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and的所有評鑑

太古和其他的時間(二版)

太古和其他的時間(二版)

  • 會員評鑑等級
  • 評鑑日期:2020/06/20

此書評可能透漏關鍵情節

@ 文學批評:《太古和其他的時間》奧爾嘉•朵卡荻
PRAWIEK i inne czasy by Olga Tokarczuk 讀後
[ 對於文本的上位後設思考]
( by: Brand Kago 2020/06/19)

如同大自然在春夏秋冬間轉換,白天與黑夜也引導著生命每天的起居活動,一切都循著常規運轉。這些動態的根本元素「時間」 似乎無法操控,但是,如果把生命所經歷的時間及空間「切片」「 揉接」,透過「夢境」 的參與和銓釋,又似乎找到一個隱匿與巧合的缺口,如魯塔所說「 這裡是太古的邊界」(p152) 藉著有形影射無形,讓生命得以感覺到另一種可能的情狀。

作者深厚的心理學素養讓文本緊扣著邏輯的哲思,在波蘭邊境農村,交通不便,大多數人的生命旅程總繞著固定的環境與鮮少變化的話題。因此,首篇「 太古的時間」就這麼寫著「太古是個地方,它位於宇宙的中心。」( p013) 回頭看看現在的自己,何嘗不是如此,我們所能覺察的範圍,正也是我們的「太古」 ,我們擁有的宇宙中心。

當個人的宇宙與別人的宇宙接觸,或許是融合,或許是包涵,或許是碰撞,集合眾人的宇宙則訂出規則,或以「國界」 稱之。臨近國界產生跨域權力爭奪,是居民害怕與無奈的恐怖事件,讓長期辛苦的經營於瞬間化成灰燼。如同大自然的無情風暴摧殘,戰火也將華屋傾頽破壞,物質世界無法持恆存在,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也隨著「時間」產生變化,強壯慢慢老去,美麗容顏轉成皺紋滿面,一切似乎都無能為力扭轉。

「 有兩種學習方式,從外部學習和從內部學習,前者通常被以為是最好的,或者甚至是唯一的方式,因此人們常常是透過旅行、觀察、閱讀、 上大學、聽課來進行學習。他們依賴那些發生在他們身外的事物學習。」「 但是在內裡,在那愚蠢的、需要學習的地方,卻沒有發生變化。」(p026)

在經歷無數的歲月歷程,如文本第251 頁所述「而後他又想到,他已滿四十歲,自己生命的第一章已然結束,他已達到了頂峰! 現在,他正帶著難以忍受的醉後綜合症,仰面朝天地躺在床上,望著正在流逝的時光。」「在這一切奇思妙想,一切行動的後面隱藏著死亡。」「 在這個得到醉後綜合症的不眠之夜,他是在束手無策地看著自己的死亡日趨臨近。生命正午的鐘聲已然敲響,現在正緩慢地、 逐漸地、詭祕地、不知不覺地一步步逼近黃昏,走向黑暗。」(p251) 透過細膩筆法描繪生命事件中的內觀語言,正是作者對於生命價值的主要判斷。

文本以「後現代」 的概念進行著,多元角色漾然其中,串接的主要元素還是隨著「時間」 的軸線走著,而時間卻會在恍惚之間繞著「夢境」 回溯到過去與呈現未來,在文本中交織神話般的意韻。

by: Brand 2020/06/19
=================================

... 看更多

分享 

你覺得這篇書評有參考價值嗎?

風中綠李

風中綠李

  • 會員評鑑等級
  • 評鑑日期:2020/06/11

此書評可能透漏關鍵情節

@ 文學批評:《風中綠李》荷塔、 慕勒 讀後
Merta Muller (IMPAC Dublin Literary Award):( 1998 年 因帕克獎 )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025893

[ 對於文本的上位後設思考]
( by: Brand Kago 2020/06/11)

「如果一直走到這張被淘汰的椅子旁邊的話,還可以看得出這束辮子裡一根根的稻草,還有,他們也曾經翠綠過。」「 我上上下下看著這道光線,背脊上起了一陣寒意,因為這寧靜不是來自桑樹的枝椏,而是來自臉上那雙眼睛裡的寂寞。」(第十頁)使用「 翠綠過」 讓枯槁的稻草回溯到青春與鮮活的過往時光,而背脊上的「寒意」 卻又與「 寂寞」 合謀,回頭描繪「 那雙眼睛」,如此細膩描繪與反覆聚焦,隨著詩人般的眼光,掃瞄經歷的週遭。

文本以「蒙太奇」的手法拼貼劇情紋路,作者在進行文本敘說時,總以跳躍式的小段落前進,讓讀者摸著石頭過河,水流急緩冷暖,繞身流動牽扯,充滿後現代模式的書寫特質,當讀者以「後現代」模式閱讀,自己經驗填補了書寫時留白的間隙,讓內容幻化成各種可能,我們融入文本書寫當中,感覺「宛曲」如詩一般轉折,場景的「寫實」勾勒著困窘情境與物質貧乏,「擠迫著」讀者的覺知,對比式的畫龍點睛,卻讓「想像」如久旱逢甘霖般「解救」包覆全身的乾旱。

作者 荷塔.慕勒(Herta Muller)1953 年出生於羅馬尼亞的尼慈基村(Nitzkydorf),自 1987 年起住在德國。她的作品曾獲得幾項德國的文學獎,如 1989 年得到 Ricarda-Huch-Preis,Marieluise-FleiBer-Preis、以及 1991 年得到Kranichsteiner文學獎。1994 年她得到著名的 Kleist-Preis。( 爰依《風中鞦韆》簡介)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515604

文本隨著作者的背景與成長環境描繪內在的覺受,第五十九頁中有段形容「 當愛德嘉、 庫特和葛歐格敘述他們母親的病痛時,讓我覺得女裁縫師是因為熨斗的蒸氣而導致身上會有某些東西變軟,她們是從裡而病。 愛德嘉的母親是膽有病,庫特的母親是胃,還有葛歐的母親是脾臟。 只有我母親是農婦,而且因為農事而導致身上出現一些硬化的東西,她是從外而病,她的腰有病。」使用簡單直接的文字,如「軟」「 硬」 對比,指涉生活特質,也應用人體器官病苦,將個人與環境的因果關係,圈成對焦模式,有點旁觀者的冷漠,卻也透出依存其間的深濃情感。

by: Brand 2020/06/11
=================================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025893
( 以上貼如博客來書評 )

... 看更多

分享 

你覺得這篇書評有參考價值嗎? [ 1 人中有 1 人(100%) 覺得這篇評論有參考價值 ]

「鋼琴教師」耶利內克

「鋼琴教師」耶利內克

  • 會員評鑑等級
  • 評鑑日期:2020/05/28

此書評可能透漏關鍵情節

@ 文學批評:《鋼琴演奏者/鋼琴教師》讀後
《DIE KLAVIERSPIELERIN》by: Elfriede Jelinek
( 艾芙列、 葉利尼克)文學獎選讀:(2020/05/28)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238828

[ 對於文題及文本的上位後設思考]
( by: Brand Kago 2020/05/28 )

如同銳利的刀鋒劃開皮膚滲出血痕,艾芙烈.葉利尼克(Elfriede Jelinek) 的筆觸冷冽精準,切開生命僞裝的世故,外科手術般的撥筋循絡,模糊的感覺可能是因為大量清晰的文字描繪,衝擊我們有限的解讀能力,混淆固有價值觀的腦波解構。對於音樂的表現,從技法訓練到樂曲銓釋,無不源自作者的素養與親自體驗覺受,貝多芬、莫札特,音樂家不再只是牆上的畫作,從模糊影像穿越時空化身成情緒與對話婆娑,交響詩「莫爾島河」也頻添性格,描繪涓涓細流、微風吹著。

鋼琴演奏者《DIE KLAVIERSPIELERIN》全篇細膩描繪「權力」糾纏與掌握的波瀾,影射「音樂藝術」本身也無法置身事外,包括透過鍵盤與樂譜解讀創作者當下情懷,都充滿想像與彈性空間,因此,鋼琴教師 要求嚴格,尤其,面對懵懵懂懂的初學者。不管願意是否,只要進入圈套裡頭,絕對精準慣例巡梭,讓我們只能順著波濤滾動著,趨近美感的共識裡頭。

作者於一九四六年出生於奧地利,在首都維也納長大,並進入著名的「音樂學院」(Music Conservatory)就讀。使用描繪「音樂 」的語法書寫文本,也沒有避開奧地利地區慣行的德語特質,以精確俐落的語言模式,將個人「情緒」以僞裝的「理智」 進行擠壓與鉗制,日復一日,直到無法承受,進而爆發噴出隨緣缺口。

全文最令人無法承受,就是這種強迫狀態的糾葛,但是,也正因為這種狀態與悶鍋,形成文本的張力與特色,像外科醫生的學習過程,將人體視為刀板上解剖的肉,執刀者將情緒抽離,麻痹自己感受,專注著功課,直到術畢縫合。( 難怪導讀者說,我們先得把自己準備著。)生命該有點感覺,尤其走入文學的漩渦,而本文卻如同強風暴雨呼嘯掠過。

by: Brand 2020/05/28
=====================

... 看更多

分享 

你覺得這篇書評有參考價值嗎?

我的名字叫紅(十週年紀念版)

我的名字叫紅(十週年紀念版)

  • 會員評鑑等級
  • 評鑑日期:2020/05/20

此書評可能透漏關鍵情節

@ 文學批評:《我的名字叫紅》讀後
《Benim Adim Kirmizi 》by: Orhan Pamuk
[ 對於文題及文本的上位後設思考]
( by: Brand Kago 2020/05/20 )

如果,從顏色的形成與塗佈(例如「紅」色)開始切入文本敘說的脈絡,隨著文本描繪進程,視覺效果很快地染滿篇幅,異國風情與價值觀很快地填補想像空間,閱讀者不妨鬆懶地舉起框架,道德判斷與地域性文明慣例都暫時擱置一傍,順著章節安排,作者序列引用不同的視角在緊臨的章節當中,結構緊湊地交織出懸疑的想像,如同親臨現場。

章節以立場視框命名,對於不熟悉伊斯蘭文化的閱讀者而言,相當友善;並不是說作者或翻譯文章不夠流暢,而是說「伊斯蘭文明」對於熟悉西方主流文化的華人而言, 想進入文本,進而瞭解敘說內在的藝術表現及智慧層次,多點有條理的引薦模式( 如章節名稱的應用),確實很有幫助。

從第十一章「 我的名字叫布拉克」後段開始定義插畫家( 真正的細密畫家)的標準(page 99/Line12) ,並且使用隨後三個章節「 我的名字叫蝴蝶」「 我的名字叫鸛鳥」「 我的名字叫橄欖」細膩描繪更深一層的藝術觀念,本書在這三個章節中引用多重「 故事」 引喻插畫家生命的深度,讀起來似乎回到「 一千零一夜」 的模式當中,讓讀者保留自尊與自行領悟的機會,不直接說破「 是」 與「 不是」,讓薄薄的面紗帶領著閱讀思維。

「伊斯蘭文明」中的女性角色受到挺多的限制,婚姻的自主權幾乎完全受到男性威權宰制,律法或有鬆動,人心卻必然偏向利益的圖謀,既有利益的擁有者當然不可能輕易鬆手。女性得細膩構思與努力,一再地爭取承諾,才可能閃側滑移於諸多權力糾葛中,維持自己與子女的可能幸福。男性則受限於社會體制的框架,也常常需要委曲求全才能施展抱負。

宗教圈縛及區域性文明概念透過生活層面長期引領社會風氣,形塑環境中久居的人們,進而建設文明的印記,再透過藝術及其他表現回饋及影響整體氛圍,因此,握有麥克風( 發言權)的人選就以個人領悟解釋律法與生活庶務間的關係,而其中難免隱含私欲的考量及權力的糾纏;作者以各種立場及視框切入文本書寫,對於陌生於「 伊斯蘭文化環境」的人,堪稱是一種友善的模式,值得重覆閱讀,細膩地體會其中隱涵的意思。

by: Brand 2020/05/20 22:00 p.m.
================================

... 看更多

分享 

你覺得這篇書評有參考價值嗎?

屈辱

屈辱

  • 會員評鑑等級
  • 評鑑日期:2020/05/05

此書評可能透漏關鍵情節

@ 文學批評:《屈辱》 讀後
《Disgrace 》 by:J.M.Coetzee 書評稿
-- ( 2020/05/05 ) by: Brandkago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135568

「情緒」 是一種難以掌握的生命能量,可能衝動地將「生命」的主體推向決戰的邊際, 與對象拼個你死我活;或許, 瞬間冷卻,採取退讓的步驟,帶著些許的「不干不願」,暫時安頓存活,畢竟「逃逸」原來就是生物「 活下去」的本能反應, 但是,事過境遷時,還可能感受深沈的「 屈辱」,以及微微的憎恨「 情緒」。

「 大衛」 從「大學教授」充滿「知識份子」優越感受出發,進入文本闡述的劇情當中,充沛的知識足以分析身邊事件發展的脈絡,長期的優渥社會地位似乎也增長傲慢的個人主義傾向,只是「情緒」還是可以出賣他,拖著他捲入是非的漩渦,在世俗的框架中身敗名裂,避走邊陲異地生活。( 如果,以表面化快速閱覽,大概可以感受到這樣的現象。)

當「 大衛」 身處法律與文明不太適用的「邊地」,生命存續的價值觀念也跟著鬆動,面對原始又直接,既殘酷又充滿權力壓迫的氛圍裡,不得不對於弱肉強食的環境「低頭認輸」吞下「屈辱」,或是,起而抗爭,取回心中認定的價值!

多抽點時間,反覆細讀文本,可以從全書章節發展看到內心掙扎的書寫,如何由弱者或被害者的情境,反轉被動心態成為主動與積極態度,爬過「輸家」 困難委曲的心理困境,重執勇敢旗幟面對現實的風波,這時候,「 情緒」 的元素似乎安定了,因為與週遭同化或同步,還是重新啟動自信,站上生命自主的鋒頭? 以「生命旅程」的角度走過文本中所敘述的高低起伏,「生命」蛻變成另一種嶄新的模式,成為說明「後現代狀態」的多元特徵,這時候生命中的「屈辱」不再是傷害生命的源頭,而是生命在低潮中的反思,也發展出「不敗」 的另一種銓釋。

在看過尤薩的「 天堂在下一個街角」後,再讀「 屈辱」 ,深刻感覺命運的難以捉摸,採用由弱轉強的抗爭態度,終其一生如「芙羅莎」般為弱者發聲與努力,或許源自生命歷程的體會與不得不為的命運波瀾所致。本書也圈寫出生命原始的動物特質,作者以「 性」 的衝動書寫成延續族群的本能,也描述將「自私」 與「 掠取」合理化的扭曲心態,提醒久處於安定社會狀態下的「文明人」 ,心靈的黑暗層面並未消失,人與人的相處還是常赤裸裸地相互傾軋殺戮,只是還裹著一層薄薄的糖衣,虛偽地運作; 筆者覺得,這樣子也挺好的,因為,這樣更顯得「表裡如一」 與「真誠相待」的難得。

( Ref: 尤薩的「 天堂在下一個街角」 如下 )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410910

by:Brand Kago 2020/05/05
================================

... 看更多

分享 

你覺得這篇書評有參考價值嗎? [ 1 人中有 1 人(100%) 覺得這篇評論有參考價值 ]

天堂在另一個街角

天堂在另一個街角

  • 會員評鑑等級
  • 評鑑日期:2020/04/26

此書評可能透漏關鍵情節

@ 文學批評:《天堂在另一個街角》 讀後《 El Paraiso En la Otra Esquina 》
( by: Brand Kago 2020/04/24 )
使用<文本細讀法>進行<諾貝爾文學獎>作者「尤薩」的小說《天堂在另一個街角》相當有意思。如果,調高視角,以類似空拍機的角度俯瞰文本的結構,文本充滿類似戲劇劇本推動的節奏,芙羅莎拉開文本序幕,讀者可以從客觀的角度瞭解主角身旁發生的劇情,文本也幽默地適時切換成主角立場,以自我對話的方式表達主角內在的音聲。因此,當我們沉浸在文本當中時,好像深入尤薩導演的電影裡,成為主角也環顧著週遭,我們不僅處於二十一世紀的當下,似乎也走入上個世紀的時空。

從雙軸線交織前進的劇情脈絡混雜著跳躍交錯念頭,我們從不同的時空的背景間,兩組劇情脈動並沒有相互重疊的時段,芙羅拉( 高更的祖母) 並未與高更面對面相遇,作者卻使用血脈相連的暗示形成故事牽引的因緣。
從地理位置及人文角色來看,安達路西亞地區有著流浪民族「 吉菩賽」的浪漫特質,熱情能量澎湃,除了盡力追循本能的直覺,也擁有反抗傳統制約的勇氣,因此,對於非公義的現況如種族及男女相關議題,成為芙羅拉天職般努力的方向及生命目的。當隨著血緣牽繫,高更承接了相似的基因,對於現實環境無法滿足,對於安定的生活模式感覺乏味無趣,本能性地投入藝術創作表現的缺口中,藉著畫筆油彩挑戰主流的價值概念,形成獨樹一格的表現。
從繪畫的表達與對照,不管是主題或是內容構圖等等,生命中的不穩定及對於主流視框的衝撞,也化成創作的重要元素,當我們閱讀尤薩寫作文本對照後人彙編的高更畫冊圖像,從中解讀高更所要表達的情緒與感覺,更欽佩尤薩拿捏細節的精確能力。

... 看更多

分享 

你覺得這篇書評有參考價值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