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嫆雀的所有評鑑

慢活

慢活

  • 會員評鑑等級
  • 評鑑日期:2021/11/06

「慢活」是一種生活態度。誠如書中所言:「緩慢哲學便是平衡。該快則快,該慢則慢。」因為工作、都市、效率…,所以,我們總是不自覺地“快”起來,深怕趕不及、浪費時間,甚或忘卻我們才是時間的主人。於是,工作時忙碌(趕上班、下班、接送孩子…等),休假時亦忙碌(趕赴郊外度假、參加走馬看花的旅行團…等)。然而,什麼時候才能緩慢下來呢?
  「心靈的本質就是緩慢。」那麼,一切講求速度感的舉動,會不會讓我們同時遠離心靈的感知呢?速食帶來了便利(例如:微波食物),省卻了進入菜市場大肆採買、洗菜、切剁、烹煮等耗時費力的過程,同時也讓掌廚者的愛心及創意無處發揮。而那位「食客」不消幾分鐘,便將之吃下肚,管它到底是何滋味?如此看來,最無辜的便是「食物」了。
  黃春明〈給台灣孩子的一席話〉:「現代人已經習慣用錢思考,凡事都講求速度方便,越來越懶惰。以前台北到宜蘭有三條路:濱海、北宜跟火車。如果走濱海的話,可以慢慢晃過一個接一個的漁村;走北宜的話,每轉一個彎,都有不同的小村落,每個村落都跟社會、跟馬路有很綿密的關係。現在,直接從台北隧道一穿,就到宜蘭;從宜蘭一穿,就到台北,久了之後,人節省了時間,卻少掉了很多該認識的東西。」面對教育,是不是可以不要被考試、進度…等禁錮,而多一些自由與隨性呢?

... 看更多

分享 

你覺得這篇書評有參考價值嗎? [ 1 人中有 1 人(100%) 覺得這篇評論有參考價值 ]

老師的十二樣見面禮  一個小男孩的美國遊學誌

老師的十二樣見面禮 一個小男孩的美國遊學誌

  • 會員評鑑等級
  • 評鑑日期:2021/11/06

放暑假前發現了這本簡媜的新書,不同於她以往的散文創作,主題卻扣住了坊間常見的課題──美國遊學的見聞。誠如簡媜所言:「美國生活是個舊廚房舊材料,何必去炒?」「『轉變』,是的,我看到轉變。」是的,我在這本書裡,看見了簡媜為母則強的轉變,看見了教育轉變的契機。
  子曰:「有教無類。」子曰:「因材施教。」子曰:「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嘗無誨焉。」而在美國科羅拉多的Dunn小學裡,老師的十二樣見面禮(牙籤、橡皮筋、OK繃、鉛筆、橡皮擦、口香糖、棉花球、巧克力、面紙、金線、銅板、救生圈)卻一再地提醒每一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都是有價值的。每一樣輕巧的禮物中,體現了老師給予孩子的溫暖及良善。制式的班規、叨絮的提醒,代換成了常見而熟悉的物件,重新賦予的定義,增添了幾分老師對於孩子的信任(相信孩子正向處理事件的可能),具體的象徵,似乎讓孩子更能銘記於心。
  從這本遊學札記中,窺見了美國教育的一些特色:1.沒有制服2.教科書可以資源共享、重複使用3.教科書提供的視野4.鼓勵閱讀5.家長積極參與教學活動6.面對身心障礙孩童的教育7.結合社區資源8.請假備忘單9.等待孩子…等等。有些部分,台灣的教育已經做了;有些部分,卻仍嫌不足。而居處於教育第一線的我們,是否能從中得到一些借鏡呢?(例如:閱讀、教材編訂等。)教育的初衷,到底是學習還是反學習?鼓勵思考還是被動填鴨?
  透過簡媜的筆,讓我們見識到美國國家公園對於大眾的無私接納、公路修造的工匠藝術、浪費能源等面相;對於去、留美國,亦有感同身受的矛盾;已為人母的簡媜,在美國短期居留發揮的堅韌與變通,送給孩子九樣禮物的愛與期許。然而,「出走」是否就能去到天堂呢?「回歸」是否就是認同?又有什麼轉變的可能呢?看到台大、東吳等學校的迴響(製作專屬的見面禮),足以見出此書的影響力。「坐而言,不如起而行。」 也許,我們都該好好地思索:想做些什麼?可以做些什麼?期盼些什麼?

... 看更多

分享 

你覺得這篇書評有參考價值嗎? [ 2 人中有 2 人(100%) 覺得這篇評論有參考價值 ]

媽媽是永遠的老師:代代母親的溫暖傳承

媽媽是永遠的老師:代代母親的溫暖傳承

  • 會員評鑑等級
  • 評鑑日期:2021/11/06

此書評可能透漏關鍵情節

媽媽是孩子最初的老師,而孩子也是媽媽最初的老師。當了媽媽之後,才發現從孩子身上學習到很多。喜歡印度的俗諺:「孩子小的時候,給他深根;長大之後,給他翅膀。」當孩子小的時候,需要養份,需要學習、模仿的對象,我想,為人父母者,應該是責無旁貸的。隨著孩子的成長,父母更應該要適時的放手,才能讓孩子開展出屬於他們的一片天。
  這樣的一本書,除了提供我許多為人父母的思考外,同時也引發了我對當前教育的一些省思:
1.成績單的解讀
曼谷的學校提供的學期成績單,標示一個孩子的「獨立程度」、「個別成長」、「工作品質」、以及他「一貫的表現」和「整個年級程度」的關係。而台灣的成績單呢?是不是毀損了孩子原有的價值?讓父母與孩子一起被困在成績單的迷思中呢?
2.生活技能的重要性
穎卿對於洗碗一事的堅持,導因於照顧自己的生活技能很重要,更重要的是分工完成的家事,代表家人同心協力、相互體貼的情感。
3.功課的質與量
曼谷最多分派40題數學題,而台灣分派的數學作業竟高達196題。量多確實可以讓孩子們熟練,同時卻也剝奪他們學習其他技藝、閱讀、運動的機會。我們常常擔心孩子不能自動自發地學習,所以,主動幫他們安排了作業、考試。或許,積極地引導學生、信任學生,才是我們努力的方向。
4.晚餐與夜輔
台灣的孩子,處於高度競爭的社會,於是,學校加開課後輔導課、晚自習、各式各樣的補習班,似乎可以讓憂心的父母及家長找到投靠的對象,然而,捨棄的卻是那難得的晚餐時刻,讓家人的心緊密相繫的餐桌。
  所有的生命應該被尊重,生命不能重來,師生也好,父母子女也罷,不過是在人生過程中,以不同的形式相陪一段,相陪但求用心、誠摯就好。

... 看更多

分享 

你覺得這篇書評有參考價值嗎? [ 2 人中有 2 人(100%) 覺得這篇評論有參考價值 ]

追風箏的孩子

追風箏的孩子

  • 會員評鑑等級
  • 評鑑日期:2021/11/06

閱讀《追風箏的孩子》的過程,發現自己也成了一個追「風箏」的孩子。追著「哈山」、追著「阿里」、追著「阿米爾」、追著「索拉博」…,急切地想知道故事的後續發展如何?一如哈山追逐風箏的專注與執著。
  看完後,最大的感觸是「贖罪」 。
阿米爾的父親為他年輕的過往贖罪,所以,善待哈山;阿米爾卻因父親過度地關愛哈山而爭寵;哈山因為天生的忠誠,抑或因為後天主人的愛,義無反顧地回應阿米爾;阿米爾因為目睹哈山被性侵的經過,而驅走哈山;阿米爾不在乎莎拉雅的過去,因為他深深瞭解悔恨的滋味;甚或是阿米爾後來對於索拉博的愛,全都導源於「贖罪」 。誠如拉辛所言:「只有把罪行化為善行,才是真正的贖罪。」
  透過哈山的信件:「您年少時代的阿富汗早就不復存在了。恩慈已離開這片土地,你無法逃避的只有殺戮。不停的殺戮。在喀布爾,恐懼無所不在。在街道、在體育場、在市集,恐懼已經成為我們生活的一部份,阿米爾大人。統治我們國家的野蠻人不在乎人性尊嚴。」,作者真實且不搧情的敘寫手法,將阿富汗被蘇聯入侵前後的差異、派系之間的內戰、塔利班的和平與屠殺一一呈現出來。作者對於阿米爾及父親在美國生活的描述(例如:加油站、跳蚤市場等),也正是當時阿富汗人流亡美國的縮影。「對我而言,美國是埋葬我記憶的地方。對爸爸而言,卻是哀悼他記憶的地方。」我想,每一個人都需要祖國的擁抱,不管「它」是個什麼樣的國家,只有根著於祖國,「文化」才能生根、發芽、茁壯。
  文學可以使人得到救贖,阿米爾藉由寫作,抒發他的內心世界,哈山透過阿米爾講述的故事,開啟內心世界。透過這樣的一本書,我們得以接近阿富汗的尊卑差距,試著想像他們流亡美國的艱苦以及獨立自主的民族性,同理哈山與阿米爾的心結…。「時間」是最好的心靈導師,隨著時間的流逝,所有沈積於心的「謊言」、「偷竊」,變得不那麼令人難堪,因為最難以面對的往往不是罪行本身,而是「自己」。

... 看更多

分享 

你覺得這篇書評有參考價值嗎?

轉山【經典版】

轉山【經典版】

  • 會員評鑑等級
  • 評鑑日期:2021/11/06

此書評可能透漏關鍵情節

「因為旅遊,因為移動,因為離開原來的座標,
人有了新的觀照,看見別人,看見新的自己。
有了一雙飛行的眼睛。           」
節錄自張毅〈飛行的眼睛〉
  《轉山》喚醒了曾經熱愛自助旅行的「自己」。曾經多次帶團;參加半自助旅行團遠赴法國,貪戀普羅旺斯的陽光、金黃向日葵、夢幻紫薰衣草,讚歎巴黎藝術之美;難忘被日本櫻花「打」到的幸福;獨遊荷、比、盧的自在與狼狽……。或許離開了慣常的軌道,才能看見「心」的自由。
作者謝旺霖因為一次的失戀,從生命的常軌出走,後來得到雲門舞集的資助,圓了自己單車長征西藏的夢。誠實而真摯的筆調,紀錄著「誰怕?」的青春,即便狼狽、恐懼、猶豫、孤單、病痛,仍要勇往直前。他的那份「年少輕狂」著實令人佩服,同時卻也令人擔憂。為人子女者,嚮往獨立自主,不畏險阻艱難;為人父母者,一面微笑放手,一面卻暗自神傷拭淚。如果沒有離開父母的羽翼,如何能見證自己的成長與能耐?印證了自己生命的極限,或許可以豐富自己的生命,然而,又該如何撫平至親憂慮而生的白髮與皺紋呢?
  套一句《練習曲》的經典台詞:「有些事現在不做,就再也不會做了。」旺霖憑藉著的不也是「憨膽」嗎?當初參賽的企劃(高難度的單車長征)與自己出走的初衷(因為失戀,選擇離開,卻發現現實的距離永遠敵不過心靈的距離。),未必相合,然而,一切的因緣際會,成全了旺霖的單車遠征、生命深度的試煉、《轉山》的出版以及雲門基金會的贊助成玏,或許,生命的型態一直是這樣流轉的:「遇山水轉,遇石水轉,遇岸水轉,遇舟水轉。」在生命的流轉之中,承認自己的渺小與謙卑,不足與惜福。執著與放下,端賴你如何取決。
  旅程的終點,旺霖把單車送給了另一位年輕人,不知又將開展出如何的故事?

... 看更多

分享 

你覺得這篇書評有參考價值嗎?

讓思考變得可見

讓思考變得可見

  • 會員評鑑等級
  • 評鑑日期:2020/04/26

此書提供各種課堂方便操作的模組,讓師生的思考脈絡、教與學的歷程變得清晰可見;同時,可以用來有效地檢視教學或是學習是否有效?需不需要微調?怎麼調整?次序先後是否合宜?
  符應新課綱精神,回扣學習本位。在課堂上,老師從學生身上學習:學生對什麼課題感興趣?對什麼感到困惑?原來,他們是這麼想的......,那麼想的......;如何整併?如何連結?因而歸結出教學模組。學生則是透過老師的引導、文本材料、小組討論等,學習如何慢慢建構出自己的思考模式。
  閱讀此書,可以思索,對應自己的教學模式及盲點,只要你願意嚐試的話,便能打破既定的框架,開展更多的可能。
  教師何嘗不也是遊走鋼索之人?在評量端、教授時間、進度壓力、教學內容、核心價值、品質、成績......中擺盪,尋找平衡點?對學習者強行置入教學的思考脈絡行銷,讓學生個人的思考變不見,有時也是必要之惡,別忘了,教師只有一個人,而學生者眾,再加上個別差異,很難完全面面俱到。不妨把思考留待時間去發酵,讓歲月見證思路的蜿蜒曲折、百轉千迴,靜待峰迴路轉後的澄澈與清明。

... 看更多

分享 

你覺得這篇書評有參考價值嗎? [ 11 人中有 11 人(100%) 覺得這篇評論有參考價值 ]

追風箏的孩子(在台上市十週年紀念版)

追風箏的孩子(在台上市十週年紀念版)

  • 會員評鑑等級
  • 評鑑日期:2020/04/26

閱讀《追風箏的孩子》的過程,發現自己也成了一個追「風箏」的孩子。追著「哈山」、追著「阿里」、追著「阿米爾」、追著「索拉博」…,急切地想知道故事的後續發展如何?一如哈山追逐風箏的專注與執著。
  看完後,最大的感觸是「贖罪」 。
  阿米爾的父親為他年輕的過往贖罪,所以,善待哈山;阿米爾卻因父親過度地關愛哈山而爭寵;哈山因為天生的忠誠,抑或因為後天主人的愛,義無反顧地回應阿米爾;阿米爾因為目睹哈山被性侵的經過,而驅走哈山;阿米爾不在乎莎拉雅的過去,因為他深深瞭解悔恨的滋味;甚或是阿米爾後來對於索拉博的愛,全都導源於「贖罪」 。誠如拉辛所言:「只有把罪行化為善行,才是真正的贖罪。」
  透過哈山的信件:「您年少時代的阿富汗早就不復存在了。恩慈已離開這片土地,你無法逃避的只有殺戮。不停的殺戮。在喀布爾,恐懼無所不在。在街道、在體育場、在市集,恐懼已經成為我們生活的一部份,阿米爾大人。統治我們國家的野蠻人不在乎人性尊嚴。」,作者真實且不搧情的敘寫手法,將阿富汗被蘇聯入侵前後的差異、派系之間的內戰、塔利班的和平與屠殺一一呈現出來。作者對於阿米爾及父親在美國生活的描述(例如:加油站、跳蚤市場等),也正是當時阿富汗人流亡美國的縮影。「對我而言,美國是埋葬我記憶的地方。對爸爸而言,卻是哀悼他記憶的地方。」我想,每一個人都需要祖國的擁抱,不管「它」是個什麼樣的國家,只有根著於祖國,「文化」才能生根、發芽、茁壯。
  文學可以使人得到救贖,阿米爾藉由寫作,抒發他的內心世界,哈山透過阿米爾講述的故事,開啟內心世界。透過這樣的一本書,我們得以接近阿富汗的尊卑差距,試著想像他們流亡美國的艱苦以及獨立自主的民族性,同理哈山與阿米爾的心結…。「時間」是最好的心靈導師,隨著時間的流逝,所有沈積於心的「謊言」、「偷竊」,變得不那麼令人難堪,因為最難以面對的往往不是罪行本身,而是「自己」。

... 看更多

分享 

你覺得這篇書評有參考價值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