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白的所有評鑑

原來,我們都對自我誤解太深:從印度哲學思維,找回真實的自己

原來,我們都對自我誤解太深:從印度哲學思維,找回真實的自己

  • 會員評鑑等級
  • 評鑑日期:2020/03/09

此書評可能透漏關鍵情節

身邊許多朋友曾找我聊過情緒相關話題,尤其是在高三那年準備學測時,遇見許多特別的人和事。但就像一個有限的容器,在眾多人的傾訴中我也曾不小心打翻自己,那是我第一次感受到如此接近死亡,從那之後我越發能理解朋友們那輕描淡寫的訴說,背後是怎樣的痛苦,若他們的世界真如同我想像中那般美好璀璨,又怎會想著離開。這本書是一位素不相識的朋友送我的,抱著更加了解情緒的心情翻開它,我想看看別人怎麼理解,以增長見識。
其實整本書讀起來連貫性並不高,每個章節都有各自的重點,但主題轉換間的生硬還是令我有些不習慣。書中自各種角度解析情緒,大腦的節能機制、悲觀天性、理性判斷偏差做出的反應、期待與失望的落差、資本主義社會灌輸的匱乏感、大環境的節奏等等,層層分析自我誤解的迷思。作者採用的多是印度哲學家龍樹的《中論》及邏輯上的「雷電論」,情緒勒索只是一小部分的論述,更多將重點放在認識自我並拓寬思路,了解世界多樣性、事件的多因論、跳出主觀思維,才能更加貼近真實世界。
我喜歡「多因論」以及龍樹的《中論》,在和朋友們談心的過程中,我認為有個很重要的關鍵是「不能妄下判斷」,最初當事件在可調查範圍內時,我會去問許多知情人士,聆聽雙方甚至多方的見解再下判斷。但在接觸的事件漸漸複雜後,我認為判斷本身就存在偏差,人事物本身並沒有對與錯,有的只是立場、背景、見解等不同罷了,湊佳苗的《告白》一書中深刻描寫正義與道德的對立是個很好的例子。因此我贊同萬事萬物的多樣,我常說這就像球擁有無限多面,我們能做的只有分析,必要時做出選擇,僅此而已。
此書作者或許仍不夠客觀,在閱讀時或多或少會讓我感到違和,有以大眾閱讀為考量將情緒過於簡化的感覺,在層層分析中,大腦生存本能、說故事、大魔王思維等,或許乍聽之下沒什麼問題,是個合理的推論,卻讓情緒的厚度本身被忽略,反倒有種「都是因為我們這麼想…所以才會成為自己情緒的戰犯…」的感覺,倒是違反多因論的觀念了,我認為情緒的影響不僅是自身,與環境、生長背景、周圍的人事物也密切相關,作者有些自打嘴巴了。
作者想法新穎,書籍寫作手法尚有改進空間,我會推薦給對自我有所不滿、想要更加了解情緒的朋友們閱讀,但盡信書不如無書,在平時若能多加關注自己想法的產生、各項事情發生的因果等等,我想將比書中所述更加深刻體會真實世界全貌。雖然沒有達到原先期待的更加了解情緒,但意外發現自己的某些論點諸如多因論被人認可,終於不再是特立獨行的那人,感覺挺好的。萬物皆平等,是非對錯其實本不存在,有的只是不合時宜罷了!

... 看更多

分享 

你覺得這篇書評有參考價值嗎? [ 12 人中有 11 人(91.67%) 覺得這篇評論有參考價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