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永青的所有評鑑

那一夜,莫札特的門有人在敲

那一夜,莫札特的門有人在敲

  • 會員評鑑等級
  • 評鑑日期:2023/03/12

大七那年在室友同窗的帶領下
聽到顧爾德彈《郭德堡變奏曲》
以及霍洛維茲彈《兒時情景》
從而開啟我對古典音樂的熱愛追尋




後來幾位資深的樂友和鋼琴老師
對霍洛維茲的彈奏不以為然
我不知如何為霍老辯解
只知道他的<夢幻曲>無人能及地彈進我的心底




終於盼到瓦力出第二本書了
《那一夜, 莫札特的門有人在敲》的代後記<夢幻曲>
讀他的文字總像聽霍洛維茲的琴音一樣
屢屢觸動愛樂者埋藏深處的心弦:




可是我偏生喜歡那些敏感纖細的神經。




那些易碎的脆弱,常常讓我的心跳漏了一拍。




  漫長的音樂生涯中,霍洛維茲隱退好幾次。不是手指受傷,也不是家庭因素,而是心中那句「我這麼差勁,他們怎麼可能要我」的惶惑,總如魅影一般驅之不去。重返卡內基的前晚,他甚至想取消演出,神傷不已。




  髮妻只好偷偷地每隔幾小時就到卡內基門口查看。一開始只有幾個人,後來夜冷,排隊的人卻開始多了起來。等到隔天早上,整個門口已經擠得水洩不通,連站票都是一位難求了。




  這樣偉大的鋼琴家,竟然對自己無甚信心,凡夫如我輩者,真不知做如何處。可是正因為這些憂傷的懷疑、自我的試探,反而讓他的琴聲多了一分難以取代、打從骨子裡就長出來的人性洞察和溫暖。

... 看更多

分享 

你覺得這篇書評有參考價值嗎?

召喚與重生:廖偉立建築師的信仰空間

召喚與重生:廖偉立建築師的信仰空間

  • 會員評鑑等級
  • 評鑑日期:2022/07/28

和偉立兄在臉書上相識
第一次見面是在台南德光教會
適逢啟用在即偉立兄現身親自導覽自己的作品
一次就被煞到驚艷於大師的建築理念和細節

於是我開車由宜蘭到台中拜訪他的建築師事務所
然後大師又熱情地親自導覽神作毓繡美術館
回到宜蘭後想去看礁溪的長老教會
適逢淡水淡江大學師學要來參訪
大師竟然不辭辛苦不計酬勞地從台中親自開車過來導覽

偉立兄正是這般古道熱腸滿懷浪漫理想的建築大師
有人説他自視甚高
但我説他臭屁有理
允為了台灣現今創作性和執行力無人能的第一人
原本誇口要盡訪大師所有建築作品的我
看來只是痴心妄想
永遠趕不及他創作完成的速度
只好來偷懶一下先從大師的文字的著作神遊
《雜木林進路》之後的《召喚與重生》
請大家出手預購一起進入偉立大師的信仰空間

... 看更多

分享 

你覺得這篇書評有參考價值嗎?

迷蹤記

迷蹤記

  • 會員評鑑等級
  • 評鑑日期:2019/08/20

誠如譯著者靜宜所說
讀著約翰·哈威的「芮尼克探案」系列
來到第四部越來越熟悉有感
真的有在看連續影集的感覺了
因為書中人物的互動越來越多
整個人物脈絡越來越清楚
而故事的圖案絲綢版畫層層套色印製般
越來越立體而鮮活

和間諜小說大師勒卡雷筆下的情報員史邁利一樣
約翰·哈威筆下的警局督察芮尼克
同樣是工作專業上無可挑剔的精明幹練
然而日常生活上卻十足低能落漆
尤其是感情問題處理上更活脫地手足無措
前妻伊蓮那段令他不堪回首的過往
社工蕾秋·夏普林險些送命的一段情
文學教授薇薇安·納珊森觸動的欲望
芮尼克只能逃避於是只能回家與貓為伍

除了佩服作者對主角芮尼克性格的精彩鋪陳之外
我最佩服最有感的是對於他四名手下的描寫
琳恩·凱洛葛
帝普塔克·帕特爾
凱文·奈勒
馬克·迪文

這些刑警探員和他們的上司督察一樣
並不是想像中那麼智勇雙全陽光滿點的正義化身
而是和你我一樣
每天要面對著生活中排山倒海而來的難題
每個人都有著自己的脆弱和缺點
彼此之間甚至有的糾結難解的關係
而這正是「芮尼克探案」系列吸引我們愛不釋手的魅力所在

... 看更多

分享 

你覺得這篇書評有參考價值嗎? [ 1 人中有 1 人(100%) 覺得這篇評論有參考價值 ]

事物的核心

事物的核心

  • 會員評鑑等級
  • 評鑑日期:2019/08/03

【 我看不得別人的痛苦,可是我卻總是引起人們的痛苦 】

他為別人祈求的是幸福,自己渴求的只是孤獨和平靜
斯高比向自己吶喊著說:
如果我死了他們就不再需要我了
沒有人需要一個死人,死了人們就把它忘了
喔上帝呀
在我給人們不幸之前祢先賜給我死亡吧

在這樣一個充滿苦難的世界裡
想要得到幸福是多麼荒謬的想法啊
一個人仍有眼睛仍有思想還有耳朵
指給我看哪一個人是快樂的
我就會為你指出自私、邪惡—-或者是全然無知

葛林的長篇小說《事物的核心》
創造出最孤寂絶望的主人翁斯高比
閲讀者瞪著他一步一步悲憫地走入煉獄
書寫者就連伸次手拉他都不願意
讓我屢屢想起希臘悲劇《伊底帕斯王》
明知悲劇之必然發生卻無力避開
尤有甚者
斯高比更是主動地迎向悲劇、期待毀滅、盼望死亡
通篇讀來充滿《異鄉人》存在主義的荒謬色彩

不引經據典不咬文嚼字
不用奇幻暗喻不拐彎抹角
佩服葛林只運用劇情的鋪陳和直白的文字
竟把一個人的孤獨、無助和絶望
刻劃到這等深及見骨的程度

我們見證著斯高比懷著責任和悲憫的情操
明知故犯地超越了神犯下一連串溫柔的罪行
靜靜地從人世退場走入地獄的第一層
來到但丁《神曲》上天入地巡禮的首站
與蘇格拉底、柏拉圖、亞里士多德等
不知真理只在上帝之光照顯現下才會顯現的哲人
共同落入沒有光明、沒有答案、沒有真理
一個被遺棄的淡而無味的地方

馬克思曾說「我不是一個馬克思主義者」
同樣的
釋迦牟尼或耶穌若來得及也一定會說
「我不是個佛教徒,我不是個基督徒」

... 看更多

分享 

你覺得這篇書評有參考價值嗎?

刀鋒邊緣

刀鋒邊緣

  • 會員評鑑等級
  • 評鑑日期:2018/10/18

很榮幸被作家好友點名到要貼出一本最近正在看的書。
那就是這一本了.........约翰·哈威的芮尼克探案系列3《刀鋒邊緣》。

麻醉覺醒(Anesthesia awareness),也稱為全身麻醉期間的意外覺醒(AAGA)或非預期的術中覺醒,是在全身麻醉期間發生的潛在併發症,接受全身麻醉的病人在整個手術過程中未能保持完全意識喪失的預期狀態。 可能是由於未向患者身體提供足夠劑量的麻醉藥物,或者是因為個體患者體質因素對通常足夠劑量的麻醉藥物有抗拒力。

這是一種在手術中非常罕見的情況,在手術過程中意外醒來的狀態,尤其如果使用了肌肉鬆弛劑讓病患雖然意識清醒了,身體和嘴巴卻動彈不得無法和外界溝通,於是處在一種身體承受巨大痛苦卻完全無法反應的恐怖狀態,勢將導致嚴重的創傷後壓力症候群,讓病患留下一輩子的心理陰影,

我真的不能透露太多情節了⋯向來被認為是有著犯罪小說設定的純文學小說,明擺著說犯罪推理,暗地裡講的卻是人心的孤獨寂寞的约翰·哈威「芮尼克探案」,系列3《刀鋒邊緣》關鍵情景涉及醫療專業,讓我讀來份外有感。

... 看更多

分享 

你覺得這篇書評有參考價值嗎? [ 2 人中有 2 人(100%) 覺得這篇評論有參考價值 ]

砂之器

砂之器

  • 會員評鑑等級
  • 評鑑日期:2016/07/26

【重讀經典竟硬生鮮活地喚回年輕的記憶】
讀完松本清張的社會派推理名著《砂之器》
不禁遙想起禁映日片的戒嚴年代
1985年時唸大五的我和同學相約到西門町
首次在新聲戲院看到以這部小說拍成電影的回憶

從1972年台日斷交後日片就遭到全面封鎖,直到1994年日片解禁之前只發生過一件例外:那就是1980年中國育樂公司董事長張雨田通過私交,將四部日本影片《望鄉》、《砂之器》、《203高地》、《老師的成績單》帶進台灣;時任新聞局長的宋楚瑜得知後,建議將電影交給電圖作觀摩放映,再加上其他片商共同参與,總共有來自六個國家的15 部影片集中展映,這直接造就了「金馬獎國際影展」的雛形。1984年張雨田順勢成功申請專案進口這四部日片,並獲批准走出影展在全台上映,以間隔好幾個月的方式逐部推出,其中尤以《望鄉》和《砂之器》兩部在島內大賣而風靡一時。

事隔三十年
我早已忘記《砂之器》電影的細節
只記得男主角年輕鋼琴家坐在鋼琴前演奏的畫面
那迎面而來淒苦沉重的宿命主題
鋪天蓋地地籠罩整首樂曲整部電影
我找出當年購買的台版錄音帶
即使音響系統已撤下錄音座無法播放
但那晦暗的宿命主題
卻清晰無比地在我腦海來回盤旋廻盪不已⋯⋯

... 看更多

分享 

你覺得這篇書評有參考價值嗎?

深夜裡的圖書館

深夜裡的圖書館

  • 會員評鑑等級
  • 評鑑日期:2016/07/26

【沃柏格書齋的橢圖形書架】

在《深夜裡的圖書館》第九章「從腦海裡的書齋談起」中
作者曼古埃爾(Manguel)生動深入地描述了著名的沃柏格圖書館
藉由哲學家卡西勒(Cassirer)述説初次謁見書齋時產生害怕迷路的驚慌心情:
「沃柏格圖書館並不只是單純的藏書而已,而是一堆問題所組成的目錄
刺激我產生這昏頭印象的並藏書的主題領域,而是組織排列的本身...
在這個圖書館裡,藝術史、宗教史和神話、語言史和文化史
不僅擺在一起而且環環相扣,歸根究底全部都轉向一個單一的理念中心。」

在卡西勒的心目中,沃伯格(Aby Warburg, 1866~1929)排列書籍的方式
是依據他自己錯綜複雜、紛䌓難懂的思維而定,是他生命力量的大本營
沃柏格認為藏書首先就是關聯的累積,
每個關聯又培養出新的圖像或文本以待關聯
直到這些觀點再把讀者送回到第一頁為止
對於沃伯特每套藏書都是周而復始的
因此他把書齋建構成沒有尖銳角度打斷的空間
在這個空間裡,這些關聯就得以保有無盡的移動性
他的書齋是種意圖,意圖赤裸裸揭露出他的思想命脈

1920年面對要將橢圓形書齋開放給公眾使用前夕
沃柏格內心煎熬到必須入院接受心理治療
1924年出院之後沃柏格學會正式成立運作
1929年沃柏格辭世後,德國逐漸為納粹陰影籠罩威脅
1933年希特勒獲任第三帝國總理,沃柏格圖書館渡海避居英國
直到1944年併入倫敦大學才得以重建橢圓形書架
又隔了五十一年後
1995年終於在沃柏格當年漢堡海德維希街老家地點上仿故居重建新宅
更根據原來的照片仿製了從前的書架

這座造型特殊的橢圓形書架
不僅記錄了一代哲人壯闊的藏書史觀
更承載了令人深深動容的滄桑和記憶⋯⋯

... 看更多

分享 

你覺得這篇書評有參考價值嗎?

一心惟爾:生涯散蠹魚筆記

一心惟爾:生涯散蠹魚筆記

  • 會員評鑑等級
  • 評鑑日期:2016/07/15


【一心只有書的《一心惟爾》】

最近迷上閲讀
深深感到閲讀和聽音樂有很多相似的地方:
音樂和閲讀都是無法看一眼就盡收眼底的學問
因為聽音樂和讀小說都必須要運用記憶
聽到一半忘了前面,你根本無法欣賞音樂
記得有許多小說名家都這麼説:
「我們不能讀一本書,只能重讀一本書」
於是音樂和閱讀從來就不是用來充當背景的輕鬆娛樂


書和唱片也有很多相似的地方:
自從人類開始運用文字再加上印刷術的發明後
書籍就成了記錄人類數千年文明的有形戴具
然而直到1877年愛迪生(Thomas Edision)發明了留聲機(Phonograph)
才開啟了人類將聲音儲存與回放的歴史
雖然遲到了幾千年
但從此以後聲音記錄重播與當代科技同步飛躍進展下
百家爭鳴的唱片發行已經足以與與書籍出版分庭抗禮
成為紀錄人類心靈活動最無遠弗屆最影響深遠的兩大有形載體

百家爭鳴的結果造成每天每時每刻都有新書在出版都有新唱片在發行
但是閲讀和聆聽的速度永遠趕不上出版和發行
芥川龍之介因為算出自己一生頂多只能讀三、四千本書因而傷心大哭
正因吾生有涯無法啖盡所有唱片和書籍
於是如何選唱片來聽如何選書來讀也就成了重大的課題

「我平常總是不斷地翻CD目錄、評論、雜誌什麼的,好創造出種種的購買欲望。」
這様汲汲營營捜尋唱片的場景如今轉向書本
這都是傅月庵老師害的
一本400頁《一心惟爾》繞著書談的盡是與書相關的人和事
要言不繁筆鋒總帶感情的這本書讓我手不䆁卷地一天就讀完
這下子見識到傅老師通貫古今中外的淵源書經
求知若渴的我畫線做筆記照著買進二十幾本書
準備帶著 Dreaming of You 「我的心裡只有你」的滿懷熱情開讀
跟隨傅老師踏上愛書人「明知無益事,偏作有情癡」的不歸路⋯⋯

... 看更多

分享 

你覺得這篇書評有參考價值嗎?

天上大風-生涯餓蠹魚筆記

天上大風-生涯餓蠹魚筆記

  • 會員評鑑等級
  • 評鑑日期:2016/07/15


【天上正大風,人間好讀書】

自稱為「生涯餓蠹魚」的 傅月庵老師
把他身為餓著肚子找書啃書的書蠹生活
寫成《天上大風》這本愛書人旁徵博引的野史逸事
每篇都很短卻迷人
每篇都陌生卻親切
傅老師用文字引著我進入愛書人的癡狂禁地


「買書第一,讀書第二,編書第三,寫書第四」
「成功的收藏者一定藏寫並擧,絶不能只藏不寫或只寫不藏」
「我一向主張買書不必有過分嚴格的潔癖,只要書好、入眼,他什麼都看、都收一些」
「這種認真耐煩的個性,加上他愛書,也喜歡美術,天生就是一塊編輯的好材料」
寫的是別人,說的是自己
傅老師自序<大風起>這段緣起瑣記何等動人:


大風起兮,紙鳶飛揚。
天上正大風,人間好讀書。
閱讀也像放風箏吧,我想。
書就是風,讀了很多書,大風就來了,
你像風箏,順勢而起,便往天空遠處飛去,
讀越多,風越大;飛得越高,看得越遠。
讀書有福,福不在顏如玉、黃金屋,
而在於風起之後,你會飛得更高更遠更自在。

大風起落有時,人間來去如流。
閲讀也是一樣的吧。我想。
最後所剩下的,也僅是一種追憶和渴望,
對於純真的一種追憶,對於自由的一種渴望。
也曾隨風而起,俯瞰世縁哀樂,繁華逐亂。
有人指點春郊山外,青空白衫便是我。
此後文字,遂成這一追憶與渴望的指爪痕跡。

讀著這本《天上大風》
很佩服傅老師用這般典雅又多情的文字
生動深刻地傳達放送他藏書愛書的熱情
我願追隨傅老師多多讀書
此生樂當悠游書海的蠹魚
此生樂當乘風飛翔的風箏

... 看更多

分享 

你覺得這篇書評有參考價值嗎?

輕舟已過萬重山:四分之三世紀的生命及思想

輕舟已過萬重山:四分之三世紀的生命及思想

  • 會員評鑑等級
  • 評鑑日期:2013/12/18

周三下午看完門診進辦公室,桌上擺著一件助理為我領回的郵件包裹,拆開一看竟是李明亮教授寄來送給我的新書,是他剛發行出版的自傳「輕舟已過萬重山:四分之三世紀的生命與思想」,當晚住在醫院值班,翻開書頁閲讀立即被精彩的內容深深吸引,急診病房產房和ICU也超配合,沒有呼叫我出任務,讓我沒被打斷地整晚在值班室裏讀完這本傳記。
我在台大當學生和住院醫師時,李教授人在美國,以致未能親炙他的教導。慈濟醫院啟用的1986那年正是我七年醫學生涯最後的實習intern,八月輪派到花蓮正值開幕義診,大量病患湧入,逼得我們這些小蘿蔔頭也上陣看診,躲開台大醫院門診阿姨的嘮叨絮念,花蓮以美景和剛畢業的護士相迎,讓我留下畢業入伍前最美好的回憶。頭一回聽到李教授的名字,是1994年成立的慈濟醫學院,院長竟是位小兒科醫師,在李教授銳意經營下,很快升格為完全大學,以蒼生為念的李教授深知教育的重要性,卓越的他頭銜眾多,日後我有幸與他結識,選擇尊稱他為校長,他也始終欣然接受。

喜歡閱讀歷史的我也讀了不少名人傳記,這些或由作家撰寫,或口述由人代筆,但校長這本自傳讀來真誠自然,筆觸常帶感情,一讀就感覺是自己親筆寫成,後來向校長求證果真其然,因此通篇讀來特別真切動人。全書共分六章,若以第三章的慈濟八年為分水嶺,前面談的是成長求學及在美奮鬥三十年的過程,李校長是個庄腳囝仔,忠厚率真卻又能據理立爭,在台大讀五年級時以先天性異常為題的報告獲主任賞識,竟從而代敎兒科遺傳學實習,從而啟動李校長畢生的基因分子生物研究,到美國及英國劍橋與諾貝爾得主同實驗室的經歷都令習醫的我讀來心生無比嚮往......。

其實我讀這本傳記,是由後半部我所認識的李校長往前讀的,相信大家會認識李明亮敎授,有可能同我一般始自他為慈濟醫學院暨大學的創校校長,或是他出任扁政府的首任衞生署署長,更多的該是他帶領台灣走過百年大疫SARS;對比於現今官員之口無遮攔荒腔走板信口雌黃,更令我感念的是2003年全台陷入SARS風暴期間,李校長每天在電視上向大家說明疫情的現況和因應方式,權威堅定而又溫馨真誠的談話安定了多少徬徨的人心,這還是他辭官後為了台灣復出義無反顧的全心投入,光這件事,李校長就足以名留史冊。

我得以有幸與校長結識,其實是拜古典音樂之賜:1998年偶然參與劉岠渭敎授的一場古典音樂導聆演講深受撼動,幾經努力終於邀請劉老師自2002年起在羅東博愛醫院舉辦定期講座,為了將這麼精闢的講解錄製傳世,更於2004年成立「樂賞音樂教育基金會」,居中奔走的我成了首任的執行長,同為劉老師講座粉絲的李校長出任董事,這讓我得以近距離接觸這位孺慕已久的長者,李校長對我這個晚輩一點架子也沒有,幽默的他很喜歡開玩笑:有回我到花蓮去拜訪他,知道他久居花蓮卻從沒逛過夜市,於是帶他去吃我最愛的一心泡泡冰和美琪烤玉米,路邊攤老板像看動物般好奇地盯著李校長看,後來終於忍不住過來問說你怎麼跟電視上那個李明亮這麼像?李校長抬頭笑答:嘿,伊是阮乀阿兄啦!

李校長在自傳多次地提到古典音樂在他生命中的重要性,熱情的他偏愛中年以後的貝多芬乃至於舒伯特和布拉姆斯等浪漫樂派作曲家,我有幸出現在這本自傳中,書中提到那個搜集了數十個布拉姆斯交響曲版本的瘋狂醫師就是我。熱愛台灣的他在書中寫道:「我有一個夢想:將來台灣理想國家成立,全民慶祝,我會雇一部大卡車,放貝多芬第五號交響曲,命運交響曲,大聲遊行於大街小巷,我會站在車上,車上放一個超大的大鼓,當樂曲由第三樂章進入第四樂章貝多芬那一段穿透黑暗奔向光明的鼓聲,我會用棒球棒猛擊大鼓,直到倒下為止。」這是多麼動人心弦的畫面,直令我熱血沸騰不能自己!

閲畢全書掩卷憶往,回顧自己二分之一個世紀的生命和思想,年少求學也如校長一般順遂地考進第一志願的台大醫學系,只是畢業退伍後沒出國深造,在台大小兒科受完五年住院醫師訓練後,因緣際會奉派到羅東,從此愛上宜蘭的風土人情,沒有轉換工作地當了近二十年的小鎮醫師,當然遠不如李校長的絢爛多彩。然而我真要感謝父母的基因和師長的栽培,讓我可以當上小兒科醫師每天得與天真的孩童為伍;另方面也要感謝豐富了我生命的古典音樂,讓我可與布拉姆斯等偉大作曲家心靈相通,還因此得以結識李明亮校長,這樣一位足為台灣人典範的人道主義者。

... 看更多

分享 

你覺得這篇書評有參考價值嗎? [ 1 人中有 1 人(100%) 覺得這篇評論有參考價值 ]

212下一頁 跳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