宴宴的所有評鑑

可知與不可知之間:楊照讀里爾克

可知與不可知之間:楊照讀里爾克

  • 會員評鑑等級
  • 評鑑日期:2020/10/29

只能說全書最有意思處是里爾克原詩,其次是里爾克生平年表...。作者或者德文造詣平平,解詩平庸不論,幾處似有為賦新詞之嫌。雖說文學批評僅有高下之別,無對錯之分,不諳德文造成的過度解讀算是劣或者根本是錯,由其他讀者去判斷了。

... 看更多

分享 

你覺得這篇書評有參考價值嗎? [ 2 人中有 1 人(50%) 覺得這篇評論有參考價值 ]

年輕人們

年輕人們

  • 會員評鑑等級
  • 評鑑日期:2015/10/31

金錢戰爭中的敗者

《年輕人們》描寫主角時枝修從一個向家裡拿生活費的普通大學生一步步「落難」而成為遊民的故事(書中的一位遊民芹澤稱自己為「難民」,因他認為自己是在金錢戰爭中打輸而被奪走住處的人),彷彿一座水壩從開始有道裂痕而至最後完全潰堤的過程。
最初的縫隙,是某日修突然被告知自己因學費欠繳而被退學,同時父母雙雙失聯而被斷了金援。修於是開始嘗試打工,卻老是因為一些「一步踏差」、「一不小心」而使得縫隙越裂越大。失去生活費的修,開始輾轉流連於電話行銷、衛生紙發送公司、發傳單公司、工地、可獲酬庸的臨床試驗醫院、甚至牛郎店、或者被毫無來由被捉進拘留所。修其實好幾次就差點要脫離這樣的生活,長久穩定的工作機會彷彿已然可見,再努力點、撐著點、跳高點就要搆著了,然而可見卻並非可得,修總是屢起而又屢仆。於此同時,他的住所也從公寓變為暫居於網咖,偶爾可以住到工作機會提供的暫時宿舍,然而失業後卻又要居無定所,最後身無分文,便只得住進河畔的遊民帳篷。
簡單來說,這部小說,就是仔細描寫一個人們眼中的「一般人」一再沈淪然後萬劫不復的故事。或許將他的沈淪直接歸咎於他個人的不精明、懶散、消極是比較簡單容易的判斷,如此評價也使這本小說儼然成為一本告誡年輕人們要積極進取上進的否則會淪為遊民的教科書。但是,這樣的評價未免過於取巧、便宜。
作者其實有意識地在小說中複雜化這個問題,書中安排了從菁英大學畢業、原本任職於菁英企業如今卻在工地打工餬口的小早川這個角色,藉由他的嘴暗示了「是結構性問題使個人陷入困局」——將求職譬喻「搶椅子遊戲」的小早川說:「是現今社會本身有問題。椅子的數目根本就不夠,人們努力也無濟於事。所以大家不必太苛責自己,該責備的是製造出這種社會的人。」他同時明言:「問題是壓榨這些身分低微者的制度。」「在這個毫無安全網可言的現代社會中,只要走錯一步,每個人都有可能淪為遊民。」
小早川的意見,一針見血地戳破了「努力就會成功,不努力才會變成遊民」等觀點的空洞與虛假。將阿修不停努力的經驗加以參照,很容易會發現這些觀點只是在為這個專於「剝削窮人」的經濟結構粉飾太平,為圖利既得利益者的社會背書。
《年輕人們》之寫實之處在於主角角色設定的普通,他面臨選擇時也如常人一般,會逃避、會拖磨,因此,彷彿人人皆可能成為時枝修,時枝修換個名字也可以是任何人。然而其不寫實處,則是因時枝修一點一點掉落的情節有時竟令人感覺不那麼日常,甚至有些詭譎。正因為如此矛盾,讓我感覺錯亂,讀著讀著,我時而納悶「這也太慘了,真的會那樣嗎~?」但時不時卻又隱隱感覺,自己只要一不小心就會落入修的境界,並因而膽顫心驚。
或許難以歸類,但《年輕人們》就是這樣一本小說。且善於操作的作者也靈活地穿梭於不同的情節鋪排,使這樣的兩面感受於閱讀過程中在讀者心中不斷交織,當「太扯了」與「天哪我哪天會不會也這樣」的兩個極端同時並存於讀者心中時,嚴重社會問題的普遍性與日常性也因而被凸顯了。
我想,《年輕人們》對「貧窮」、「失業」、「遊民」等詞語的詮釋,是別出心裁、新意與深意兼具的嘗試,小說家在書中將個人遭遇扣連到大結構的企圖也讓這本小說更有重量。因為這本小說,讀者不免開始煩惱若有朝一日這樣的命運也降臨於自己時也該如何是好,或許也因而會開始因為這樣的切身性而更有意願投入各個層面、各種意義上的社會改革,或者至少更傾向以更具批判性的視角關注相關的議題。

... 看更多

分享 

你覺得這篇書評有參考價值嗎? [ 5 人中有 4 人(80%) 覺得這篇評論有參考價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