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wer8888的所有評鑑

中國奇蹟的句點:殭屍企業、鬼城與影子銀行,停滯的中國將如何波及全球經濟?新的成長力道會出現嗎?

中國奇蹟的句點:殭屍企業、鬼城與影子銀行,停滯的中國將如何波及全球經濟?新的成長力道會出現嗎?

  • 會員評鑑等級
  • 評鑑日期:2019/11/21

這一本詳述中國經濟扭曲現象的書,作者是華盛頓日報記者,雖然是外國人但在中國住了十幾年,有感於中國經濟成長快速,但背後卻隱藏了各種亂象。官員貪污腐敗、房地產過度投資、不受監管的影子金融、無效率的殭屍企業、快速累積的高額負債、未富先老的人口結構,未來中國的經濟前景確實有個多顆未爆彈,且記住了這炸彈可是十四億的威力。作者採訪許多中國人士,生動地描繪出這些問題是如何實際影響民眾。如揭露某國營企業弊端的調查人士,被公安抓去關了好幾個月;或者是土地被強徵農民,想盡辦法抗爭卻求助無門;某縣長大興土木做政績,蓋了一批無人居住的房子。中國的基礎建設產能過剩,不斷興建一批又一批的空房子,「鬼城」正是這些新城的寫照,規劃到可供34億人居住實在是荒唐可笑,仰賴這種無效投資衝高了經濟成長率,但未來某天可就要償還苦果。而中共政府憑藉其權力,強行吃下鉅額壞帳,作者認為,這種做法是只是「延後」報應的時刻,而且拖愈久後果就愈慘烈。不過作者畢竟非專業學者,儘管本書提出各種中國經濟弊端,但僅止於事實呈現,缺乏深入的分析,是比較可惜的一點。這套「中國模式」的經濟發展,確實是問題叢生,但實際上到底會有多大的負面衝擊,中共政府的補救又會多有效,本書就無法提供進一步的見解,但這個問題本來就不好回答,就讓時間來揭曉答案吧。

... 看更多

分享 

你覺得這篇書評有參考價值嗎? [ 6 人中有 4 人(66.67%) 覺得這篇評論有參考價值 ]

現金的詛咒:為什麼行動支付時代,央行鈔票還是越印越多?

現金的詛咒:為什麼行動支付時代,央行鈔票還是越印越多?

  • 會員評鑑等級
  • 評鑑日期:2019/11/19

本書的訴求相當有意思 ─「廢除大部分的現金」。作者是經濟學家,畢生研究的主題便是現金,這樣的訴求可不是胡言亂語,而是經過審慎的研究與分析得來。這樣的主張很容易遭到各種直覺性的反對,如「廢了現金要用什麼交易?」,然而實際上,我們早在電子貨幣的時代了,只是這電子貨幣不是你以為的比特幣。舉凡刷卡、轉帳、行動支付等等,其實都是無涉現金的交易動作,不要以為你轉帳的錢會真的有運鈔車送去其他銀行,或是以為你存的錢是保管在銀行金庫裡。許多人缺乏現代金融實際運作的知識,所以以為廢除現金是把錢給廢了。事實上,現代金融體系的絕大部分貨幣是以電子形式存在的 (如銀行裡的存款),而實體存在的鈔票、硬幣只占廣義貨幣的一小部分。實體貨幣主要使用於日常的小額交易,然而,隨著科技發展與電子金融的興盛,許多日常支付現在也可以無涉現金,目前我們所擁有技術是推行去現金化的大好良機。而作者的主張也不是要完全移除所有的現金貨幣,而是廢除大面額的鈔票 (如百元美鈔),保留小鈔和硬幣以應付小額支付或特殊情況。

那為什麼要廢除大額面鈔呢?因為這些大額鈔票絕大多數都用在非法活動上了。作者指出,2015年底美國所擁有的現金總量高達一兆四千三百億,平均一個美國人是四千多美元,然而,實際訪問一般美國民眾持有的現金,約略五十美元左右,足足差了兩個位數,即使算進銀行和各大中小企業的現金持有,仍無法解釋巨大的落差,這些現金到哪裡去了呢?答案就是非法活動,因為現金支付擁有最佳的匿名性,一手交錢一手交貨,什麼痕跡都不會留下,而刷卡或銀行轉帳一定留下紀錄。透過現金實現的非法活動非常多樣,較低層次如低報帳面利潤來逃稅、支付現金給非法勞工等等,更糟糕如毒品交易、人口販賣、走私等等,看過黑幫片的一定都看過交易現場的演出,一定都是一大箱又一大箱的現金。這些犯罪交易依賴的現金都是最大面額的鈔票,鈔面面額愈大,對這些罪犯來說愈方便。許多國家的金融體系中的大額鈔票佔了八成以上,然而一般民眾根本很少用到這些大鈔,事實就是絕大多數大鈔在為非法活動服務,這是很讓人吃驚的事實。所以這些大鈔其實已經弊大於利,當然,廢除大額面鈔不會終結犯罪,但可以顯著提高這些犯罪活動的交易成本,對於犯罪者來說是非常強烈的打擊。這種策略也可以追回許多逃稅的稅金,並降低無良老闆雇用非法移工的誘因。

廢除絕大部分現金 (也就是佔八成以上的大鈔) 除了打擊非法活動,也能實施另一種非常特殊的貨幣政策:「負利率」。念過經濟學的應該都懂流動性陷阱,當利率接近於零時就沒有再向下調降的空間,能超越零的就只有負數。而負利率的一大障礙就是大家會逃往現金持有,但如果現金幾乎廢除了,就無處可逃啦。廢除大鈔可以讓央行採行負利率的策略刺激景氣,而實際上也真的有國家實行過了 (瑞典、日本),只是規模很保守,難以評斷實效。不過本書關於負利率的論述,需要有經濟學與現代金融體系運作的紮實知識,閱讀門檻較高。而作者的推論重理論不重實證,這讓我對作者論點的有效性存疑,尤其作者大力吹捧負利率的奇效,認為當年若實施負利率就可以快速擺脫景氣衰退,然而對一個從來沒有大膽實施的政策而言,是否真的那麼有效果是挺讓人懷疑的。在悲觀情緒蔓延下,難保各路銀行還真的硬吃負利率也不願放貸,而過於激進的懲罰性負利率會有甚麼效果更難預料。

對於關切經濟與金融體制的人來說,這本書是相當值得一讀的,但有關負利率的第二部分,門檻較高,沒有基礎的讀者是可以斟酌略過。廢除現金絕對不是什麼誇張的天方夜譚,台灣的最大面鈔雖不比美鈔,但與現金有關的非法活動是開發國家都有的通病,本書的提議是相當值得我們參考。

... 看更多

分享 

你覺得這篇書評有參考價值嗎? [ 10 人中有 9 人(90%) 覺得這篇評論有參考價值 ]

勝算:賭的科學與決策智慧

勝算:賭的科學與決策智慧

  • 會員評鑑等級
  • 評鑑日期:2019/11/17

算是挺有趣的一本書,介紹了各路好手採用科學方法來進行賭博,利用數學、物理學、統計學等工具的威力,大幅提升賭局的勝算,而近年來人工智慧的發展更是如虎添翼,無論是輪盤、撲克、西洋跳棋、賽馬等等都逃不過專業賭客的進擊。從前人們認為純粹靠運氣的各種賭局,已變成含有數理技術含量的較勁,甚至各種專家成立專業投注公司,改變了整個博弈產業的生態。作者介紹了各路好手是如何採用數學和統計,推估各種賭局的的最佳決策,原來許多數理技術當初是從賭博研究而來。而線上賭場的興起更是給電腦化賭客大開方便之門,深度學習的進展也為賭博公司提供更為強大的工具,導致實體賭場對這些高手可是敬謝不敏,就怕賠了一屁股。然而像這種應用數理技術的通俗讀物的通病也很明顯,就是沒辦法講得太深入,因為要「避免數學」,好處是整本書不會有太難懂的東西,閱讀門檻低,但外行讀者就沒辦法真的理解那些技術的基礎原理,雖然作者儘量用白話的方式講解,但數學的東西硬要用白話解釋的後果就是,讀起來似懂非懂,然後隔天就忘光光。有興趣是可以翻看看,不過別期待可以看到科學賭技的「真功夫」。

... 看更多

分享 

你覺得這篇書評有參考價值嗎? [ 5 人中有 2 人(40%) 覺得這篇評論有參考價值 ]

灰犀牛:危機就在眼前,為何我們選擇視而不見?

灰犀牛:危機就在眼前,為何我們選擇視而不見?

  • 會員評鑑等級
  • 評鑑日期:2019/11/15

探討的議題相當有意思,面對各種「大」問題,為什麼我們遲於應對呢?如氣候變遷、資源耗盡之類的永續議題攸關人類存亡,照理說我們應該要卯足全力應付才是,然而絕大多數人選擇視而不見。其他沒有那麼大的灰犀牛,也充斥在日常生活中,而人們疏於應對的例子也相當常見。作者分析,面對灰犀牛,人們有好幾個障礙須先克服,如否認問題、不作為、陷入恐慌、太晚應對等等,本書爬梳了相當大量的案例,詳細說明各種障礙之所以發生的理由。例如,因思考上的偏見否認灰犀牛的存在;或者因利益衝突刻意忽略;或者出於恐懼,怕作出錯誤決策因此被究責;又或者出於團體迷思,沒有人提出異議指認出灰犀牛的存在。有相當多的因素都有可能造成人們難以應對灰犀牛。明明危機就在眼前,應對措施不夠力、太晚、或甚至根本不作為,最後落得被灰犀牛踩扁的下場。作者也細心指出,我們可以採取哪些思考方法,避免落入這些陷阱,也提供了相當多的成功案例,介紹各路好手是如何成功克服灰犀牛的威脅。

可惜的是,本書的論述比較缺乏系統性,有時後論述較為發散,可能會讓人抓不到重點。而作者對於應對灰犀牛的分析,都只限於個體層次,而缺乏群體層次的分析。群體動力如何在面對灰犀牛拙於應付,我想才是許多灰犀牛議題真正的痛點。例如 (以下是根據本書的個人推想),當灰犀牛的存在仍不確定時,而決策者推動應付灰犀牛的策略會得罪某些人 (如股東),該決策者可能傾向於相信灰犀牛不存在的證據,最後導致無所作為;又或者,當沒有人該為灰犀牛負大部分責任時,會產生責任分散的效果,導致無人起身行動、互踢皮球;而像氣候變遷這種全球議題,許多人認為自己一個人幫不了什麼忙,而且沒有實際感受,在加上責任分散的效果,導致絕大部分人都漠不關心。當然,個體分析也很重要,個體是群體分析的基礎,本書提到了很多心理學研究,說明了人們在哪些狀況下,會陷入心智陷阱,疏於應對灰犀牛。而群體層次的分析就複雜許多,只能寄望有朝一日有專業的學者能著手進行研究。

... 看更多

分享 

你覺得這篇書評有參考價值嗎? [ 11 人中有 10 人(90.91%) 覺得這篇評論有參考價值 ]

暴政:掌控關鍵年代的獨裁風潮,洞悉時代之惡的20堂課

暴政:掌控關鍵年代的獨裁風潮,洞悉時代之惡的20堂課

  • 會員評鑑等級
  • 評鑑日期:2019/11/13

很小巧的一本書,200頁的內容很快就可以看完。這本書的作者是因為川普當選,憂心美國未來所寫的一本書。這本小書在美國引起不小爭議,作者暗示川普將可能把美國帶往極權主義去,書名「暴政」正是最直接的暗示。作者爬梳了納粹德國的發展歷史,納粹當初也是民選上台的,這說明了民主政治是可以開倒車的,從民住倒退到獨裁的例子在歷史上很多。納粹上台後,操弄恐怖情緒、肅清政敵、大幅集權、洗腦宣傳,以暴政的方式統治國家,屠殺數百萬猶太人,引發第二次世界大戰,是這世界最慘痛的集體經驗之一。作者指出,川普的許多言行與那些獨裁者有相似之處,例如宣稱移民會搶走飯碗來操弄恐懼心理,或是用不實的指控抹黑政敵等等。儘管沒有明講,但作者很顯然影射川普及其支持者就是「納粹」,引起支持川普的人強烈批評本書。本書的論述的確不算堅實,川普離納粹還挺遠的,「民粹」才是理解川普現象的切入點。不過本書的主旨是在提醒所有身在民主國家的人,別把民主當作理所當然,在需要的時候必須加以捍衛,歷史上很多民主政體淪陷的例子,這點許多台灣人應能認同。而川普當選的現象,讓作者大聲疾呼選民需回歸理性,聰明的分辨事實與假訊息。儘管本書對川普的影射式論述不太靠譜,但畢竟作者用意良善。對我們台灣而言最大的啟示就是,勿將民主制度當作理所當然而加以輕忽,面對紅色滲透時才能加以警惕。

... 看更多

分享 

你覺得這篇書評有參考價值嗎? [ 13 人中有 9 人(69.23%) 覺得這篇評論有參考價值 ]

國家的決斷:給台灣人看的二戰後國際關係史

國家的決斷:給台灣人看的二戰後國際關係史

  • 會員評鑑等級
  • 評鑑日期:2019/11/12

就如書名所說,這是一本寫給台灣人看的「國際關係史」,所以說這本書的主要內容是介紹近代的國際關係,如二戰、聯合國建立、美蘇冷戰、蘇聯解體、中國崛起等等國際事件,比起老外寫的國際關係書籍,本書更加詳細描述與台灣深切相關的歷史事件,如國共內戰、台中日關係、台美斷交等等,並且詳述了這些國際事件對台灣當時有何重大的影響,如美國為了對付蘇聯而對中共友善,使得當時台灣岌岌可危。其他國際事件儘管與台灣沒有直接關係,作者也提供了對這些事件的反思,有那些地方是台灣可以借鏡之處。從本書中可以體會到作者的學術功夫下得很深,提供的知識非常紮實,為許多國際事件提供了更多細節,不過也因此使得部分章節頗為枯燥,作者非常看重各種國際條約,羅列各種條約項目或是描述國際組織的組織架構,雖然很詳細但也較為瑣碎,除非專研否則看過即忘。最可惜的是,史料爬梳得很豐富,但關於近幾年的兩岸關係就沒有太多論述,關於台灣未來該往哪裡去,作者也沒有提供他的看法,只是提供有關台灣一路走來的國際關係歷史。作者強調,缺乏「國家」地位的台灣就像慢性病,未來後果將很嚴峻,那吾人應該大膽擁抱台獨?或是回歸祖國?或是繼續維持現狀?這些就只留給讀者自己想像了。

... 看更多

分享 

你覺得這篇書評有參考價值嗎? [ 15 人中有 11 人(73.33%) 覺得這篇評論有參考價值 ]

拯救資本主義:在大翻轉年代,照顧多數人的福利,不是少數者的財富

拯救資本主義:在大翻轉年代,照顧多數人的福利,不是少數者的財富

  • 會員評鑑等級
  • 評鑑日期:2019/11/09

寫得相當好的一本書,完全揭露當今美國社會的造成不平等的根源之一。作者解釋,今日美國的資本主義已經走樣,有錢的富人們運用自身的影響力,創造各種不公平優勢,資本主義的基石已經嚴重腐蝕,經濟規則不成比例的偏袒富人,形成富者愈富、貧者愈貧的趨勢。然而,關於公眾事務運作的辯論,常常流於於政府是否該介入自由市場的爭論,但這其實是假議題,「政府一直都在管」才是真的,政府不管就根本沒有自由市場可言,政府對於市場的作用,絕對不是「只要保障財產權和契約履行」這麼簡單而已,經濟事務牽連甚廣,有非常大量的細項需要仔細擬定、衡量利弊得失。所以,真正該討論的議題是政府「應該怎麼管」,而大政府小政府的爭論轉移了焦點,大家都忽略了其實一直有人試圖操弄「政府該怎麼管」,這些人便是富可敵國的大企業。作者在本書徹底介紹了利益集團如何透過政治遊說,影響各種層面的政治決策,資本主義的五大基石:財產權、市場力量、合約、破產法、執行機制,早就被各種遊說團體「上下其手」。例如,美國醫藥產業的專利權已經被大幅濫用,使得美國人付出的龐大醫療成本;又或者金融業者動員強大的遊說力量,努力在《陶德-法蘭克法案》中開漏洞;而 Google 已成為遊說排行榜第一名,反托拉斯法管不到它。

這些市場規則在富人強大的遊說不斷遭到改寫,大企業賺得缽滿盆滿,然而付出代價的則是廣大納稅人。這些「向上分配」的力量,在今日全球化、自動化的趨勢下,更加惡化的貧富差距,未來的深度學習人工智慧更是來勢汹湧,不再動手改革的話,未來的前景可是相當危險。所幸近年來這些現象被愈來愈多人注意到了,開始形成反制力量。作者將各大產業的遊說亂象攤在讀者眼前,讓人大開眼界,對於大企業的批評也不遺餘力,有時甚至有點吹毛求疵,像迪士尼努力延長米老鼠的版權,在作者眼中也是低劣的行徑,或者認為幾百億的賠償對大企業根本不痛不養。雖然有些地方矯枉過正,但作者確實指出各種不公現象,而且幾乎發生在全世界的資本主義國家中。想了解資本主義病灶或貧富差距的讀者,強烈推薦閱讀。

... 看更多

分享 

你覺得這篇書評有參考價值嗎? [ 10 人中有 9 人(90%) 覺得這篇評論有參考價值 ]

為什麼Google不夠用?從世界首都到體育知識,你絕不知道的滑世代勝出關鍵

為什麼Google不夠用?從世界首都到體育知識,你絕不知道的滑世代勝出關鍵

  • 會員評鑑等級
  • 評鑑日期:2019/11/07

為什麼 Google 不夠用呢?因為你可能根本不知道該估狗什麼。這本書介紹了人們的無知,尤其是「不知道自己的無知」的情況,俗話說一知半解最危險,不知道自己無知的人更容易做出錯誤決策,因為沒有意識到自己根本沒有充足資訊,自以為有能力應付,這種現象稱作「達克效應」。作者解釋,在現今什麼都能 Google 的時代,人們更傾向不去記憶各種資訊,反正需要再查就好,這種「雲端大腦」的策略,是現今資訊爆炸的時代自然演化出來的,但這種作法有可能讓民眾陷入達克效應,對自己的無知沒有警覺。作者舉出非常大量的研究,指出現代民眾是多麼的缺乏常識,這些常識含括歷史、藝術、政治、科普等等,並進一步指出,許多常識與所得有高度關聯。作者擔憂,網路方便的現代人,不僅沒有因為雲端大腦變得更聰明,反而變得更笨。作者呼籲,我們應該更加多元的吸取資訊。

不過,作者的一大主張:「網路方便讓我們更少意識到自己的無知」,這種說法是完全沒有任何的根據的,雲端大腦的策略幫我們省去很多記憶空間,不會這招的現代人恐怕只會被資訊轟炸到無所適從。作者自己進行了各種知識與所得關係的研究,指出一般性常識與所得有強烈相關,而且效果量頗大。然而,作者自己也承認,這些相關研究的混淆因子實在太多了,教育、父母收入、性格、態度、各種環境因素都有可能是第三變因,而作者大多只控制少數變項,使得這些相關研究難以說明因果關係。雖然作者提出一套挺可信的說法,說明知識的累積是認知能力的基礎,但沒辦法證明現代人的知識含量比較低,而現代人的認知能力顯然也比古代人高。因此,作者的論點的有效性要大打折扣。不過,呼籲現代人應該從多元管道吸收資訊,是很明智的建議,我們太多人喜歡待在同溫層了,偏好同溫層可能導致無知這點是無庸置疑的,本書的主旨便是奉勸各位「明智的使用網路」。

... 看更多

分享 

你覺得這篇書評有參考價值嗎? [ 5 人中有 4 人(80%) 覺得這篇評論有參考價值 ]

AI新世界(增訂版)

AI新世界(增訂版)

  • 會員評鑑等級
  • 評鑑日期:2019/11/06

這本書主要探討兩個主題,一是介紹美國與中國的人工智慧實力,作者認為中國將在 AI 領域超越美國,並提出若干理由。二是探討人工智慧對就業的衝擊,未來可能有大量工作遭到自動化,作者提出一套相當特別的方案來因應未來的失業潮。李開復先生寫的這本書,大概可以算是他一生的精華總結,從研發人員、Google 中國副總裁、到成立自己的創投公司,在中、美科技業界打滾數十年,從矽谷發跡轉戰到中國打拼,累積了許多人工智慧與科技業界的豐富經驗,從本書中確實可以體驗到作者閱歷之廣泛。其中一章自述了罹癌經驗,從人生高峰跌到低谷的過程,更改變了李的價值觀,並據此經驗進提出我們該如何面對 AI 將帶來的衝擊,整本書理性與感性兼具,可以理解各界廣泛讚譽的原因。

李開復先生認為,未來在人工智慧的領域,中國將會超越美國,理由如下。首先,人工智慧的頂尖的開創性研究雖然都出自於美國,但鑑於 AI 社群的開放性,開創性研究的成果可以輕易取得,因此,大量「實務應用」的工程師才是決勝關鍵,而中國正在努力培育大量水準「還不差」的人工智慧工程師,雖然沒有什麼明星級的研究員,但是這些技術足量人員便能夠推展廣泛的商業應用。再來是中國行動支付的廣泛普及,為消費者行為累積了極度龐大的資料,龐大的數位資料量是美國遠遠不及的,人工智慧尤其是深度學習,非常仰賴巨量資料,這給中國帶來極大的優勢。最後,中國的企業家已經不是停留在「山寨文化」,而是在殺到見骨的流血競爭下,脫穎而出的好鬥企業家,其競爭力不輸美國的矽谷企業。鬥士型企業家結合大量中高水準並具備務實精神的 AI 工程師,憑藉著龐大資料量的加持,最後再加上中國政府的大力支持,這些加起來便是中國的優勢。

李開復先生確實相當看好中國,基本上把身家都賭在中國未來的獨角獸企業上了。然而,李提出論點看似周密客觀,但實際上也有若干缺陷。首先,作者聲稱「實務應用」的年代來到,發明者比較不重要,這點似乎沒什麼根據。更何況,難道只有中國有大批的實務應用者嗎?美國應該也不乏各種試圖應用 AI 到產業的人,反而是研發人才與應用人才的結合,讓美國穩占人才優勢。再來是中國的巨量「行動資料」優勢,幾乎都壟斷在騰訊手中,所以與其說是中國的優勢,還不如說是騰訊的優勢,我不認為騰訊會大方分享它的資料,而且資料的邊際報酬是遞減的,從巨量到超巨量資料的「額外優勢」其實不大。最後提到的鬥士精神,作者正面解讀山寨文化,在智財不受保護的情況下,各種山寨產業使出渾身解數競爭,書中描述各種「骯髒步數」對付競爭對手,令人嘆為觀止,但這種「中國模式」,根本無法在國際市場上立足。作者常常舉出中國網路企業市值比美國對手高幾倍的說法,然而市值不是一切,中國的投資標的比美國少很多,那些熱錢當然會往這些中國新星產業竄,市值過度高估反而有泡沫化的危險。

四大 AI 領域中的商用 AI,個人認為才是關鍵重點,商用 AI 的發展將牽涉到極度廣泛的大中小企業,就算電商、自駕車、無人機、刷臉、語音辨識等幾個領域加起來,也難以比擬,而商用 AI 正是中國的弱項。追根究柢,中國市場太特殊,外國企業難以在中國佔到便宜,但中國企業也只有幾家能在國際市場出頭,未來極有可能形成區隔化的市場。雖然個人認為李對中國的預估過於樂觀,但作者的論述也不會流於誇大,正確指出中國在人工智慧方面具有的積極野心與動能,確實具有爭 AI 龍頭的潛力。

不過作者提到了,這些 AI 較勁不是根本問題,人工智慧對未來產業的衝擊巨大,作者認為,未來 40-50% 的工作將能夠自動化,這數字雖然不是嚴謹的分析,但也是基於各家研究和作者在科技業的經驗推導而出,算是比較中肯。各方人士也針對 AI 衝擊提出各種解方,其中最受關注的便是「無條件基本收入」,可惜作者也落入了對基本收入常見的偏見與誤解中,認為基本收入是一種敷衍的做法,只會造成人民無所事事,沉迷遊戲、酒精、毒品等不思進取。作者罹癌的經驗讓他體會到家庭與親情的重要性,提出了一種「以人為本」的解方,認為應該大力扶植照護與產業,並致力開創強調人際互動、人文關懷的產業,這是好的出發點,但我想能創造出來的職缺是杯水車薪,人都渴望關懷、愛、人情味,但也不會需要那麼多,而且我們都偏好從親朋好友獲得這些,而不是付錢請陌生人來提供。

李更提議,對志工活動發薪水,鼓勵因 AI 造成的失業人士從事志工。如果有看過邁可.桑德爾的《錢買不到的東西》,就知道這種作法有多危險,以金錢誘因會產生動機替代的問題 (心理學有大量實證研究),從事志工會變成一種賺錢的差事,不僅會對服務品質造成顯著的影響,也會大幅減損作者想提倡的人文關懷精神,這種方式等於是半強迫失業人士當志工,不難想像那些三心兩意的志工,只想達到績效標準而敷衍了事。實際上,作者提倡的人文關懷和社區參與,反而是基本收入能夠促進的,不需要為生活費煩惱的人,可以全心投入志工活動或照顧其他家人。李開復先生罹癌經驗很令人動容,但可惜我們要就事論事,這種市場導向的人文產業創新,遠遠不是解決 AI 的衝擊的解方,反倒會惡化某些重要的人文價值。

本書是挺有看頭的,雖然個人不太認同書中許多的論點,但確實更了解中國人工智慧產業的發展現況、中國民間企業的活絡風氣,以及政府的大力扶植,中國政府想在人工智慧浪潮當領頭羊的企圖很明顯,想在下一波產業革命中一舉超越美國。但比起可能帶來的好處,人工智慧本身帶來的負面衝擊,需要更加嚴肅看待。深度學習革命對於習近平的「中國夢」是有益還是有害呢,就讓我們繼續看下去。

... 看更多

分享 

你覺得這篇書評有參考價值嗎? [ 13 人中有 12 人(92.31%) 覺得這篇評論有參考價值 ]

寫給每個人的基本收入讀本:從基本收入出發,反思個人工作與生活的意義,以及如何讓社會邁向擁有實質正義、自由與安全感的未來

寫給每個人的基本收入讀本:從基本收入出發,反思個人工作與生活的意義,以及如何讓社會邁向擁有實質正義、自由與安全感的未來

  • 會員評鑑等級
  • 評鑑日期:2019/11/04

TL;DR:本書具有許多誤導性論述,網路上有更多其他基本收入的知識來源可供參考,除非自認有足夠的批判性思考能力,能夠辨別哪些論述有效、那些無效

本書跟《不穩定無產階級》是同一個作者,個人對於該書論述不是很認同,但又想要對基本收入有所了解,所以還是試著買了本書來讀。果不其然,作者在本書又對「推力」與傳統的補助政策開砲,作者過度放大傳統福利政策的缺點,對於推力政策的指控更是子虛烏有。作者不改其「過度辯護」的本性,對於其所擁護的,不能容忍任何一絲些微的批評;對於其所厭惡的,不會給予絲毫認同,這使得本書的論點有效性打了大折扣,實在可惜。本書的主旨是介紹「無條件基本收入」,這個概念遭受了非常大的誤解,常常讓人做出錯誤聯想,如「不用工作躺著爽爽過一生」,這種先入為主的的非理性印象,造成許多人不加以思考便反對,實際上,基本收入的金額最多只夠溫飽而已。而其他比較理性的疑問,在本書都一一加以回答。對於純粹介紹基本收入的部分,本書的介紹雖有偏頗,但至少還算有理有據,畢竟關於基本收入的論述是經過各方人士廣泛辯論,並不是作者一家之言。

然而,作者在其他方面的論述就不是很客觀。首先,是對於行為經濟學「推力」政策的論述 (參閱《推出你的影響力》),作者對於推力觀感,可以說是徹底的厭惡。作者是一名極度推崇「共和式自由主義」的人,對於任何影響人們自由的政策,哪怕只是為不足道的一丁點,都要反對到底。而推力政策或更廣泛的「自由家長制」政策,主張透過的政策設計「引導」人們作出更理性的決定,基本上對自由意志幾乎沒有干擾,但作者卻認為這是用「隱晦的方式偷偷操縱人們的自由」,加以大肆批評。然而,基於行為經濟學的推力政策,不僅入主英、美政府的決策圈,在實務上也獲致了很好的成效。這些成果讓作者幾乎是惱羞成怒,但卻又無法在理性論述或實徵證據上加以否定,只能想盡辦法加以汙衊。作者的汙衊方式,可以說是讓人「大開眼界」。作者蓋伊.史坦丁在本書 p.69 頁推論,推力是基於經濟學的「效用理論」,效用的概念是邊沁發明的,而邊沁曾提出「圓形監獄」的想法,這種監獄可以少量的人力全天候監視囚犯,一些學者便拿此概念來描繪一種全面監控社會的想像,而邊沁本人可沒這個意思。然而蓋伊卻指控邊沁就是這樣想的,然後暗示基於效用理論的推力政策,也是這種包藏禍心的圓形監獄策略。

Seriously?

效用與圓形監獄根本是兩碼子的事,作者試圖連結兩者,來讓讀者對推力政策產生負面觀感。這個手法很讓你熟悉嗎?是的,就是那些最低級的政客抹黑對手的伎倆,將兩件無關的事情搭起來,讓你對某人或某事產生負面聯想。捨棄理性分析而訴諸聯想,光憑這種膚淺至極的作法,作者根本沒資格稱作一名「學者」。為了反對推力,作者作賤自己,連最基本的學術底線都捨棄掉了。Seriously? 蓋伊.史坦丁?

接著是對財富調查式補助政策的批評,許多補助政策確實成效不彰,而原因相當眾多,但作者只想把鍋甩在政策本身,認為這些財富調查根本是在「羞辱」貧困者。的確,這些調查常常要問得很仔細,以確定受助者符合資格,這些身家探問會讓人感到不太舒服,畢竟沒有人以身為貧困自豪,但指控這些形同羞辱則過頭了,作者根本假定那些審核人員都是這種心態 ─「呦,你這窮鬼來申請補助金啦?」,個人相當不以為然。當然,作者的確指出現行補助政策的各種缺陷,如行政審核程序曠日廢時,並且成本很高,接受補助的人也會有誘因不找工作,因為找到了就不能再領取補助金,或者不敢接受短期的就業機會。這些都是千真萬確,但都不是根本性缺陷,所以作者訴諸並誇大於這些政策的「羞辱」性質,來徹底否定所有的財富調查式補助政策。作者是左派經濟學家,但經濟學是半吊子,竟然以為量化寬鬆就是白白送錢給銀行,還說當初那4.5兆的QE為何不當作基本收入來發放,看到這段我整個傻眼,當年劍橋大學的經濟學博士學位有那麼好混?還是作者的指導教授睡著指導?

當然,作者蓋伊確實想盡辦法在為社會上最弱勢的族群爭取權益,細看作者的論點:失業者一旦找到工作,失業補助金的撤銷形同被課稅 (進入職場時即少了一筆錢),作者細算,貧困者進入職場竟被課了高達80%的稅率!超級不公平是吧。但試想一下,今天我援助你每月1000元,然後我突然不援助了,這樣能稱作對你課稅嗎?作者的心態就是,那筆補助金本來就屬於受助者的,不是社會給予的暫時性救助,所以才有「被課稅」的想法,難怪基本收入的概念與作者一拍即合。作者為了替弱勢族群辯護,採用先入為主的立場與矯枉過正的論述,因而陷入各種激烈爭辯並四處樹敵,急切地想要幫貧困者發聲,操之過急反而造成反效果,蓋伊不檢討自己,反倒認為那些反對者居心叵測。

撇除上術那些不合理指控的章節,本書在介紹基本收入的部分「比較公允」,釐清了很多關於基本收入的誤解,也介紹了很多基本收入的試行成果。與直覺相反,那些領取基本收入的人不會渾噩過日,畢竟絕大多數人不會只滿足於「僅能糊口」的日子,很多人利用這筆錢改善自己的生活,基本收入除了改善實際生活水平以外,更重要的是提供「經濟安全感」,不再會為了有一餐沒一餐而煩惱,有了安全底線,但能隨心所欲地嘗試各種出路,甚至冒點風險也可以,也能拒絕從事那些不合理的工作,形成提高工資的壓力,或者選擇投入志工活動、提供家務等無金錢報償但對社會或家庭有益的活動,青少年可以優先完成學業,無需為了養家活口輟學。基本收入在許多地區試行的結果,都相當令人滿意。然而,要大規模的實踐,最大的問題便是「錢」,想在已開發國家實行會有很大的政治壓力,因為需要加收可觀的稅收,作者建議以更激烈的累進稅來籌措財源,對富人大舉加稅,用膝蓋想也知道這會有多困難。

作者對於其他福利政策的過激批評,乃因這些政策與基本收入競爭同樣的政治資源,所以作者處心積慮想要貶抑那些政策,作者採用了相當不公平的標準來比較基本收入與其他福利政策的優劣,沒有考慮到基本收入本身耗資巨大,若花同樣多的錢在其他福利政策上,基本收入還有決定性的優勢嗎?基本收入的一些質疑也沒有全部解決,例如難民或許會湧入實施基本收入的國家,或者基本收入到底能否當作基本人權。雖然大部分的爭議已妥善解決,只是蓋伊不容許他熱切擁護的基本收入有任何一絲的缺陷,在難以辯護的地方也要死命爭辯。現階段的福利政策成效不彰其實就已經夠人說嘴了,但蓋伊還要進一步抹黑成羞辱性政策。這些過度辯護只會轉移大家的注意力,陷入永無止盡的爭論。如果作者能夠更客觀、只專注說明基本收入的概念,放棄那些無謂的指控 (推力、自由家長制對基本收入根本沒有意見),反而更能幫助大眾對基本收入的理解。

... 看更多

分享 

你覺得這篇書評有參考價值嗎? [ 20 人中有 16 人(80%) 覺得這篇評論有參考價值 ]

16上一頁 12345678910下一頁 跳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