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wer8888的所有評鑑

為何我們總是選錯人?人類政治行為的迷思

為何我們總是選錯人?人類政治行為的迷思

  • 會員評鑑等級
  • 評鑑日期:2020/04/05

為何我們總是選錯人? 雖然原文書名不是這個意思,但這中文譯名確實點出了本書主旨,徹底探討民眾的投票決策從何而來,為什麼人民常常選出罵到臭頭的總統? 作者開宗明義指出,原因便是我們的大腦本能仍然停留在遠古時代。近代文明進展迅速,人類本能根本還來不及適應,所以會選出爛領導人也就不足為奇。本書回顧大量心理學與神經科學研究,試圖說明這些本能是什麼,各種認知偏誤與心智捷徑自然是禍首之一,除此之外,還有人類偏好圖像思考、依賴第一印象、大腦懶得思考的惰性、難以偵測欺騙行為、偏好故事而非事實、內團體偏私等等。幾乎心理學上可以派上用場的理論都被作者好好地爬梳一番了,可以看到這麼多的心智陷阱都可能影響人們的判斷,根本像是危機四伏的詭雷區,理智投票難度還真的不低。大多數投票的人依賴這些心智直覺投票,是當代民主政治的一大隱憂,我們已經看到民粹勢力在歐美大舉抬頭了。作者因此出了數本著作試圖撥亂反正,力陳理性思考的重要性。不過,作者畢竟並非專業學者,犯了一個外行人常見的錯誤,便是過度詮釋研究結果。例如,首章提到了鯊魚攻擊事件的例子,發生攻擊事件的地區,總統支持率顯著下降,這個案例呈現了選民不理性的跡象,將天災事件怪罪到總統身上,然而支持度下降僅三個百分點,作者卻解釋成「整體」選民不理性,過度推論了該研究的結果。作者也過度詮釋神經科學的研究,將總統競選連任的動機,簡單的歸因到睪固酮上。本書分析的選民不理性最大的缺憾就是忽略個體差異,作者認為絕大多數選民都只依賴系統一,確實有些人是這樣,然而事實上,絕大多數人是快思慢想混在一起思考的,甚至會利用慢想來為快思辯護,系統二不盡然就代表理性。不過,這些細緻的思考層面的差異可能需要專業學者來解答。雖然作者在詮釋某些研究上不太精準,但大多數的解讀都還算正確,整體來說算是值得一讀。

... 看更多

分享 

你覺得這篇書評有參考價值嗎? [ 11 人中有 8 人(72.73%) 覺得這篇評論有參考價值 ]

窮人的經濟學:如何終結貧窮?

窮人的經濟學:如何終結貧窮?

  • 會員評鑑等級
  • 評鑑日期:2020/04/02

為何「貧窮」的狀況難以改善?這是許多開發中國家的難題,也是許多國際援助組織一心想解答的疑問。當然,世界各地的貧窮狀況是有進步的,只是許多進展相當緩慢,除了讓人挫折以外,也引發了諸多疑問。許多窮人的生活決定表面看上去相當糟,例如生一堆小孩這點,是許多人心中的疑問。本書的兩位作者便是要一窺窮人的實際生活是怎麼做決定的,以及有哪些背景條件影響了這些決定。訴諸於意識形態的論點,如右派人士常常將貧窮問題歸咎於窮人自己不努力,左派則是歸咎到社會環境條件上。而本書則從更實際、就事論事的角度去看待這個問題,實際深入到窮人的生活層面去看,而非以籠統的大概念來解答複雜的議題。的確,過度的意識形態實在有害真相的追求,作者兩人秉持的務實精神才有助於解答問題。許多問題表面上看似簡單,看實際上常常牽扯到各種個人或社會因素。比如說,作者發現印度窮人營養攝取常常不足,口袋有多點錢竟不是選擇加購高營養價值食品,而是好吃的垃圾食物。細究其因,乃因窮人生活艱辛又苦悶,容易受到立即性獎賞的誘惑,吃好穿好的富國人民自然難以想像。又如,窮國人民環境衛生條件極差,常遭受疾病肆虐,但卻又不去接種疫苗、在水中加氯消毒、使用蚊帳防瘧疾,這些成本效益很高但為何不被普遍接受?首先是窮人不易接觸到這些資訊,即便接觸了也不一定相信,畢竟這些措施不會立即顯現效果,教育程度不高的人民難以確信其因果關係,可能還比較相信巫醫等偏方。最後,即便相信了,可能也會拖延許多,最後甚至不了了之,經濟學中的「時間不一致性」在此發揮很大的解釋作用,人偏好立即的滿足而非未來的獎賞,這使得接種疫苗之類的行動成本,比不上看似若有似無的未來好處。

時間不一致性也影響了窮人的其他重要決定,比如說窮人也不愛買保險,除了不信任保險公司以外,窮人對於先拿錢出來應付未來的可能的重大損失,是相當不情願的。不願存錢也是類似道理,窮人很難得擠出多餘的錢,倘若有機會就存下來,聚沙成塔也能形成顯著的長期效益,避免被高利貸剝削。但窮人往往偏好立即性的花用,而這往往變成右派攻擊窮人的藉口。可惜的是本書沒就這方面多加詳述,《匱乏經濟學》便指出,窮人往往每天追著錢跑,長期處於心力匱乏的狀態,削弱了他們自我控制的能力,這讓他們難以做出忍住不吃棉花糖的決定,偏好艱困日子中小確幸,身在福中不知福的我們常常難以設身處地理解這種心理狀態。

作者也介紹了前一陣子很夯的微型貸款,叫人困惑的是,諸多研究指出微型貸款的成效沒有想像中的高,許多窮人也不打算借這些遷來改善困境,何以如此?除了經濟結構的問題以外,許多窮人不願負擔團體借貸的同儕壓力,加上微貸的借貸方式較為僵化,不符許多窮人的需求。不過作者也指出,微型貸款確實帶來正向的改變,只是遠非脫貧的萬靈丹,少數致富個案的過度渲染常常誤導人。確實,大家都借錢來編竹籃,不會就此翻身,反導致竹籃價格暴跌。基礎建設、教育、產業體系沒有發展起來,最基本的經濟結構就不會改變。

不過,作者的絕大多數觀察出自於印度的研究,能否推論到其他國家還有但商榷。本書思路也常常依賴「經濟理性」的基本假設。比如說,在生小孩的問題上,作者認為印度窮人普遍有養兒防老的觀念,多生幾個是確保有小孩能出頭天,在加上小孩夭折率高,所以才會生那麼多。這種想法很有家庭經濟學的味道,然而這些窮國民眾是否是這麼理性思考生小孩這檔事,個人抱持很大疑問。一個生活苦悶、天天追著錢跑、難有餘力思考未來的人,做愛肯定是最有誘惑力的日常消遣。作者雖然考量了時間不一致性,但顯然還是缺乏了更心理層面的思路,尤其是有關心理資源匱乏的部分,這是相當可惜的一點。最後,作者聲稱的政策可以改變政治,個人也難以苟同,這種說法混淆了貧窮議題與政治制度設計。作者提出的各種政策改變,促進了貧窮狀改善,這當然值得肯定,但要說這些可以導向好政治,就言過其實了。政策確實在某種程度可以影響政治,但要說好的政策就可以將獨裁拐往民主的方向,顯然就相當可笑。獨裁者一句話就可以打翻數十年的改革成果,政策上的再多努力可能都會一夕間化為泡影。

當然,作者提出的觀點仍是相當具有洞見與參考價值,本書確實揭露貧窮的許多面向,不陷於意識形態之爭、實事求是地探究精神相當值得我們學習,對於有心了解貧窮議題的人,這本書有極大的閱讀價值。

... 看更多

分享 

你覺得這篇書評有參考價值嗎? [ 25 人中有 21 人(84%) 覺得這篇評論有參考價值 ]

我如何真確理解世界:漢斯.羅斯林的人生思辨

我如何真確理解世界:漢斯.羅斯林的人生思辨

  • 會員評鑑等級
  • 評鑑日期:2020/03/31

相較於前一本著作《真確》,這本書不談論更多思考方式和直覺偏誤,本書《我如何真確理解世界》是作者的人生傳記。讀完不得不由衷佩服漢斯.羅斯林,從年輕時就立志到落後地區提供醫療服務,即便曾經罹癌也不屈不饒。之後還到過剛果、古巴、賴比瑞亞等地從事疾病研究工作,對抗綁腿病、甚至是伊波拉病毒。漢斯從這些經歷中,與其兒子與媳婦討論出《真確》的概念架構,可以說沒有這些經歷,前一本書根本不會有機會問世。有許多《真確》中出現的故事,在本書有更詳盡的介紹。先讀過前一本著作後,再來閱讀這本,能夠窺見作者是如何培養這些思維洞見。作者多次前往非洲、中美洲的經驗,親眼見證了這些地區的發展,並有感於世人對於「落後國家」的偏見,引導作者從事了「導正視聽」的志業。幸好我們不需要跑到非洲,經歷作者的艱苦奮鬥來學會些直覺偏誤或世界公衛常識。只嘆好人不長命,漢斯後來再度罹癌,而且這此躲不過死神了,也因此讓作者決定利用所剩不多的歲月,再來做最後一次導正視聽的嘗試,寫了《真確》與這本《我如何真確理解世界》。這本傳記很具有可讀性,不管是作為前一本書的延伸閱讀,或是對於當年落後地區的醫療服務有興趣的讀者,都推薦一讀。

... 看更多

分享 

你覺得這篇書評有參考價值嗎? [ 23 人中有 19 人(82.61%) 覺得這篇評論有參考價值 ]

真確:扭轉十大直覺偏誤,發現事情比你想的美好

真確:扭轉十大直覺偏誤,發現事情比你想的美好

  • 會員評鑑等級
  • 評鑑日期:2020/03/29

談論思考偏誤的著作市面上已經很多了,本來也覺得這本應該沒有什麼特別,不過基於好奇還是買來翻閱看看。的確,若讀者已經熟讀心理學或行為經濟學中,有關於各種認知偏誤的理論,那麼這本書能夠給你的收穫可能不多。不過對於不熟悉這些理論的讀者來說,這本書是很有閱讀價值的,作者作為一個公衛教授,深感大多數人對於重要世界常識不僅貧乏,還帶有特定偏見,因此出了這本書試圖撥亂反正,不僅要矯正錯誤知識,更要分享正確思考的工具。本書劈頭就問了十二道基本世界常識題,如全球平均壽命、人口分布、所得水準等等,其中一題如下:「現今全球有多少一歲兒童有接種疫苗?A.20% / B.50% / C.80%」。你可能覺得這些問題上網google就好了,何必知道?但問題是,這些3選1的選擇題就算隨機亂答,應該也有33%正確率,但實際上,這些題目經過廣泛測試後,正確率只有很淒慘的只有10-20%左右。是的,你找一隻黑猩猩來作答這些題目大概也比人類強。低於隨機水準的正確率,代表的是不是無知,而是「錯誤偏見」。附帶一提,剛才上面的例題,正確答案是八十趴,全球約只有一成多的人答對。由於我們常常從新聞媒體接收關於貧窮國家的悲慘報導 (如飢荒之類),使我們覺得落後國家仍舊很落後,但基本上,連非洲窮國基本上都有能力提供最基本的疫苗接種了,作者指出,這是因為大多數仍帶有「二分法直覺偏誤」,以「已開發國家」vs.「開發中國家」對比思考,逕自認為開發中國家都是百廢待興的狀態。

作者在本書共提出的十大直覺偏誤,與心理學提出的各種認知偏誤理論有很大的重疊性,作者也確實參考了這些理論,不過作者也提出了一些心理學所沒有的,如直線型偏誤、失真型偏誤等等。如上面所提,閱讀過關於思考偏誤相關書籍的人,可能會覺得這些都很 common sense 了。所以這本書的最大價值其實是「深入淺出」,不會講一些艱深的理論,把這些十大篇誤用非常容易理解的話語介紹,對於絕大多數讀者都很容易讀懂。對於想要精進思考能力的初學者說,這本書非常受用。

... 看更多

分享 

你覺得這篇書評有參考價值嗎? [ 24 人中有 20 人(83.33%) 覺得這篇評論有參考價值 ]

心流:高手都在研究的最優體驗心理學(繁體中文唯一全譯本)

心流:高手都在研究的最優體驗心理學(繁體中文唯一全譯本)

  • 會員評鑑等級
  • 評鑑日期:2020/03/27

心流:一種渾然忘我、高度專注的心理狀態,運用自身技能應對相稱的挑戰,事物都在掌控之下的感覺。絕大多數人或多或少都體驗過心流,不管是運動上表現出色、電玩遊戲打得很神、文思泉湧的文章創作等等,各式各樣的活動都可能體驗到心流,這種感覺極佳的、「超棒」的狀態到底是什麼?又從何而來?作者試圖在本書回答這個問題。作者在半世紀前就提出了心流的概念,進而啟發了一整代的心理學家,形成一門心理學分支:「正向心理學」,而這本書正是作者當年的集大成之作,這本書的原文版是在整整三十年前出版的,直到今天才出現全譯版,實在是難能可貴,讓中文讀者有幸可以一覽大師風采。不過也必須在此指出,這本書心流經典畢竟是三十年前的作品,理論基礎奠基於1950-1980年代,書中的部分觀點已經不被現代心理學接受,畢竟知識進展本身就是不斷除錯過程,讀者勿照單全收。譬如說,作者認為「自我」就是一連串目標的總和,我想現在沒幾個心理學家認同這種觀點了。而作者採用的研究方式,相當依賴自陳報告,可信度是很有疑問的,那些觀賞藝品產生心流的報告,不能排除受訪者吹牛的可能性。當然,那個年代的心理學還未大幅利用統計技術,也不熟悉科學方法論,不能怪罪作者。很有趣的一點是,作者在談論到科學時,認為科學就是昂貴的實驗設備、大型研究團隊,反映出了作者當時身在「冷戰」年代的思維,美蘇軍備競賽下的科學就是物理、火箭、超級對撞機等等,也顯現了當年心理學還不被算作「社會科學」的一支。

作者最大的貢獻便是啟發了心流的概念,作者在本書中呈現了大量的心流研究案例,從體育競賽、棋藝、藝術欣賞、日常工作、人際相處等等,作者試圖說明,幾乎所有活動都能引發心流,即便是絕望的逆境中都能創造心流。不過,書中許多案例到底算不算符合作者自己定義的心流,其實還蠻有待商榷的,例如走路、聽音樂、吃東西也能達到心流嗎?作者強調專注、訂立目標的重要性,但只有這些似乎不夠,還要長期投入磨練技能,並應用該技能至挑戰中。缺乏科學工具的結果便是,作者常常蒐集到矛盾的資料,例如發現心流工作者反而不愛自己的工作,問題很可能就出在作者判定「技能高」和「挑戰高」的工作就是心流,沒有考慮到其他必要條件 (如全神貫注、目標強烈) 根本沒納進來,這便是缺乏操作型定義、或定義不清導致的問題。作者似乎也把「感到有趣」的經驗報告也解釋成心流,並以心流架構詮釋各種史料、名人事蹟,如果當年就有「確認偏誤」的概念,我想作者的詮釋方式應該也會很不相同。當然,這邊不是要吹毛求疵,畢竟當年作者就能提出這些,已經是很了不起的成就。心流本身的概念也是歷久不衰,只是對於沒受過心理學訓練的讀者來說,可能對於細部論點要持保留態度。有受過心理學訓練的讀者,則可以細細品味當年的背景條件下,心理學家是如何建構他們的理論。

... 看更多

分享 

你覺得這篇書評有參考價值嗎? [ 98 人中有 94 人(95.92%) 覺得這篇評論有參考價值 ]

財富背後的法律密碼:法律如何創造財富與不平等

財富背後的法律密碼:法律如何創造財富與不平等

  • 會員評鑑等級
  • 評鑑日期:2020/03/24

法律到底如何影響財富?甚至是財富的分配?這本書試圖回答這個問題。許多有識之士都曾指出法律在商業活動上的重要性,許多不公現象正是法律當靠山,比如說次貸風暴時,某些破產倒閉的投資銀行大老,即使公司破產了,臨走前還能撈走一筆可觀的財富。又或者,跨國大公司遊說政府機關,訂立或修改對其有利的法令,獲取不公平優勢。而智慧財產權更是一大爭議話題,本來用意是激勵創新與發明,但卻被高度濫用,作為排除競爭對手的手段。許多討論財富分配不公的經濟專書都曾點出這些問題,但礙於法律上的細部解釋相當複雜,通常只會點到為止。作者試圖要揭開這層法律的面紗,好好交代法律在這其中到底如何發揮作用,試圖將複雜的法律問題簡單化,來讓沒有法學基礎的讀者也能看懂。可惜的是,作者這個崇高的嘗試失敗了,作者試圖不去解釋那些難懂的法律細節,卻因此只能提出模糊的說法,導致很多章節的描述難以形成恰當的理解,例如提到衍生性金融商品的章節,提到了ISDA的主契約架構,在國際衍生性商品市場扮演很重要的角色,然而卻不交代這主契約到底是甚麼,因為解釋起來很麻煩,沒有金融法學的相關知識會難以理解,所以作者選擇忽略這部分,這使得文中有關這ISDA主契約的部分讀起來都令人一知半解。

本書的主要論述,便是定義「資本」是由法律「編碼」資產而來,所以財富之所以形成,便是由法律所塑造的,這個論述某方面來說確實有道理。例如美國早期原住民的土地被強佔,就是在法律上吃了大虧,讓後來移居者宣稱這個他們世世代代居住的土地不是他們的。不過這除了法律之外,槍桿子比較大才是真的。作者不斷強調經濟學家和其他知識分子,都忽略法律的重要性,但作者似乎也誇大的法律的單獨影響力,這就好像在爭論大腦和心臟哪個比較重要一樣,正確答案是都很重要。法律怎麼訂立確實影響到財富分配,但訂立法律或修法背後的誘因、社會環境因素也很重要,只糾結在法律層面反而會錯失 big picture。而作者另一大噱頭,便是宣稱解決了皮凱提《二十一世紀資本論》中,有關於資本報酬率大於經濟成長率的現象,皮凱提發現 r>g 會使得財富分配愈來愈集中,且幾乎是歷史上的常態,但卻沒有說明為何 r 總是會大於 g。本書作者試圖說明,理由便是法律都在為富人服務造成的,有錢人與跨國公司有錢聘請律師事務,掌控了「資本法律編碼」。言之成理,但恐怕這只是冰山一角,無法解釋早年法律不發達,連智財權都沒有的時代就有 r>g了。這本書挺可惜的,從作者爬梳的文獻可以看得出功夫下的很深,但可惜本書挑戰了一個過於艱鉅的任務,想把複雜的金融法規在一本通俗讀物中講清楚,確實相當困難。

... 看更多

分享 

你覺得這篇書評有參考價值嗎? [ 6 人中有 4 人(66.67%) 覺得這篇評論有參考價值 ]

爭論中的德國:如何在歧異中共存,理性明辨走向成熟民主

爭論中的德國:如何在歧異中共存,理性明辨走向成熟民主

  • 會員評鑑等級
  • 評鑑日期:2020/03/22

本書介紹了數個的德國目前的社會議題,如隱性種族歧視、難民與移民問題、民粹勢力崛起、兩性平權、器官捐贈、學歷狂熱等等,可以說是德國的「現在進行式」。這些議題大多沒有絕對的對錯,但常常牽涉到利害關係或是價值觀的衝突,引起德國民間廣泛熱議。作者是留學德國的台灣人,對於這些議題反而能從旁觀的角度來看待,同時剖析正反方的論點。書中許多的社會議題其實也是已開發國家的通病,如人口老化、學歷氾濫、性別歧視等等,我們台灣也不例外。透過本書可以看看德國是怎麼處理這些議題的,或許可以從中獲得不錯的參考。「爭論中」的德國,書名就點出了民主政治的一個關鍵面向,便是多元的社會中,不同群體常有意見不合與衝突的情況,這時候「爭論」就不可避免的會出現。但只要這爭論是透過理性對話的方式來達成,那多半能達成理解與妥協,這正是民主政治最可貴的地方。然而,若這爭論往情緒性、非黑即白的方向走去,便會產生偏見與不理解,形成僵局甚至社會分裂,目前在歐美盛行的民粹之風,我們就應該心存警惕。透過本書,可以了解各種觀點之間的碰撞,要將觀念之爭導向健康的方向,不是一件簡單的事,如何在假新聞充斥、酸民文化的雷區之間小心翼翼的航行,開出理性辯論的坦途,需要有識之士共同努力。

... 看更多

分享 

你覺得這篇書評有參考價值嗎? [ 8 人中有 7 人(87.5%) 覺得這篇評論有參考價值 ]

老千騙局:我在銀行上班的日常(30周年紀念版)

老千騙局:我在銀行上班的日常(30周年紀念版)

  • 會員評鑑等級
  • 評鑑日期:2020/03/19

這本書是麥可.路易士身為作家的第一部問世作品,作者在1980年代在所羅門兄弟倫敦分公司當債券業務員,這本書娓娓道來在那債市狂飆的年代,一個引領市場的龍頭公司實際運作的內部直擊,第一手描述了當年的所羅門公司日常運作,如各種令人驚奇的牛鬼蛇神,一面暴飲暴食、一面海削客戶,賺進大把大把得鈔票,令人嘆為觀止。引發次貸風暴的金融商品源頭,也就是資產擔保憑證,也是在那個年代開發出來,一個狂野不羈的金融大拓荒時代,在麥可筆下生靈活現地呈現在讀者眼前。有感於當時金融業的荒誕,麥可毅然放棄的發大財的大好錢途,投身作家一途,相當令人敬佩,也因此我們今天才能看到如《魔球》、《快閃大對決》、《大賣空》等經典好書。這本《老千騙局》作為麥可的第一本書,已經深刻的體現作者說故事的功力。當然,身為初啼之作,這本書可能沒有其他經典作品那麼精采,但也是非常具有可讀性、知識性與趣味性,能夠出版30年仍歷久不衰,可見麥可作品的魅力所在。作為一款傳記類作品,這邊就不劇透太多,推薦給喜愛麥可作品的讀者。

... 看更多

分享 

你覺得這篇書評有參考價值嗎? [ 9 人中有 7 人(77.78%) 覺得這篇評論有參考價值 ]

邪惡的見證者:走出過往、銘記傷痛,德國的轉型正義思考

邪惡的見證者:走出過往、銘記傷痛,德國的轉型正義思考

  • 會員評鑑等級
  • 評鑑日期:2020/03/17

德國人如何看待納粹二戰期間的罪行?這本書試著回答這個問題。作者雖然是台灣人,但長年在德國生活的經驗下,以旁觀者的角度來理解德國人是怎麼看待這段歷史的。納粹在二戰期間屠殺了上百萬猶太人,這種罪大滔天的國家機器,也必須有德國民眾的支持才有辦法運作。為什麼這些人要支持納粹?為什麼猶太人被大量屠殺時可以冷眼旁觀?這些問題沒有簡單的答案,勢必要結合政治學與社會心理學的分析才能給出一個合理的說法,不過本書的重點不在於此,本書的主旨聚焦在「德國人如何面對歷史」上。納粹的罪行罄竹難書,現今德國人不但沒有避而不談,反而非常正視這段難堪的歷史,關於納粹的戰爭博物館詳細的呈現這段黑暗的歷史,唯有正視這段歷史,才能深刻的記取教訓。本書呈現了德國人如何透過電影、展覽、法律、文學作品等等方式,來面對自己國家不堪回首的記憶。新一代的德國年輕人常常不能理解父母輩當年為何支持納粹,而這些面對歷史的作法,也是磨合這代間隔閡所不可或缺的。本書內容量不算多,雖然沒有紮實的史料,但可讀性很高,書中也提到許多相關讀物可以作為延伸閱讀,有興趣的讀者是可以翻翻。

... 看更多

分享 

你覺得這篇書評有參考價值嗎? [ 5 人中有 3 人(60%) 覺得這篇評論有參考價值 ]

這次不一樣:800年金融危機史

這次不一樣:800年金融危機史

  • 會員評鑑等級
  • 評鑑日期:2020/03/16

這本書很詳盡了回顧了以往的金融危機史,作者兩人耗費極大功夫蒐集各種量化資料,試圖建構一個最完整的、涵蓋時間最長的金融危機資料庫,舉凡匯率、公共債務、通貨膨脹、GDP、債務違約紀錄、銀行危機紀錄等等,這些數據資料在經濟研究中很常見,但涵蓋時間超過百年、橫跨66個國家的資料,可以說是獨一無二,要比較這些跨時間、跨國家的資料,必須下一番統計功夫來處理,可見作者用心之深。當然,書名說的800年其實言過其實了,主要的量化資料還是以近100年為主,畢竟中世紀留下的資料可以說是屈指可數,不過當年也確實留下不少有趣的史料,例如國王也會有欠債不還的情況,甚至會對債主直接羅織罪名,除命也除債。本書的最大主旨便是,金融危機並非罕見的例外狀況,透過爬梳大量的金融危機史,作者發現這些危機歷史上出現很多次,而且每次的型態都非常類似,例如銀行危機前常常會有債務過剩和房價高漲的現象。每次景氣過熱時,許多人都認為「這次不一樣」,可以一直漲上去,直到泡沫破滅才痛心的發現這次也一樣。不過,本書的絕大部分篇幅其實非常瑣碎,作者彙整了非常大量的數據資料,這些數據呈現了如金融危機持續時間、危機前後的債務水準、危機後的債務膨脹等等,大量的數據圖表佔了本書不少篇幅,跨兩頁以上的數據表俯拾即是。這些資料呈現在學術上很有價值,作者彙整的龐大資料庫可以為往後其他學者所用,不過對於普羅大眾來說,可能沒辦法領會這些數據彙整的用意,反而感覺整本書沒甚麼重點。以通俗讀物的標準來說,個人不是很推薦,但若是經濟研究者,倒是很有閱讀的價值。

... 看更多

分享 

你覺得這篇書評有參考價值嗎? [ 11 人中有 8 人(72.73%) 覺得這篇評論有參考價值 ]

16上一頁 12345678910下一頁 跳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