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名的所有評鑑

我想跟你好好說話:賴佩霞的六堂「非暴力溝通」入門課

我想跟你好好說話:賴佩霞的六堂「非暴力溝通」入門課

  • 會員評鑑等級
  • 評鑑日期:2020/07/06

【我想跟你好好說話】新書分享會筆記 @台南政大書城


溝通說話的課程或書籍是絕不退流行的趨勢,每段人與人互動的關係,家人、親子、情侶、夫妻、職場、朋友,舉凡需要透過話語或文字進行想法的交流,都很需要學習如何好好說話。

週末下午很感謝自己來聽到這場賴佩霞老師講「非暴力溝通」,首先要先認清每個人的家庭背景與養成教育不會一模一樣,形成的價值觀會有差異,也就是不同想法的互動上,如何尊重彼此是很重要的,專心聆聽後可以不同意對方的說法,但尊重他表達意見的權利。

原生家庭會影響孩子成長後的行為模式或說話習慣越來越被證實,尤其是以愛之名說出的指責、謾罵,甚至叫囂,就算家長的出發心或內容是正向,例如「我這樣做是為你好」「我罵你是因為我愛你」「我比你更清楚你需要什麼」,但溝通的過程、方式是趨於單向上對下的命令,對於小孩子而言,父母就是他/她的天,即便不合理不理解也會硬吞進去,當語言紮根進去潛意識卻不清楚背後的意涵,影響的更可能是他自己對於他人或下一代的溝通模式。語言的習慣會傷人卻不自知,並不是身為父母的錯,也許他也是這樣被教育長大的。

生命品質中很重要的家庭關係,也常有理不斷剪還亂的溝通問題,在職場上對同事和善的主管也可能回家把氣發洩在家人身上,尤其是身為媽媽的角色更是辛苦,每天柴米油鹽醬醋茶還要顧小孩、伺候公婆,近乎全年無休的持家,身心的勞累與壓力非同小可,所以暴力性溝通也只會引發暴力性溝通的反饋,常常吵同樣的架是沒有意義的,學聰明一點,從改變自己說話方式做起。「越是家人,說話越要客氣。」

那麼問題究竟是出在哪裡呢?佩霞老師從盧森堡博士所創的「非暴力溝通」學習到,這樣的溝通方式在華人文化社會圈是完全沒有的,藉由四個簡單技巧步驟去檢視改善,避免自己也不知不覺用暴力語言對待別人,分別是:「觀察」、「感受」、「需要」、「提出請求」。

「觀察」是看清楚事實的真相,客觀陳述出來,不是帶著個人立場投射與評論,這點需要時時練習,例如:「我認為你應該是什麼樣的人」轉變成「我從哪些地方或行為看到你是什麼樣的人」。每個人都有多元面向,有優點也有缺點,也有面子問題,孩子當然也有,孩子犯錯後父母當眾教訓孩子其實也能換個方式,好好跟孩子說明他哪裡做錯了。

「感受」,將當下內心的感受平實地表達描述出來,這點跟情緒管理好不好是兩種事,表達情緒中的高興、憤怒、哀傷、不爽、委屈時,聲量音調或肢體動作過大,甚至影響到他人,就是不好的示範,例如前面提到「我罵你是因為我愛你」,「我罵你」跟「我愛你」是兩件事,實際上是我罵你是因為我情緒管理不好。表達憤怒不悅也能是非語言,像是讓對方感到眼神裡的殺氣之類,而感受這件事都只會發生在自身,當能好好表達感受後就得正視需要。

無時無刻我們都有「需要」,卻很少人去問我們自己的需要,當需要被滿足就會開心,當需要不被滿足就會不爽,人的情緒起伏蠻好分辨,但人常因為不爽卻不知道自己需要什麼時,說出的話就很像抱怨或責備,回到自己的內在,覺察自己的感受和需要,認識自己便是修練的功課。

當確認自己的需要後,用正向、具體、可行的標準向對方「提出請求」,要不然雙方在心裡互猜測試心電感應、在面前踱步走來走去,給了多少提示暗示,不如就直接提出請求,沒有人應該知道你想什麼,把話說清楚就是給對方最大的仁慈。

由於這是「請求」不是「命令」,對方當然有拒絕你的權利,也許就是當下無法答應或達不到,雙方的溝通過程也需要一次次的傾聽、提問、釐清、反饋。提出請求也是邀請對方一起合作,讓彼此的心意被看到、被聽到,進一步去溝通出雙方的平衡點與滿足需要,人生的道路上也才透過好好說話圓滿人際關係。

... 看更多

分享 

你覺得這篇書評有參考價值嗎? [ 7 人中有 7 人(100%) 覺得這篇評論有參考價值 ]

情緒致勝:搞定自己,沒人可以為難你!

情緒致勝:搞定自己,沒人可以為難你!

  • 會員評鑑等級
  • 評鑑日期:2018/09/21

【情緒致勝】吳若權台南場新書分享會(演講筆記心得)

人的一生有70%在工作中,而人類是種非理性的動物,
與不同人相處時會有情緒,遇到合得來的算是很幸運,
那遇到合不來的該怎麼辦?

很多人會問「工作是為了什麼?」真的只是為了五斗米折腰嗎?
倘若是為五萬斗米,你願意嗎?

賺錢只是工作的成果之一,
除了錢財的報酬還有其他,
建立自己的成就感與信心,
串聯良性的人際互動關係,
實現自己生命的重要夢想,
從中鍛鍊自我內在的靈魂,
可以付出更多愛奉獻世界,
全是找回真正自我的過程。

在台南的分享會,老師也提出職場常見的五個迷思,分享給各位讀者

一、一定要做自己有興趣的工作嗎?
•其實90%的人不知道自己的興趣
•可從自己周邊能接觸的事物先嘗試
•先全力以赴做出成果,有成果會產生樂趣,樂趣多了就成興趣
•就算後來失敗選擇離開,努力付出所學的也不會白費

二、會擔心自己能力不夠好?
•職場能力是「練」出來的,不是單靠書本理論
•努力也要用對力,練習要有方法
•你的動機是最核心關鍵,沒有動機難達到學以致用
•真正有本事的人是不怕別人背後勾心鬥角

三、前輩常說「不要隨便辭職」?
•遇到問題光忍耐是無法改變現實,即便理智上認知要改變,卻使負面情緒更嚴重
*「人無法改變別人,只好改變自己」的盲點常成為消極與委屈求全的藉口。真正有能力的人是「透過改變自己,進而影響他人做出改變」,以創造實質的成果與貢獻

四、華人社會中不太容許人有情緒
•「他工作能力很好,就是太情緒化」這句話常扼殺想更上層樓的上班族
•有情緒是件好事,你才能體察他人內心
•常聽別人說:遇到情緒要會「轉念」。但事實是,念頭它不會自己轉,需要透過自我察覺情緒從哪裡來,然後試著接納它,才能放下它
•很多人遇到不合或困難會有憤怒,其實很多是來自於內心深層的恐懼

五、「做自己」難道不好嗎?
•與不喜歡的人相處時,無法真誠坦露,才會升起想要「做自己」的念頭
•一味強調「做自己」「愛自己」並沒有不好,但在社會的群我關係上,可再多一項「別人會需要什麼」,透過為他人付出貢獻自己的價值
•對於新世代青年,就算動機並不是為他人付出而活,也可「為未來的自己而活」

若權老師以自身不同時期的職場經驗,整理出25種日常與工作情境,
並歸結出情緒致勝的五大步驟,獻給職場打拼的各個世代,
不僅是本很實用的職場工具書,更是開啟自我生命療癒之書,
當你能理解、接納自己,甚至是欣賞自己,就有機會扭轉茫然困惑的命運,
走出屬於自己的人生大道。

... 看更多

分享 

你覺得這篇書評有參考價值嗎? [ 1 人中有 1 人(100%) 覺得這篇評論有參考價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