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文正的所有評鑑

無謂的盛宴

無謂的盛宴

  • 會員評鑑等級
  • 評鑑日期:2016/08/15

輕薄的一本小說,對生命的無從選擇,充滿無奈,但轉身以嘲諷、幽默筆調以對.
書中幾個角色,生命各有牽掛.想要假裝得癌症,藉著某種程度的生命告別宴會來獲取朋友關注;一個在小時後(在娘胎中)就被母親拋棄而時時幻想與母親對話的怪咖;宴會裡故意說自己都不懂的語言來假裝是外國籍服務生的自娛之人,等等,不完滿的生命,隨著故事進行而被一一解構.
生命本質的無謂(insignificance)或是虛幻,在這個宴會裡,或是心中預演的舞台劇裡,不管如何賦予各種行為來詮釋、填滿,終究是虛耗.一切是過眼雲煙,水上漣漪稍縱即逝,生命毫無意義.唯有關注當下,才似乎是有一丁點存在的現象.猶如頻尿的加里寧在「解放」時,才彷彿真正的存在。
書中,拿史達林開玩笑,看赫魯雪夫與加里寧在生死鋼索上的不同反應,狠狠的嘲笑一翻.很有趣,挺有些意思的小說.

只是終究這不是「生命中不可承受的輕」那般重量級的小說,沒有長篇大論來反覆辯論哲理.讀來倒有點像年紀大的霍洛維茲或傅聰,彈奏莫札特的鋼琴奏鳴曲:有其觸鍵之輕盈,更有其生命歷練之沉重.

... 看更多

分享 

你覺得這篇書評有參考價值嗎? [ 3 人中有 3 人(100%) 覺得這篇評論有參考價值 ]

德國小鎮

德國小鎮

  • 會員評鑑等級
  • 評鑑日期:2016/08/09

本書描寫的氛圍,是二戰後德國被瓜分成東西德長期對峙,西德首都波昂的英國大使館內,一位約聘工作長達廿年的人員(黑廷)無故失蹤,且帶走若干機密資料的故事.透過從倫敦派來的幹員特納的深入調查,抽絲剝繭的釐清失蹤的真相.這個不起眼的失蹤雇員,原以為只是傳統的變節或是蘇聯共產黨的臥底者;了解大使館運作模式後,才震撼瞭解到失蹤者的高度隱匿性,推翻原先偏見。

那個時空的氛圍,套句現在台灣熱門語詞,就是「轉型正義」.二戰時納粹份子該受到怎樣的處分?懲罰固然重要,但是誰是納粹份子,誰是納粹同路人,誰是反納粹卻也是為惡多端、無良的投機份子?這些誰來定義?!法律上的追查期限,具有甚麼道德意義?道德可有期限?為什麼追查不法,一旦逾期就不起訴?如此,對於受害者情何以堪?當這些主旨從幕後現身而出,表象的人員與文件失蹤,就變得只是枝節.更深層的意思,如果惡人能一再逃脫,一再隱瞞,那麼宗教的勸人向善是否成為空響?

這小說很可以對比台灣.白色恐怖時期,那些受害的無辜者,固然日漸被發掘、瞭解,甚至子孫獲得賠償,但是那些加害者呢?他們沒責任嗎?不只每個受害者有名字,每個加害者也有.當透過政府力量,卻沒有辦法了解加害者的責任,甚至依然容許他們囂張掌權,人間可有正義?最終,透過私刑,正義就算被彰顯嗎?

小說裡,彷彿可以看到當時戰敗德國嘗試從屈辱中,慢慢站起來的民心企圖.棋子想要掙脫棋盤,成為下棋者的掙扎.連帶的,正義,也在那種棋盤邊緣遊走,充滿無助與諷刺.

諜報大師作品,真的好看!

... 看更多

分享 

你覺得這篇書評有參考價值嗎? [ 1 人中有 1 人(100%) 覺得這篇評論有參考價值 ]

敵人的櫻花

敵人的櫻花

  • 會員評鑑等級
  • 評鑑日期:2016/03/14

王定國小說「敵人的櫻花」的書中幾個角色,彷彿有點像渲染筆法的人物:閱讀間未必看清臉龐,卻已沁潤到五官裡的悲哀。附圖是中國當紅畫家 老樹 的作品,隔牆望著一棵盛開櫻花,頗符合小說中主角人物情境。只是畫裡多了點恬靜,少了點哀悽!

這是一個妻子因為要幫離家外出打拼事業的丈夫貸款,不知不覺中陷入紅杏出牆陷阱的故事。沒有強迫,只有命運無奈的捉弄。有點像羅曼蒂克愛情小說題材,但是王定國的文字,將它勾勒成一個男人揪心的純粹,只是這世界還有這種愛情嗎?猶如楊過之於小龍女了,純粹到令人不忍。

這種純粹愛情的清明狀態,卻來自於兩個偷情角色的模糊呈現:不管是相愛卻又背叛的太太(秋子),或是已快退休鳏居、享受攝影的銀行經理(羅明毅)。彷彿不倫偷情的兩個,因為滿懷內疚而不敢明現於人,反而只出現在尋尋覓覓之間,或駭然相遇於離徑背道的海邊咖啡屋之內。透過男主角絮絮的回憶,他們卻像是受害者。

而加害者,反而似乎是年輕時就成為孤兒的主角。所有造成太太秋子離去的因緣,似乎都是第一人稱「我」冥冥中就已註定。內斂拘束個性,窮苦的早年,受到草莽性格的建設公司老闆賞識,即使珍惜婚姻的幸福,面對事業成功的美夢,卻也拉大了婚姻兩造彼此信任的鴻溝,終至絕裂無法挽回。

但羅明毅的女兒,也想了解為甚麼偷情的父親會自殺;她好奇,也想挽回,更想替父親贖罪。男主角則悲哀的離職,尋找離家的太太,守著一個曾經為愛情許諾而經營的海邊咖啡廳,直到兩造尋找救贖的靈魂相遇。

這是一本很棒的小說,透過較前幾本書更長篇文字的鋪陳,王定國這樣一位優秀作者,幽幽然的牽著讀者情緒,直到餘韻滿懷。

... 看更多

分享 

你覺得這篇書評有參考價值嗎? [ 4 人中有 3 人(75%) 覺得這篇評論有參考價值 ]

沒有女人的男人【全新譯校】

沒有女人的男人【全新譯校】

  • 會員評鑑等級
  • 評鑑日期:2016/03/14

海明威的「沒有女人的男人」,是一本14個短篇小說的集錦。光從標題與目錄,就可預見陽剛的海明威,如何將男人陽剛之餘的副產品一併納入。
那些副產品,或其實女性也有,只是強度不同。比如鬥牛士面對蠻牛的勇氣與不服輸,士兵面對戰爭的無奈與戀家的焦慮,殺手等待目標時卡通般的選擇,拳擊手上陣前後暴力血腥的幕後,火車上讓人以為是恩愛一對但其實是要趕著去辦離婚手續的夫妻。
文字冷冽簡潔,其實應該抄寫原文來模仿練習。冷冽,所以易脆,所以撥開外殼就感受到脆弱孤獨的心靈。
這不是暢銷書型態,但可以是練習少寫廢言的目標。

... 看更多

分享 

你覺得這篇書評有參考價值嗎?

鬼作家

鬼作家

  • 會員評鑑等級
  • 評鑑日期:2016/03/14

「鬼作家」Ghostwriter,原意是指隱身幕後,幫人代寫書的執筆者,亦即捉刀者(或是影子寫手),常見於知名人物的自傳並非本人自己寫。這並非欺騙,而是一種慣例,所以也沒有讀者去告掛名的作者或是書中主角是詐欺犯。

但這種名實不符的現像,有個邏輯上弔詭之處:如果作家本身並沒有要出版自己的作品,卻在陰錯陽差間被出版了,尤其發生在作者死後。某種程度上,作者自己真成了「鬼」作家,這時怎麼辦?出版者是否有強盜、背信之嫌疑?

捷克卡夫卡(Franz Kafka)的遭遇,就是個知名例子。因癌症死亡的他,在臨死前交代好友布勞德(Max Brod),請他要把自己未出版的眾多手稿,在卡夫卡死後立即焚毀,不留於世。布勞德並沒照作,反而把卡夫卡的眾多遺稿付梓出版。這讓生前默默無名的卡夫卡,死後卻因遺作而聲名大噪,更成為廿世紀以來重要精神文明代表人物之一。這死後才成名的遭遇,荷蘭大畫家梵谷也有同樣的遭遇。

像布勞德這種「背叛遺囑」,全面出版卡夫卡遺留的所有文字的行為,被另一位也是出生於捷克的知名作家米蘭昆德拉,在「被背叛的遺囑」一書中,嚴厲批判。米蘭昆德拉認為,布勞德固然為人類保留了人類思想上極為重要作品,但是這種背叛,是過度崇拜偶像下的行為;無選擇性的全面出版遺稿,則像是回收廢物再利用,其實對高度自我要求的作者(卡夫卡)本人,十分不公平。

張愛玲作品也有相同命運,遺作《沉香》、《小團圓》、《張愛玲私語錄》,都在她死後多年才出版的遺稿,完全未經她的同意。出版的人,收錢愉快,但是良心上過得去嗎?

如果卡夫卡,張愛玲都復活了,看到自己的不滿意的作品被粉絲、被崇拜者傳閱者,彷彿自己的意願被劫持了,他們會怎麼想?

美國作家菲利浦‧羅斯Philip Roth,針對這種作者可能不滿意未經自己同意卻已出版的書,態度可能為何,寫了一本精彩小說「鬼作家」The Ghost Writer。其中峰迴路轉,還真充滿哲理的思考。

書中第一人稱的年輕作家內森‧祖克曼,在名氣剛開始竄升之時,受到心中崇拜的知名老作家邀請,到老作家家中作客。於是,原本有距離的崇拜,這種孺慕之情,在扯下文字面紗之後,直接近距離與崇拜對象作深入對談,產生了非常特別的交會結果。不只讓年輕的作家審視了自己成長過程中,如何受到父母或其他長輩的影響。如果只是崇拜也就罷了,萬一書中人物,尤其是書中人物黑暗面被個性雷同的親戚好友自動「對號入座」,更進而在親人之間為這是虛構情節與否的爭論產生冷戰,值得嗎?這可能是很多作家必須面對周遭親友對書中人物指指點點所產生壓力的課題,不算意外。我意外的是:「崇拜」這個意念常孿生的「背叛」,也就是布勞德的行為。

菲利浦羅斯是個猶太人,凡現代猶太人對於被納粹屠殺的記憶,大概不會抹滅。因此,羅斯在本書中,用了一個二戰中最知名的集中營人物來詮釋背叛這概念。這個人是描寫集中營慘狀,以及撼動人心的求生意志著名的「安妮日記」的作者安妮。

書中安妮並沒有死,而是活下來了,戰後成了老作家的學生,以及不倫戀的對象。安妮的倖存,卻沒有多少人知道,所以她的集中營日記照歷史軌跡走的被出版。死裡重生的安妮,後來讀著自己以前的日記,慢慢的有了一種不同的感受。完全沒有被告知的狀態之下,她的日記被出版,是另一種形式對她寫日記時初衷的背叛。而她介入老師家庭,影響別人婚姻,當然也是一種背叛。也許她是尋求一種心裡補償,包括戀父情結。
而崇拜老作家的主角,目睹老少不倫戀的事實,讓這年輕作家產生了極大價值震撼。在信任、崇拜、個人意志這些議題上,菲利浦羅斯寫出了這本很有意思的小說。

... 看更多

分享 

你覺得這篇書評有參考價值嗎? [ 1 人中有 1 人(100%) 覺得這篇評論有參考價值 ]

布羅迪小姐的青春

布羅迪小姐的青春

  • 會員評鑑等級
  • 評鑑日期:2016/03/14

「布羅迪小姐的青春」(The Prime of Miss Jean Brodie)是出生在英國蘇格蘭愛丁堡的作家繆麗爾斯帕克Muriel Spark(1918-2006)作品,描述1930年代英國一位女教師布羅迪小姐,於她的人生黃金年代時,與她所調教的幾位十來歲女學生之間的關係,如何從言聽計從演變到學生告密的故事。

布羅迪是一位走在時代先進的教師,是位女權主義者,對於教育的觀點不受制於保守的被動。即使被校長或同儕認為是校園教師圈裡的那隻黑羊,她依舊我行我素。對她的學生來說,布羅迪小姐勇於反抗傳統的身教,對藝術、哲學的熱愛,足以讓這些十歲出頭的小女生崇拜不已。於是五、六個小跟班常常圍繞在老師身邊,形成獨特的「布羅迪幫」。

讀這本小說到某個程度時,我懷疑作者繆麗爾斯帕克會朝向女生版的「蒼蠅王」進行。亦即在一個封閉環境裡,一群小孩的善惡本性分別顯現、蔓延,進而彼此對抗。還好沒有!當然,更沒有「那年我們一起追的男孩」那般灑狗血的劇情。本書是著重在描寫上下從屬(師生)之間的關係,隨著時間而演化。小孩會長大,成人會老,男女關係看法會隨著荷爾蒙所改變,師生之間也會!尤其考驗著所謂「崇拜」是否有邊界這事。邊界一現身,背叛就已成型。

即使「布羅迪幫」裡的小成員,彼此之間也非友誼數十年如一日不變,中間也是波瀾不斷,小女生心機不斷。布羅迪小姐自己的強勢個性,指使學生在另兩個男老師(音樂與美術)擔任傳令兵,以及間諜的身份,滿足其控制慾或某種價值觀。這種內外衝突個性呈現,讓學生有時頗為迷惑,價值觀也跟著混淆。於是背叛,也就在不經意間,宣洩而出。曾經不只一次美言過義大利墨索里尼法西斯政權的英國人布羅迪老師,終究被學生的告密這樣的政治立場而喪失工作,進而抑鬱貧病而終。而說讒言的學生,竟也成了修女,反而為自己惡毒的言行懺悔餘生了。

「崇拜」,只是將「背叛」壓下。一旦「時間」發酵,「忌妒」助長,理性減弱,價值一變,「背叛」就會鑽隙而出。無心之過,其實也就只是潛意識發作的藉口了。

... 看更多

分享 

你覺得這篇書評有參考價值嗎? [ 2 人中有 2 人(100%) 覺得這篇評論有參考價值 ]

鄰鎮戰爭

鄰鎮戰爭

  • 會員評鑑等級
  • 評鑑日期:2016/03/14

三崎亞記的「鄰鎮戰爭」是本很"卡夫卡"的小說。角色似乎都是正常平凡人物,但是莫名其妙的一場兩個小鎮間的無形戰爭,解構了空間與人際關係,人物彷彿都飄浮、透明不可捉摸了。

只知道與鄰鎮宣戰了,工作內容與步調完全改變。看不到槍林彈雨的戰場實景,卻有一堆因應戰爭的各種表單,需要作為鎮政府官僚體系的工務員填寫;兩鎮交界處,毫無煙硝味,讓人狐疑這戰爭是如何進行?遷移、結婚、躲避、偵察,甚至戰爭結束,沒有人明確告訴主角為何而戰?為誰而戰?只有荒謬、塘塞的理由:為了發展而戰!

日本文化裡,那種凡事依循"規定"而行的特色,缺乏明確個人存在的氛圍,忽視了主角的任何疑問。主角被不可知的力量推著,就像棋盤上的棋子,照著命令而行,任何懷疑都無效,完全不能做主!即使戰爭是不可見,但是依舊有戰報發行;戰報裡甚至有累積因戰爭死亡的人數統計。彷彿印證了史大林說過的:「一個人死亡是悲劇,五十萬人死亡則只是一個數字」。生命變成了一個曾經存在,甚至未有遺留的現象(像垃圾一樣被丟進焚化爐)。即令因奉戰爭時期命令而結婚的妻子,對弟弟的死亡,彷彿漠不關心。夫妻行房,也只是照表操課的標準行程而已,猶如沒有血肉的軀殼!

卡夫卡的「變形記」裡,一個普通業務員的莫名身體變形,掀開人性的陰暗面;這本「鄰鎮戰爭」裡,則是描寫面對戰爭時,不管哪種形態的戰爭,生命的飄渺、無助,甚至被荒謬地剝奪消失,彷彿一切不曾存在。

... 看更多

分享 

你覺得這篇書評有參考價值嗎?

能不能請你安靜點?

能不能請你安靜點?

  • 會員評鑑等級
  • 評鑑日期:2016/03/14

第一次讀瑞蒙卡佛Raymond Carver的小說。主要動機是來自於上半年看的電影「鳥人」。電影開場後一鏡到底的從男主角的化妝間,進到排練的舞台上,四個演員精彩對話台詞裡,瑞蒙卡佛的就被提起。終於昨天開始看他的短篇:「能不能請你安靜一點?」。

短篇小說知名作家中,極喜愛法國莫泊桑、俄國契訶夫、托爾斯泰(這傢伙長短兼修)、加拿大的愛麗絲門羅Alice Munro,德國卡夫卡。美國的瑞蒙卡佛是被歸類於「極簡派」作家,用字特色字是精簡。一生早期頗為艱困,於中下階層間掙扎;中年得獎後,才生活漸入佳境。也許就因為著社會不同光譜下的歷練,所以某些故事的著眼點,頗有不同。

簡冽的文字,讓人物突然有放大的效果,讀者詮釋的自由度大為增加。某種程度上,我有較強烈的偷窺感。故事角色,多是美國一般家庭縮影,猶如鄰居。故事進行,有時軋然而止,留下大白;有時標題與內容關聯度較隱晦,留下蜘蛛網般的縫隙,供讀者自行鑽營。

雖是讀翻譯本,順著文字而下,仍能些許感受到情境描寫的功力。在上一本長篇小說剛讀完,換到這本22個故事組成的小說,猶如開車換檔,從八線高速公路,轉到崎嶇彎曲路面。專心注意路面之同時,彷彿路旁蝸牛、碎石、動物屍體、螞蟻、昆蟲、乞丐,甚至迎面而來的落葉,這些路程上較不起眼的物體,煞時也清楚拉近了不少。原來長得不再一樣。

很好的腦筋換檔訓練。

... 看更多

分享 

你覺得這篇書評有參考價值嗎? [ 1 人中有 1 人(100%) 覺得這篇評論有參考價值 ]

冷戰諜魂

冷戰諜魂

  • 會員評鑑等級
  • 評鑑日期:2016/03/14

約翰勒卡雷第三本小說「冷戰諜魂」(The Spy came in from the Cold),是本讀來頗驚豔的間諜小說。冷冽綿密「逆向工程」概念下所設計下的連還圈套,暗示了只有頂尖聰明且疏離獨立,不受感情羈絆的情報人員,才能完美執行、或識破這樣的遊戲。只是,人心難料,寂寞難耐。完美計畫,功虧一簣,果然還是敗在情感的羈絆。答案揭曉,知道自己只是棋子,更是棄子,離開這世界就成了最無奈卻也最適合的答案了。

這裡所謂「逆向工程」概念,是指以對方角色來想。比方說:如果掌握到了對方陣營理,部門老大與老二不合,那麼,他們彼此會如何設計來鬥倒對方!這是很有挑戰性的陰謀,需要我方個性特別獨立的情報人員,以叛逃方式進到對方情報圈,透過虛實參雜的訊息,見縫插針,引誘對方互鬥至最慘烈程度智慧。

最近有部非常精彩的電影上映,根據實際案例改編的政治陰謀電影:真相急先鋒(Truth)。講述前美國CBS電視台主播丹拉瑟Dan Rather 於2004年錯誤報導未完善查證的『小布希總統於越戰時逃兵役』新聞所引發的媒體風暴。影后凱特布蘭琪飾演的「60分鐘」新聞節目製作人瑪莉梅畢斯,是風暴中的主角。在她最後辯駁的言詞裡,暗示她就是被類似「逆向工程」策略陷害的,而設計者就是尋求連任的小布希總統。白宮利用電視媒體對政治人物生命缺點,飢不擇食去追逐的特色,設計「自曝其短」讓小布希的服役舊記錄完美曝光,吸引媒體界追逐,再以丟泥巴互抹方式,最終讓一代主播Dan Rather的信用被摧毀殆盡,乃至下台!
這電影當然是親美國民主黨的好萊塢,才會淋漓盡致拍出這樣的影片。也只有自由世界,才能寫出這般露骨的政治陰謀電影來影射前總統!

剛好書(冷戰諜魂)與電影(真相急先鋒)就在最近看過,發現有著非常相似、令人驚悚的人性剖析與控訴。嗜血的天性,時時刻刻出現的職業道德衝突,完全在情報人員,或是新聞從業人員身上,嶄露無疑。所謂的價值信仰,或是信任,在在都考驗人的智慧與耐心!

... 看更多

分享 

你覺得這篇書評有參考價值嗎?

非普通讀者(五周年紀念版)

非普通讀者(五周年紀念版)

  • 會員評鑑等級
  • 評鑑日期:2016/01/06

年邁的英國女王伊莉莎白二世,在巧合之下,開始借書閱讀。起先她以為她夠忙,更以為不需要讀閒書以致分心她的角色與工作,所以皇宮內巡迴的流動圖書館根本不是她所會接觸到的。只是,當一個御膳房裡當差的小伙子,與女王在流動圖書館不期而遇聊上幾句後,居然逐漸引發她的蟄伏數十年的強烈讀書欲,一發不可收拾。

作者Alan Bennet,知名劇作家,書中給女王虛擬的讀書單,涵蓋眾多大英聯合王國與歐洲的重要作家。每一本自有其含意,也充滿英國式的幽默感。比如女王拜訪加拿大時,見到了知名短篇小說家愛麗絲夢羅Alice Munro(那時她尚未得諾貝爾文學獎)。在矜持的習慣下,似乎還是感受到女王作為書迷的一種壓抑興奮感。

閱讀,讓女王在社交場合的對話中,找到新的話題,有趣的是這也造成英國「外交危機」。被女王問最近讀什麼書的人,幾乎都瞠目結舌,難以應對;被女王贈書的達官貴人,下次再見到女王時,對於女王的隨機抽問讀書心得,也都無法招架。女王的閱讀嗜好,造成心不在焉,讓皇宮內務總管頭痛不已。女王在書上的信手眉批,甚至寫下更長文字的讀書心得,幾乎被政府當成可能洩漏國家機密的事件來應對了。全書在嚴肅的「閱讀」這個議題間,探視人性,卻十足幽默!

讀書,使人柔軟;寫作,使人強韌。

... 看更多

分享 

你覺得這篇書評有參考價值嗎? [ 1 人中有 1 人(100%) 覺得這篇評論有參考價值 ]

12上一頁 12345678910下一頁 跳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