亨利的所有評鑑

i世代報告:更包容、沒有叛逆期,卻也更憂鬱不安,且遲遲無法長大的一代

i世代報告:更包容、沒有叛逆期,卻也更憂鬱不安,且遲遲無法長大的一代

  • 會員評鑑等級
  • 評鑑日期:2020/04/24

此書評可能透漏關鍵情節

《i世代報告》值得我們一讀,它讓我們看見世代的差異,也推翻既有的想像。雖然本書在描述美國的現象,但台灣讀者看到某些趨勢或許也會深感共鳴。書中的大量圖表也能讓人一目了然,讀起來不會太費力。

然而,我認為本書也有許多值得批判之處。「螢幕時間增加導致心理不健康的比例增加」的這個統計詮釋太過簡化,因為有可能是另外一個因素導致兩者同時增加。例如,當青少年被霸凌或歧視,憂鬱的比率會增加,而為了避免與人群互動,躲到螢幕的世界裡的比率也可能同時增加。換句話說,如果我們真的想要關心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問題,應該要考慮到各種不同的處境,探究憂鬱背後複雜的心理與社會因素。然而,作者顯然沒有進行這種細膩的分析,僅將諸多問題歸咎3C的普及使用。

長期關注兒童與媒體互動、任教於倫敦政治經濟學院的社會心理學教授Sonia Livingstone就表示,Twenge整本書的數據詮釋錯誤百出,缺少多變因的分析以及整體社會結構的框架思考。他論道,我們別忘了,i世代所處的社會正是前幾個世代共同打造的。經濟不景氣、人口結構轉型、勞動市場改變、學貸飆高、社會福利縮減等問題,是孩子與成人同樣面臨到的困境。只有將這些結構性因素納入考量,才有辦法解釋為何孩子長不大、父母的過度保護與孩子的憂鬱等現象。「缺少更寬廣的分析框架容易將問題歸咎於青少年本身。」

Livingstone更犀利地指出,將i世代貼上長不大、脆弱或幼稚等去脈絡化的標籤,其實是巧妙地逃避身為上一個世代應該負的集體責任。

然而,《i世代報告》的價值就在於它努力地理解世代差異,也引起了社會大眾對青少年心理健康的關注及其他學者去辯論、批判、檢視這些數據的意義。期待未來能出現更完整、詳實的世代差異報告,讓我們不分世代、一起面對共同的困境。

... 看更多

分享 

你覺得這篇書評有參考價值嗎? [ 42 人中有 41 人(97.62%) 覺得這篇評論有參考價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