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遮月的所有評鑑

沒有自律,還談什麼夢想:不要讓任何人阻止你追逐夢想,包含你自己

沒有自律,還談什麼夢想:不要讓任何人阻止你追逐夢想,包含你自己

  • 會員評鑑等級
  • 評鑑日期:2020/12/22

此書評可能透漏關鍵情節

真的很難得看到一本讓我邊看邊吐嘈的書
書名「沒有自律,還談什麼夢想」
我看到的更多作者的成功,不是因為自律,而是因為家世背景和人脈
作者不僅能出國旅行、留學、遊學,認識的人也有諸多是成功企業家、家底甚厚的出國遊學者
許多際遇並不是一般人能遇到或掌握
若是說成功需要這些條件也無可厚非,但真的與「自律」沒什麼太大關聯
當然,自律之於成功很重要,但是與本書的內容關聯度太小
其次,作者的寫作方式太過迂迴冗長
舉第一篇為例,標題「所有的做不到,其實只是不夠想做」
花了將近十頁描述他在國外和其他留學生相遇、討論的過程,卻完全看不到與此標題有什麼關聯
當然,更看不出他有何努力程度,遠高於其他成功者,甚至努力後仍然失敗者之處
作者本身的確是成功的,但至少從他的文章看不出他的成功,與他的自律有何關聯
或者他的自律有何過人之處
再其次,作者的觀念本身有矛盾之處。例如作者在某一篇說「每個人價值觀不同,沒有誰一定比誰優越,沒必要用自己的視角去審視別人的生活。」再隔幾篇卻舉了斑鳩對貓頭鷹的故事,要貓頭鷹把叫聲改得好聽一點。」看得我滿頭問號…
真心覺得這種以書名來嘩眾取寵的書,是很不推薦的。

... 看更多

分享 

你覺得這篇書評有參考價值嗎? [ 13 人中有 12 人(92.31%) 覺得這篇評論有參考價值 ]

Learn Better 學得更好

Learn Better 學得更好

  • 會員評鑑等級
  • 評鑑日期:2019/05/18

此書評可能透漏關鍵情節

「我想學就學,不想學就不學,關你屁事!」
G是個從學習中逃走的學生,來自單親且親子關係惡劣的家庭,出缺席狀況不穩定,也是訓導處的頭痛人物,但在本校國三實施數理分組的適性組中,並不顯得突出。全班都對學習失去動力,許多人甚至對「老師」充滿不信任的情緒。在一次我在黑板上畫了一條斜線,要求他們畫出它的垂直線時,我逐一檢視,發現A不會畫,他如此回應了我。
前晚帶著我孩子在超商練習數學,一題「24的2/3」難倒了他。我先以課本的方法解釋了好幾次給他聽,他說他懂了,接著問他36的的2/3是多少,他立即又卡住,我們又再一次回到課本的內容重新講解,如此來回了幾次,他仍然無法理解。於是我試著畫圓形圖用面積講解,幾次後他抓了抓頭;我又試著畫了二十四個圓,分成三堆,他說他看懂了,但來到36的2/3卻仍然卡住。四十分鐘過去,旁邊一桌的幾個大學生看著我們,輕聲說著「就除法3再乘以2就好了」,我小孩的五官靠得愈來愈近,幾乎快哭出來。
踏入教育圈近二十年來,我從「K書高手」、「讀書別靠意志力」、「讀書別靠蠻力」、「記憶拼圖」、「心智圖聖經」、多本「XX教你做筆記」、「如何閱讀一本書」、「大腦的祕密檔案」、「刻意練習」…找了不少學習相關的書來看,也花了幾個月的時間去上「Learn about learning」的課程。這些年來我試著利用放學後開讀書會,教孩子們怎麼看課外讀物;也試著利用放學後或假日,辦了十幾次的「學習如何學習」的講座,好幾次整間教室都擠滿自願來參加的學生,會後也給了滿滿的回饋。
然而這些學習方法更落實在我自己身上:在我的羽球俱樂部中,我讓自己從輸多贏少,變成輸少贏多(今天竟然拿下五連勝);不曾上過教練課的我,六角槓硬舉從不到100公斤到破210公斤,安全槓深蹲也破220公斤;從得花兩個半小時騎公路車上熊空山,延途休息二十幾次,到一小時可以完騎且全程足不落地;去年自己能上網學會畫室內設計圖,將自己34年的老公寓重新設計規劃,自行監工發包,忙了兩個多月卻省下數十萬元;受邀的十多場演講中,我試著把運動融,以「健身你的人生」為主題,也舉辦過「運動中的科學」營隊;在網路上開始寫文章分享心得,有一間出版社和一間科學雜誌因此多次向我邀稿。我想在自己的身上體現「發表是最好的吸收。」
上週看完了「學生為什麼不喜歡上學」,作者以認知心理學的角度介切入,描述了老師可以如何協助學生學得更好,覺得收獲頗豐;接著看到了曾經被心理醫生、社工和學校老師診斷為嚴重學習障礙,最後卻能從常春藤大學畢業,現任美國智庫「美國進步中心」高級研究員、比爾與梅琳達.蓋滋益金會顧問、希拉蕊.柯林頓總統競選活動顧問的烏瑞克.鮑澤所寫的「學得更好」,竟不忍釋手,一口氣目完。看的過程,腦中不禁浮起了三十年前,那個100公尺全班倒數第二,成績在放牛班中倒數第三的廋小男孩,站在媽媽和輔導室老師旁邊,老師拿著智力測驗結果,問媽媽是否考慮讓小孩進入資源班的畫面…我就是那男孩。
學習,絕對不僅限於紙筆或課本,更不只是在校園。終其一生我們都在學習:新的電動玩具、新的技術、新的人際互動、新的樂曲;騎機車、開車技術需要學習、運動技巧需要學習、談戀愛需要學習、婚姻經營需要學習;股票投資、公司經營、健康管理、時間規劃、說話藝術、情緒控管…無處不需要學習。在看似南轅北轍的表像下,學習各項能力卻有著十分相似的共同點。
學習是一種生產活動,人們藉由主動製造自己知道的東西,來習得專業知識和技能,而不單純只是複製資訊,那意味著學習者需要知道自己要學什麼,並有能力從新資訊中形成自己的見解;學習是種心智活動,越是積極主動參與,學得越多,而單純的畫重點、被動地多聽幾次課或是反覆看同一份資料,這樣的效果是很差的;學習是個人化的活動,只有學習者找到學習內容與自己之間的關聯、意義和價值,才會產生學習效果。(或許你可以想想《當個創世神》這款遊戲為何大賣。)
學習需要結構式的指導,卻也需要給予個人空間,那代表著教學者除了給予知識內容,也要給予學習者創造的空間,並引導他們「學習塑造」;想成為專家,那麼學習不該只停留在情境動機,還得能進入深層動機,那是促使一個人願意花數十年鑽研籃球、鋼琴、電玩或有機化學的「陷井」;當內容變困難 ,學習需要要情緒的支持、需要歸屬感的支持,心智的努力會傳染,「衝滿動力」的感覺會在彼此緊密連繫的團體中,從一個人身上跳到另一個人身上。
學習是個累積的過程,知識是學習的基礎,熟記也依舊是強大的學習手段,想要精通某一項專業,必須熟練基本功。你知道的事物,往往最能用來預測你可以學些什麼;知識是建構學習重要基礎材料,是打造理解的磚塊,也是最能預測學習成效的事物。如果你對某樣事物一無所知,就很難學得會;相反的,你懂得愈多,就學得愈好,如同重訓一般,你舉得愈重,就愈想讓自己能舉更重。事實上,知識和思考是混合在一起,內容與認知是相互支撐的。嚴格說來,我們想要學習的任個東西,都是以已經學會的東西為基礎,透過舊知識學習新知識。
並非所有的學習都需要按部就班,「核心概念」的形成才需要,所謂的核心概念是指在你所學的領域中,會反覆不停出現的知識,好比籃球中的運球、投籃;學習需要先進行切割,再透過熟悉而組塊化,因為大腦的工作記憶容易很小、容易超載,那表示在背景音樂下學習效果會變差,學習時最好與會增加認知負荷的事物保持距離;把兩個主題結合在一起,例如以英文來教導不熟悉英文的學生科學,他們將學得更少。如果能結合大腦與肢體,將學得更好,那有助於形成心象,想想珠算高手在沒有算上時,手指的動作。羽球名將楊晨曾說當他一項技術還沒學起來,他會在練習後不停在紙上書寫下來。
學習往往可以歸結為一種知識管理,關乎「設定目標」、「制定計劃」、「獲取基本技巧」和「鎖定專業技能。」 學習的本質是動態的,必須在稍微超出自身技能的層次上學習,也就是學習沒有舒適區,正如心理學家珍妮特.梅特卡夫說的:「卓越的學習沒有舒適區。」最佳的學習位置,就是在比我們現在有能力稍微超出一點點的地方。這不正是重量訓練的基本原則?(話雖這麼說,每次深蹲面對220公斤的槓鈴,然後還要再加重,說不怕是騙人的~~)我們很容易停在已經知道的範圍而沒學到,或是面對太難的內容而放棄。認知科學家麗莎.孩堅信「困難是有價值的…父母要做的,就是允許孩子接受不舒服,接受不知道答案。」她教的小孩數學時,永遠不會說出正確答案,永遠不會!
有效的學習需要聚焦,一對一的指導效果是最好的,但十分昴貴,想想家教的費用;但或許我們可以透過提問自己後設認知的問題,來增加學習的效果;自我論辯甚至與人論辯,可以讓自己深刻思索自己邏輯中的盲點,進而強化學習成效。前陣子看完「詩性的宇宙」一書,作者正是十分札實地體現高超的自我論辯。指導別人是十分有效的方式,如果你知道理查.費曼和大衛.古斯丁的故事,那是個很棒的反証。
「學習如何學習」是一種專案監督,涉及學習和思考時,情緒是第一道防線,那意味著想學得好,你得有良好的情緒控管,得有良好的「自我效能」,一種對自己能力的信賴,一種認為自己會成功的感覺,或者你知道這就是「自我驗証預言」。當你認為自己學不起來,那就真的學不起來。改對自我對話的方式,不要說「我糟透了」,而要說「我正在努力」;記錄自己每一次的小進步,和自己打賭,配合上「番茄工作法」,可以提升自我效能。單純的反覆練習是無效的,想學得更好,需要自我監測自己究竟學得如何,也需要在情緒上騰出空間;學習同時也是一種向前發展,了解愈多,就需要愈多的開放式活動,在缺乏結構的新問題上,練習運用自己的知識。
專業領域的成長,始於回饋意見,追踨記錄成果有可能使人難堪,接受同領域專家的評鑑壓力很大,更多人則幾乎不關注自己的表現。但意見回饋的效果良好,如同貝盧茲研究發現,能有效減重且長期不復胖的,不是採用生酮飲食或節食或任何補給品的人,而是那些善於追縱記錄自己吃了多少、體重多重的人。我硬舉、深蹲的重量也在我著手確實記錄後,才有了長足的進步。
天賦在學習中扮演的角色被誇大,部分是因為不實宣傳(想想開發右腦的廣告),部分則是藉口。我一個學生在確實落實讀書計劃後半年,在札記中寫下「現在回頭去看以前自己說『已經盡全力,無奈我就是沒有天分』的話語,真是一齣笑話。」學習會改變大腦結構,增加神經突觸的連結。我們去理解一個概念,去和一個專業知識或技能博鬥,意味著錯誤不可避免。沒人喜歡錯誤,錯誤如同失戀讓人苦澀、讓人痛苦,但「犯錯的價值」一書說,錯誤是積極思考一定會有的一部分,犯錯是人性的核心,即使是天才也是一樣,我們得平等地看待成功與失敗。專業的學習需要多樣化、需要有質疑精神,需要以提問、懷疑和挑戰來抵抗定錨效應,所以聲名大噪的波耳喜歡找當年仍沒沒無聞的費曼討論,因為費曼總針對性地提問。
G的事件後,我決定在每堂課開始後加入一個小故事、一段影片、一段TED演講、一段廣告,或是一段MV,我們看過「火星爺爺」、「生死的智慧」、「壓力是你的好朋友」、周杰倫的「稻香」、金城武的「世界愈快,心,則愈慢」…還有許許多多我或我的學生、朋友的故事,包裏著我想傳達給他們的,可能是人生觀、價值觀,或是知識,或是寫文章的技巧。雖然這會壓縮到我上正課的時間,事實上學生們在聽故事時,反而最專注。過了一個多學期的三下第二次段考後,下課時G問我可不可以跟我聊聊,我們兩靠在欄桿上望向遠方,他說:「老師,你知道要找你講這些話,需要多的的勇氣嗎?你上課講的每一個故事,我全都有聽進心裡。剛剛看到我的理化成績,不知道為什麼,我好感動,我想讓你知道我的感動。」一個高壯的大男生,眼眶泛著淚光,他拿了63分,他回到學習現場了。
我到櫃台換了三十個十元硬幣,要我兒子數二十四個後,分成三堆,要他數一數每一堆有幾個;接著要他數一數兩堆有幾個,他答對了,我告訴他這就是2/3的概念。然後我要他分成2堆、四堆、六堆、八堆…然後考他一堆、三堆、五堆、七堆有幾個。突然間他開心地大叫:「阿哈!我懂了!原來這麼簡單!」(錢果然是世界共通的語言!)接下來的二十分鐘,他獨立完成了六頁題目。寫完後,我問他:「萬一明天又忘了,怎麼辦?」他說:「再重來一次!」
回家的路上,我跟老婆說:「我們的兒子真的學得比較慢,要花比較多時間,想比較多方法。」她擔心地問:「那要怎麼辦?」
「學得慢不是壞事,他會學到耐心。」我腦海中又再次浮起國中老師告訴我的:「即使明天要聯考了,你今晚才開始想振作,永遠都來得及。」

... 看更多

分享 

你覺得這篇書評有參考價值嗎? [ 62 人中有 60 人(96.77%) 覺得這篇評論有參考價值 ]

幸運的科學:為什麼有些人的運氣總是特別好?普林斯敦高等研究院「運氣實驗室」為你解開「幸運」的秘密

幸運的科學:為什麼有些人的運氣總是特別好?普林斯敦高等研究院「運氣實驗室」為你解開「幸運」的秘密

  • 會員評鑑等級
  • 評鑑日期:2019/05/14

此書評可能透漏關鍵情節

To be, or not to be, that is the question
數年前,我帶著全班學生一起騎著單車,計劃從土城沿著河濱公園到碧潭往返。那是個晴朗無雲的五月中旬上午,兩名熱心家長協助瞻前顧後地緩慢前進。孩子們對於騎單車的興奮,隨著烈日曝曬與屁股常時間坐在椅子上的疼痛感,轉而成了一連串的抱怨。這已不知道是我第幾次接後母的導師班,班上的常規極需整頓,作業缺交情況嚴重、札記書寫敷衍、各科成績都是墊底。一面關心他們身體狀況,一面忍受著他們連珠炮的抱怨,抱怨天氣晴朗,抱怨自己的背包太重、衣服太熱,抱怨自己為何要來參加這活動。
看著「幸運的科學」,不禁讓我想起三年前在福華飯店旁的便利商店裡,六年未見面的高中同學北上找我喝茶,告訴我一件讓我不敢置信的事情:他和老婆在婚禮過後沒幾天就離婚了,然後開始了長達五年多的各項訴訟,事件甚至上了媒體頭條。「這幾年我真的一路被打趴了。」他遙看著窗外淡淡地說,我一時間不知道如何安慰他。
我更想到了自己的小孩,兩年前國小二年級,數學成績六十三分,是班上倒數第三名。當我問他為何考不好時,他告訴我:「我就是沒有數學頭腦。」不僅數學,英語、國文、社會、自然…大小考試不僅從來沒拿過100回來,甚至都是班上墊底。
為何有些人總是比另一些人來得幸運? 有著富裕的家世背景,過人的天賦,令人稱羨的伴侶、成功的事業、健康的身體。是上天的眷顧?或是我們真的做錯了什麼?上輩子沒燒好香?幸運究竟能不能掌握?
曾奪得四次斯坦利盃冠軍的格雷茨基被問到,如何能打進這麼多球時,他說:「我滑到冰球會到的地方。」幸運的人會把自己放在機會出現的地方,機會接近時立即抓住它。正確的時間處於正確的位置或許是偶然,但仔細檢視卻往往有合理的軌跡。德蕾莎修女畢生奉獻給社會上無家可歸的人,所以她搭飛機時經常坐頭等艙,因為那兒更容易遇到富人,爭取到最大筆的捐款,她的熱情成了她的力量。脫離舒適圈的道理大家都知道,但「大多數人都在家看電視」巴納比說。我們總站著羨慕別人的幸運,忙著將自己的責任怪罪在別人身上。
斯里‧斯里尼瓦蕯受聘為大都會藝術館的第一任首席數位長,但三年後他被解聘了。他在臉書上公佈他的情況,並邀請大家每天和他一起散步、聊天,並貼出「如果斯里有應該考慮做的事,那麼下一步是…」到了月底,他得到了新工作:紐約市的首席數位長。「我們越是清楚表達我們需要的協助,人們就越能幫助我們。」他並沒有責怪別,反而強化自己的弱連結。弱連結會開闢全新的社群,從而增加可能性.
分享理念,互作合作,愈是聯繫就帶來愈多創造力和創新。
知道自己想要什麼是幸運的根基,而透過人們頻繁地相互摩擦,產生幸運的火花。透過網路或許更快速,但面對面地交談互動將會帶來更多好運,在愛情上尤其如此。「從前,人們在群體中出生,他們必須找到自己的個性;如今,人們一出生就是個體,他們必須找到他們的群體。」巴拉巴西如是說。或許我們該關上電視,撥通電話給久未聯絡的老朋友、或走到街上認識新朋友,為自己創造出幸運。
1960年代的迪克‧佛斯貝利以背滾式跳高,破紀錄的二點二四公尺成績拿下墨西哥奧運金牌。即使如此,他卻被媒體百般嘲笑,教練們紛紛告戒選手這會扭動他們的脖子。事實証明,1972年至今,每一面跳高金牌都由背滾式獲得!以為他們有答案的人不一定總是對的,走不同於他人的路徑,出奇不意的舉動有時能帶來更原創的領域,但過程可能受到許多人的質疑與嘲笑。「有計劃的不可預測」,帶著玩樂的心態做些改變,會開啟新的可能性而帶來好運,而我們得清楚並堅定方向
但將賭注全然下在不同他人的路徑,也可能導致災難式的毀滅,正如同股票投資上,不該將雞蛋全放在同一個籃子,我們應該擴大自己的領域,保持生活選擇多樣化。孤注一擲、冒險成功的傳奇故事時常感動著人們,但那往往不是事實。真正重要的事,有時反而平淡無奇。事實上,成功者往往比失敗者更謹慎操作,「他們花許多時間做其他的事,為的是讓他們能更自在地去做真正原創的東西」格蘭特說。如果你想為明天規劃幸運的備援計劃,你必衝先確認有明天。花點時間思考你的下一步在哪裡是件好事,但幸運的基礎是享受當下。有句話這麼說:「做好你現在的工作,自然會有人幫你找好下一份工作。」
尋找幸運的祕訣就是愛你正在做的工作。安斯拉‧達克沃斯在「恆毅力」一書說指出「熱愛你的工作,是一點發現,接著大量培養,然後一輩子深化。」如同許多成功的人曾說過的:「你越努力就越幸運。」那代表著你想要成功,你得先了解失敗。許多人在發現別人比自己更好時,就停止成長,那很可惜;有時幸運是在你知道你所做的百分之九十會被拒絕,仍以頑強的決心堅持下去時才會出現。「生命中許多失數在於人們在放棄時,沒有意識到他們離成功有多近。」巴納比如說是。好運往往是願意相信一個積極的未來的結果。
在不斷努力下厚植的能力,讓我們做好準備,看見機會出現在眼前時,才有能力緊緊抓住它。我們常使幸運浮誇,只記得有回報的好運,卻忘了得到好運氣永遠只是故事的開始,而不是結束;正如同真正的愛情是在結婚之後,而不是在婚禮當下。
「迎向機會」專案計劃回顧的追踨一開始讓研究人員感到失望,因為住宅區遷移到經濟較好的地區,似乎不彰,然而持續追踨二十年發現,他們的孩子都有顯著的成就。幸運有時即使落在肥沃的土壤,仍然需要加上努力,更需要加上時間的催化才能發芽。但你得知道你要尋找什麼,否則「當偉大的一刻來敲你的生命之門時,它往往不會比你的心跳更大聲,你很容易錯過它。」
或許我們都不是出生在富裕之家,但我們能給孩子最大的禮物,是教導他們如何創造自己的幸運。能夠感謝協助自己的人,是得到幸運的一個好的開始。拓展視野可以讓孩子對未來有更寬廣的想像,多多閱讀可以有所幫助。鼓勵孩孩們自己解決問題,接受他們問「為什麼不?」但不遷就孩子說「我不擅長考試」或「我數學不好」。唯有引領孩子突破困境,才能教他們自己創造幸運。成功需要嚐試、冒險和相信自己。一昧地告訴孩子說他們很棒,其實力量不大;他們需要的,看到自己如何創造出幸運。
然而我們永遠無法預測事情將如何演變,我們能做的是接受眼前遭遇的事件,然後試著將它從厄運轉成好運。幸運,就像感恩一樣,並非取決於事件,而是你對這些事件所採取的行動和你對事情的看法。人生最豐收的道路,有時是最曲折的路徑,我們應該以羅盤導航人生,而不是地圖。我們可以為一連串的挫折打擊,加入一點笑聲;以正面的情緒面對不幸的事件,才擁有翻轉運氣的能力。你說這太困難了?有人說得到幸運是容易的事?邁爾士‧戴維斯常說:「在爵士樂,沒有彈錯音符這回事,是你彈出的下一個音符使它變成對或錯。」我們不會因為單一事件而得到或失去幸運。
真正的運氣發生在機會、才能與努力的交會點上。
我和老婆開始每天晚餐後,帶著我兩個小孩到樓下全家,點杯飲料或點心,慢慢教他們數學、英文和自然。700多個日子過去,從一開始的排斥、抗拒,到現在他們自行看著課本計算題目,我則在一旁背著英文單字或其他書,週一到週五的餐後,成了我們家庭共讀時光。我永遠記得兒子第一次拿滿分的圈考字詞考卷回來的神情;我永遠記得他洗澡時輕聲地跟老婆說:「媽媽,我好像開始有點數學腦了。」
過了一年,我再次見到我那高中同學,鬧劇式的各項訴訟落幕,打到二審他大獲全勝。那一次的晚餐除了我和老婆,我同學旁邊還多了一位溫柔貼心的女伴。「當初我同學介紹時說反正就認識看看,我想也對,就約出來見面,然後就一起走到現在。」他很幸運,可不是嗎?
我帶的導師班,在我每天要求背五個單字、十個解釋、十行札記和解釋理化題目,成績從全校倒數進到全校前三,常規更是翻轉了訓導處對班上的看法。是的,我的確很嚴格。
當我們花了兩個半小時騎到碧潭,每個人都累得像條狗似的。在休息兩個小時的午餐自由活動後,集合時他們告訴我,剛剛大伙去踩天鵝船,現在腳更酸了!
「土碧OR NOT 土碧?看來我們得投票表決,要搭捷運回去還是騎回去。」我問全班。
「理化這麼難,我們都沒有放棄了,怎麼能現在放棄?」他們毫不遲疑地回答。於是我們又花了三個小時騎回到土城。這趟旅程我想學生們獲得的,比我課堂上給他們的多更多。
幸運的關鍵是什麼?
畢業前夕,我帶著全班汗流夾背地登上硬漢嶺,在山頂上乘著涼風時,孩子們告訴我:「從來沒想過,原來站在山頂上看台北盤地,竟是這麼美。」
正念、汗水和堅持,會昇華我們眼前的景色,更會為我們帶來幸運的關鍵。

... 看更多

分享 

你覺得這篇書評有參考價值嗎? [ 14 人中有 14 人(100%) 覺得這篇評論有參考價值 ]

窮忙:我們這樣的世代

窮忙:我們這樣的世代

  • 會員評鑑等級
  • 評鑑日期:2019/04/20

此書評可能透漏關鍵情節

擺脫貧窮、遠離貧窮,似乎需要完美的陣容,以及天時地利的條件。先決條件包括了:全副的技術、好的起薪、有升遷機會的工作,而且還需要目標明確、勇敢和自尊、沒欠下大筆債務,沒生病也沒毒癮,家庭功能健全,朋友誠實正直,還有私人或政府機構必要的協助。
前幾年去一名中輟生家中家訪時,他爸爸一面整理店面,淡淡地告訴我這店面要停業了,下週他要入獄了;上週意外得知,多年前一位學生因為替詐騙集團當車手,被逮捕了;昨天又得知,另一名畢業生欠了債務,四處向人借錢不果,人間蒸發了;現在任教的班上,一位女學生幾乎不曾到校,只因為他得工作,負擔全家人的生計。這樣的故事在任教生涯中時有所聞,每個人的背後都有令人不勝唏噓的成長過程、家庭因素和個人特質參雜其中,即使在學習過程能平安通過,也不保証就此平順了。
一面翻閱著「窮忙」一書,不禁想到我幾年前到貢寮國中擔任評鑑委員,訓導主任一句玩笑話:「我們這兒的學生幾乎沒有抽菸的,因為這附近沒有店家可以買菸,他們也沒錢。」看著禮堂中堆著別處贈送的白米,主任詼諧的言語中包裹著心酸。這兒有近八成的孩子是隔代教養,有些人甚至唯一安穩的一餐,就是學校的營養午餐。
看著書中一個又一個案例,更想到自己:出身勞工底層,有個酗酒、家暴、好賭,整天夢想著中六合彩頭獎的缺席父親,我原本該是墮入這帶著貧窮原罪深淵的人。
現實生活中,有太多困境讓貧窮的人無法翻身。貧窮的人不知道:「當窮人是很貴的。」愈是貧窮的人,銀行信用評鑑愈差,借錢的利率比一般人高上許多,而向銀行借貸又是他們唯一可能合法借到錢的管道。他們不懂財務規劃安排預算,寧可花錢在眼前的享受,吃更多的垃圾食物。終日焦慮的日子讓他們更容易傾向即時行樂。我們可能片面地看見這些情況,而指責陷入貧困的人不懂思考;「破階理論」一書卻指出,這有生理層面的深層原因:食物匱乏環境中的大鼠,更在乎眼前的生理需求,而不顧危險。
貧窮導致孩子在成長過程無法有效學習,無法擁有高學歷或技術,出社會後只能做低工資、沒福利、沒前景的工作。他們花大量的時間,卻只能賺取微薄的薪資,當全國景氣良好時,一切榮景與他們絕緣;當景氣低迷時,卻又首當其衝。這又導致無法給下一代子女好的教育,家庭於是一再複製。正如同林立青「做工的人」一書描述的工人,他們很努力工作,卻只得到很少的收入回饋。
許多貧窮家庭是單親媽媽,而她們往往來自另一個貧窮的單親媽媽。她們渴望著充滿愛的伴侶關係,卻無法創造出這樣的關係;她們嚮往著自己能獨當一面,想用生育孩子來証明,卻讓自己墮入更深層的地獄:為了養小孩,就得出去工作;但是去工作,小孩就沒人照顧。金錢的確不是萬能,但卻常常能隔絕問題環環相扣。
貧窮會讓一個人的成長過程滿身傷痕,他們的內心會充滿恐懼、缺乏自信,堆滿怒氣,而表現出對任何人都充滿戒心、不信任,表現在工作上是遲到、消極、爽約,那是內心對自己的懷疑而脆弱,而且非常非常脆弱。他們不僅缺少工作需要的硬技能,更缺少工作所需的軟技能,如準時、服儀、合適的言行、穩定的情緒,他們更容易將自己的問題怪罪給別人。
他們更可能因暴力犯罪而留下記錄。出獄後即使他們有機會能進入職訓中心,在職訓中心受歡迎的技能,在現實生活中也只雇用無犯罪記錄的人。軟技能往往需要透過培養硬技能的過程而養成,他們卻失去了成長過程的那些機會;工作可以帶來自尊,然而這些人卻難以獲得工作機會。再一次的惡性循環…
貧窮帶來無助感,那不只是錢的問題,而是一種心灰意冷的孤寂感。那可能會使人們始終戴著負面的眼鏡看世界,對自己的人生充滿抱怨。更別談在極度貧窮家庭,長期營養不良的環境中長大的孩子,會有更多的焦慮和憂鬱、注意力和社交問題,當然還有算術能力、表達能力、運動能力和認知能力低下的問題。這影響的不只是心理,更是大腦結構切切實實的發育問題。
貧窮形成了卡夫卡式迷宮,問題交縱複雜:貧窮導致住環境問題,居住環境導致交友和健康問題,健康問題導致就學與認知問題,交友問題導致價值觀與犯罪、吸毒的可能,綜合起來導致失敗的教養,而又回來導致貧窮。貧窮是由一系列的困難造成的,各個問題之間彼此互相加劇。每一個獨立的困難,在富裕的家庭中都只會造了一個漣漪,但在貧窮的家庭中卻成了一場災難。處在其中的人們不是沒有夢想,只是夢想始終被踩在踩下。薪資結構、升學制度、稅賦制度、投票制度,每一件事獨立看待或許都正常,與窮人們的各項處境交錯,卻讓他們更加絕望,如同威廉˙巴特勒˙葉慈所寫:「但是我很窮,只剩下夢想;我把夢想鋪展在你的腳下,請輕輕踩啊,因為你踩的是我的夢。」這是一場難以對抗的戰爭。
我爸或許有諸多不是,但至少他給了我們全家一個遮風避雨的住所。上天更給了我一個永遠張開雙臂守護著我,對我有所期待、有所要求的媽媽。印象中她始終都在借錢,籌我們小孩的學費、醫藥費、眼鏡費、服裝費…永無停止日。幸而他有群彼此扶持的兄弟姐妹,也就是我的舅舅阿姨們,還有願意支援的鄰居。即使餐桌上一碗小小的虱目魚湯,就是一家五口的晚餐,媽媽仍告訴我們:「感謝老天爺給我們一口飯可以吃。」每天早上五點,她就叫我們起來念書,她用手洗衣服、準備早餐,然後去上班;下了班,他繼續做著家庭手工,一面陪著我們念書,直到我們去睡了,仍然工作到十二點;我做錯事時,她會拿起藤條鞭打我,然後再抱著我哭。在我小時候不懂事的叛逆期,她在夜裡不知道為了我流下多少淚,卻仍堅強地引導著我回到正途,永不放棄。這是我一輩子最大的寶藏。除此之外,我還有許多用心教我的老師,一群積極正向的朋友。緊密而正向的人際關係,或許比什麼都重要。
我知道只有極少數的人能像我這般幸運。我曾自大地想以自己的翻身經驗,引領著迷途的學生,但漸漸地我發現我錯了。書中即使列出了兩、三個翻身的個案,仍寫下:「這種典範如此罕見,以至本就不能算是典範。」
幸而,在書中最後仍列出了「就業培訓計劃」、波士頓醫療中心結合醫生、社工、心理師和律師,有效地協助窮人等等的例子,讓我在闔上此書時,內心除了嘆息,還能看見一絲指引的光。期許我自己在教學生涯中,也能看見同樣的光。

... 看更多

分享 

你覺得這篇書評有參考價值嗎? [ 15 人中有 15 人(100%) 覺得這篇評論有參考價值 ]

三項全能圖解聖經:詳細解析游泳、自行車、跑步關鍵技巧,提升效率達成目標

三項全能圖解聖經:詳細解析游泳、自行車、跑步關鍵技巧,提升效率達成目標

  • 會員評鑑等級
  • 評鑑日期:2018/06/18

我自己最喜歡的部分,是第四章的訓練準備。對我來說,運動已經是我生活的一部分,它帶給了我正向且積極的生活習慣,而且章節一開始即開宗明義地說:「永遠以正面的態度設定目標…設定目標的關鍵在於如何達成好的結果,而不是避免不好的結果發生。」,我無法同意更多了。在SMART目標設定法中,具體、可測量、通成、對應性和有時間性的五項原則,不僅是在三項訓練,重量訓練或其他想達成的目標,都是一體適用的有效原則。書中提供了不同階段的課表和肌力體能訓練,讓各種程度的人都能有所參考依據。此部分也介紹了營養攝取、訓量所需的能量、水分的補充原則。其中提及水份的攝取往往不是太少而脫水,而是過多而引起血中鋼離子濃度過低,這情況我在第一次挑戰一日一百六十公里公路車時曾發生過而劇烈抽筋,實在是親身經驗的痛苦啊。而另一部分的肌力與體能訓練提及了:「單純只練肌力與體能並不能讓你成為更好的三鐵選手」,「SQUAT EVERYDA」一書中說:「你不會因為狂吹笛子,而變成小提琴家。」對於想成為專項選手的人,我想這是個非常重要的提醒。

... 看更多

分享 

你覺得這篇書評有參考價值嗎?

刻意練習:原創者全面解析,比天賦更關鍵的學習法

刻意練習:原創者全面解析,比天賦更關鍵的學習法

  • 會員評鑑等級
  • 評鑑日期:2017/11/27

自己國中時期從放牛班,kk音標不會、四則運算不熟的基礎,花了一年拼上第一志願,同學老師們都以黑馬之姿看我,但我自己知道我做到三件事,才是我達到目標的原因:(一)自己從國小的基礎重新開始 (二)不停地向前三名的同學請教 (三)每天規律、有計劃地念書。
而從運動細胞很差,到可以在大學進入校隊、沒有教練下學會自由式和蛙式、重量訓練讓自己從體重63增加到78公斤、笨拙地不會跳繩到可以一跳二迴旋一百下…我總是起步的比別人晚,但卻總是能不停地請教別人、看書找文章,並且規律地要求自己執行。這正是這本書想傳達的,幸運地我自己找到這方法。
而現在教書,不只學生們,連整個社會都蔓延著一股「找天份」比「努力堅持」更重要氛圍,似乎找到天賦所在,一切就迎斥而解,不再有困難了。此書精妙的以各種例子告訴我們,事實絕非如此。也以各種具體的方法,告訴我們如何去打造自己的能力,如何使自己攀上更高的成就。有志於自我挑戰的朋有,一定不可錯過。

... 看更多

分享 

你覺得這篇書評有參考價值嗎? [ 41 人中有 39 人(95.12%) 覺得這篇評論有參考價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