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iah的所有評鑑

潮間:我的石頭屋

潮間:我的石頭屋

  • 會員評鑑等級
  • 評鑑日期:2023/11/27

雖然還沒去過馬祖,我很愛海的遼闊悠遠,也喜愛石屋的古老溫厚!這本紀實散文,作者以細膩溫暖的文筆,知感交融,帶領讀者,和她一起回望石頭屋的歷史,紀錄家族珍貴的故事,有名家鐘文音、吳鈞堯和凌明玉等人的推薦文。誠如鐘文音所言:「這間房子是起家厝,也是愛的定錨處。」最讓人感動的是,父後十年,字裏行間,仍處處流露著,作者對父親,永恆的愛與思念。——詩人曾美玲

... 看更多

分享 

你覺得這篇書評有參考價值嗎? [ 1 人中有 1 人(100%) 覺得這篇評論有參考價值 ]

我詩 我島:附耳,牛角灣

我詩 我島:附耳,牛角灣

  • 會員評鑑等級
  • 評鑑日期:2019/06/21

此書評可能透漏關鍵情節

《我詩我島》略以短章,寄讀後。
在閱讀轉角我駐足海文化的港灣,在詩裡看山看海聽濤,感受波浪衝擊的生命。
看梯田,喝茶聊天,村落移民聚聚散散,天地自然生態消長,常民生活在糕餅店保留著甜份。
詩集蒐集著人間詩句也觸及天上繁星,有時藉茶的清淡,散發人際溫暖互動;有時以高粱的濃烈,舉杯高歌激昂慷慨海海。
當然也捕捉咆嘯戰火,與歷史記憶,給我們以戰地漁村鮮明的生活輪廓,那些年輕的生命、佝僂的背影,在故事之外在語言之外。
寫詩是給鄉情提燈,為記憶底層做深層告白,於是取出針線盒彌縫色彩,深入古井中打水,讓讀者感受古老歲月的鄉愁海味,乃至血脈,與不盡的源頭。
墨韻2018.6.14

... 看更多

分享 

你覺得這篇書評有參考價值嗎?

我詩 我島:附耳,牛角灣

我詩 我島:附耳,牛角灣

  • 會員評鑑等級
  • 評鑑日期:2018/06/22

<一一附耳,牛角灣> 古月

《我詩。我島一一附耳,牛角灣》是劉枝蓮繼2016年遠景出版社為她出版第一本散文集<天空下的眼睛:我的家族與島嶼的故事>後,再次由遠景出版的一本處女作新詩集:
「我忘了拉開整座山的笑意
讓雲朵也來附耳」

劉枝蓮詩寫她的出生地馬祖牛角灣、孕育她呈長並居住了近半世紀的地方。那個常時彎靠窗前,面對大海眺望的女孩,在島上居住了半世紀,一年四季,春暖花開,秋去冬來,看浪飛雲捲,她感悟著大海給予她的是:敞開心靈放棄一切朿縛,以純粹的鄉土,單純而誠摯的情感,附耳、倾心細語書寫她的島嶼她的詩。
「越過重重細浪
我以處子回報你密約
你自深海歸來
我卸下蝶衣......」
「我走近春日的海洋
候著潮汐唱出想像島嶼
令他熟成一場藍色愛情」
「十月,我在嘴角的皺痕上
寫下想你的詩句
但呀,我的筆尖讀不出
那些詩句憂鬱與啜泣」

沒有傷春悲秋的喟嘆,漁歌晚唱般細訴與海共老的<海老屋>、蒼桑的石頭屋、苔濕斑剝的石階,崖壁縫隙的百合及野菊花。充沛著深情溫潤的詩語,是她對牛角灣裸裎的心事與對大海的告白!

... 看更多

分享 

你覺得這篇書評有參考價值嗎? [ 1 人中有 1 人(100%) 覺得這篇評論有參考價值 ]

缺口

缺口

  • 會員評鑑等級
  • 評鑑日期:2018/01/12

完美之不完美 愛 / chiah

孤單的襪子
總是等了很久才決定丟掉
後來出現另一只
彷彿走了遠路
回家
卻沒有機會再見到另一只了
--- 凌明玉 《缺口》


迫不及待,翻開書的推文。想知道《缺口》故事不難,主述的是二代三個女人遇見與處理,關於她們「知遇與不遇」的愛。故事中的姊姊宛真,如一隻受凍的貓,找到紙箱便一頭栽進去,以為,從此便有暖烘烘的家。但,她在「討愛」的過程中,發現紙箱抵不過外來風雨與內心的蛀蟲,崩塌了。

妹妹善美,倒像是一隻被棄的狗,總想飽餐之後的饑餓感,還沒有學會愛,先捨下抽搐牠的鞭子。於是,這對姊妹以不同的方式,探索自己的傷口以及自己的不完滿,並將傷口的原罪,推向原生家庭,比如,缺席的父親;比如,以「愛孩子之名」究實生命無奈的母親。

這樣的故事,聽起來很老套,很誠實,很平常……,作者凌明玉,高明之處,就在於書寫方塊中,找到或故意找不到,充滿女性自覺的反思以及複雜多感的內心層面,但,用的是傳統書寫的筆韻,不動聲色,瑣碎而日常,讓讀者找出不同路徑。尤其她擅長描摩人的性格,例如,宛真如何愛吃,如何購物?我忽然想像宛真是怎樣的人,包括身材與樣貌都被我列入想像。同樣的,善美如何搶打工,搶時間,卻願意扛卡債……這樣衝突對比最精彩,莫以「缺口」為名,二位主角,宛如「真」、「善美」。

如作者所說:「這是一本讓人不好受的小說。」如此淺白,如此細沫,卻如此
沉重,宛如閨密在耳邊輕輕的說,妳卻要無端流淚了。闔上書本,抱著「缺口」在陽光下曝曬,一如曝曬內心,另一個我,關於家,關於愛,誰沒有缺口?

新嫁艱苦,親族為難,娓娓說來,眼角有淚……;故事持續中,讓作者與你說。




... 看更多

分享 

你覺得這篇書評有參考價值嗎?

天空下的眼睛:我的家族與島嶼故事

天空下的眼睛:我的家族與島嶼故事

  • 會員評鑑等級
  • 評鑑日期:2017/08/16


文/琹川

我讀《天空下的眼睛》。轉載聯合新聞網 2016 .11. 21

這是一部以烽火下馬祖離島的近代史為經,先人篳路藍縷的故事為緯,交織而成的一部家族記憶史,作者劉枝蓮。全書分為「往事不如煙」、「天空下的眼睛」、 「我們在戰地」、 「父親的好宅夢」四輯。
往事不如煙,只因為關注的眼睛,充滿著悲懷。在那樣動亂的年代,七十四軍、東海部隊、國共對峙……冷峻的戰爭史為骨架,加入島民、軍人的故事為血肉,便如此活生生的在眼前上演著一齣大時代的悲歌。尤其解放軍與東海部隊管轄浮鷹島和西洋島那一段,西洋島戰役中,東海部隊所屬第五支隊四百餘人全數陣亡,而那樣的年代命運卑微豈的只是東海部隊,也包括了敵方的解放軍隊。一九四九年東海部隊在平潭除夕策動反攻,亮晶晶的鋼刀於夜裡殘酷地閃著冷光,刺向睡夢中的解放軍,一場酣夢頓成人間地獄,本是同根生呀! 被抓去當兵之前,或許都只是純樸的農村青年,卻因政治所屬立場不同,而互相殘殺,被刺痛的何止是那血淋淋的歷史,閱讀者的心也正淌著血啊!

天空下的眼睛,寬愛如父親的凝望。童年歲月、過新年(從冬至到正月二十九的拗九節)、傳統婚禮、喪禮。我一路讀來,腦海中無由地浮現《百川行》,此節目是專門錄製各地的風土民情,心想屬於馬祖的文化習俗,若也能製成專輯報導,讓更多的人認識曾披上神秘面紗的馬祖風情,將更深具意義。

我們在戰地,多少驚懼、隱忍與勞役的一段歲月。在戰地政務軍管之下,無酬的勞役、嚴厲的處罰、宵禁管制、強佔民房,毫無隱私權……都因為反攻大陸而合理化了。對於成長於安定台灣的我,總以為躲空襲砲彈是屬於父母親時代的故事,沒想到一九七九年以前,卻在馬祖天天上演著,生死常常只在一瞬之間,這讓我非常驚訝,也難以想像,原來同一個國家的人民,曾經過著如此迥然不同的兩種生活。

父親的好宅夢,家人在哪兒,家就在哪兒。沿著命運的掌紋,在不斷的出走與遷徙中,從「起家厝」到「母親的家」,建構了父親一生奮鬥的足跡;當肉身壞空,自由的靈魂如一片落葉,終將回歸最初夢的所在——母親的家。而女兒承接的「父親好宅」,位於南竿濱海牛角灣上,壯年的父親在這棟房子裡的十五年,將自己的事業帶到了顛峰,女兒則在此度過了為人女、人婦、人母的蛻變。疼愛女兒的父親,依戀父親的女兒,「父親好宅」延續著父女這一份深摯的情感,枝蓮如是說:「若問我,這房子最舞動我心的是什麼?毫無疑問,是石頭堆砌厚實素樸的牆,每當我撫摸著這裡每塊石頭,就有如握住父親沉穩的手,還滲著汗珠的質感,那是我與父親之間傳遞花粉的關係。」

那樣一個戰地的時代背景,以父親為主軸的家族遷移故事,織入馬祖的文化習俗,不論是親情、愛情、鄉情、國情,在枝蓮筆下雖然戰地生活充滿了無奈艱辛,卻仍不失溫馨而充滿悲憫之情的正能量,我預想,他日若能以本書為底本,改寫成劇本,或可拍成一部深具特色的動人電影。






















回應
0






分享

... 看更多

分享 

你覺得這篇書評有參考價值嗎?

天空下的眼睛:我的家族與島嶼故事

天空下的眼睛:我的家族與島嶼故事

  • 會員評鑑等級
  • 評鑑日期:2017/01/23


一般到書店看書,看了序或推薦文,翻翻内頁就可決定是否購買。送的書大部份不會去讀它,翻翻就送入書架。枝蓮小女子送了一本她新著“天空下的眼睛“,書面是一座海灘,沙灘上2位小女孩在踏浪,我想:這是牛角湾,過去反共復國時代,牛角被改成復興,現在大家又重新稱牛角,這是对鄉土基本的愛;副標:我的家族與島嶼故事,我想:說的就是書面上牛角澳的故事。
收到來書,我正看“鴻“,大陸作家張戎寫的三代中國女人的故事,也是寫家族的故事,時候在文化大革命時代。會看“鴻“是看了巨流河後的延伸,同樣我想了解,那個時代不同兩地的作家怎麼說她們的故事,一位年齡與我相似的張戎,一位與我父輩相似的齊邦媛。之前我也看了龍應台的大江大海,尹萍的武士家族,共同時代背景國民黨、共產黨紛亂到分離的世代。齊邦媛多了抗戰重慶時代,另一共同點都有一條河流當引子,龍應台的新安江,齊邦媛的遼河到啞口湾,枝蓮的閩江到牛角湾。我會把這五本書放在一起,是因為都是寫家族在大時代裡有血有淚的故事,重要的以愛當主軸,如果没有愛一切都將崩盤。
未看序與推薦文,直接就從書前,故鄉。故事。讀起。聽枝蓮娓娓道來:
首先枝蓮說了軍隊的來到,一般來說軍隊入村是噩夢的開始,然74軍的到來,東海部隊的住紮,那個年代兵敗如山倒,軍隊如喪家之犬,並没給衬民帶來太大的混亂,而開啓了這島嶼幸運之門。台灣的白米開始運至,軍隊糧餉造福了村民,有些渔民不再靠海為生,經商做阿兵哥生意。最重要的帶來了教育,基礎教育設立,公費保送制度,過幾年就出現本土,接受完整師範教育的老師,後來本土醫生、縣長,薪火相傳與台灣接軌。
我想,讓我們受教育,那些交通、軍管底下的不便不算什麼。如果不是國軍進駐,大陸沿岸像馬祖這樣小島有千座,我們還是要討海,不然遠走他鄉,經歷文化大革命,三反五反。每到選舉,金馬地區民進黨的票没幾張,這幾張票也許是外地設籍人士所投,這說明了,老百姓並没有痛恨軍管時代,雖有不便也是茶餘飯後笑談。生長這段時期的馬祖人,對於74軍及東海部隊歷史所知不多,枝蓮及林金炎校長說了。真好,大家都想知道過去,尤其是年輕人,馬祖當過兵的。
第二部枝蓮用文學筆書寫她家族,她父親由文石到牛角,討海的日子,枝蓮說:漁家生活是有季節感,是順着節奏過日子,過年也一樣。說起馬祖的習俗,馬祖人讀來格外親切,是要有些人記錄先民足跡,枝蓮做了,也有系統寫下。
輯三,解放軍砲火下生活,這部份台灣百姓,美軍停止轟炸後,就不再感受到煙焆味,而戰火一直在金馬延續未曾中斷,這段同時代不同經歷,只有金馬當兵,金馬百姓共同擁有記境,我想台灣讀者,大陸讀者也想知道,如果能在大陸出版,這段經歷是可貴的,能在解放軍砲火下撑那麼久。
最後,枝蓮回到父親的老宅,有歸鄉夢到落葉可歸之處,由文石到馬祖,由牛角灣到大楠到永和,這段遷移史是島嶼百姓宿命。
同樣,大海容納了巨流河,也容下了閩江,雖然巨流河下有張大非悲壯、淒美,閩江口也有東海健兒血流,砲口下東引鄉長林其進壯志未酬,妻子未嫁,含辛茹苦用洗軍衣的手,養大了孩子,這一切都歸了大海。
這不算推薦文,只是與有榮焉。再說一次:枝蓮,你寫的真好。

... 看更多

分享 

你覺得這篇書評有參考價值嗎?

天空下的眼睛:我的家族與島嶼故事

天空下的眼睛:我的家族與島嶼故事

  • 會員評鑑等級
  • 評鑑日期:2017/01/23

歷史長河的見證人
---我讀天空下的眼睛 曹常敏

才情揚溢文采豐富的枝蓮, 歷經多年的構思運作,終於催生出這本巨作《天空下的眼睛》。這本一本詩、文、圖並茂的作品, 它不僅記錄了親人渡海奮鬥的遷徙史,也記載了國共內戰時期,居民與島嶼同舟一體堅苦奮鬥史,其中也提起軍管時期的限制與無奈的宿命事實。

島上沿襲福建連江長樂等特殊的民情風俗,建築格局海洋山水,年少時的記憶, 戰地特別的成長經歷,都是太多長輩們淚水汗珠,甚而生命編成的篇章與歷史,許多事件都是我曾經親身經歷的事實,作為成長於砲火煙硝時代的一份子, 每輯文章,我讀來都是感受深刻,援引共鳴。

姑爹劉依清的奮鬥傳奇,一直是我的仰望的標竿,他勤奮努力、善心待人,重情守義, 耿介不阿,成功絕非僥倖,反觀我的爺爺與家父頹廢消極奢靡渡日,破敗乃必然,這樣真理自古皆然。 我在文中讀到窮困的姑爹打小就孝順勤勞,分擔家計,老後返鄉仍不惜斥資為母親修建 好宅,讀來分外感動。傳統守舊、孝心感人,這就是我熟悉的姑爹。這就是在姑爹離開多年之後,我仍然在夢中,夢到姑爹以渡河的隱喻,告知我與建華表哥,人生沒有捷徑的道理。

在歷史的長河裡,在離亂動盪的時空中,太多無法預知的悲劇,如同戲劇不斷搬演著。我的奶奶「好金」在女性被束縛的年代,以激烈手段與無言的抗議,在男性為主的沙文主義時空中裡,我們無法同理,也無權暸解與置啄。但奶奶虔誠信佛、熱善好施未獲善終,自小受他潛移默化篤信佛理的我,是我終生難解開的結繩,傷痛雖已久遠,當我讀到弟弟常捷慌亂無措時,姑媽扶下奶奶冰冷的身軀,哭斷了肝腸時, 我仍然潸然淚下,久久不能自己!有些傷痛不是走遠,只是擱下,藏在心的底層,不忍卒讀罷了。

《天空下的眼睛》不僅書寫顛沛流離的年代、家族渡海奮鬥的歷史。《 天空下的眼睛》更見證了大時代悲歡離合的史實, 我們躬逢其盛成了歷史長河的見證人。 儘管歲月悠悠炮聲遠離,煙硝已散軍管解除事已境遷, 但北風呼嘯海濤滾滾,牛角灣上的潮汐潮落,仍留過往雲煙, 魂牽夢縈永難忘懷。 曹常敏2016,11,10,

... 看更多

分享 

你覺得這篇書評有參考價值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