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季成的所有評鑑

財富自由的整理鍊金術:斷捨離變身金錢魔法,打造心靈×空間×時間×財務自由人生!

財富自由的整理鍊金術:斷捨離變身金錢魔法,打造心靈×空間×時間×財務自由人生!

  • 會員評鑑等級
  • 評鑑日期:2022/06/06

此書評可能透漏關鍵情節

《財富自由的整理鍊金術》
最近看完小印老師的新書:《財富自由的整理鍊金術》。
覺得可以說是一位女孩的人生成長故事,也是一趟自我追尋的「英雄旅程」。
而書中分享的思考問題與整理作法,也很具體實用,值得對斷捨離有興趣的讀者學習。

一、從不喜歡自己,學習改變自己,到療癒他人
書中小印從他的人生故事出發,寫出了為什麼他曾經是一個購物狂的原因,而這個原因,我想也是很多人心中不想面對的,也就是「對自己沒自信、不喜歡自己,所以想藉由買衣服裝扮自己,變成另一個人」。

由於當代社會從企業、明星,到生活中的同儕,所聯手打造的審美標準與比較心理,實在很容易讓人變得自我要求。

從服飾品牌,設計夠不夠潮,夠不夠正式,到身高、體重、皮膚、頭髮、身體部位的大小(眼睛之類的),都讓人很容易拿「某種標準」來自我檢視。也使得不少人表面上雖然打扮的光彩亮麗,但獨自照鏡子時卻焦慮不已。

不過在小印的誠實書寫下,相信可以讓很多人知道原來「先懂得了解自己、整理自己、愛惜自己」,是多麼重要的一件事。

就如同另一位作家楊雅晴小姐所說:「個人的誠實揭露,可以療癒另一位有同樣行為,卻不敢說出來的人」。

二、度過人生的低潮,成為羽化的自由之蝶
由於小印在書中有分享,因失戀從男友家搬太多東西回家,
導致爸爸生氣說出要趕他離家的挫折。讓他堅韌又快速的逼自己整理不需要的物品,
並透過網路販售,而回收了許多的金錢。

再透過上種種課程,對自身的心理有所探索與理解後,
終於找到適合自己的風格與生活方式,從此獲得心靈與空間的自由。

之後更進一步,摸索出可以幫助他人,並且離開公司體制,成為自由工作者的商業模式。
因此,小印在書中也分享了很多如何整理家中物品,保持整理空間不再變亂的思維與方法。
以及更重要的是在整理的同時,學習尊重家人物品的界線。

也就是,在整理同住家人的共用物品時,如何先好好溝通物品要丟掉或販售的理由,
才能避免認知不同的爭執。

最後,在財富自由的觀念上,則是讓讀者以淺顯易懂的方式,了解節省時間、空間,
與投資自己的價值。

並在財務上要懂得「通貨膨脹」、「複利效果」與「72法則」等概念,
最後才能用「以終為始」的思考,去規劃出屬於自己的財富自由藍圖。

三、書中金句
另外,分享我在小印老師這本《財富自由的整理鍊金術》中,印象最深的三段話:
心理學家榮格有句名言:「往外張望的人在作夢,向內審視的人才清醒」。(83頁)

「我們的人生樣貌,其實是透過一連串的選擇累積而來,不過我們在過程中不一定有意識。透過整理,可以讓我們練習有意識做選擇的能力」(139頁)

「當我們曉得這世上有很多種活法,並找到自己最想要的生活,就能跳脫出原本的命運,主動選擇並一步步實踐自己想要的人生」(236頁)

以上,讓我聯想到一句哲學史上的名言,也是德爾斐阿波羅神廟(Temple of Apollo (Delphi))的箴言之一”know thyself”(認識自己)。

即使被社會的價值觀及審美標準框限的個人,想要找到自己的定位與方向,
並不是容易的課題。

但透過小印的故事,可以看見自由的心靈與生活,會是美好人生值得追尋的目標!

... 看更多

分享 

你覺得這篇書評有參考價值嗎? [ 6 人中有 6 人(100%) 覺得這篇評論有參考價值 ]

斜槓青年【實踐版】:成為內控者,建立幸福人生的正向迴圈

斜槓青年【實踐版】:成為內控者,建立幸福人生的正向迴圈

  • 會員評鑑等級
  • 評鑑日期:2021/08/04

《斜槓青年實踐版》讀書心得
一、
最近看了前兩年很紅的《斜槓青年》的另一個版本:《斜槓青年實踐版》。
發現這本書還真是頗有深度,不同於普通的勵志書或是心理書。作者Susan Kuang在書中提到了許多心理學的觀念,以及大腦與常人習慣的運作機制。
而且在這本書中不只是分析觀念,作者還把這些現象串連在一起後,提出具體可以改變和實踐的方法。
二、
例如「心理學中的「自我決定理論」,這部份提到人有三種先天的心理需要。
一、自主:可以根據自己的個人興趣和價值觀去選擇,做一件事是因為自己想做,而不是因為不得不做。
二、能力:可以在做自己喜歡的事情的過程中,不斷發展和提昇自己的技能。
三、關係:可以和他人產生連結,獲得歸屬感和被接納的感覺。」(第7頁)
以及「內控者」的概念,「源於美國社會學習理論家朱利安.羅特提書的「制握信念」(Locus of Control),這代表這一類人:他們相信命運掌控在自己手中,自己的人生只能自己負責,所以會表現得十分積極和主動,對困難和問題時,不會那麼容易放棄,而是努力尋求解決辦法,也會以富有成效的方式去塑造自己的人生」(10頁)
三、
在討論幸福是什麼時,他提到大腦與快樂相關的四種化學物質。
一、「血清素」:自尊、自信、安全感。
二、「腦內啡」:愉悅、享受、放鬆、被治癒。
三、「催產素」:親密感、信任感、歸屬感。
四、「多巴胺」:動力和希望、成就感。
而這些大腦中的化學物質,與心理上的幸福感,顯然有所關聯。
所以,所謂「幸福」關乎的不僅是生活滿意度,也包含五個關鍵元素:「積極情緒、投入、意義感、成就,以及人際關係」。
四、
除了分析這些元素外,作者還很實際的提出一個人不管在什麼樣的階級,或擁有多少財富。「每個人的這一生,都是一個不斷做選擇、不斷解決問題、不斷應對挑戰的過程。」(20頁)
而且「幸福的本質,其實是痛苦管理,因為我們真正面對的選擇,並不是「我想要得到怎樣的快樂」,而是「我願意承受怎樣的痛苦」這才是幸福和成功背後的決定性因素。而且既然痛苦不可避免,不如主動選擇」(23頁)
五、
這本書中同時也提到我之前在其他書中看到的諸多積極觀念,包含:
「自我慈悲」無條件的愛自己,放棄自我評判的習慣,不自我攻擊或否定自己的價值。
以及「成長型思維」和「主動式思維」。
也有消極觀念,例如:
「習得性無助」:作任何事都無法改變現實,從而對自己的命運與生活感到無助,最終放棄嘗試主動改變,消極接受外在環境的變化,與他人的安排。
「固定型思維」:傾向認為能力是天生且固定的,所以把許多失敗或錯誤的原因歸咎於自己天賦不足。(而作者也提出許多人會產生固定型思維,通常是歸因(原因歸咎)方式的問題。)
六、
在分析心理因素,解釋大腦與各種習慣的運作機制,並舉了各種人們無法建立自己良好生活的例子後,作者也提出了生活整理、生活設計、深度工作的具體方式。
例如:25分鐘蕃茄鐘的工作法,生活空間的斷捨離,設計早晚生活流程,固定良好的習慣等等。
七、
最後,我覺得特別有意思的是關於「意義感」的討論。
作者舉了FB執行長祖克柏,在2017年哈佛畢業典禮關於「意義感」的演說,提到「這個新時代所面臨的挑戰,不只是創造新的工作,還有如何為世界創造新的意義感。」
而作者本人認為當代意義感普遍缺乏的原因,是由於傳統價觀強調「集體、奉獻和自我克制,但現代社會強調個人、消費和欲望」。(293頁)(這也是許多關注現代性問題的哲學家都有提出的觀點。)
但「人對意義感似乎有一種本能的需求,我們必須知道自己是為什麼而活,必須位自己的人生找到一個明確的方向。缺乏了方向感,我們就會經常感到迷失,所體會到的幸福感也是不完整的。」
而「意義」這一個詞其實反映了一種假設,亦即事件或目標之間基於一個「最終目標」而互有關聯,它們有一種現成的秩序和聯繫。所以,當我們想要知道某件事情的意義時,我們真正想要知道的是,這件事情和「最終目標」有什麼樣的聯繫。(294-295頁)
也就是說「人生意義,本質上就是要解決人生頂層目標的問題,也就是要為生活中每天所做的事情找到統一的方向,或者說一個終極目標,只有這樣,我們才不會覺得迷茫和空虛。
所以,人生意義的核心作用在於,他可以為我們的精神世界提供一種秩序,基於這種秩序,我們能實現內心的和諧,無須再把精神能量浪費在猶豫、懷疑、後悔、擔憂及恐懼之上,而是可以把精力聚焦和投入在有益的方面。」(296頁)
作者更進一步解釋,終極目標是可以調整和改變的,重要的是經由目標,建立起內在秩序,並找到投入的充實感和樂趣。
並且,這個目標不能是「以自我為中心」,否則就會容易落入落入跟他人比較,擔心他人看法,以及評判自己的狀況。
反而重要的是設立一個「比自我更大的目標」,這時候,我們的關注點就是在目標上。這可能是慈善事業,可能是社會企業,可能是拓展社會的知識領域,可能是團體的體育榮耀等等。
而本書最後,回到作者的所要闡述的核心觀念之一,就是由於每個人這一生的時間和精力都有限度。
所以到底要在哪個領域投入心力,或以什麼樣的形式、與哪些人建構積極連結,還是要每個人自己花時間「獨立思考、探索和選擇」。
八、
看完本書,我覺得所謂「斜槓」,不同於坊間片面所談,在職涯上有眾多技能就是一個斜槓工作者。
作者更是希望人們能反問自己內心,主動積極的把握自己的天賦、熱情與能力,並且在個人所能探索到的各種領域,都盡量拓展思維、能力與事業的深度與廣度。
如此,或許可以讓人們所企盼的幸福與完整的人生,可以在某個年齡階段得以實現。
(當然,由於本書偏向個人生活與職涯的發展,所以並沒有談到人生中的感情、伴侶或家庭的問題。所以,對於幸福或完整人生的想像,算是缺漏了一部分。而這些部份,也自然要再找相關領域的書籍來參閱了。)

... 看更多

分享 

你覺得這篇書評有參考價值嗎? [ 2 人中有 2 人(100%) 覺得這篇評論有參考價值 ]

小資族下班後翻倍賺:財富自由GET!3步驟月入六位數、30歲前晉升新富族

小資族下班後翻倍賺:財富自由GET!3步驟月入六位數、30歲前晉升新富族

  • 會員評鑑等級
  • 評鑑日期:2021/08/03

《小資族下班後翻倍賺:財富自由GET!3步驟月入六位數、30歲前晉升新富族》讀後心得

今天看完蕾咪的新書覺得很有收獲。一開始,蕾咪就從「本書使用說明」列表不同身份可參考的範圍。也由於從受雇員工、自由工作者、中小企業家,到財富富足的投資人,各種身份的心態、年紀、能力、家庭組成跟財富顯然都有所差異,所以也必須用適合的思維跟工具,才能較妥善的設定自己的目標、投資方式與財富管理。

我覺得比較特別的是蕾咪首重釐清「價值觀」的確立,也就是「你的目標是對的嗎?這是你真心想要的嗎?」還是你假裝自己想要,其實只想跟別人一樣(30頁)

而且,蕾咪也不會像寫心靈雞湯,只拋出沒有標準答案的問題讓讀者自己摸索。她更進一步提供了「價值觀量表」的表格,讓讀者可以練習現階段最重視的價值觀,並且敘述清楚這些「價值」如:自由、愛、平衡、學習、關係等等,對自己的意義,並據以想像自己理想的生活。接著就能理解,如果要達到理想生活,可以設定什麼樣的「財務目標」,以及自己人生的夢想清單。

另外則是運用「目標設定SMART原則」來進行各種表格的具體規劃,以及進行PDCA的管理循環,讓自己可以逐步修正錯誤,並往正確的方向邁進。
光是在第一章「認識金錢」就有22張圖表,除了解釋價值觀、夢想清單,還涵蓋個人(家庭)資產負債表、上班族六罐子理財法、自由工作者的金流分配法,以及信用卡的運用、基本保險種類與規劃,等等面向。

第二章「用時間賺錢」,蕾咪則是建議「人生規劃優先於財務規劃」,從學生時期該考慮如何投資自己,培養可長可久的專業能力。她也以自己的人生經驗,分享了從學生時期、上班族到自由工作者的種種收入面向。解釋了如何成為高薪上班族,怎麼興趣開始打造多元的收入方式。

至於第三章「用錢賺錢」,則是先從基本的商業邏輯、財務三表、投資報酬率開始說明,接著則是介紹股票與房地產這兩項投資工具。

股票知識這部份,蕾咪這節的標題就是「股票投資新手班」,也就是適合剛進入股市的新手朋友。所以如果已經是長期研究股市的讀者,覺得書中提到都是基本知識也是正常狀況。

而房地產投資的部份,由於也牽涉到許多面向,難以在一本書講完細節。所以蕾咪也是以簡介的方式,讓還沒有機會接觸房地產領域的讀者,能有基本觀念,並且也好好思考自己為什麼要買房?例如如何挑選適合自己的房屋,買房的財務規劃與準備,三種常見的房地產投資類型等等。

另外,我覺得這章有一段比較少人會提到的觀念,就是「慈善捐贈」可以培養的富人心態(257~258頁)。一個層面是,如果在自己小有積蓄豐衣足食的時候,要捐款確實不難。但是,如果自己也只能省吃儉用艱難度日的時候,是否還會想幫助比自己更需要幫助的對象呢?值得思量。

最後,蕾咪則是介紹了資產配置的初步觀念,並且提供了一份簡易的「風險屬性評估表」,讓讀者可以先評量自己是屬於什麼樣風險承擔者。

所以,我覺得這本書,雖然許多投資工具的具體作法與細節,不可能在這本書中講完,因此或許會讓資深投資者覺得粗淺。

但如果是剛開始學習理財投資的讀者,不管是學生、年輕上班族,自由工作者或剛創業的創業者。我想都可以藉著書中的觀念釐清自己的現況,並且也可以透過各種表格的練習,來使自己的目標具體化跟系統化。

甚至,如果當讀者有把ESBI各種面向,都真正走過一遭後,相信多半都可以印證蕾咪的知識與歷程,是真才實料堆積起來的人生經驗。

... 看更多

分享 

你覺得這篇書評有參考價值嗎? [ 3 人中有 3 人(100%) 覺得這篇評論有參考價值 ]

與家人的財務界線:富媽媽教你釐清家人的金援課題,妥善管理親情的金錢漏洞

與家人的財務界線:富媽媽教你釐清家人的金援課題,妥善管理親情的金錢漏洞

  • 會員評鑑等級
  • 評鑑日期:2020/11/15

《與家人的財務界線》讀後感
覺得作者李雅雯 (十方)願意分享自己的家庭經驗真的很不容易。
在此書中他描寫了個人的金錢觀念與親人、丈夫、夫家之間的差異,以及在生命歷程中所導致的種種挫折與衝突。
後來她從心理學的層面去了解金錢觀與心理的關係,以及親人的互動該如何去溝通與練習,也在書中都有明確的敘述與建議。

她將所有與「家人」有關的財務困境,歸納出五大類型:
「1. 金錢圈:我的錢要給誰用?父母、兄弟姊妹欠錢我該幫嗎?
2. 金錢性格:伴侶太會花錢怎麼辦?
3. 金錢依賴:小姑離婚了,住在家裡,讓我付水電費?
4. 金錢義務:公公一個月需要拿五萬元孝親費?
5. 金錢藍圖:先生覺得這種生活品質就可以了,我覺得不滿意……」

可以在他的生命經驗中看到,如果沒有良好的理財觀念,或是因為心理因素而產生的負面消費習慣,又不能良好控制的人。
其對於賭債、卡債、投資失敗等各種債務的處理通常是擺爛、依賴、丟給其他願意幫助他的親友,但自己可能卻不一定學會教訓並負起責任。這是對被依賴的親人來說,真的是既辛苦又無奈的生活課題。
而也能了解到,社會上有些人不是不努力賺錢,卻是另有原因而導致承受了超過自己能力的損失。
從新聞也常見從中小企業家,藝人到一般上班族,也會因為家人的關係而被欠債,或要幫親友揹債而使數年、甚至數十年的積蓄化為泡影。所以金錢與人的關係,真的是一輩子都要學習處理的課題。
如果身邊有對這個狀況需要學習與了解的朋友,也挺建議可以看看這本書,可能可以從中找到答案,並練習如何脫離負面的循環。

... 看更多

分享 

你覺得這篇書評有參考價值嗎? [ 3 人中有 3 人(100%) 覺得這篇評論有參考價值 ]

八座山

八座山

  • 會員評鑑等級
  • 評鑑日期:2020/02/22

<<八座山>>個人讀後心得

書中的主人翁看似心中一直有著山,但卻再也回不去。也許他的心靈一直是山中自由的住民。又或許是家庭的因素,因此難以克服城市的困境,與達成自己的理想。從而流浪漂泊,情無定所。

他的父親則雖然想著山、戀著山,卻不得不屈服於現實社會的壓力與經濟,只能在假日上山,並帶著兒子登山,且希望登山能一直是家庭(或父子兩人的羈絆)。可惜事與願違,最終只能留給兒子一座深山中未完成的小屋。

而他的摯友布魯諾,雖然期望一直在山上過日子,但無奈經商的不順,妻兒生活的壓力,難以進入城市的靈魂。甚至應該回溯到他父母從未給他的教育與漠不關心。因此結局是個悲劇與不能再找尋的故事。

書中的女性,在描述中才是真正認識現實世界,並且知道如何與各式各樣人際關係聯繫,以及應對財務壓力的人。而義大利的登山者卻一直在浪漫的登山/山居理想中,遭遇生活的挫折與壓力,以及跟不知道如何互動的家庭中生活。

因此,與其說這是本山岳文學,我倒覺得比較像是從作者幼時與父母的相處,到認識摯友,及成年之後回頭追尋與認識自我,並且重構家人彼此感情的過程。最終則是對理解現實世界的感悟。

也就是說,這其實是一本成長文學。

從中,不只是登山者,更是許多困於家庭、情感,以及理想與現實壓力之間的人,可以照見自己的故事。

山永遠在彼端,但生活卻是在此刻。

值得深思的一本書。

... 看更多

分享 

你覺得這篇書評有參考價值嗎?

花掉的錢都會自己流回來:啟動「金錢螺旋」,用錢越多反而更有錢

花掉的錢都會自己流回來:啟動「金錢螺旋」,用錢越多反而更有錢

  • 會員評鑑等級
  • 評鑑日期:2019/12/23

《花掉的錢都會自己流回來》的心得

光看書名是滿違反直覺的,而本書的作者由於是日本人,也讓我想到因為台灣跟日本的理財教育,90%都是「儲蓄」以備需要時的教育,而非「投資」以擴大效益的教育。(最大的投資大概是升學、升學再升學,投資學歷吧)

但這本書言簡意賅的提出幾個作法,從個人找出興趣跟擅長的領域不斷把賺來的錢投資自己,避免花在消費物質上。並且以增進知識、經驗、技術,到良好互利的人際關係互動,然後打造出金錢螺旋的流動。
我覺得難怪滿多人都推薦這本書,因為這不只是一般理財工具書,也如書中所說是思考「金錢和幸福的平衡」的觀念。

當然如果只有觀念卻沒有實踐也是沒有用的,倒是我也滿認同一句話:「道正術強」,最根本的價值觀如果能建立好,在判斷多數事物時自然就可以肯定自己的生活方式。而如果遭遇困惑和挫折再稍微修正與更新觀念即可。

另外這本書有個觀念也是我第一次看到就是給予者分成「頂層給予者」和「底層給予者」,這兩種給予者主要是在為人付出時給予的方式不同。「底層給予者經常是為了他人的利益作奮鬥,最後反而犧牲了自己」,「頂層給予者則專注於如何把全體的餅給做大。」這個區分我個人覺得滿精闢的,雖然很多人說要利他處事,但如果給予與利他的對象是不知感恩的「索取者」,把別人給予的都當作理所當然,那只會不斷消耗掉給予者的精神與物質。
但是「頂層給予者」就使用了另一方式,把餅做大,教人釣魚。使願意付出的人可以互相幫助並讓資源流動。
所以說,個人理財使用金錢,跟他人跟社會互動的方式,實際上真的有很多種不同的觀念與作法,但是到底如何才能維繫良好的金錢與幸福生活呢?這必須要能透過自己深思與實踐後才能得知了。

總之,這是本深入淺出的理財參考書,也是想成為自由工作者的基本觀念書。「金錢」與「幸福」的平衡,需要自己認清「物質欲望」和「真正充實」的生活狀態之間的差異,以及去長期規劃及實踐。

... 看更多

分享 

你覺得這篇書評有參考價值嗎? [ 8 人中有 8 人(100%) 覺得這篇評論有參考價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