那樣的時光,曾為了思念一個人,反覆播放一首歌;曾拒絕淡忘一段時光,反覆播放一首歌;曾為了排遣巨大寂寞,反覆播放一首歌;也曾拚了命的忘掉一個人,反覆播放一首歌。無論懂不懂音樂,認不認識歌名人名,都足以在《瓦力唱片行》找到一種情感力度,某種程度而言,人活在世上需要與世界的對抗,他以音樂和文字做為武器,延伸出整個宇宙,宇宙裡有千千萬萬個故事,在每個人的耳畔竊竊私語,讓我們得以安然看清命運是什麼模樣,接受自己是什麼模樣。

... 看更多

分享 

你覺得這篇書評有參考價值嗎? [ 2 人中有 2 人(100%) 覺得這篇評論有參考價值 ]

霧中的曼哈頓灘

霧中的曼哈頓灘

  • 會員評鑑等級
  • 評鑑日期:2019/07/23

在《時間裡的癡人》曲終人散過後,珍妮佛伊根以一個完全意想不到的方式與讀者們重逢,戰火紛飛之際,倫敦有幾乎全由女性建造的 Waterloo Bridge ,法國有克莉絲汀漢娜筆下的《夜鶯》,而在二次大戰的紐約,懷抱美國夢的港口,《霧中的曼哈頓灘》則一針一線以詩意筆觸勾勒出美國第一位女性潛水員溫柔堅毅的側臉,日復一日緊盯海天一線的盡頭尋找無情世界裡的渺茫希望。

把愛剪碎了隨風吹向大海,這片海未免也太多情,彷彿海哭的聲音持續在我們耳裡陣陣回盪,《霧中的曼哈頓灘》確實是一本非常適合搭配張惠妹歌曲服用的小說,極好看,好看到捨不得迎向結局,即使多停頓一秒在書中時光裡也心甘情願。當時紐約的人們帶著複雜背景於看似充滿前途無量的城市落地生根,正如諸多電影中所見義大利、愛爾蘭移民,黑幫橫行,龍蛇雜處。安娜誕生於如此動盪年代,女性地位卑微,家中經濟每況愈下,還有一個美麗卻重大殘疾的妹妹莉迪亞,早熟機靈的她除了盡心照顧妹妹外,成天在爸爸艾迪身邊跟前跟後,看似拮据卻勉強足以餬口的平靜生活,卻在父親不得不為了生計替黑道擔任「送包人」的危險工作後開始變了調,一日,艾迪終於從她們母女三人的生命中人間蒸發。

裝幀設計與書中故事皆美得相互輝映,白霧起,夢一場般孤獨,活著也是,潮岸不知伸向何方,霧氣模糊了試圖眺望前方的視線,命運好似大浪打散了無枝可棲的人們,珍妮佛伊根創造出的安娜是位令人肅然起敬的偉大女性,像大霧瀰漫、汪洋飄零的一條船,平凡卻渴望追尋自我穩住重心,於跌宕波折的掙扎成長,飽受歧視的職場闖蕩,還有注定悲劇收場的情愛浮沉,耗盡力氣與整個大環境抗衡,從未怨天尤人,從未後悔懊惱,每一步都有鉛塊綁在腳上,必須比他人注入更多的勇氣,必須生出更無堅不摧的心理素質。

逃離當下的生活苦痛不代表就能得到救贖擁抱幸福,在亙古黑暗的海底才能見到閃閃發光的七彩磷光生物,在絕望環伺的汪洋中才能化無邊思念入夢,在凝視銀色波濤時才感受到心底異樣的湧動,在為人父母後方能裡解生命的可貴與毫不猶豫犧牲的昂貴代價,不禁流淚,因為若是自己只會慌了手腳,淚眼迷濛想起《銀翼殺手 2049》一句,有時後,為了愛,你必須成為陌生人。
 
 
「船彼此呼喚著,避免相撞,但安娜怎麼聽都以為它們迷路了,想要在深遠莫測的白霧中找伴依傍。這種心底在她內心勾起一種無以言喻的惡兆。夜裡,她被霧笛吵醒,會伸手進兒子睡的搖籃,探尋噗通跳的心臟。
 
『看,』父親說。『來了。』
 
見父親觀霧,她覺得意外。霧來得急,是燐燐天空下飄忽不定的剪影,直撲陸地,猶如一陣即將俯衝而下的海嘯,也像遠方一場無聲爆炸後的景象。
 
她不經思考,握住父親一手。
 
『來了。』她說。」

... 看更多

分享 

你覺得這篇書評有參考價值嗎? [ 3 人中有 3 人(100%) 覺得這篇評論有參考價值 ]

祖母,親愛的(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多麗絲‧萊辛小說集中譯本首度出版,收錄電影《愛・墮落》原著)

祖母,親愛的(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多麗絲‧萊辛小說集中譯本首度出版,收錄電影《愛・墮落》原著)

  • 會員評鑑等級
  • 評鑑日期:2019/02/11

去年讀到《同情者》時也有類似感受,雖然只是二月過一半,《祖母,親愛的》極有可能會成為今年所讀到最喜歡的書籍,萊辛的世界很大很遠,寫的是生活全景、橫亙的是歲月全貌,筆觸所及洞悉的是人心矛盾,帶著脱去道德枷鎖的自然姿態記錄著跑馬燈似快速閃過的各種愛之篇章,讓人一下子墜入複雜社會圖騰之下的無法消弭又持續縈繞的赤裸情感。
 
《祖母,親愛的》由四篇中篇故事組成,萊辛的才華展現千姿百態,萊辛的膽識讓她無所不寫,〈兩位祖母〉、〈孤女與豪門〉、〈緣由〉與〈情種〉皆圍繞著愛與記憶,命運浮沈中伴隨隱隱作痛,三成功力展現於故事表象的敘述,剩下七成蘊藏在環環相扣的人性深層思考,冷靜探問情愛、欲望、創傷、政治、家庭背後極其複雜的矛盾面向,萊辛並不灑狗血或著墨過多情感力道,但字裡行間卻激盪出深刻的理解、同情與執著,一字一句像是鈍器般持續重擊內心最脆弱之處,不知不覺便哽上了喉嚨、模糊了視線。
 
「他說:『告訴你好了,我過的不是我自己的生活。這不是我的真實生活。我不應該像這樣活著。』這句怨言,世上所有人都可能說出口,或藏在心裡,對命運之神或上帝提出要求,從合理的要求到荒誕不經的要求,無所不包。」
 
〈兩位祖母〉表面述說驚世駭俗的不倫戀,實則寫現代社會不成文的家庭標準雛形;〈孤女與豪門〉表面述說跨越種族的單親母親,實則寫中產階級這一席爬滿蝨子的華美袍子底下顯現的階層分明與虛偽社會觀感;〈緣由〉是最為獨特的故事,表面寫架空歷史的政治權謀故事,實則寫烏托邦理想社會裡,文明必然面臨的衰頹與毀滅;最後一篇〈情種〉,表面寫二戰時期落難英國大兵在異鄉所遇見曇花一現的春宵救贖,實則影射戰爭的愚蠢荒謬、殖民主義思想與愛情虛無縹緲而無形無狀的千種面貌。
 
只見命運的無奈穿梭其中,人們看見的為世俗價值觀,萊辛樸實凝練的筆鋒針砭現實無形之醜陋困境、捕捉人與人有形之真實情感,愛情的模樣不出人們心心念念的理想、幸福、自由與解脫,幸福雖然是固體,但我們因此感受到的喜悅卻是流體,生命更是一而再再而三的重複與突變,萊辛的作品貼近現實生活的同時也展現渺小人物迎向命運的主動和被動、堅持和妥協,文采簡練優美、辭藻精準內斂,對人寬厚,對情執著,對歷史深刻探討,對情感細膩審視,讀到最後,這算哪門子的愛呢?
 
就如楊佳嫻為《祖母,親愛的》所撰寫的序一般,恰到好處漂亮引用了張愛玲《半生緣》的結尾:
 
「也許愛不是熱情,也不是懷念,不過是歲月,年深月久成了生活的一部分。」

... 看更多

分享 

你覺得這篇書評有參考價值嗎? [ 4 人中有 4 人(100%) 覺得這篇評論有參考價值 ]

九個故事(《麥田捕手》作者沙林傑誕生100週年紀念版 全新中譯本)

九個故事(《麥田捕手》作者沙林傑誕生100週年紀念版 全新中譯本)

  • 會員評鑑等級
  • 評鑑日期:2019/02/11

「如今他又打開了女人的書,這是他出院以來第三次了。他閱讀扉頁上的一小段獻詞,墨水寫成的德文句子,字只有一丁點大又充滿無可救藥的懇切:『神啊,生乃地獄。』」
 
  ─ ─《九個故事》J. D. Salinger

《安眠書店》第一集,一個男人為了掩飾自己為了想買丹布朗的新書,因此隨便抽了一本沙林傑一起結帳,雖然不認為和大眾喜好一樣享受閱讀丹布朗就是庸俗,但顯然沙林傑在多數人心中的地位可見一斑。

大部分的人最早接觸到的沙林傑莫屬《麥田捕手》,《九個故事》顧名思義由九章短篇故事所組成,主旨內容和叩問核心卻與《麥田捕手》大相逕庭,即使九篇步調氛圍相似的故事一口氣讀下來有點難以消化,然而也是因為夾帶了活在世上那日漸加重的強烈生存苦痛,對作者本身稍有瞭解會發現有些篇章帶著濃重自傳色彩,雖然讀了讓人厭世,但沙林傑本身的文字並不厭世,他只是麻木直視我們一點一滴被現實社會剝奪的純真靈魂,在遭遇重大挫敗與打擊之後毫無血色的斷壁頹垣。
 
這是獨手拍之音,故事沒有交代背景也看不見始末,就像人生雛形,信手截下一片段都是生命的餘燼,而書中角色,多半經歷過創傷或戰場走一遭,常常雲淡風輕最後卻收的急轉直下猝不及防,孩子們的世界沒有包袱尚未受到污染,而在成長的過程中,我們逐漸被教育、被信仰、被知識、被所有以愛為名的事物蒙蔽與生俱來對萬物真理的感知本能,我們為了成長急於將眼前成千上萬顆智慧之果囫圇吞棗,變得再也發不出孤掌拍擊之聲,不禁讓人再度連結胡波的創作理念,他寫毀滅寫末世感,更關注個體對存在的失望。

幸福是固體,喜悅是流體,詩人總把情感附著在沒有情感的物體上,生與死,愛與毀滅,善念與絕望,光明與黑暗,地獄就是無能去愛,無奈人與人之間的愛都有所求,沙林傑的筆鋒也塑造出兩個不同層次的維度,每一句對話都平易近人,不動聲色的文字背後種種隱喻與意在言外卻暗潮洶湧,甚至彷彿看見書中人物就在讀者眼前侃侃而談的幻覺,然而水至清則無魚,並不是每個人都能如作者一樣銳利洞察世界的虛偽表象。

《九個故事》相當特別,筆觸所及深沈透徹,他讓你再度深刻明白,人活著是不會好的,世界並非越來越壞,是我們對世界的理解只會越來越壞,沙林傑將生命的美好與純真封存起來,這本書雖然呈現出靈魂扭曲的殘敗之景,卻也同時書寫下生命最後一抹微光殞落之前的稍縱即逝的珍貴瞬間。

... 看更多

分享 

你覺得這篇書評有參考價值嗎? [ 2 人中有 2 人(100%) 覺得這篇評論有參考價值 ]

苦雨之地

苦雨之地

  • 會員評鑑等級
  • 評鑑日期:2019/01/15

一字一字,一句一句,細細咀嚼著《苦雨之地》,琢磨書中超乎想像的寬廣視野,飛過山巒群峰,沉入無盡汪洋,橫越記憶雜陳,存在於既熟悉卻不甚了解的彼時故土,內化成既魔幻卻似曾相識的共同情懷,讓人由內而外思考我們寄蜉蝣於天地、渺滄海之一粟的生命本質。
 
閱讀的過程中不斷想起《拾貝人》,安東尼杜爾談萬事萬物皆美,何需擁有,然而《苦雨之地》跳脫自然界帶給我們的處世哲學,多了一股原始而奇異的深層靈性連結,連結死與生,人與萬物,萬物與大地,大地與靈魂之間無以名狀的緊密情感。吳明益老師書寫台灣,書寫大地,書寫物種,以景寓情,以動物探討人類的靈魂,以美學做為世間語言的根本基礎,肉體缺陷與精神痛楚無法禁錮生命力持續向外伸展,當你反璞歸真融入山林大海的圍繞時,將會發現萬物皆有殘缺,這便是大自然無法被任何事物掩蓋的絕美光彩,在某一瞬間毫無自覺,盈盈閃耀的淚光會與遺世獨立的遠古光芒相互輝映。
 
「死亡與美麗在彼處以不可思議的方式並存。」
 
毛姆認為人們常輕率地談論美,因為人們對於文字沒有感覺,所以隨意使用美這個字彙,導至該字失去了應有的強度,也被剝奪了尊嚴。畢竟所有的藝術都追求體現自然,追根究柢藝術之存在就是我們對於「美」的渴求,「美」猶如真理,在《苦雨之地》的文字藝術真正體現人們面對毀滅、面對絕望、面對困境後依然朦朧可見的月明星稀。
 
「萬物生降於哀戚,但非死灰。」
 
也許會隨著小說人物不自覺感慨活著本身就是一種徒勞之事,如同書中一句,生命就是見證人如何失去尊嚴,然而吳明益老師真正透過這些兩兩相關的故事,在峰巒高處持續叩問存在議題,在海溝深處真誠面對絕望寂境,縱使人生是一片荒原,唯有留在荒原之中才有可能於眼前接踵而至的問題裡找到被賦予意義的生命寄託,如雲豹、如黃鸝、如藍鰭鮪、如孟加拉虎。
 
在書末的後記,他說,這世界隨時都在誕生湮滅,即使是小說裡的一切亦非小說作者能掌握的,而小說家的責任不在重建那些湮滅的,是探討湮滅做為一種生命的本質意義何在,很感激有幸讀到《苦雨之地》,闔上封底後,心之裂縫宛若映入眼簾的陰鬱海面,彷彿聽見了天光灑落的絕美聲響。

... 看更多

分享 

你覺得這篇書評有參考價值嗎? [ 10 人中有 9 人(90%) 覺得這篇評論有參考價值 ]

大裂:胡遷中短篇小說集【電影《大象席地而坐》改編原著】

大裂:胡遷中短篇小說集【電影《大象席地而坐》改編原著】

  • 會員評鑑等級
  • 評鑑日期:2018/12/14

「兩百年是文明的區別,一百年是國家的區別,幾十年是家族與個體的區別。層,就是這麼形成的。...... 世界會愈來愈壞,這一點無法控制,比如一列火車衝入懸崖,也是從頭到尾按順序掉落,這趟火車就是兩百年的時光。」
 
  ─ ─《大裂》胡遷
 
生命是一片荒原,世界是一個懸崖,文明則是一列兩百年的火車,胡波的永夜裡曾經有過微光、希望,他持續以自己的方式探問整個社會的運行法則與世界的真面目,然而最終殘燭還是被風吹熄了。如此一個充滿焦慮與挫敗的國度,在厭世之外更夾雜仇視與怨恨,看透世界如何運轉,並不表示能夠將自己鑿成一個足以卡入其中的齒輪,被洪流推著前進。
 
在寒風凜冽的北京,坐在某條胡同裡一處咖啡廳將《大裂》讀完,特別融入作者勾勒的此道巨大裂縫,還顧四周,一切世事運作皆在軌道上,但我們對於這些無法改變更無力與世界抗衡,因為任何事物都有其目的性,然而只是依循著掌權者與既得利益者的理與據在運行。每一則故事都被荒謬偽善的世界包覆著,每一個角色都持續受盡傷害的活著,胡波看得清晰,直視虛無,忽明忽滅的希望只是支撐困獸之鬥的一線燈光,大聲而不張揚,理直而情緒化,自卑又無邏輯,你不見得能完全明白他的種種隱喻,卻無從辯駁世界確實一點也不美好。
 
「往小裡說,這些小說講述的是隨著年齡增長,逐漸了解到的關於自己的,以及他人的生活。往大裡說,這些小說寫的是城市、毀滅和末世感,關注的是個體對存在的失望。」
 
是的,每個人都有人生,每個人生也只有自己,所以他書寫暴力、書寫絕望、書寫殘酷、書寫傷害,但你不是還活著嗎?所謂花蓮的那頭大象、埋藏深處的黃金、記憶中的重慶小麵等,這就是上帝給的甜頭,猶如迴光返照或困獸之鬥的最後一聲哀鳴。筆觸些許晦澀,對話些許疏離,意象極為鮮明,字裡行間滿是壓抑,萬般無奈於谷底暗自流動,閉上眼睛時以為自己擁有很多,真相是我們一無所有,宛若無處閃躲的迎頭痛擊,胡波血淋淋的無懼角度讓人對事實無從否認,也正因為沒有辦法去真正傷害任何人,最後只能轉而傷害自己。
 
胡遷探問的世界是多數群眾不願正視的人類境況一部分,也就是米蘭昆德拉所言的「媚俗」,是人幾乎都會選擇性乎略一些本質上無法接受的事物,遊走於虛無與存在之間,在符合社會期待與主流氛圍所編織出的美麗謊言背後,尖銳凝重、紊亂執著的往靈魂深處的死裡戳,那些是被資本主義與社會型態扭曲的靈魂。
 
然而萬物皆有裂痕,是光進來的地方,《噩夢輓歌》原作者 Hubert Selby Jr. 曾說,凝視著我們內心最黑暗的部分就能找到光明,但是有光亮就代表人生有救贖與出口嗎?我想,胡波已經透過自己的生命給出了答案,有些人永遠無法於這個偽善媚俗的懸崖傾斜自我。

... 看更多

分享 

你覺得這篇書評有參考價值嗎? [ 9 人中有 9 人(100%) 覺得這篇評論有參考價值 ]

夜鶯

夜鶯

  • 會員評鑑等級
  • 評鑑日期:2018/11/26

「如果在我漫長的一生中曾學到什麼,那就是:愛,讓我們明白自己想成為的樣子;但戰爭,讓我們看到自己真正的模樣。現在的年輕人想知道每個人的每件事。他們以為談談說說,問題就會迎刃而解。我那個世代比較沉默。我們了解遺忘是多麼重要,重新出發有多麼美好。」

  ─ ─《夜鶯 The Nightingale》Kristin Hannah

又是一本淚流滿面不捨闔上的小說,也許有人會埋怨,為何集中營總是寫不膩、二次大戰總是拍不完,但這就是戰爭,永遠倒扣在被無情撕裂的天空之上,至今仍橫臥於無數張雙人床中間,撞碎好幾世代,扭曲無數家庭,掏空千萬靈魂,滿目瘡痍的軀殼與血跡斑斑的歷史覆蓋之下,親身走一遭的人渴望遺忘,江水滔滔我們努力銘記,為何在撐過生離死別的苦難摧殘後終究需要讓愛大於恨?為何愛比恨容易康復?因為非如此不可,人們至少還可以擁有希望。

國外書評與媒體時常將 Anthony Doerr《呼喚奇蹟的光》與之並論,但《夜鶯》其實可以和 Tatiana de Rosnay《莎拉的鑰匙》對照閱讀,同樣發生於法國,同樣經歷巴黎冬賽館事件,同樣從納粹魔爪送入了泯滅人性的集中營深淵,也同樣將時間線拉長至三代以上。

《夜鶯》敘述在亂世之中,法國一對性格有著天壤之別的姊妹,自幼寄人籬下相依為命,姊姊薇安溫柔順從惹人憐愛,年紀輕輕便走入婚姻;妹妹伊莎貝爾則自我意識強烈,嫉惡如仇且衝動魯莽。隨著二戰戰線延燒,德軍入侵法國,遂成為西歐第一個妥協與納粹合作的國家,伊莎貝爾眼睜睜看著被侵門踏戶的家園,不願只像一般女性一樣被動接受坐以待斃,因此開始救援盟軍被擊毀的空軍飛行員,鋌而走險徒步攀越底比牛斯山,地形與天候的險惡遠比落入納粹手中還有存活機會,意圖從西班牙開闢出一條救援路徑,這就是「夜鶯」計畫,成為漫長黑夜裡的一線光明。

《夜鶯》為層次分明、情感細膩、文采優美又有所突破的故事,視角頻頻交錯,時空遠近穿梭。談愛情,是繁華落盡後的懾人光輝,又是跨越千里的時不我與;談親情,是超越血緣的奮不顧身,又是生死兩茫茫的互相牽引;談戰爭,是委曲求全的隱忍行善,又是翻山越嶺的巾幗英雄;談理念,是無法明言的犧牲小我,也是賠上一切才寫下的歷史註解;談女性主義,書寫女性所遭受到的身心折磨不亞於戰場上拋頭顱灑熱血,又呈現浪漫主義滿腔熱血的驅動之下,十九歲的少女跌跌撞撞竟能成就多數男性也望其項背的壯舉。

「男人講述事蹟,女人繼續過日子。對我們而言,那是一場虛幻的戰爭。戰爭結束時,沒有人為我們辦遊行,我們沒有獲頒勳章,歷史教科書裡也沒有提到我們。大戰時,我們做了我們必須做的事,大戰後,我們收拾殘局,重新來過。」
 
其實最一開始德國集中營是為了關押戰俘和政治犯等設立的,因此不只是猶太人會送入其中,但最後結局一樣是殊途同歸至生命盡頭。薇安從逆來順受逐漸學會堅強,然而伊莎貝爾一生拯救 117 位陌生飛行員的性命,挺過喪心病狂的集中營煉獄,她卻也不再是過去目光如炬明豔動人的那隻夜鶯,在那黯淡空洞的靈魂之窗裡,只剩下殘破不堪的一具折翼空殼,幸好,幸好,愛包覆著恨,希望包覆著苦痛,諒解包覆著滄桑,戰爭讓我們看見了彼此真正的美麗模樣。

「生命是如此脆弱,如此不堪一擊。
愛。
萬物始於愛,也因愛而告終。愛是基石,愛是穹頂,愛是飄揚在其間的空氣。她的心靈殘破,容貌醜陋,但這些都不要緊。他愛她,她也愛他。終其一生,她始終等待、始終祈盼人們的愛,但此刻她了什麼是真正重要的。她已經懂了愛,也受到了愛的庇護。」

... 看更多

分享 

你覺得這篇書評有參考價值嗎? [ 4 人中有 4 人(100%) 覺得這篇評論有參考價值 ]

阿垂阿斯家族

阿垂阿斯家族

  • 會員評鑑等級
  • 評鑑日期:2018/10/30

「我們生長在奇怪的時代。在這個時代,神明漸漸消失。我們有時候仍舊看得見神明,有時卻又看不見。神明的力量漸漸減弱。再過不久,世界就會不同了,將由日光統治,再過不久,就會變得不值得居住。你應該感到慶幸,你曾經被舊世界碰觸,在那個屋子裡,舊世界曾經用翅膀拂拭你。」

  ─ ─《阿垂阿斯家族》

名列愛爾蘭當代文壇巨擘之一的柯姆托賓,是個人少數從台灣出版第一本就持續收藏至今的作者,《大師》、《布魯克林》等沒有一部不是讀得相當過癮,這次左盼右盼迫不及待拿到《阿垂阿斯家族》翻開第一頁後便再也不肯放下,久違的一氣呵成讀完之感可以說是通體舒暢,真是精彩立體又流暢易讀的一次希臘史詩改寫傑作。

阿垂阿斯 Atreus 家族是希臘神話裡麥錫尼王國的統治者,最常被後世作品提及的國王莫屬阿伽門農 Agamemnon,尤格藍西莫去年《聖鹿之死》也以此故事為基礎,因為阿伽門農欲求掌控愛琴海,將軍隊與補給全數集中於海港等代揚帆出征,在準備進攻特洛伊前夕,他獵殺了一頭公鹿,因而志得意滿、自負狂妄,逢人便炫耀自己的槍法神準無人能敵,堪比月神和狩獵女神的 Artemis,這段話惹惱了月神,為了挫其銳氣於是讓海面維持風平浪靜,沒有風浪便無法出航,阿伽門農只能日日枯等軍隊將糧食坐吃山空,隨行的祭司告訴他,唯有將國王的長女伊妃姬尼亞獻祭才能平息月神怒火,所謂一命換一命,雖然得以出征,但也從此埋下了橫跨好幾代的人倫悲劇。

托賓的《阿垂阿斯家族》以殺女獻祭作為小說開端,阿迦門農之妻克呂泰涅斯特拉正是喬治馬丁筆下瑟曦的人物原型,並非一般人印象中的冷血殘酷,而以一個母親痛失愛女的角度重述後續發生於這個家族的悲劇故事,包括了還活著的二女兒伊蕾特拉與小兒子奧瑞斯特斯。

從此三位核心人物的視角與內心世界分別書寫,寫眼前目睹的一切,寫殘暴與復仇的人性,寫神明與迷信的日漸黯淡,寫愛恨矛盾的內在情感,寫男歡女愛與同性情感的滋長,成熟運用了心理剖析、行為側寫撐起人物深度與劇情厚度,不見過多刻意添加的華麗詞藻或寫作技巧,精準賦予每個角色應有的人性溫度和情感起伏,從精簡文字形塑出鮮明意象,直視暴力也直視仇恨,不但保留希臘悲劇的神秘調性,同時注入現代文學雅俗共賞的敘述方式,更輕易讓人情不自禁一頭栽入這個複雜黑暗又彷彿真實上演的王室內鬥,猶如王爾德所形容的希臘藝術,像是太陽一般直接照耀世間萬物。

... 看更多

分享 

你覺得這篇書評有參考價值嗎? [ 2 人中有 2 人(100%) 覺得這篇評論有參考價值 ]

李善東生命清潔中心

李善東生命清潔中心

  • 會員評鑑等級
  • 評鑑日期:2018/10/09

「如今這個時代,已不知不覺讓原本盡情揮霍浪漫的青年們,不僅因為買不起房子而不敢結婚,甚至因為沒有錢養育孩子而只好放棄生小孩。必須拋棄戀愛、結婚、生子的三拋世代,未來還要拋棄買房跟人際關係,變成所謂的五拋世代;他們還剩下什麼可以拋棄?如果是連青年最後剩下的軀殼都必須拋棄的時代,享受平凡生活對他們而言,都像是奇蹟一般了吧?」
 
  ─ ─《李善東生命清潔中心》

看著書封上寫「最適合拍成電視劇的故事」,有點在心裡偷搖著頭,因為一旦拿捏不當可能會變得過於庸俗,這個故事平易近人、接受度高,集各種迷人元素於一身,親情、懸疑、冒險、死亡、靈魂、人性與童年陰影,還有韓國作品隨處可見李滄東《燃燒烈愛》鏡頭下那一抹的年輕人所面臨的生存矛盾與無能為力的現實色彩,論內容是出乎意料精彩,然而要改編的不落俗套卻非易事。

李善東屬於一個不上不下正好面臨而立之年左右的青年世代,由於從小能夠看到死去或將死之人魂魄這樣的特殊能力,因此讓他無論身處何方都格格不入,他也將週遭親近之人包括父母等都相繼辭世的原因歸咎於此,年紀輕輕卻早已習慣過著獨來獨往的生活。在一次看似誤打誤撞其實冥冥中自有安排的機緣之下,他進入了美其名為「整理人們回憶、悲傷與遺物」的生命清潔公司,實際上工作內容不出清理屍體與負責善後多數人不願靠近一步的殘局。

隨著不同的案子也就是社會悲劇親自一一找上門來,看盡來來去去的生命在大城市裡獨自凋零,貧富差距強烈對比、社會正義蕩然無存,靜靜被遺忘於燈火通明的世界背面,處在生者與魂魄重疊的灰色地帶裡李善東目睹太多人性醜陋、世態炎涼,當理性漸漸無法自我說服時也只能慢慢學會視而不見。奇妙的是,有如柯南一定會碰上命案一樣,現正發生於他身旁的事件似乎繞著自己打轉,與童年不堪回首的記憶有著千絲萬縷的連結,迫使他從腦海搜索過去的痕跡,從死亡思考生命的意義,從靈魂的低語努力拼湊朦朧的真相。

世間所有的相遇都是久別重逢,多條人倫悲歌交織成李善東與眾不同的生命圖騰,人們面對死亡、談論死亡、思考死亡、畏懼死亡,都是透過死端詳另一種維度的生之意義與熱情,《李善東生命清潔中心》雖然並未針對死亡本身展開更為深入的哲學思辨,卻也呈現出在世界邊緣徘徊的無情與深情樣貌,巧妙運用層層劇情轉折讓當今社會的世代困境昭然若揭,讓我們在焦慮與恐懼之間尋求平衡反思切身,隨著主述者在瀰漫死亡的永恆盡頭尋找所謂「失望中的希望」。

... 看更多

分享 

你覺得這篇書評有參考價值嗎? [ 1 人中有 1 人(100%) 覺得這篇評論有參考價值 ]

41234下一頁 跳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