魚骨頭的所有評鑑

精準提問的力量:問對問題,就解決一半的問題!風靡美國政商學界的11種深度提問思考,教你挖掘真相,扭轉逆勢,創造全新格局

精準提問的力量:問對問題,就解決一半的問題!風靡美國政商學界的11種深度提問思考,教你挖掘真相,扭轉逆勢,創造全新格局

  • 會員評鑑等級
  • 評鑑日期:2019/10/15

「問問題」這項行為在多數人眼裡大概只是一個得到解答的工具:對於某件事情不清楚/不了解,於是題問,於是解答,於是結束;由問號起頭,以句號結尾的對話,短則兩句,長則數十句,僅此而已。而事實上,提問情境千百種,有時是溫馨關懷,有時是劍拔弩張;是會議室裡嚴肅的發問,也或許是聚會時一句無俚頭的問題。

記者出身的Frank Sesno對「提問」這門學問深有感觸。在數千次的訪談中,他發現「提問」的功能遠多於僅僅得到一個解答;提問可以開啟對話、催化行動、凝聚團隊、改變想法。提問不只是文字的排列組合,語調、動作、表情、停頓,都可能藏有關鍵信息,透露出弦外之音。作者根據不同的場合與目的,把提問拆解成11種類型,不同的提問方式與姿勢,開啟不同的對話、思考與行動。

從本書的敘事結構不難看出作者的背景,範例中詳述了各個發問高手的背景、個人特質與提問情境。然而比較可惜的是,或許是囿於篇幅限制,作者的論述重點強調在「提問」引導的行動方向。在提問過後,卻沒有著墨於關鍵問題是如何對行動細節產生重大影響,只簡單歸納了提問在事件成功的重要性,有時難以讓讀者感受到這些問題究竟是如何影響行為的成功,便難以說服觀眾提問在事件中的關鍵意義。儘管如此,書中關於各種提問的技巧、方向與對答要領,仍是蠻值得細細品味一番。

... 看更多

分享 

你覺得這篇書評有參考價值嗎? [ 7 人中有 7 人(100%) 覺得這篇評論有參考價值 ]

海洋的極端生物

海洋的極端生物

  • 會員評鑑等級
  • 評鑑日期:2019/08/26

海,是另一個的深邃宇宙;
即使人類征服太陽系,卻仍解不開大海深處的謎。

地球表面,70%是由海洋組成。
從熱帶到極圈、從沿岸到遠洋、從近礁到海溝、從河口到沙灘。
溫度、鹽度、壓力、光度、海流、含氧量。
同一片海洋下,千萬種樣貌。
有人的地方,就會有江湖;
有海的地方,就會有生物。
不管是多麼極端的環境,生命總會找到方法克服。

對於海洋之美,已經有太多禮讚。
無數文人與學者用驚嘆與感動譜下對她的愛戀,一本又一本關於海洋的詩書,吳不在感嘆海洋的廣闊無邊。
身為一名生物愛好者,大海之母孕育出的生命自然是最讓我著迷的篇章。
今天介紹的這本【海洋的極端生物】,要帶領大家一同遨遊海洋,探索大海中最不為人知的神祕角落。

由海洋生物學者老爸與小說家兒子聯手著作,共同撰寫的這本科普書,確實有那麼點特色。在深厚精實的生物學基礎之下,以生動靈活的故事手法,將海洋中一個個有趣玄妙的生物與其獨特的生存策略帶到觀眾眼前。上至引人注目的大型鯨類,下有具體而微的微生物群,把海洋裡最極端的生命形式一攬於書。除了簡單介紹生物外,巧妙地帶入一點點生態學、一點點演化學、一點點生理學,閱讀輕鬆卻又不失知識含金量,讓讀者更能進一步理解奧妙生命的運作模式。

本書的目標觀眾群為一般讀者,且涵蓋主題廣闊,對大部分生物的介紹只能點到為止,對個別主題有興趣的讀者就會有種隔靴搔癢之感,難以深入發揮。除此之外,這本書最大的一個遺憾就是附圖真的太少了,有時再生動地文字描繪都比不上一張圖片帶來的震撼(個人猜測大概是版權花費的問題)。因此建議對本書有興趣的朋友在閱讀時務必把手機或電腦揣在身旁,隨時查閱讀到的篇章生物,讓你更沉浸在書中的情節,驚豔於生命的彈性與毅力。

這本書就像一艘潛艇上的窗,帶著你潛入海面、一窺海底萬物的希奇古怪。無論是喜歡生物或是嚮往海洋的朋友,都將滿足於書頁裡繽紛燦爛的海洋世界,並再度愛上海洋之母孕育的奇蹟與美麗。

推薦給予我一樣,迷戀著海洋的朋友。

... 看更多

分享 

你覺得這篇書評有參考價值嗎? [ 2 人中有 2 人(100%) 覺得這篇評論有參考價值 ]

親愛的臥底經濟學家 (2016全新封面版)

親愛的臥底經濟學家 (2016全新封面版)

  • 會員評鑑等級
  • 評鑑日期:2019/08/04

此書評可能透漏關鍵情節

跟女友吃飯該AA嗎?
現在該不該跳槽?
爺爺奶奶老是愛亂餵小孩怎麼辦?
辦一張健身會員值得嗎?
把手錶撥快10分鐘會比較準時嗎?
當遇到生活裡食衣住行、人情交際的棘手問題,求助無門時,
不妨請教一下經濟學家吧﹗

當第一個原始人拿著手上的生肉交換了鄰居家的水果的那個瞬間,人類社會的生活便注定與經濟學密不可分。大至國家政策走向(發大財的啦),小至路邊攤的營業時間;從熱門高科技產品,到柴米油鹽醬醋茶。任何涉及人類行為的活動,經濟學總能為其理出一套規則,分析出個利害關係。作者Tim Harford 這次化身為「庶民經濟學家」(最近庶民身分好像很政治正確?),以經濟學的角度與見解來分析,用理性線索與科學統計拆解生活麻煩,給予一針見血的建議。經濟學不再是只能與GDP、通貨膨脹、升降息、殖利率等字彙掛勾的冷僻學問,而是能處理大小疑難雜症的人生解方!

本書為金融時報的讀者投書專欄的合輯,依據問題類型共分為愛情經濟學、工作經濟學、家庭經濟學、娛樂經濟學與生活經濟學五個章節,囊括了來自讀者五花八門、甚至天馬行空的疑問來考教身為經濟學家的作者。不只是異想天開的問題令人莞爾(看到有個媽媽問她女兒揍弟弟該如何解決時我真的快笑死),當你發現真的有經濟學家認真地對這些稀奇古怪的問題進行研究分析,還一本正經的發表時,除了敬佩這些學者的求真精神,也不免讓人啼笑皆非。
而本書最大的亮點莫過於看Tim Harford 以從他的「經濟學百寶箱」中,用調查、實驗、研究、理論、模型等工具,將難題一一拆解分析,為這些看似無解的困難找到一個「最合乎經濟效益的答案」。論述扎實,邏輯嚴謹,再加上Tim Harford
一貫帶有英式幽默的筆調,讓讀者邊讀邊笑,直翻到最後一頁仍意猶未盡。

綜觀全書,「誘因」二字大概是出現頻率第三高的詞彙(前兩名是「經濟學」和「怎麼辦」)。誘因,或名動機,是一切理性行為的基本前提。每當面臨抉擇之際,行為結果必然指向各方權衡後,誘因最強的選擇。因此,不管是認真學習還是瘋狂偷懶,無論是堅持控制飲食還是盡情胡吃海喝,任何行為都是當事人的「理性選擇」:期待行為後的效益將大於痛苦。即使是外人難以理解的上癮行為,事實上也是在理性的誘因權衡下的結果。而賽局理論、傳訊賽局、篩選理論、市場透明性、機會成本等諸多經濟理論,也多是基於誘因原則對雙方互動進行的行為預判。
不誇張地說,發現誘因,問題就解決了一半。
回到人際關係,無論是職場衝突、家庭關係、兩性矛盾、生活困境,在任何面向產生難以化解的糾紛時,往往都是因為彼此沒有理解對方行為的真實誘因,試圖以自我認為「預想誘因」的「最佳方法」來滿足對方;在這樣的心理認知下,溝通宛如平行時空的對話,無法達成共識。唯有正確理解行為動機並對症下藥進行溝通,才能有效和平的化解爭執。
洞悉誘因,是解決問題的關鍵;而雙方誘因衝突的妥協,則是人際的藝術了。

儘管經濟學這種以「效益」為準則的思維模式確實直白而俐落,然而所有問題都強於只用經濟學的單一觀點來解釋時,就不免顯得牽強。一如在「網路交友須知」章節中,以競爭的角度來維持伴侶投入感情的付出,解法竟是找一個長期情婦……儘管知道這是作者的玩笑話,但也從中理解除了經濟角度外,有時也應將社會風俗與價值觀等其他相關因素納入考量之中。經濟學提供的是一種檢視彼此利害關係的思考方法,而非解決一切的萬靈丹。

雖然專欄格式限制了幅度與廣度,[臥底的經濟學家]仍是一本優質輕鬆的睡前讀物(兩面就一個單元,真的超短)。只要你對經濟學略懂略懂,那這本富饒趣味而不失學問的專欄合輯一定不會讓你失望。看看Tim Harford 如何用簡短卻又字字機鋒的犀利回應,將詰屈聱牙的經濟理論變成俯拾即是的生活妙方吧!

... 看更多

分享 

你覺得這篇書評有參考價值嗎? [ 6 人中有 6 人(100%) 覺得這篇評論有參考價值 ]

TED人氣講者這樣做搶戲投影片

TED人氣講者這樣做搶戲投影片

  • 會員評鑑等級
  • 評鑑日期:2019/07/26

此書評可能透漏關鍵情節

承認吧。
講到投影片,在座的各位,
都是垃圾。

在本篇的開頭,作者Akash Karia 開宗明義就表示了他撰寫本書的動機--看不下去。身為知名的演說家及企業講師,他難以理解為何優秀企業在設計、宣傳如此獨樹一格、新潮亮眼,然而談到簡報企劃,「慘不忍睹、內容無趣、枯澀乏味」「90% 的投影片都讓人受不了」。為了協助大家別再把簡報做的亂七八糟,Akash以Ted幾位講者的人氣簡報為例,扼要而不失精髓的道盡做出吸睛簡報的「關鍵要點」!

一看到PPT,相信很多人就開始豆頁痛;它絕對是是每個大學生、研究生的惡夢。不知有多少個報告前的前夕,從空白的PTT到完整的報告,從凌晨鏖戰到日出。儘管我相信大家都跟它打過不少次交道,但我想多數人的製作投影片程度仍停留在「投影幕上的大講稿」,包括我自己也不例外。這或許也與我們的教育歷程中仍著重背誦、計算能力的培養,鮮少有對於表達技巧的訓練。即使如此,我仍認為簡報表達技巧是現今社會的基礎能力,無論是求學或職場,學習正確的簡報表達技巧仍是非常重要;無論有沒有使用投影片,其背後思緒組織的技巧仍有助於日後表達邏輯、能力的建立。

如今坊間不乏課程、書籍都旨在加強投影片製作的技巧與藝術,而簡報軟體也不再局限於PPT(我以前就學過一個名為Prezi的簡報軟體,表達更為動態但比較難上手)。在如此五花八門的門派與工具下,最重要的還是要先理解表達的基礎精神與骨架重點;在學會言簡意賅的投影片的製作後,再輔以豐富的風格設計,才能夠達到錦上添花的效果,避免顧此失彼。

本書扼要而精準的點出製作投影片的關鍵與常見錯誤的盲點,再以知名Ted演講的投影片作範例,進一步強化讀者的觀念。給苦於想精進投影片技巧的朋友,這本書將會是大有幫助的入門書籍(小小薄薄的一本,才133頁多,還一堆圖)。

從今以後,打開PPT,不再慘兮兮。(我想頭痛還是難免啦)

註 :
本書所提供的建議較適用於演講場合的投影片製作,注重概念的扼要傳達。個人人為較難套用於較龐雜、細節性的訊息傳遞,比如學術性發表。

... 看更多

分享 

你覺得這篇書評有參考價值嗎? [ 2 人中有 2 人(100%) 覺得這篇評論有參考價值 ]

圖解時間簡史

圖解時間簡史

  • 會員評鑑等級
  • 評鑑日期:2019/07/18

此書評可能透漏關鍵情節

從龜塔宇宙、地平論、地心說、日心說、到銀河宇宙;
從水火土氣、五行論、原子、電子、質子中子、到六味三色的正反夸克。
千年的探索,只為了知曉萬物的終極。

20世紀是物理界奔騰綻放的時代,在愛因斯坦、海森堡、包力、費曼、普朗克、德布羅意、玻恩、薛丁格等物理大師的研究下,物理世界迎來一次光速般的躍進。描述巨觀宇宙現象的「相對論」,與探討微觀物理本質的「量子力學」,隨人類對於世界的了解更加詳細與深刻,而更玄奧的問題也隨之而來。史蒂芬.霍金(Stephen Hawking) 作為近代物理最偉大的學者之一,毅然挑戰天文學中最神秘難解的現象—黑洞(black hole)。

巨大恆星燃燒殆盡後,巨大的質量產生的重力場導致星體塌縮、形成黑洞,中心則是體積無限小、密度無限大的「奇異點」--在這裡,所有已知的一切將不復存在,包括物理法則。霍金以他超常的直覺與堅實的物理能力,結合了廣義相對論與量子力學,試圖一窺黑洞內「黑漆漆」的本質;並進一步以黑洞假說為基礎,探究宇宙的起點、時空之始源—大霹靂。

始於渾沌無窮之奇異點的宇宙(大霹靂,Big bang),是否將終結於原點(大崩塌,Big crunch)?
霹靂瞬間的爆脹式宇宙能突破引力限制而持續擴張成近乎均質的時空,是物理法則的必然結果,還是機率下的奇蹟?(原生黑洞與背景輻射)
觀測者的行為,是宇宙法則容許生命存在的消極證明,還是物理參數在複數個存在宇宙中試錯而成的倖存結果?(弱人擇原理與強人擇原理)
一旦掌握了大統一理論(GUT)、知曉一切支配萬物的法則,人類是否能達到全知境界,鑑知過往、通曉未來?

霍金將計算紙上複雜枯燥的物理參數與數學公式,以平易近人的筆法深入淺出地描寫並將之形象化、概念化,恢弘無邊的浩瀚宇宙躍然於眼前。除了他本身專攻的天文宇宙領域,霍金也一併探討了相關學說發展與熱門科幻議題,如量子力學、正反物質、時空次元、蟲洞與時間旅行等,讓沒有相關背景的讀者也能一窺科學真理的殿堂。

然而,相較於古典物理,近代物理在許多概念上顯得較為「不直觀」,在本書部分比較複雜的理論概念缺乏公式論述的情況下就會顯得跳躍,需反覆咀嚼文章才能稍微有一個模糊的印象。此外,許多知識理解都仍構建於「公式解方」之上--即以物理法則公式求出的解對未知事實進行的推測,目前仍缺乏有力的觀測證據加以實證。更有許多「基於假說之上的假說」,與其說是物理理論,哲學意涵更加濃厚(如弱人擇原理與強人擇原理)。

霍金一生致力於黑洞理論的發展,罕疾折磨的痛苦並未限制他前衛大膽的思考,為天文物理寫下了一頁璀璨。然而測量科技的進步難以企及理論建立的速度,目前霍金的理論成就仍無法被科學證實,這也是他注定與諾貝爾獎擦肩的命運。即使如此,他在科學史上的貢獻依舊輝煌,無須任何獎項的證明,霍金傳奇的一生,將永遠銘刻史冊,為後世景仰。

今夜,讓我深陷黑洞,撕裂時空,脫離形質;須臾之間,即是永恆。

(註 : 本書對無物理背景知識的讀者可能會較吃力,我本身是三類組出身就已經覺得在某些章節在閱讀上相當吃力,而對於一類背景的讀者可能更加不友善,只推薦給對天文物理最新理論有強烈興趣的朋友。)

... 看更多

分享 

你覺得這篇書評有參考價值嗎? [ 9 人中有 9 人(100%) 覺得這篇評論有參考價值 ]

轉角遇見經濟學:改變現代生活的50種關鍵力量

轉角遇見經濟學:改變現代生活的50種關鍵力量

  • 會員評鑑等級
  • 評鑑日期:2019/06/30

此書評可能透漏關鍵情節

一起床,睜開眼,看到的第一樣東西會是什麼?
或許是那煩人的鬧鐘、或是床頭組合式的書櫃。起床,看了一下時鐘。手機上的跳出的備忘錄提醒你去換客廳的燈泡,還有一封來自銀行的繳費簡訊。走入浴室,拿起刮鬍刀,才發現採買清單又漏了一項--補充式刮鬍刀片。上完廁所,習慣性的將手往後去拿......沒了,是誰用完又沒放新的一包衛生紙回去啊?嘆了一聲,沖下馬桶,卻沒有聽到熟悉的清爽水聲,這簡直是挑戰你理智的界線。真是煩躁的一個早晨。

日常的生活細節中,留有太多我們習以為常的不可思議。各式各樣的發明服務現代生活的每一個角落,或顯眼或低調、或重大或點綴,點點滴滴地形塑與改變我們的生活型態與市場機制。作者Tim Harford 信手拈來地列舉了50項發明,深入簡出的記錄了這些產品的背景由來、發明的出現對市場的衝擊效應、以及這些發明如何塑造我們熟悉的生活型態。偉大的發明可以颳起翻天覆地的風暴,也有可能不受時人見待而被打入冷宮、直到後人發現其價值而再次將之發揚。發明改變經濟的樣貌,而經濟亦會回過頭來,影響發明的誕生。

本書除了平易近人的經濟學知識外,作者詼諧有趣的寫作風格也大大的增加了閱讀性。50個發明故事的篇章裡,少有那種窠臼的「時代背景--發明過程--產品影響」的文章框架,減少因架構單調而導致的閱讀疲乏。尤其在每篇章節的開場白,作者總能用意想不到故事或角度切入主題,引發讀者的興趣與閱讀慾望,探究開場故事到底與章節標題到底有什麼關聯性,而這也是我最喜愛本書的理由之一。除此之外,每篇的篇幅也不長,輕鬆無負擔,適合作為睡前閱讀的優質小品。

... 看更多

分享 

你覺得這篇書評有參考價值嗎? [ 1 人中有 1 人(100%) 覺得這篇評論有參考價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