朕順的所有評鑑

風中綠李

風中綠李

  • 會員評鑑等級
  • 評鑑日期:2020/07/13

《風中綠李》荷塔.慕勒
主角的爸爸說,「不可以吃綠李子,李子核還是軟的,吃了會死。」
  吃了,身體不一定會死,但,心死了

主角以自述的角度述說一群學生在共產主義統治下,各自求生或低抗壓力的生活:自殺、他殺分不清,也不容查明;是非已經不再重要,能活著已經不容易,被害者變成罪惡或成為加害者已是習慣,這一切,作者都以隱喻、象徵比擬的手法描寫著,讓讀者一時很難看懂,但,卻感受到如詩歌般美麗的文字魅力。
  作者長期生活在高壓統治下,似乎已習慣了被壓抑,而不吐不快又不能明說或被發現意圖的文字安排,造就了這般意有所指卻找不到證據的優美文字控訴;諾貝爾文學獎評審委員會稱穆勒的文字是「以詩的凝鍊,散文的率直,描繪流離失所者的處境」。
  這是本看了不易了解,解讀後讓人不舒服的美麗文本;深沉的壓抑不敢寫出一般形式的文句,所以詩化了所有的控訴,寫就了一本美麗的恐懼;讓讀著感到濃濃的憂鬱和對人生的無力。

... 看更多

分享 

你覺得這篇書評有參考價值嗎? [ 1 人中有 1 人(100%) 覺得這篇評論有參考價值 ]

太古和其他的時間(二版)

太古和其他的時間(二版)

  • 會員評鑑等級
  • 評鑑日期:2020/07/12

奧爾嘉.朵卡萩《太古和其他的時間》
虛擬似真的太古,住著你我一般的凡人,在太古的空間,看見了具體而微的世界,再進一步聚焦世界大戰的波蘭,在太古的世界將人性神話成守護神,而無以名狀的境界,藉著以行為命名的女子-麥穗兒呈現,真實世界的人生隨著每個角色的時間推進,在太古的四季變換中上演,麥穗兒的穿插出現,總在對照、反映著每個人時間中的行為;太古的時間世界,不只人與人的時間錯置轉換,也加入大自然的時間及空間,讓太古更神話、更無限可能,也更人性,更真實。

  越進入每個角色的時間,越難釐清角色的關係及故事的真假虛幻,越想知道故事的用意及目的,越容易陷入迷思;回到太古的設定,宏觀看盡,然後不定論、不設限、不感覺,如23頁所述:「天使觀察形形色色的事件如觀察流水....但這些對天使一點意義也沒有。」反而會看見太古的這些時間,其實就是人間。

  在太古的時空中,作者企圖以虛擬來反映真實,以無法應證來提出意見,探討人性在不同時空所表現的面向;麥穗兒無疑是上帝的概念,上帝則可看成自然的時空精神,沒有對錯、是非,可以創造,可以包容羞辱;沒有道德、罪刑的概念,一切如同宇宙的無垠,吞下一切存在;而存在才是一切,在太古和其它的時間中,不斷的被提醒著....

  《太古和其他的時間》讓人省思存在的必要與價值。

... 看更多

分享 

你覺得這篇書評有參考價值嗎? [ 1 人中有 1 人(100%) 覺得這篇評論有參考價值 ]

高行健短篇小說集

高行健短篇小說集

  • 會員評鑑等級
  • 評鑑日期:2020/07/12

《高行健短篇小說集》高行健
全書18篇短篇小說,以文革的中國為背景,藉著一篇篇如真的故事,以俐落而精準的文筆,描述「為了活著」的主題。其中以最後一篇瞬間最為引人注目,也最容易讓讀者不知所措。
  「瞬間」全文以一個主線場景,夾雜各種記憶或現實同步存在的瞬間畫面,組成了一個需要讀者自行想像的文字作品。「瞬間」跟慣見的小說不同,沒有主角或多重主角,沒有明顯的邏輯性卻有脈絡可循,唯有開頭結尾事件的一致性,像是看完電影的描述。
  文章主線一開頭就已出現,一個在海灘背海、坐躺椅看不見臉面的男人(p311),他在看書、戴墨鏡、有頂黑禮帽,爾後他覺得睏倦闔上書,感覺海水在漲潮(p3121),然後開始覺得聽到,看到,許多瞬間。文章結尾,描述說似乎看見沙灘上背海而坐戴帽的男人,拿起書本來看書。(p338)
  全篇如同夢境的描述。在現代,夢被認為是與潛意識溝通的管道。夢的內容可能非常普通、正常,也可能極度超現實主義風格。夢可以有各種不同的主題,包括恐懼、興奮、魔法、抑鬱、冒險,或者是性。夢中發生的事件並不受做夢者的控制,除非是處於清明夢中,做夢者會擁有自我意識(美國科學人雜誌.How Can You Control Your Dreams 07/29/2010)。
  作者以一個沙灘上看書看累了作夢的男人的夢靨,加入個人或說是他潛意識的影像描寫,有意無意的將自己對人生的看法放入情節;「瞬間」只是作者短篇小說集中的一篇而且是最終篇,如果前面的小說都如他在跋中所述:「這類景物倒不如說是一種現象或內心情緒對外的投射」;於是在「瞬間」裡的景象,是否會是作者在前面的各篇中沒表達甚至是無法表達的情緒投射總結,藉由夢境一般的呈現,掩飾直接說明的危險或如他覺得小說該有所改革的意圖(p339),嘗試以非文學的敘述手法,留給讀者更多空間去想像及尋求認同。
  如果以蒙太奇電影手法角度來看這篇文章,或許比只以後現代的角度來看會更有趣跟容易明白;一樣是夢境的描述,黑澤明的「夢」是一篇篇無相關卻有共同意圖連結的故事,「瞬間」則是不完整的3個主場景,衍生了其他沒有邏輯的景象,如果說它是3個故事被不規則切割分段,然後無次序的交錯,再將忽然的情緒投射畫面嵌進段落裡,除去情節的關聯描述,留給讀者自行組合或聯想,確實這是更有趣及少有的閱讀經驗;也更可能因讀者的生活歷練及個別感受的不同,在少了情節引導及情緒文字的帶動下,更純存粹的反映出讀者自身的感受。
  用自己曾經作夢的經驗去看「瞬間」,會更容易讀到「瞬間」的感動及樂趣。

... 看更多

分享 

你覺得這篇書評有參考價值嗎?

鋼琴教師

鋼琴教師

  • 會員評鑑等級
  • 評鑑日期:2020/07/12

《鋼琴教師》艾芙烈.葉利尼克
  單身,未婚,父親因精神疾病住進療養院,與母親同住的中年鋼琴女教師艾莉卡,在母親嚴格管束及栽培下,躋身藝術名流,卻在慾望長期被壓抑及所謂高尚的文化教育事業包裝下,性格產生了跟一般人不同的狀況:她討厭母親的約束卻又依賴母親;她還做了一般世俗所謂的變態、敗德及扭曲的行為來滿足自己也不能確認的慾望及需求,諸如老少戀、看A片自虐、到露天電影院偷窺別人做愛,甚至以剃刀割腕以得到快感等等;在渴望被愛與自戀掙扎的同時,遇上了俊美男學生的追求,卻又欲迎還拒,轉成控制與被控制的掙扎,進而操弄學生控制她以作為求愛的條件,形同渴望掌握BDSM中主奴關係的主控權;連同對母親控制慾的抗議也以類似亂倫的行為呈現,當學生受不了她的操弄轉以暴力方式強姦了她,艾莉卡卻只想躲回母親的傘下,留下一堆不解的情緒糾葛讓讀者去思考。
  一個被扭曲而不知所措的靈魂,藉著世俗的光環想證明自己的存在,當離開人群卻無法以常人的方式滿足自己的需求,轉而借助非理性的行為試探自己的存在,主角生病了卻得不到幫助,因為沒人了解也沒人想試著了解,如同作者得到諾貝爾文學獎卻遭到不少罵名與汙衊一樣,世人對於異己總是以傲慢及迫害來表達害怕;讀這本書需要ㄧ些心理準備,讀完這本書可能感到深沉、悲傷而對人性有更多的體諒,也更可能因為害怕而拒絕承認人都有闇黑的慾望,進而批判作者為叛經離道的惡魔!

... 看更多

分享 

你覺得這篇書評有參考價值嗎?

天堂在另一個街角

天堂在另一個街角

  • 會員評鑑等級
  • 評鑑日期:2020/07/11

《天堂在另一個街角》巴爾加斯‧尤薩
  本書可以說是兩個獨立的故事組成的小說,描寫畫家保羅‧高更及他外祖母芙蘿拉各自的一生;全書22章,單數篇章寫外祖母,雙數篇章寫高更,祖孫兩人並未謀面,只憑著高更母親的描述及外祖母的著作有所連結。
  外祖母芙蘿拉,出身富家人的私生女,被隨意嫁給了打工工廠的老闆,受盡虐待,他也曾回到祖父家中過著中產階級的優渥生活,卻在看盡社會被欺壓勞工生活及自身的出身經歷後,全心投入社會運動,自學出書,當起了社運領袖,一生至死四出奔走,希望創造一個共產的理想社會;而高更則在父親過世後,一度藉著母親情夫的幫助,努力躋身中產階級,然而他對文明社會的厭倦及排斥,從而在繪畫中展現自己,一心認為在原始社會中才能找到創作的原動力,所以放逐自己進入大溪地自絕於所謂文明社會之外,但仍無法擺脫文明社會的影響,病死在大溪地被葬在自己最不願下葬的地方。
  兩代祖孫一生的努力都無法完成心願,但兩代的經歷讓我們思索著所謂文明社會的文明是否就足以凌駕世界其他的文明?而人性的不願改變跟認命是否就是社會的常態?世人面對跟自己的不同是該害怕還是接受或加以排斥及凌虐同化?
  芙蘿拉是女性主義者的積極代表,當她張著改革的大旗正義凜然搞革命的同時,卻讓自己的孩子流落各地甚至被自己的父親強暴;而努力推翻父權社會的同時,卻藉著自己的女性優勢,利用男性的崇拜得到所需?是否就是革命大旗下的不得已跟必然?!
  高登放棄中產階級生活進入原始的大溪地,也藉著自己男性的特質不斷的跟大溪地女子放縱身體的享樂,甚至不排斥跟男人交歡,然後稱一切都是創作的原動力?!
  本書不斷衝擊讀者的觀念與認知,建議先從單數篇張看外祖母,再看雙數篇章的高更,然後從頭再看一次,才能感動作者給我們的思考震撼,可是,兩代血裡流著對追求理想堅毅的信念,最後都沒能讓他們找到自己的天堂!

... 看更多

分享 

你覺得這篇書評有參考價值嗎?

非關命運

非關命運

  • 會員評鑑等級
  • 評鑑日期:2020/07/10

《非關命運》--因惹‧卡爾特斯
  一個15歲的匈牙利猶太少年在二戰末期,從他生活的日常中,無預警的被關進了集中營,然後隨著時間過去,莫名被釋放的詳盡記錄;最後他對自己遭遇的看法不是一般人眼中的命運所致,而只是自己時間的必然。
  作者藉書中主角少年卡維的眼界,詳細記錄了一個二次世界戰爭中猶太人生活的日常,並不加評論、不多情緒抒發,不下評論、甚至不對世界局勢多做說明的描寫少年在集中營的生活。這平實的記錄寫法,反而讓讀者可以自己去看見一個少年的成長,看見一個被禁錮的生命如何合理化生活及如何設法活下去的過程,而不是一般由作者的觀點來評論這樣的遭遇:例如隨時能有水喝就已經是奇蹟,甚至把被蝨子啃噬傷口也當成大自然的現象並且接受。
  所以少年將一切視為一件件必然的發生,然後一件件的解決可能危及生命的發生。當然其中也數度以幸運來看待某些事情的發生,雖然在最後一章作者藉著少年的看法:認為人生的一切都是自己的生活的必然,人生如果有命運就沒有自由可言,我們自己就是命運;但最後的結語還是承認人生是有幸運的:如果有人問起,我就會告訴它們我的幸運。
  作者的觀點集中在最後一章精銳盡出,跟一般對生命的看法有著不同的切入角度;例如常見的「忘記背後 努力面前」這種說法,作者認為過去就是自己,不可能忘記,發生了的事只能接受然後一步步往前走,如果我們習慣了一些跟命運搏鬥或相信命運的說法,這本書會讓我們有不同形態的解脫。

... 看更多

分享 

你覺得這篇書評有參考價值嗎?

屈辱

屈辱

  • 會員評鑑等級
  • 評鑑日期:2020/07/10

《屈辱》--柯慈
  一個年過半百對教學已經沒有熱情的南非大學教授-大衛,離婚獨居,在以金錢滿足性需求之外,更貪婪地想要占有性服務者的生活受阻之後,順勢性侵了自己的女學生,被舉發後投靠自己居住在好望角附近經營小農莊的同性戀獨生女,期間經歷了女兒被黑人輪暴懷孕卻不能報復的經歷,並面臨女兒竟生下小孩並嫁給了農莊黑人工人的結果,而自己也「淪落」(P223)到跟相貌平庸的人妻進行了沒有感覺的性行為,最後連對救援動物的尊嚴也放棄了,「屈辱」在不同的情境中呈現了不同的面向。
  「屈辱」的定義跟感受,在文中作者不斷的以角色的身分地位及社會環境交互對比來呈現屈辱是否有存在的意義:主角大衛對女學生的性侵控訴採取認罪不懺悔,女兒遭到強暴則一心想要報復;厭惡強暴的女同志女兒被強暴後卻不想抱負的生下小孩,自己又跟無感覺的人妻上床只為發洩而讓人妻得到滿足等等,讓人深思屈辱的感受是否有絕對的定義及必要。
  作者的行文洗練精準(就翻譯的文本來看亦然),薄薄的文本傳達了深深的沉痛與省思,人的尊嚴似乎是全文的關注重點,在社會文明不同、價值觀念不同、動機及目的不同的情況下,讓人不得不深入思考人存在的價值、對生命尊嚴的看法及態度。

... 看更多

分享 

你覺得這篇書評有參考價值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