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白的所有評鑑

父後七日

父後七日

  • 會員評鑑等級
  • 評鑑日期:2021/04/20

劉梓潔輕快惡趣味的筆法,幽默地帶出臺灣喪葬儀式中眾多荒謬、流於形式的繁文縟節,搭配上順口的臺語笑話、熟悉的「粗口」成章,使得這篇散文即便輕薄短小,卻飽含著屬於臺灣這塊土地獨有的真誠告別。

悲傷如頭巨獸,一直存在,只是我們常選擇視而不見。但終究仍逃不過必須認真面對悲傷的時刻,該留的淚,一滴也不會少。有趣的是,雖然作者以一種嘲弄的姿態笑看喪葬儀式,但卻不是對於陋習的真實批評,反而更像是一種轉移。正是在取笑這些荒謬時,情緒才不致崩潰,也正是這些不合時宜,能不斷將人從悲傷中抽離,親人因而有時間沉澱、做好說再見的準備。

如同電影《百日告別》所說:「做七是替逝去的人祈福,一併提醒我們,他
們真的走了,給我們一個期限,要我們放手。」不論合理與否,有無荒謬,這
些儀式終究在七日間,完成為亡者送行,為親人哀悼的使命。每個人都有各自
說再見的方式,而劉梓潔選擇以故作堅強、哭笑不得的方式向父親揮手。
雖然親人不在了,但我們依然可以帶著回憶,一起繼續前行。

... 看更多

分享 

你覺得這篇書評有參考價值嗎? [ 1 人中有 1 人(100%) 覺得這篇評論有參考價值 ]

廢河遺誌

廢河遺誌

  • 會員評鑑等級
  • 評鑑日期:2021/04/20

《廢河遺誌》是一部以基隆河為背景,虛實交疊架構出的歷史小說。書名
為廢,實則充沛。作者立於眾多歷史真實的人物與事件,發揮創意與天馬行
空的想像力重新詮釋,以小說家之筆重寫歷史,鹿皮、古地圖上的文字與圖像
都被賦予了新生命,以基隆河域貫穿歷史,流徙於記憶與想像的地層。

第一章是17世紀荷治時代的臺灣。故事巧妙地將臺北與阿姆斯特丹兩地
平行交錯。半盲的畫家林布蘭正在河邊進行暮年的油畫創作,同時原住民族則面對「紅毛人」無情的侵略。兩邊交錯下,透過林布蘭的潦倒生活隱喻地對應到荷蘭在臺統治的式微。

第二章趣味地創造出同名不同人的「福爾摩斯」與「華生」教授。兩人
身為偵探小說同好的正副會長,循線至基隆河,並涉入調查1884年遠東戰爭失蹤的士兵事件
,前往臺灣淡水解謎尋寶。在這趟探險路途中也順勢介紹西班牙與荷蘭在臺的
世界局勢。偵探的異地探險也同時是古臺灣的巡禮,當地廟宇文化、特色慶典,紅毛城、保安宮、龍峒山、暖暖壺穴等等,沿路上都是異國人對這塊土地的驚呼連連。
第三章回到現代。基隆河已不再是群雄爭據的紛擾之地,曾經的繁華消失
無蹤,成為一條沉默的廢河。直到颱風掀起建築工程的地基,翻捲出無數歷史遺骸

本業為醫生的作者楊慎絢曾在能遠眺基隆河的醫院服務,因而見證了這條
河流物換星移。他在後記中表示,這樣的寫作工程很像「在河流陡直處做一個繞道手術,回復基隆河截彎取直前的面貌」。藉由他富有創意的文筆與細緻考證的功夫,讓讀者也得以一窺基隆河五個世紀間的潮起潮落,浪漫地想像著這些曾經在河流上乘載,無數先民的事蹟。

... 看更多

分享 

你覺得這篇書評有參考價值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