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日社長筆記的所有評鑑

失智症事件簿:法庭交鋒錄

失智症事件簿:法庭交鋒錄

  • 會員評鑑等級
  • 評鑑日期:2021/04/30

此書評可能透漏關鍵情節

【關於作者】

作者是一名律師,但同時也是一名失智症病人家屬,以自己協助失智症家屬進行法律訴訟經驗,以及身為家屬的角度,看到失智症病人與家屬在面臨法律問題的困境,透過本書闡述因失去自我決定及判斷能力失智長者,產生相關的法律訴訟問題。

【本書結構】

主要分為"手足鬩牆"、"親友算計"、"詐騙分工"、"身不由己"四大章節,全部以案例故事,搭配法庭實錄的「法庭交鋒錄」,可以看到法官在意的是什麼? 並在每個案例故事後有相關的補充法條,可增強自己的法律認知。

【這本書想告訴我們哪些重點?】

一、法律問題類型:包含在生前、死後產生的法律問題;和熟人、親人或陌生人產生的法律議題;從個人到公司產生的法律議題等等。

二、關於證據: 包含如何透過相關證據的蒐集,證明失智症病人當下的判斷不可採信,避免相關法律刑責,或者減少在家庭中常見兒女財產分配的爭議。

三、如何預防相關法律問題發生: 包含監護宣告、輔助宣告、意定監護的概念,以及強調家人陪伴的重要性。

四、相關資源: 包含失智症關懷專線、失智者適用的法律扶助基金會「檢警訊問律師到場陪訊服務」。

【這本書適合誰看?】

失智症相關助人工作者、所有擔心自己或家人被騙的讀者

【閱讀心得】

關於失智症,不曉得大家有多少認識,常常你以為病人只是返老還童像個孩子,但照顧者卻難以接受它不能像成長中的孩子一樣可以看到進步、看到希望,因為你看到的只有他的退化與越來越不好。書中的故事情節,你以為只會在三立八點檔會出現的劇情,卻常常就在身邊發生。對於照顧失智症病人已經心力交瘁的照顧者,若是還得面對繁複的法律問題,無疑是加重負擔。

雖然這本書是以失智症法律為主軸,我個人認為非常適合大眾閱讀。因為我們可能在不知不覺中,就成了法律事件主角,如同失智症病人的症狀,常常發生一點一滴的生活中侵蝕著他們,而他自己和家人卻總難以察覺,而這些法律事件也可能像這樣不預期的向我們靠近。

回到本書的核心在失智症法律議題,我認為本書傳遞兩個重要的預防關鍵,第一個關鍵是家人的「陪伴」,因為只有陪伴才能發覺家人的異樣,不只是疾病,更重要的是察覺那些可能因為疾病導致他無法理智判斷而做出的失序行為或決定。第二個關鍵在了解「意定監護」的概念並實踐,在我們還意識清楚可以自己決定的時候,預先擬定「意定監護」,也確保當我們失去判斷能力時,還能保障自己,尤其是現在少子化及單身的趨勢,這個觀念更是重要。

... 看更多

分享 

你覺得這篇書評有參考價值嗎?

深井效應:治療童年逆境傷害的長期影響

深井效應:治療童年逆境傷害的長期影響

  • 會員評鑑等級
  • 評鑑日期:2021/04/06

此書評可能透漏關鍵情節

發現來看病的100名病人都取同一口井的水,其中有98人開始腹瀉,
那麼你該一直開抗生素治療?還是停下來問:「那口井裡到底有什麼鬼東西?」

故事從作者執業的灣景區接觸到的一個營養不良的孩子(迪亞哥)開始,這個孩子被懷疑ADHD(注意力不足過動症),但因為這不是第一個這樣的病人,作者總覺得不是無中生有,而思考:會不會背後存在某種影響大腦,擾亂正常功能的生理機制。

【作者背景】

作者是一名小兒科醫師,小時候他父親下班回家看到作者和其他兄弟瘋狂用尖頭紙飛機互丟,他沒有因為擔心孩子眼睛被戳瞎而叫孩子住手,反而讓他們學習量測地板距離、紀錄紙飛機飛行的時間。他有個善用引導思考的生化背景父親,造就了她勇於思考找答案的性格。

但作者也有個思覺失調症病史的母親,從小是被母親情緒包圍中生長,在一次哥哥中風的事件中,想起自己也是在童年逆境經驗中成長。自己婚後有4+1個孩子,而那個只出生14分鐘即往生的的嬰兒,產後第三天自己因為身體透漏需要哺餵母乳訊息,身為童年逆境的專家因為失去孩子因此崩潰,差點讓四名孩子也深陷童年逆境中,所幸在先生及其他支持系統幫忙下,能夠持續這個對世界生活重大影響的工作。更讓她深信即使身處壓力逆境,旁人的緩衝支持才是重要。

【讓人驚訝的研究】

當作者深究相關研究的過程,發現了這個1998年被刊登在美國預防醫學期刊的文章:「童年受虐及家庭關係失衡與成人多項主要死因之關連:童年逆境經驗研究。」

這個研究開始於一個口誤,原本治療減肥的過程,醫師發現原本減肥成功的模範生,竟然復胖,在重新找原因問診的過程,問到:你第一次發生性行為是幾歲?不小心口誤說成:你第一次發生性行為的時候多重?

病人回答:18公斤。(而不是48公斤)。

意外發現病人童年遭家人性侵害的過程。而且,這不只是個案,讓這個研究醫師察覺:那些最成功減重的病人,反而有可能放棄,因為體重有時是他們保護自己的方式。因此,開啟的相關研究。這個研究有兩個研究目標

1.找到兒時受虐/家庭關係失衡,和成人危害健康的行為(酗酒、抽菸、嚴重肥胖)有什麼關係。
2.找到兒時受虐/家庭關係失衡,和疾病的關係。

請病人自己回答18歲以前,有沒有經歷這十類負面事件,包含:
a.情感虐待(一再發生)、
b.肢體發生(一再發生)、
c.肢體忽視、
d.情感忽視、
e.家中有藥物濫用情形(和酗酒者或濫用藥物者同住)、
f.家中有心理疾病患者(和憂鬱症患者或曾嘗試自殺者同住)、
g.母親遭受暴力對待、
h.父母離異或分居、
i.家中犯罪情形(家人入獄)。

如以每個經驗都是1分計分,童年逆境最高分數是10分。

研究發現有67%的人有過至少一種童年逆境經驗、而且12.6%的人擁有四種以上。

而童年逆境經驗的劑量,會影響人們長大後的健康狀況。例如: 童年逆境0分和童年逆境4分以上相比,罹患心臟病和癌症機率是他人的兩倍、得到慢性阻塞性肺病的機率為3.5倍。 甚至,除了身體疾病,更驚人的是相關可能造成社會事件的行為: 曾試圖自殺為12.2倍、曾注射藥物10.3倍。

而這樣的研究結果,不是在貧窮區,而是在中產階級居住的聖地牙哥。

【關於童年逆境經驗,這本書告訴我們什麼?】

1.童年逆境經驗與身體健康有關,會提高某些疾病致病率。而孩子的發育不良,更不是只由藥物、飲食調整而已,得回去看看孩子童年逆境分數。四項以上就會影響健康。
2.童年逆境經驗不分種族、不分家庭經濟狀況、不分階層,任何家庭都可能發生。(如同書中列舉曾在時代雜誌出現的那些外表光鮮亮麗人生勝利組的名人)。
3.及早發現,及早治療最有效,即使已是青少年、成人,依舊有解方,只是需要時間。
4.即使有童年逆境經驗,旁邊足夠的支持,仍然可以讓孩子得到緩衝。
5.解決童年逆境經驗的六大解方: 睡眠、運動、營養、正念、心理健康、人際關係。
6.治療童年逆境,不能只有靠醫師,需要多專業的跨團隊合作。

【醫日社長筆記】
雖然這本是在談童年逆境經驗的影響,但我看到的是一位女性醫師在執業經驗中,不是只有做她的工作,而願意在工作中因為"就是是不太對勁"察覺"為什麼會這樣",進而研讀各種研究,拼湊各種可能。她眼中的疾病不只是疾病,願意探詢各種可能原因的拼圖,縱使有阻礙,也願意面對,當你想做一件事,全世界都會幫你。因此過程中以實證遊說,以行動證明,不僅取得當地居民認可,也逐漸讓許多醫師、科學家、記者、有力人士,願意替這個領域努力。而她也持續在過程中修正,包含改良原有的篩檢表(改為就診前自填,且醫師不看細項只看總分。加上補充分數),與時俱進。

當我們已經了解,治療惡性壓力的第一步,是了解他的存在。現在,依照作者多年經驗,也已經得知可以處理這樣惡性壓力的方法: 睡眠、運動、營養、正念、心理健康、人際關係。雖然對於實際執行內容的著墨,本書未提及太多,這是稍微可惜的地方。

但作者的最終目標是希望能將童年逆境分數進行普篩,也就是如同新生兒篩檢一樣,列入醫學標準程序中的必要檢查項目,當接受童年逆境經驗篩檢不被標籤化,不被認為是有問題的人才做的,就像做篩檢花生過敏一樣普遍,那麼,才有可能從現有有效的治療方式協助。

讀完這本書,您會理解,童年逆境壓力不是一個心理議題或家庭議題,而是一個公共衛生議題。


本書作者以想像2030年時藍圖做結尾,期許未來。也就是想像那時童年逆境經驗篩檢已經普遍被使用,期待那麼一天。作者認為: 你必須先看到目標,那才能成為你的目標。做為臨床工作者的您,面對難解的個案,是否可以有像作者有毅力的追根究柢精神,拼湊問題->發現原因->找到解方->持續與時俱進 。


因此,這本書除了推薦給有興趣的專業人員,也非常推薦給對於職場、工作迷惘的助人工作者,將作者的工作過程與經歷當作一本小說閱讀,或許在您的腦海裡,對於「工作」會產出不同的想法,也激發不同的靈感。

還記得,本書最開始的那個營養不良的孩子嗎? 雖然給予了適當的處遇和治療,也有明顯成效,但當他長大後人生遇到其他生命事件,如: 好友過世、女友自殺威脅等等,類似的症狀再度出現。因此,面對曾經經歷童年逆境經驗的孩子,除了作者研究發現的那些方式,我想更需要的是讓這些人學習因應之道。

最後,我對於本書有兩個小小的遺憾,第一個是本書是一名小兒科醫師撰寫,但是在推薦序中大多為心理背景的專家,反而沒有醫師或是教育界的專家觀點,很期待可以看到。第二個是,作者將童年逆境經驗的重點放在家庭,但其實孩子的學校經驗對於成長歷程一樣不可或缺,期待未來也有相關的研究成果,國中時期承受老師負面情緒影響的自己,真的覺得正向的學校經驗也好重要阿!

... 看更多

分享 

你覺得這篇書評有參考價值嗎? [ 3 人中有 3 人(100%) 覺得這篇評論有參考價值 ]

不是每個甜甜圈都有洞!義大利美食諺語筆記:50道經典食譜及50句智慧語錄

不是每個甜甜圈都有洞!義大利美食諺語筆記:50道經典食譜及50句智慧語錄

  • 會員評鑑等級
  • 評鑑日期:2021/02/07

此書評可能透漏關鍵情節

【為什麼想要分享這本書?】

下週就是台灣的農曆新年了,送走可怕的2020年後迎接新曆的2021年,結果台灣又突然發生院內感染事件,讓台灣上下也跟著不平靜起來,期待在新的農曆年,我們仍然可以許下一個展望未來的新年新希望。

婚後幾年甚至是第一個孩子出生後的過年前,大概前幾年還會認真準備一下年夜飯的菜,但是"年年有餘"的習俗,有時看到滿桌但沒吃完的菜,心裡實在覺得浪費,真心覺得此風不可長。今年就偷懶的跟婆婆說:我們要不要煮火鍋就好了,我再準備個飯後甜點,比較簡單,還好得到許可!(內心忍不住灑花…)。

作者本身是在義大利的台灣作者,看他寫這本,不知為何總覺得更加貼切過年期間的媳婦心情,尤其是在廚房準備料理的場景。 我相信還是很多需要準備過年佳餚的家庭,助人工作者是否在助人之餘還煩惱著過年食譜呢? 而這本書恰巧可以不僅給我們許多參考的食譜與精美照片,也讓我們可以透過裡面的諺語,思考自己的人生,也可以應用在服務的個案家庭中。

更重要的是,雖然現在無法暢遊義大利,但看著這本書的風景,學習每一個篇章後的食譜,您也可以透過書中的圖片與文字,用您的眼睛視吃、視遊,然後,用您的心開放感受,在書裡暢遊義大利。

【用一句話形容這本書】

透過解讀食材、食物與料理過程,體會與理解人生。而每個人的人生就像書中的每一道食譜,你無法完全複製但可以創造屬於自己的樣子。就算99%複製,嚐起來的滋味與喜好也各有不同。

【這本書告訴我們什麼?】

1.用另一個方式述說人生哲理

很多我們認為理所當然的食材、食物與料理方式,當打開你的感官去體會這個世界,你會發現有所不同。雖然很多道理我們都懂,也有中文諺語可以代替,但是用食物來述說,似乎少了一分說教的意味,多了一分色香味俱全的輕鬆感。特別是在台灣料理少用的入菜食材,也可以看看義大利怎麼看待及應用這些我們不太熟悉的食材。作者也在書中穿插了一些他在義大利生活的體會。

2.同一句諺語,不同閱讀者也會有不同的解讀方式

我喜歡裡面的一句“一盤好吃的沙拉,需要四個人來成就:智者放鹽、土豪添油、小氣鬼加醋,最後讓瘋子來攪拌"。(由於智者謹慎,加鹽會特別小心, 因為過猶不及都壞事;土豪大方,吃沙拉,上好的橄欖油絕對不能省,豪邁淋下去保證美味;義大利傳統醋,滴滴珍貴,交給小氣鬼掌管,才不會出錯;上桌前的攪拌,就讓瘋子來吧!赤手用力拌,唯有如此,所有調料才能充分融合。 )

作者認為希望讀者的生命是盤沙拉;時間是鹽,我們謹慎用;愛和友誼是油,記得大方給;健康是醋,得小心管理;至於其他就學瘋子吧,用力活、盡情享受!

我到認為這句適合應用在團隊,講得是看到團隊裡每個人的優點,善用各自的優勢彼此融合,共同合作完成一件事。

看起來每個人的解讀以及諺語帶給我們的意義,不盡相同。

而這樣的不同也恰巧呼應書名“不是每個甜甜圈都有洞"。(手作甜甜圈難免大小有差異,可能發過頭或是烤完中間沒有洞。作者認為這句諺語的意義有兩層,一個是天生我材必有用,二是人生不如意事十常八九。每樣東西不可能同一剪裁,永遠完美無缺,都照著心目中理想的原型走,偶爾會有意外的殘缺。一件事情即使日日重複、把握十足,也有可能某次不如意,出現預料之外的狀況。 )

因此,我認為正因為"不是每個甜甜圈都有洞",每樣東西不可能同一剪裁,對諺語的解讀也因人而異,正是閱讀讓人津津有味的地方。

3.想不透的道理,就讓古老的智慧來告訴你

如同有一位人生經驗的長者坐在眼前告訴您人生哲理。而作者也貼心的附上原文,若是能夠閱讀義大利文的讀者,相信有另一番體會。

【誰適合讀這本書?】

1.需要收集美味食譜的家庭主廚們。

2.想看書,又不想閱讀太多文字的讀者。

3.想出國,但暫時只能用看書過過乾癮的讀者。

4.想思考自己人生、也應用在服務對象的助人工作者。

5.人生有些迷路,卻找不到可以傾訴對象的讀者。

【閱讀警語】

千萬別在睡前讀,會肚子很餓,頻吞口水。

... 看更多

分享 

你覺得這篇書評有參考價值嗎? [ 1 人中有 1 人(100%) 覺得這篇評論有參考價值 ]

我離開之後:一個母親給女兒的人生指南, 以及那些來不及說的愛與牽掛

我離開之後:一個母親給女兒的人生指南, 以及那些來不及說的愛與牽掛

  • 會員評鑑等級
  • 評鑑日期:2021/01/28

此書評可能透漏關鍵情節

【這本書告訴我們什麼?】

這本書從媽媽死後的第1天開始寫起,一直寫到第20000天。是的,我們沒有看錯,是到第20000天。也就是當女兒也必須籌備與面對死亡的時候。媽媽就像一直在身邊,沒有離去,參與著女兒的人生。

當然他沒有每天都書寫,不然書的厚度應該非常驚人。

作者用輕鬆又不失重要的口吻,告訴女兒當媽媽過世之後可以怎麼生活,包括一開始的適應與面對失去媽媽的日子,以及如何度過沒有媽媽的第一個特別節日(例如: 生日、節日)、支持系統(例如: 朋友、伴侶)、紓壓方式(食物、購物、運動、料理等)。甚至,她也提到不想要訃聞怎麼寫,以及可以考慮去租一個媽媽。雖然當中的情境,有些跟台灣文化有些不同,譬如:親人過世會有朋友坐飛機專程飛到身邊陪伴的情節,在台灣應該比較少見。

我認為貫串整本書的主軸,不是悲傷與死亡,而是“生命與生活"。

我很喜歡裡面的一個句子: 父母的死亡是大自然傳遞給你的訊息,告訴你一個驚人的事實:接下來就輪到妳了。很有現實感一句話,不只面對父母死亡的現實,也提醒自己面對自己也會死亡的現實。生老病死就是人生的常態。只是大家的形式不同罷了。因此當故事軸線走到女兒可能為人母時,除了提醒她如何選擇伴侶外,也告訴女兒如何跟自己的孩子談死亡、如何面對與籌備自己的死亡。

這些不過是人生的一部分,我們還是得繼續好好生活。

【用一句話形容這本書】

允許自己悲傷,但須重拾生活,繼續學習面對人生的生老病死。

【誰適合看這本書?】

助人工作者

教育工作者

計畫預先為人生終點做準備,但對親人有很多愛和牽掛的人

面臨失去親人議題的孩子

曾經有失去重要親人經驗的成人



這是一本非常容易閱讀,但卻又富含深意的圖文書。

... 看更多

分享 

你覺得這篇書評有參考價值嗎? [ 1 人中有 1 人(100%) 覺得這篇評論有參考價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