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帕君的所有評鑑

萬物的價值:經濟體系的革命時代,重新定義市場、價值、生產者與獲利者 (電子書)

萬物的價值:經濟體系的革命時代,重新定義市場、價值、生產者與獲利者 (電子書)

  • 會員評鑑等級 類型:電子書
  • 評鑑日期:2022/07/25

沒想到當年給的負評這麼多人回覆,那肯定要來交流學習一下。

首先,當年提的翻譯問題確實是草率了,但退一步來說,我依然不覺得譯文需要強行在地化,這是一本經濟學專書,掉幾個成語書袋看起來也許挺有學問,那改天翻譯個外文小說,裡面也給你擺幾個成語,各位難道受得了嗎?譯者、出版社有他們的考量,這我無從得知,但就讀者的角度來看,我認為大可不必。

翻譯書有翻譯腔,也不會因為擺幾個成語就更本土,如同我之前所提,成語都有其形成的脈絡,我也不是原文主義者,但看到滿滿的成語,實在覺得時空混亂,各位看了不以為忤,那當然很好,但我也就是誠實的表達(雖然用語有點激烈),這樣的翻譯讓我頭痛。

再來,我今天難道得是個博士,才能寫書評了?來找書看自然是要學習的,要論才智我當然差的遠,當年批評是過度草率,但酸人才智不如,這下可好,看個書也需要才智賽跑了是吧。

其他書評有提到書的內容,也有對原文的考察,都是很好的參考,這也是當年顧著罵而沒有做的,真的是學到了,要看原文自然看得起,只是程度不夠,看不快也看不太通,看翻譯就圖方便跟對照學習,翻譯的辛苦,的確是不該如此草率的評論的,當年的評論就留給各位讀者公評,也表負責。

... 看更多

分享 

你覺得這篇書評有參考價值嗎? [ 1 人中有 0 人(0%) 覺得這篇評論有參考價值 ]

菜市場政治學: 選舉專號 (電子書)

菜市場政治學: 選舉專號 (電子書)

  • 會員評鑑等級 類型:電子書
  • 評鑑日期:2022/07/25

之前認為,這是一本不太「普及」的科普書,多年之後重讀,覺得當初的評論未免太過嚴苛,但博客來沒辦法編輯書評,手又一滑沒有保留之前的內容,只好重寫以示負責。

它的確是一本不太普及的科普書,要理解書中的概念需要相關的背景知識,依舊不推薦把本書當作入門書來看。本書立基於台灣,在介紹較「新」的政治理論上有很多可以參考,對需要增補相關領域知識,又有背景知識的讀者,我認為很有參考價值。

書名顯示的是一個困境,要菜市場的民眾來讀本書,恐怕還挺困難,有能力閱讀本書的,有些章節又稍嫌簡略(書中有幾篇是演講或是書介,本來就不會比專書或論文嚴謹)無論如何,作者群的努力都值得鼓勵,也希望系列的新作能帶來更多啟發。

... 看更多

分享 

你覺得這篇書評有參考價值嗎?

萬物的價值:經濟體系的革命時代,重新定義市場、價值、生產者與獲利者

萬物的價值:經濟體系的革命時代,重新定義市場、價值、生產者與獲利者

  • 會員評鑑等級
  • 評鑑日期:2021/01/20

如果在意譯文強行在地化的問題,建議多翻閱之後再入手,光是前兩章,就出現不少成語,以下只列幾個:

P65 如火如荼
P84 急流勇退、五雷轟頂
P91 紙上談兵
P93 汗牛充棟
P114 改朝換代
P116 擦脂抹粉

再次提醒,本書用了更多成語,作者是外語人士,不太可能用成語寫作,這樣的譯文只能理解成是強行在地化的結果。

同樣是P116,有一段譯文是這樣的:

自然科學的發展,鼓勵大眾把經濟學也同樣置於「科學」基礎上,而不是早年政治經濟學者所展現的「文組」感。(引號為原書所加)

文組感是什麼意思?

按照書中脈絡,如果早年的政治經濟學者指的是馬克思,那文組感的意思可能是「有想法但不見得經得起現實檢驗」;如果是李嘉圖,指的可能是「跑去跟風向作對結果賺了一百萬英鎊」;如果是亞當,指的可能是「他有說過要擔心資本家愚弄市場」,這樣的翻譯不能精確的指涉所指,明顯是強行在地化加上超譯的結果。

這樣翻譯至少造成幾個問題,首先是,成語與自身字面意思/時空背景的脫離,成語之所以為成語,是在特定時空下形成的固定詞語,如果抽離了原本的脈絡,則只剩引申的用法,既然是引申用法,則無法單從字面的意思去理解,在本書中使用成語時皆為引申義而非字面義,因此造成疏離。

再來是與作者原文的距離,作者為外語人士,經過翻譯之後,由於語言差異,必定會造成意思轉譯的落差,如果翻譯用詞不精確,無疑會擴大讀者與原書的距離。譯文使用成語也造成譯文時空的跳躍,大多數的譯文的是現在式,但時不時出現的成語強行將讀者拉出譯文的脈絡,置入該成語的脈絡之中,形成一種荒謬的跳躍感。

最後是與目標客群用語的不一致,除了成語之外,譯文還大量使用「之」、「其」、「不然」、「謂」等用語,絕非一般日常生活會使用的詞語,如果這本書這樣翻譯,是想給這樣說寫的人的話,顯然找錯人了。

... 看更多

分享 

你覺得這篇書評有參考價值嗎? [ 21 人中有 4 人(19.05%) 覺得這篇評論有參考價值 ]

極端政治的誕生:政客如何透過選舉操縱左右派世界觀的嚴重對立

極端政治的誕生:政客如何透過選舉操縱左右派世界觀的嚴重對立

  • 會員評鑑等級
  • 評鑑日期:2019/11/22

這本書非常有意思,世界觀反映了我們如何看待這個世界,小至決定一餐要吃什麼,要開什麼車;大到我們「認為」這個世界是安全還是危險,表面上看起來都只是個人選擇或意識形態,但作者透過研究指出,不同世界觀的人在政治傾向上,的確有極大差異,而日常生活偏好的不同也讓世界觀不同的人更難彼此交流,甚至彼此仇視。

書中把世界觀分成從固定到流動的連續光譜,越偏固定的一端,思想越保守,反之則越流動,透過生物政治學的研究,作者發現除了社會文化的後天影響之外,對外在刺激越敏感的人,越可能認為世界是危險的,意識形態也越保守,雖然樣本數不夠,但作者認為,這樣的發現足以做出一個推論:跟我們想的不一樣的人,他們眼中的世界,真的不一樣。

除此之外,固定派喜歡開耗油肌肉車,流動派喜歡省油小車;固定派更常去教堂,流動派不太去教堂;固定派跟流動派喜歡的咖啡店也不一樣,固定派喜歡去沃爾瑪,流動派喜歡全食商店,連對小孩的期望也很不同,從統計上來看,幾乎可以從個人的日常選擇,推測出他的政治傾向。

同時,美國兩大黨的政治人物,準確的抓住了不同政治傾向的群眾,使得世界觀不同的民眾跟加分裂,2016年當選的川普,靠著他營造出的可靠形象,成功地吸引了缺乏安全感的固定派民眾,而民意的支持讓川普的脫節行為也多少被容忍,讓他一步步挑戰美國民主的底線。

雖然書中描述的都是美國的情況,仍然值得一讀,台灣也是高度泛政治化的國家,當你驚訝於為什麼某些人會這麼不一樣的時候,請記得,他們真的不一樣,在知道他們真的不一樣的前提下,也許雙方都能有更有效的溝通,或至少可以直接放棄,省點力氣。

... 看更多

分享 

你覺得這篇書評有參考價值嗎? [ 8 人中有 5 人(62.5%) 覺得這篇評論有參考價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