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河半月的所有評鑑

大谷翔平:天才二刀流挑戰不可能的傳奇全紀錄【投打雙封面設計+限量「大谷旋風」書衣海報特典版】

大谷翔平:天才二刀流挑戰不可能的傳奇全紀錄【投打雙封面設計+限量「大谷旋風」書衣海報特典版】

  • 會員評鑑等級
  • 評鑑日期:2022/03/10

What I read: 《大谷翔平:挑戰不可能的傳奇全紀錄》

《大谷翔平》是作者繼《天才的人間力鈴木一朗》後,隔年所推出的第二本書,就我對棒球書籍的認知而言,寫作速度是相當快的。
 
看了不少年的棒球,也算忝為個球迷了吧?但與熱血球迷還有段距離,同時強調一下,還真不是個大谷迷!但如果說提到前本書的主角:鈴木一朗,那熟悉度相對高出許多。關於棒球,沒有甚麼收藏品,因為知道那個過程與結局都是個宇宙黑洞,無邊無際。因此在搬家時把幾十張的棒球卡或絕版書都送人,甚至是大聯盟球星的簽名球,諸如陳偉殷、Jeremy Guthrie 與 LaTroy Hawkins,甚至是名人堂球星鈴木一朗與賽揚獎投手 Clayton Kershaw 的簽名球都能送給朋友了;還保留著的卻是個算是沒沒無聞的 Rich Thompson──只是在場邊接到他丟給我的球,再找人請他簽名而已,純粹做個多年看球經驗的念想。
 
拿到這本書之後,利用周日一整天把它給讀完了。畢竟對於主人翁的瞭解只限於他在日職火腿鬥士隊時期的少數幾場觀賽,以及到大聯盟之後的出賽,能知道的相關訊息都是十分雜亂與片段式,不就是來自媒體或主播隨著比賽空檔所填補的訊息而已。但是這本書的內容,就足以填補絕大多數的空白之處。作者蒐集了大量的資料,把大谷從打球(運動)的家庭背景,再到受到父兄兩人打棒球的影響,還有母親以其極為獨特的照料、關懷方式來培養,從小到大的歷程交代地相當清楚,起碼對於了解大谷的棒球起點到中繼這段,在中文語境下的環境算是很全面了。
 
認為對於這本書最可觀之處,也就在於前半部大谷成長的部分。畢竟在台灣當個認真或不特定的球迷,開始認識大谷時應該也都是當他進入日職的階段(當真不太認為台灣有多少球迷在他還讀岩手縣花卷東高校時就真的認識他了。)透過對於大谷這階段的描述,能夠理解他為何堅持要以「二刀流」的方式闖蕩大聯盟,縱使這一開始為絕大多數大聯盟相關人士的反對,甚至是嗤之以鼻。以及看到他個性真誠的一面,發現大谷家獨特又十分自由和均衡的家庭教育模式,尤其是大谷徹與鈴木宣之(一朗的父親)兩者對於教育下一代棒球的差異,不單單是在物理方面,化學特性的差異也全然反映在貌似平日在球場上舉措頗為頑童的大谷身上。而這些特性源自於家庭教養與推動方式,對照於宣之與一朗的關係(互動根本談不上了),更給予讀者強烈的即識感。
 
身旁有幾個朋友其小孩也投入運動方面,或許小一小二就開始進入往運動方面發展,這本書前半部的內容著實很適合給這類型的家長與子女好好地去「想像」,甚至是該說學習。與其說是物理上效法鈴木宣之的作為,更不如模仿大谷徹與大谷加代子兩人對翔平的化學影響。要成就個「職業」球員的難度之高,其實不是電視機前的你我所能想像的。日本人曾經統計過,以日本職棒選手的人數除以從事棒球運動人口數來看,職棒選手真是達到萬中選一的程度;無獨有偶地在《Watching Baseball Smarter》這本書中也提到,美加地區每年有7500高中以上畢業生投入大聯盟選秀,每隊會挑出約100名,這其中只有10人左右可以「登錄」過大聯盟,只剩下百分之一,也就是一人可以穩定在大聯盟出賽。而像大谷這樣的「天狗」級,那更是可遇不可求的?但看起來除了他本身身體素質的天賦之外,書中所提的家庭因素亦十分關鍵。
 
除了家庭因素之外,高中時期的教練也是大谷球涯中重要的助力,能真的理解適才適所,而非日本棒球封建時期般的軍事訓練。但是這樣的互動是一朗到了歐力士之後遇到仰木彬監督才有的感受。至於大谷拿到最有價值球員等等耀眼的殊榮,很可能只是他成就不凡棒球紀錄的起點而已?對於球迷,或只是大谷粉來說,這本內容是足夠讓你知道大谷的一二事了。
 
此外,書封有獨特之處,因應大谷二刀流的特性,在正面與背面分別是投手大谷,與打者翔平,這是別出心裁之處。整個書封拉開還會是張海報,但對我來說是沒意義就是了,哈哈。

... 看更多

分享 

你覺得這篇書評有參考價值嗎? [ 10 人中有 9 人(90%) 覺得這篇評論有參考價值 ]

天才的人間力,鈴木一朗:51則超越野球的人生智慧

天才的人間力,鈴木一朗:51則超越野球的人生智慧

  • 會員評鑑等級
  • 評鑑日期:2021/11/21

What I read: 《天才的人間力 鈴木一朗》
什麼樣的職棒球星才可以算得上是巨星?我想應該連平日完全不看棒球的元元之民都能聽過他,甚至還知道他是怎樣水平的職業球員,這樣應該才算是巨星。身為個資淺的棒球愛好者數十年,知道一些球員的表現和經歷,甚至是奇怪的背景故事,但這之中能符合這種條件的棒球員應該不算多,尤其是大聯盟英語姓名的球員更增添了一種隔閡。那麼「鈴木 一朗」絕對符合這樣的標準──以家大人為例:他就是不懂棒球的,有回他家收到鈴木一朗回寄的簽名球棒。首先那是美國寄回來的包裹,圓柱狀的外型模樣很可疑。他收下之後,立刻打電話過來,並問我知不知道我有美國寄來的包裹?還有那倒底是裝了甚麼?我告訴他之後,他只罵了我一句神經病。接著我以興奮又大聲的口氣跟他說:那是鈴木一朗ㄟ!他居然回,我知道他,然後就掛了我的電話。連完全對運動沒興趣的他,都能知道鈴木一朗。我想這樣才算當之無愧的巨星。 

如果會爬棒球圈網文的人,一定讀過作者在痞客邦的文章,甚至應該讀過不少篇頗有深度的分析,甚至運用棒球統計學中的進階數據來解析球員與球賽。《天才的人間力 鈴木一朗:51則超越野球的人生智慧》,我想起這樣的書名是與一朗本身的故事或特質有直接的聯繫。雖然我不認同天才這個字眼套用在一朗的身上,以他生涯累積的表現去回溯職業球員期間數據的話,或許天才二字是最簡單的表述方式了?但這隱藏了球員在追逐紀錄,或只是爭取上場出賽前,所有付出的一切辛勞、傷痛、汗水與折磨。還好,在這本書中還能見到作者對於主人翁過去難以想像的練習與付出給予對應的表述,而非單純地認為是天份造就了他今日的地位。對於「人間力」這樣的和製漢字的使用,或許是要突顯一朗日本人的本質。對於中文讀者而言,乍看三個漢字是只能取得很片面的理解,對於少接觸日本文化的人來說,恐怕很難臆測其真正的意涵吧?

一朗的生涯背號多數是51號,因此作者用此緊密相扣的數字來連結一朗與其從小大到,再至其職業生涯的點點滴滴。所有知名人物都會有人幫他們寫「故事」,這點無庸置疑,而起碼這本書中的那些故事都是主人翁的真實經歷,而非刻意擦脂抹粉,甚至是添油加醋之料。至少這絕對不是像曾國藩或蔣介石的《日記》,都是把想寫的寫給別人看的。璀璨的球員在其數十年的球齡過程中,自然會有許多故事足以成為他者學習或效仿之處,到了在台灣或日本已然有神級般存在的一朗,也少不了些真實教訓,作為他者從中獲取人生改善的借鏡。 

這本書並非集結過去網文重新整理,而是針對主人翁所寫的故事集,透過51則獨立,但是時間縱軸上前後關聯性串成一整本書。裡面的內容,我只有在其中兩篇的內文中讀到之前全然不知的內容,但對於理解一朗而言,是否深知其過往經歷或那些插曲,其實並無衝突扞格之處。畢竟,它是要透過「51」個故事來呈現主人翁在各方面的形象,而非是八卦或祛魅的作用。或許它比較像是本一朗版的心靈雞湯與傳記文體的混和版,在輕鬆的閱讀過程中,既了解這個棒球跨世紀的頂峰人物──一朗肯定是日本野球殿堂與美國名人堂的成員──又感受在從人一步步邁向日、台神化般的一朗故事,或是心路歷程的側寫,透過這樣一則則真實經歷,見識到偉大球員的軌跡。

說起來是本輕鬆好讀的書,用去三個小時就可以讀完整本內容,如果你對一朗有些許理解的話。在側寫主人翁的角度與深度上,其實還有更深刻的故事可以挖掘與表述,以及對於文字力道上的掌握上,這本書在這方面顯得有些不足。此外,因為是篇章的緣故,雖然大致上按照了縱軸的順序,可惜同一主題內的章節在串聯性不足,稍顯種閱讀的斷裂感。

... 看更多

分享 

你覺得這篇書評有參考價值嗎? [ 4 人中有 4 人(100%) 覺得這篇評論有參考價值 ]

朝鮮牛之味:看牛肉如何餵飽一整個近代韓國

朝鮮牛之味:看牛肉如何餵飽一整個近代韓國

  • 會員評鑑等級
  • 評鑑日期:2021/05/12

What I read:《朝鮮牛之味》

朋友曾經研究的主題是朝鮮王國時期與明清兩朝之間的互動,雖然不再以此為研究主軸,但有時會分享與此有關的書籍。

這就是受他蠱惑,加上自己貪嘴而買的書。將近一個月餘的時間都未能把一本書給好好看完,這兩個月內總是買了新書後,立刻把手頭上正在看的那本晾在一旁。這回終於花了一晚時間KO這本。這是介乎學術與科普之間的著作,前大半部是介紹牛肉與高麗、朝鮮之間的關聯,以及它是如何成為這個半島上人民肉食品中的主力。當然有著相關數據與論述來證明牛肉是當時最重要的肉品來源!這點還真顛覆我對他們的認知。

牛對於朝鮮人來說,最主要的功能一如在中國相同:耕作——不過,牠並未因為耕作有功之故,而不似在台灣有種部分不忍吃食的習俗。有趣的是,公牛與母牛的比約是1:2,而食用的多為公牛和小公牛。同時,提到朝鮮自明朝起,就以水牛進貢或互市,高峰期達到一年要進萬頭之多。

從檔案中提到丙子胡亂(後金降服朝鮮)之前,發生嚴重的口蹄疫,造成牛隻大量死亡,緊接著而來的就是廢耕、糧荒與饑荒的惡性循環。而這情況在朝鮮時期,會不斷出現,因為耕作大量仰仗牛力。而口蹄疫嚴重時期,可造成半數牛隻的死亡。因此這種惡性循環成了無法避免的悲劇。

也提到牛肉價格,以與當時的主食米價相比,那麼牛肉的價格要比中國的豬肉還來得便宜。而且牛隻進入盛產高峰期時,朝鮮一年估計要宰殺38萬頭,日宰千頭。

後三分之一的部分就著重在朝鮮人,從皇族、官方,到平民如何料理牛肉,以及牛肉被朝鮮傳統醫學認定具有補品功效。這部分我著實沒啥興趣,很快就瀏覽而過。

... 看更多

分享 

你覺得這篇書評有參考價值嗎? [ 2 人中有 0 人(0%) 覺得這篇評論有參考價值 ]

日本的洋食:從洋食解開日本飲食文化之謎

日本的洋食:從洋食解開日本飲食文化之謎

  • 會員評鑑等級
  • 評鑑日期:2021/05/12

What I read:《日本的洋食》
 
一直對日本食物頗有興趣,也習慣稱之為日本料理,就像中餐或法餐一樣簡約概稱。但讀了幾本書之後,才知道在日本文化脈絡之下,日本料理是有其獨特的範疇,而非我們見到日本人所有的烹煮製作都可以冠之料理二字。
 
日本西化之深應該超乎我們的認知,甚至是想像的程度;與其平日依然保留所謂許多的傳統,甚至是唐風的遺俗相比,那麼日本外來化的範疇與深度,同時又融合真是到了令人吃驚的境界。我想在飲食方面外來勢力的介入讓我最為驚嘆,許多我早以為是日本人才吃的東西,原來都是進口轉出口的洋物。

最早看過《明治洋食事始》之後,才知道原來這麼多東西都屬於洋食,之後又讀了《和食古早味》。在日本,洋食與和食看似類似,其實又有所不同,後者甚至還申請了聯合國教科文遺產。這其中有如壽喜燒、咖哩飯、番茄醬、紅豆麵包,甚至是拉麵等等。
 
其中最讓我驚訝的是,番茄醬(ketchup)的來源甚至是中國福建,幾經輾轉到了日本再經蕃茄的引入,改了口味又回到歐美國家,這才有了今天所謂的蕃茄醬!而其中唯獨百分之百源自於中國,甚至名稱一開始還是支那蕎麥麵或南京蕎麥麵的拉麵,是沒有其它國家的元素在內。
 
日本吃小麥麵的歷史不過就兩百年左右,之前都只有蕎麥麵──老實說,去了京都還排一個多小時的隊,為了吃碗日本傳統的蕎麥麵,真是不吃遺憾終生,吃了終生遺憾!這是指麵體本身,湯頭與配料還是很厲害的。
 
因為之前已經讀過兩本類似的書,因此這次腦動大開的感覺已經沒有那麼強烈,才知道我們四處所見的日本食物,原來這麼多都是當年的舶來品!日本固有的料理,應該說除了唐朝的影響還在之外,可能還算純正發展了上千年。
 
這些洋食或和食中,我覺得咖哩飯和拉麵是其中佼佼者。前者我個人並不怎麼欣賞日式咖哩飯的口味,雖然炸豬排這洋食搭配咖哩還是不壞的,但是日式咖哩偏甜(偏難吃)的方式,還真無法習慣!題外話,可樂餅也是洋食──台灣做的可樂餅真的算是難吃占了九成九吧?在京都渡月橋那吃過有名的可樂餅之後,才驚覺原來可樂餅會受日本人歡迎是有原因,是台灣人把它給搞雜了──但這其中青出於藍而勝於藍的是拉麵──當然,日本的 Ramen 與中文脈絡的拉麵是全然兩件事──在明治期間起才引入的小麥麵能在戰後不過百年不到的時間中,全然翻身成另一種境界,甚至是口味上已然見不到當初清湯寡水般的中式湯麵,確實像是真正自成一家之言的口味。這點還是要佩服日本人吸收外來文化,融合再創新的能力,而非純然的「山寨」;我想這就是文化性格差異的使然,明顯區隔出山寨與吸納後再創造的差異。
 
這本書要比前兩者整理得更為精細,對於出處的考證也更費功夫,不過三本書的敘述方向與手法並不相同,對於理解日本和食都是不壞的選擇。

... 看更多

分享 

你覺得這篇書評有參考價值嗎? [ 3 人中有 3 人(100%) 覺得這篇評論有參考價值 ]

奪橋遺恨:市場花園作戰的雄心與悲劇

奪橋遺恨:市場花園作戰的雄心與悲劇

  • 會員評鑑等級
  • 評鑑日期:2021/05/12

What I read: A Bridge too Far《奪橋遺恨》
 
這本書原著翻拍成了同名的經典戰爭片《奪橋遺恨》。記得那時連電影其實都看不太懂的年紀,就被我老爸抓到西門町去看這部電影,電影到底在講啥內容都不記得之外,其實也是因為看不懂,我想家大人其實只是要我看看稀里嘩啦的戰爭場面,才不至於在電影院裏面呼呼大睡才是?小學看過的戰爭片中,唯一勉強能有點印象的只剩下《巴頓將軍 Patton》和《野雁突擊隊 The Wild Geese》了。不過,對於《奪橋遺恨》這片印象極其深刻,是因為家父跟我解釋了這部片名翻譯得相當好的緣故。其實那時候根本一個英文單字也不認識,他解釋了半天簡直就是對牛彈琴,但我卻莫名其妙地記了下來。等到讀大學之後,才在麥田軍事叢書中看到了這本,方能領悟他當年所說的精妙之點。
 
"I think we're gonna have to find another way into Germany."
 
簡言之,這是盟軍所發動的「市場花園作戰」(Operation Market Garden)是這場戰役的代號,其實它是兩場作戰的合稱,市場與花園是指不同的作戰目標。其整體目標是為了盡早結束西線的戰事,從荷蘭越過對地面部隊猶如天塹般的萊茵河,進入德國本土對國防軍給予致命的一擊,迫使希特勒投降。而這本書也就是交代這場戰役的過程。該書是考李留斯雷恩(Cornelius Ryan)二戰三部曲中的第二本,也是其中最厚重的一本,頁數幾乎是第一部曲《最長的一日》的翻倍。喜歡軍事史的讀者應該都不會喜歡這段歷史,但並非是因為盟軍戰敗的緣故,戰爭中總有勝負的雙方,而且就軍迷角度來說,內心世界多多少少都偏袒國防軍(德軍)的。主要原因都是針對這場戰役的發動者與規畫者:蒙哥馬利(Bernard Montgomery)──一個軍迷幾乎都討厭的人物。
 
這是一場史上規模最宏大的空降作戰,投入四萬餘的傘兵部隊,幾乎是盟軍傘兵部隊的家底給梭哈進去,的確具有創意與野心,這點與英國戰略保守的形象大不相同,這點的確是在盟軍內部一致認可的。這種大的作為更與蒙哥馬利的形象更是大相逕庭。
 
這本書對於這場戰役的進行提供了極為詳細的訪談記錄,一如《最長的一日》般,十分詳實與生動,有些描述會讓你讀到時感到憤慨與難以想像。可是,在首部曲中還有些稍微意外的小插曲是帶著讓人歡愉的結果,在這本書中完全失去了光明面,是連續不斷的失望與無助感。看過《諾曼地大空降》的人,對於市場花園作戰中,101空降師在恩荷芬(Eindhoven)所遭遇的困境應該會有些印象,但是與英軍第一空降師的遭遇相比,那就是小巫見大巫了──傷亡人數相近,但英軍受伏人數甚至是傷亡的數倍。此外,影片中還描述是E連協助他們從萊茵河彼岸撤退回來,各個都還人模人樣的,真實場景可不是這麼一回事。
 
我特別喜歡片中當 Winston 與 Nixon 在等待撤退時,見到德軍在砲轟恩荷芬,後者跟前者說了這句話:我想我們得找到別條路進到德國了。對我來說,這句話意味深長,不單單是進入德國得等到隔年──當年冬天還被德軍打了一場讓盟軍擔心得退回到馬士河以西的突出部/阿登之役──若不是市場花園作戰的失敗,讓蘇軍得以提早攻入柏林,戰爭結束應該可以提前,冷戰的格局與面貌勢必大不相同。
 
書中除了描述蒙哥馬利與其參謀的驕傲顢頇之外,對於移除「戰爭之霧」也提供了鮮明的教訓,最基本的通訊問題在戰爭一開始就困擾了前線部隊,但一直未能真正解決這問題,進而叢生諸多的相連問題。還有見到英國人對於友軍(荷蘭反抗軍與流亡政府)的不信任,這點在諾曼地大空降中也有所展現。
 
因為本著原本就無法喜歡蒙哥馬利的因素,導致閱讀這本書的進度一再拖沓。但是當看到書中正文最後一頁,兩個重要人物對於本戰役的評論之後,只有心想,無後之人或許對於把他人之子(英國子弟兵)送去當砲灰,死不撤退,事後依然忝不知恥地死咬著自己的角度,把責任全推給他者的蒙哥馬利,實在除了厚顏無恥之外,想不出還有甚麼話來形容他了?然而對於躲在這場大幕後面的邱吉爾無法割捨大英帝國情懷而重用他,或許也對他燃起一種猶如史達林輕蔑地說出 A single death is a tragedy, a million deaths are a statistic(死一個人是個悲劇,死了一百萬人是個統計數字)那種冷血感。荷蘭女王王夫伯恩哈特親王所言「我國再也無法承受另一次蒙哥馬利式的成功。」可惜,英文中 Pyrrhic victory(慘勝)一詞沒能改成 Montgomeric victory。

「以我明顯有偏狹的觀點來看,如果這次行動從一開始就得到支持,並且擁有所需的飛機、地面部隊與行政資源,那這次行動即使有我的失誤、惡劣天氣,或是有黨衛軍第二裝甲師出現在安恆地區,最後還是會成功的。我至今仍是堅決支持市場花園作戰的支持者。」蒙哥馬利

@海貓亭拉麵「29日肉肉日叉燒免費倍增」海貓拌麵

... 看更多

分享 

你覺得這篇書評有參考價值嗎? [ 6 人中有 6 人(100%) 覺得這篇評論有參考價值 ]

躁動的亡魂:太平天國戰爭的暴力、失序與死亡

躁動的亡魂:太平天國戰爭的暴力、失序與死亡

  • 會員評鑑等級
  • 評鑑日期:2020/10/31

What I read:《躁動的亡魂》

"What remais",翻譯書的中文書名往往跟著編輯的偏好,以及為了行銷與販售的因素,而鮮有與原文書名直譯,或是類似概念的譯名。「所遺為何」是原本書名的直譯,其實若是不看副標,對書名到底所講為何,同樣是如墜五里霧中!往往副標才說明了書中的主軸或內容。

我想「太平天国」這個主題和「東寧王國/鄭成功」在歷史論述中具有類似的地位或兩場,在海峽兩岸的敘述角度或意識形態下,很難有理性、公道、平直的論述,總是帶著某種程度上或多或少的政治、民族情緒在其中。

或許對於太平軍的研究在政治、民族、軍事,乃至於經濟面的研究或討論以及汗牛充棟,抑或也了無新意找不到更具有吸引眼球的切入點。所以這本學術著作的角度就走向了這場中國本土境內最大「內戰」遭到屠戮與破壞最為慘烈的「較」底層的民眾——過去真正的底層人民是不具有歷史書寫的權力不說,更不會是文字承載的主題。相對于縉紳達官的中下層官吏所留下的文字記錄與著作,或是地方保留的文史印記與祠堂碑石,成了研究者重要的史料來源。

誠如原文說明所說,既然對於這場內戰的描述軸線不落在雙方政治、軍事要員上,因此到底對普羅大眾到底遺留下何種深刻的印記就是書中的主要內容。

因此作者必須查找大量的民間資料,相互比對下,就顯得論述不夠緊實與一種清晰的軸線敘述感。繁雜的各式人物對自身,以及當時各種情況衝擊的描述,對於一個半世紀多的讀者而言,稍能設身處地後設想像當時的慘狀與激烈?不過,也同樣造成閱讀的破碎感。(當然,這前提是其對象根本就不是針對對於當時時空背景一無所知的讀者!)

因為研究目標的破碎,跟著蒐集內容也就有種解離感(其實很多冗贅多餘的敘述真的可以割捨,也或許主要是給西方人閱讀,所以過多的基本立場描述?)

作者最成功之處也在於重現當時的下層人民對於巨變在生活、信仰與名教上的衝擊,讓歷史呈現的視角不在局限于上位者與軍國對立的角度,彌補歷史進程中最廣大的受眾所遭忽略的部分。在遭受如此巨大變革之後,到底這些不為後世人知的人們到底留下了什麼?這才是作者用此書名的緣故。

PS
只要稍稍細讀本書,你就會發現其譯者與編輯當初是相當辛苦的,還是相當痛苦?以我自身經歷過痛苦的經驗,知道要把作者引用的真正原文(中文)再翻、找出來,可不是光靠Google就可以輕鬆達成的!將近百頁的註釋要翻譯與處理,那真的是折磨人的工作(這類學術書的註釋處理起來,要翻譯內容更讓人抓狂N倍)。

... 看更多

分享 

你覺得這篇書評有參考價值嗎? [ 7 人中有 7 人(100%) 覺得這篇評論有參考價值 ]

愛恨帝王家:中國古代宮廷女性的愛慾情仇:春秋戰國篇

愛恨帝王家:中國古代宮廷女性的愛慾情仇:春秋戰國篇

  • 會員評鑑等級
  • 評鑑日期:2020/10/16

《愛恨帝王家》春秋戰國篇。既然已有春秋戰國為期,看樣子應該會有之後歷史分期的續集?

無意間聽了「張大春泡新聞」節目介紹這本書,手機上的 Line Point 正好免費購買此書,加上難得是本臺灣出版的歷史書,又不以流行的翻案或具有「特定」命題的方向為文,於是下訂這本歷史科普書來讀讀。

是本不到260頁的薄書,作者的筆法也算輕鬆,讀起來並不費力,畢竟這是本科普導向的書,而非學術走向。故事分成七個,分別不同的主人「婦」出發,除了描述每位主角在歷史演繹中的過程,所造成的結果,同時還做出許多推導與假設。歷史一向有其基本的事實與史料來佐證,當然先秦時期的歷史故事易於流於孤證或軼聞傳說,但影響巨大的人物通常會出現在同時期的書本記錄之中。

很有趣的是作者以女性來切入一些歷史重要事件(通常橫亙數十年間,而非發生在短期內的單一事件),可以見到原本已知的歷史歷程原來背後有這樣的人物為經緯,造成千絲萬縷的橫軸聯繫與影響,甚至猶如蝴蝶效應般對東周時期產生影響。而過去在讀這些故事時,這些女性幾乎都不是敘述的主軸,更難以從此見到應運而生的交互作用。切入點的不同帶來了截然不同的閱讀或理解視角。能透過以女性為軸,不單是看到其中的愛恨情仇(其實也未如書名或章名那般多的情愛糾葛),更是見到不一樣的春秋戰國間不單單是你殺我伐、縱橫捭闔的一面,多了由人所構成歷史中較為奇妙的一面。同時每篇還是附上參照的原典節錄,算是以昭公信吧?同時也能讓讀者欣賞以下古人的洗練和優美。收穫遠比我所期待得更多!

有興趣者,可以負擔郵資(轉帳運費至慈善單位即可)索取此書,我再寄送過去。

此外,也可以看到作者在解釋時空背景下的文化、生活的狀況,而非以現如今的想當然爾地對古人作出後設的猜解與想像。

... 看更多

分享 

你覺得這篇書評有參考價值嗎? [ 2 人中有 2 人(100%) 覺得這篇評論有參考價值 ]

野球場就是戰場!:美國陰影下的日本職棒發展 1934-1949

野球場就是戰場!:美國陰影下的日本職棒發展 1934-1949

  • 會員評鑑等級
  • 評鑑日期:2020/10/16

「美國陰影下的日本職棒發展」是這本書的副標,很清楚定義了這本書實質內容主軸,跟副標相比,書名反而離真正的內容更有段距離。

書中主要介紹的是日本的棒球如何從 Baseball 的片假名發音轉變成今日和製漢字的「野球」的過程——臺灣老一輩口中的棒球就是這個漢字的閩南語,而非把中文棒球二字轉化成閩南語!

棒球「可能」是源自於英帝國時期流行的板球?而到了美洲大陸上後逐漸轉變成了棒球。運動一直是殖民帝國武力侵略、經濟掠奪、文化輸入等等綜合下包裝精美又具有現代性意識形態下的最佳產物。美國作為新興的殖民國家,其發展的項目自然要與其宗主國有所區隔,板球的命運和棒球的發展就是某種「自然」結果成了棒球。這也是所有新舊殖民帝國的共同施作,英國拓殖美國,美國殖民日本,而日本再轉殖朝鮮與臺灣,都是相同的概念與脈絡。

書中很清楚地介紹日本如何接受棒球:美國帝國主義文化侵略的象徵之一,但起初日本並不認為這是種文化拓殖,從大化革新以來的日本人更能接受新穎、優越的外來事物。

隨著日美雙方為了地緣政治與帝國擴張下必然的衝突,日本的棒球也就變成了野球。也隨著文化的差異和太平洋戰爭的影響,野球與戰爭有著無法分割的關係,進而把球隊帶往軍事內涵的方向。這種氣氛其實一直延續到今天的球團,例如日本最有人氣的讀賣巨人「軍」!你在美國大聯盟絕對不會見到任何球團的名稱直接與army(軍團)、corp(軍)或division(師)這樣的字眼做連結。

日本對於棒球在文化意識上受(美國)殖民與轉殖民(臺灣與朝鮮),以及受(美國)教與超越(美國)這種民族主義的過程,其實也反映在臺灣與南韓的棒球態度之上。東亞的棒球迄今都具有濃厚的民族主義(自卑與試圖自大)的色彩。從日本職棒選手從野茂英雄搦戰大聯盟帶領新一波風潮起,再到世界棒球經典賽,再再都可以從日韓臺的球隊到群眾間見到那種民族主義亡靈的情懷——當然作者並未用到如此深刻的字眼,在結論中也未對此多加衍伸。

本書的命題是很有趣的方向,甚至可作為博論的規格。書中的缺陷也是十分明顯的,欠缺一種既定與明確的內容框架,或是說書寫的範疇顯得鬆散與不夠緊實。該簡述的部分不能割捨,對於不必要的背景交代鋪陳又成了冗餘的內容。此外,許多格式與寫作技巧真的需要改善(老實說,口委怎麼能忍受這麼多廢話和標點符號與體例的問題?哈哈哈。)

但就試圖了解日本「野球」發展與沿革,還有其初期是如何受到美國影響的人來說,不失為很不錯的入門書(忽略那些看不順眼的地方的話)。

... 看更多

分享 

你覺得這篇書評有參考價值嗎?

繪葉書中的大日本帝國:從390張珍藏明信片解碼島國的崛起與瓦解,窺探日本近代外交、文化、戰爭與殖民真相

繪葉書中的大日本帝國:從390張珍藏明信片解碼島國的崛起與瓦解,窺探日本近代外交、文化、戰爭與殖民真相

  • 會員評鑑等級
  • 評鑑日期:2020/10/16

What I read:《繪葉書中的大日本帝國》

我是個明信片愛好者,但還不到迷的程度,頂多就是自己出門旅遊時愛寄明信片給朋友和自己,同時也拜託出門玩的朋友任意寄張有當地郵戳與郵票的給我即可。所以年初當發現這本書上市時,馬上就被吸引住了。但是看到售價後,就望之卻步。主要擔心是本只有圖片,卻缺乏真正內容與深度的圖冊。如此一來,根本就沒有買來閱讀的必要!没承想朋友買了這本,卻發覺不合他的忒別需求,也就送給我了。

繪葉書是日文漢字,意思是風景明信片,其實是還蠻生動的用法。

這書的內容頗具特色,以390張昔日的明信片,皆是出自「大日本帝國」時期,各式主題都有,貫穿了從帝國建立起的日清甲午戰爭,一直到衰亡的太平洋戰爭約莫一甲子的時光為止。

是以時間先後串連為經,各種與當時重大事件為題材的明信片為緯,從明信片所欲表達的背景或內涵,對那段時期的日本與它國之間的互動,或是當時生活的更迭與進化加以描述。因此並不像是一般歷史故事書那樣有明確的時間與敘述順序主軸,往往朝著橫向發展的部分有所著墨。

如果對於大日本帝國的時空背景有著基本認知,那麼讀這本書時,會感到發現許多過去所不知的故事,乃至於一般書上並不會提及的趣事。相反地,如果對於那段从明治後期,再到大正與昭和的認知較為淺薄者,那麼對於過多橫向的梳理,就顯得雜亂與缺乏體系性之感,會變得難以抓到每篇的主軸(其實每篇也並非有真正的主軸!)

雖說如此,這本書作者畢竟是日本人(老實說,比起許多日本寫作者而言,他已經算是會說故事的人,能掌握說故事的份量與重點)因此明信片的挑選就有很不同的視角,帶出許多其它國家人介紹日本時所欠缺的觀察,尤其是他對於近代日本人生活上的轉變部分,帝國時期現代化的過程徹底地改變了日本人的一切,是由內到外的所有層面。

此外,因為臺灣是日本帝國的第一個「殖民地」,因此有不少內容與臺灣有關,這才發現書中所提的部分內容之前完全不知。

比方,1920年日本才第一次進行人口普查。臺灣當時有365萬餘;日本本土是近乎5600萬,其中東京「府」,當時還不是東京都!的人口比整個臺灣還多個4萬;朝鮮有1700餘萬(過了一個世紀之後,臺灣成長了5倍多,日本只有2倍強,朝鮮半島也有3倍餘)。

還有作者也會留心細節的部分,例如,在合併「大韓帝國」之後,把原先的統監府改為和臺灣一樣的總督府,漢城則換為京城。(漢城是朝鮮太祖李成桂自己像朱元璋提的漢字名稱,不過韓語一直都是Seoul,意思是首邑。)作者都留心到這類細微的更動。

... 看更多

分享 

你覺得這篇書評有參考價值嗎?

狙殺太陽旗:美國如何擊潰大日本帝國

狙殺太陽旗:美國如何擊潰大日本帝國

  • 會員評鑑等級
  • 評鑑日期:2020/10/16

因為翻譯《帝國落日》一書,算是對於太平洋戰爭的遠因、爆發、過程和收尾有著比較完整的認識。

這場大戰與歐陸之戰有著截然不同的面貌,本著文化、政治與民族因素,美國對於歐陸戰場的投入遠遠大於其西岸幾千英里外極其廣垠無涯的海戰。然而真正奠定美國世界霸主角色的戰爭其實並非在那片「旧大陸」之上,反而是這片猶如19世紀下半葉對西部拓殖延伸的太平洋之上。不斷對密西西比河以西的開拓,這才是奠定今日美國霸權真正的碁石。

這本書的內容就是針對這樣延伸最終造成的血腥衝突的下半段做了「美國人」視角的陳述。雖然與前書的作者都是美國人,但是切入的觀點和著重的主題可說是截然不同的。這個特性讓我覺得非常有意思!兩者出版時間差距超過40年,跨了不只是幾個世代的價值觀與反省之外,更是對於美國地緣政治影響力的範圍做出新的隱喻?

這書一開篇就直接來到了1944年9月,對於之前幾場重大又精采的海戰,甚至是戰爭爆發的原因,全部付之闕如,而是進入山姆大叔率領著GI們反攻的視角。四年中許多重要的轉折戰役,或是可成為教戰準則的戰役,也略過許多。有些可以大書特書的美軍事跡,作者根本提都不提。珍珠港、瓜達卡納爾、珊瑚海、中途島、雷伊泰灣,乃至於狙殺山本五十六,可以說是毫無著墨之處。反而是以一種針對「原子彈」這條軸線為主題來切入,為了要B-29超級空中堡壘轟炸機在廣島與長崎——初期目標刻意排除東京在外,但最後的選項還是列入其中的——投下「小男孩」與「胖子」,因此這本書的軸線就以拿下可以起降重型轟炸機的島嶼機場為重點了。

此外,另個極其有趣的軸線就是與之相對的人物:麥克阿瑟!對於這個曾經神化般的人物,作者提出很不一樣的說法,起碼是與台灣主流認知歧異頗大的說法。當然,對於他那自命猶如「帝王」般風範與作為,都是有所本的內容。而對於麥帥的為人這一點,在《帝國落日》中,也多多少少都有所公允的批評。

這點讓我覺得美國人其實對於二戰(太平洋戰場)自身的角色與反省能力真的遠遠超越同時期的所有參與者:日本、兩岸的中國、南北韓與前蘇聯;特別是前三者,戰爭結束了75年餘,依然無法持平、詳實、理性地去看待這場死了幾千萬人的浩劫。

正因原子彈恐怖與詭譎的特性,作者邀請四位前總統針對杜魯門做出的決定給予看法時,共和黨的布希父子與民主黨的克林頓和歐巴馬做出相反的回應:前者給予正面肯定,並表示亦若是也;而另外兩人則以不予回應做了回應(小人之心揣度這兩人,其實還是會按下那顆按鈕的!)

這書雖然很美國觀點,但對於事件本身還是具有反省與批判能力:對於原宥731部隊的惡行劣跡,也直指麥克阿瑟與美國政府。同時,對於日本諸多暴行也多有揭露。這兩點就與偏日本觀點的《帝國落日》有所區隔。

... 看更多

分享 

你覺得這篇書評有參考價值嗎? [ 5 人中有 5 人(100%) 覺得這篇評論有參考價值 ]

41234下一頁 跳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