娃娃茵的所有評鑑

自我魔術方塊

自我魔術方塊

  • 會員評鑑等級
  • 評鑑日期:2021/04/20

此書評可能透漏關鍵情節

《自我魔術方塊》為韓國作家薛惠元所著,由七篇短篇小說集結而成的懸疑小說集,每篇的起始都讓讀者彷彿置身迷霧般摸不著頭緒,但隨著主角的視角拆解謎底後,結局的轉折給人有種療癒的釋懷感。

尤其是第一篇的〈Clean Code〉更是七篇裡的最愛,非常適合拍成電影,說不定有一天會被改編成劇本搬上螢幕。本篇除了寫出韓國人菁英意識的高高在上外,並尖銳指出,為了成功,所謂的權威人士可以把正義踩在腳下群體營私自利,顯現出人性的卑劣。如果法律無法為受害者討回公道,那麼就讓被害人用另一種方式找回正義。

〈轉角〉:從愧疚而產生罪疚,以致分不清夢與現實的差異,無論遇到幾個轉角,最終無法放下的,如同書名《自我魔術方塊》,無數個曲折的轉角都是轉來轉去的魔術方塊,也是無法面對的自己。

〈閱覽室使用手則〉:相較於〈Clean Code〉的大快人心,此篇則先讓人感到無比溫馨,慢慢的,驚恐四伏,最後轉為深沉的悲痛。一個位於社會底層的清潔工媽媽,本以為在兒子長大後生活可以變的海濶天空了,沒想到命運的重錘卻打得她無力招架。

〈自我魔術方塊〉:花非花,霧非霧,夢非夢,我非我,透過夢的治療,尋找內在的自我,有點像人格的解離又類似幻謊,悶而沉重的死亡案件形成一股巨大壓力,讀來不止混亂更有些坐立難安。

〈自動販賣機倉庫〉:令人心有戚戚焉的親情悲歌,俗語說寵豬舉灶,寵子不孝,過度的溺愛扭曲成悲劇的惡,相當勸世的一篇。

〈墨非的詭計〉:具魔幻又帶著血腥味的成長故事,壓抑的獸性渴望擁有人性,這段成人的過程,其實是有警世色彩的,骨子裡像是控訴韓國人外表至上及名聲高大的民族性。

〈月光〉:跟〈自我魔術方塊〉像是照鏡子的呼應作品,聰明反被聰明誤,謊言織成的網遮掩了不可告人的秘密,看到一半就隱約猜出真相,結局的惡有惡報令人拍手叫好。

本書有關於夢部份的描述,有些真實到讓人有種現實與虛幻世界交錯不分的戰慄感,建議白天觀看,不要過於深入,不然入睡作夢時,小心被恐懼淹没。

... 看更多

分享 

你覺得這篇書評有參考價值嗎?

尋找代號八

尋找代號八

  • 會員評鑑等級
  • 評鑑日期:2020/12/28

此書評可能透漏關鍵情節

對於情報人員,總讓人聯想到性感迷人如007,神機妙算如伊森韓特或機智果敢的傑克萊恩,電影小說總帶給我們許多對諜報人員的幻想泡泡,有沒有想過,在諜報生涯披荊斬棘的他們總有退休的一天,而退休後,他們的生活又會是哪一種型態呢?

退休的後他們,也許就像書中主角詹金斯一樣,過起一般人該有的人生,娶妻生子,用專長創業開間保全公司或當起私家偵探,順利的就此終老一生,不順的就像詹金斯一樣,經營大半輩子後卻因債務問題導致經營危機,不得已只好重操舊業賺錢渡難關。前段看到這裡,愛國情操兼使命感加上為錢賭性命的情節,會覺得劇情有點老套,但一想到為明瞭第八號姐妹究竟何方神聖,主角即將深入虎穴一解謎團,又忍不住繼續看下去。

中段與俄羅斯安全局情報人員先是正面對決,後來變成貓抓老鼠的過程,逃亡的跑的驚心動魄,抓人的隨後見招拆招,劇情緊湊又不拖泥帶水,連脫逃過程中每個幫手的出現都鋪陳的合理無比,還穿插入家庭情感及手足情深的溫馨與悲愴,讓劇情更加張力十足。

後段進入作者向來擅長的法庭劇碼。法庭攻防之間,我們開始看到國家機器要毀滅一個人時可以多麼地無情,真相在國家安全的大帽子下從來只是個晃子,罪由你背,罰要你扛,政府要的只是一個無辜的殉道者,這也是低階情報人員說不出的委屈與悲哀。

綜觀近年來與諜報相關的電影、影集或小說的劇情走向,主角要對抗的敵人已漸漸轉變為"自己人",也愈來愈符合諜對諜的最高指導原則-敵人無所不在,除了自己誰都不能相信。究竟為誰而戰的念頭,難道不會存在於心裡某個角落,甚至開始反問起自己。當懷疑成了常態,信任成了奢侈品,時時的坐立難安,這樣的驚悚情節,反而比恐怖片更讓人膽顫心驚。

本書結局的反轉,是這場謊言迷宮裡最別出心裁也最讓人療癒的橋段,當敵人成了天使,除了比自己人講義氣外,還幫忙報仇雪恨,真是證明了沒有永遠的敵人也沒有永遠的朋友這句話。

陽光下做的暗黑勾當,讓愛國與叛國的界線成了黑白相乘的灰階,也崩解了被操弄的愛國心,當信仰成了被謊言包覆的糖衣,正義顯得無比朦朧。

... 看更多

分享 

你覺得這篇書評有參考價值嗎?

恣意橫行:違法手段×企業醜聞×內部攻防戰,Uber如何跌落神壇?

恣意橫行:違法手段×企業醜聞×內部攻防戰,Uber如何跌落神壇?

  • 會員評鑑等級
  • 評鑑日期:2020/12/17

在資訊服務日新月異的現代,每天都有新科技誕生,也有多如繁星的APP上市,在這些新創產業中,每隔幾年就會出現超級新星,像GOOGLE、YOUTUBE、FACEBOOK及instagram等等,這些已經深入生活的資訊服務或社群媒體改變了人類的生活模式,而Uber的出現,則是改變了人們的消費模式。

以Uber的經營理念來看,透過共享經濟的方式,活化資源並提供另一種斜槓收入管道,而且讓供應方與消費者互相評分的方式,將雙方擇優汱劣,這種透明化又共享共利怎麼看都是好事一件,但為什麼Uber在多數人眼裡,始終有揮之不去的鯊魚形象呢?

以Uber開拓市場的方式來說,用人充分授權,行事快、狠、準、不拖泥帶水又切中消費者需求,在現在傳統商業經營模式趨於飽和的狀態下,這種破壞式創新的攻城掠佔有市場的模式絶對是創業者的典範,但成於斯亦敗於斯,光違法經營一項就夠讓人垢病。

世界上不是有錢賺就可以不顧一切,還需要考慮各個層面,更要遵守基本的遊戲規則,管理、稅務、保險、安全等等都考量到,而這些Uber根本乏善可陳,規避法律(鑽法律漏洞)賺取利益本來就不夠正當,更何況還侵犯了正當營業人的權益。

Uber種種以人性需求為導向的經營方式讓人讚賞,也讓原有市場的提供者意識到提升服務品質的重要性,對市場的影響可說是正面的。尤其在Uber消費模式已進入生活方式的一部份的同時,是否能夠把企業社會責任納入經營理念並確實執行成為一個有道德的企業而不是《恣意橫行》,將是它成熟的一步,也是扭轉看法的一大關鍵。

本書把Uber不計代價去追成功的過程,描寫的鉅細靡遺,也批判了卡蘭尼克成功底下種種的不良事蹟,看了本書會讓你對創辦人卡蘭尼克又愛又恨,對Uber這家企業更加了解。創辦人被踢出自己公司屢見不鮮,現在的卡蘭尼克是跌落了神壇,但誰又能保證,說不定哪天他又會像賈伯斯一樣,被迎回自己一手創立的公司呢?

... 看更多

分享 

你覺得這篇書評有參考價值嗎?

就算內心愧疚千百回,我依然是個母親

就算內心愧疚千百回,我依然是個母親

  • 會員評鑑等級
  • 評鑑日期:2020/04/22

《就算內心愧疚千百回,我依然是個母親》/ 一個媽媽的自省告解

一位好母親抵得上一百位老師。在家庭裡,母親像磁石一樣吸引著所有心靈,像北極星一樣是人人關注的對象。──英國詩人喬治•赫伯特

我是個好媽媽嗎?你是個好媽媽嗎?相信當母親的眾家姐妹們多多少少都問過自己這個問題。好媽媽/壞媽媽的定義是什麼?答案莫衷一是,但肯定的是二者僅有一線之隔。

本書作者金美京育有三個孩子,他們的成長過程可說狀況不斷,老大的興趣變來變去,老二高中休學,老三則是苦讀的資優生。照著普羅大眾的標準來看,大概只有老三符合世俗的期望。但在作者眼裡,她的孩子各花各開,各自有各自的美麗,她的教育方式就是站在孩子的立場從旁輔助他們,只協助不干預。

她也曾經跟大部份的人一樣,站在母親的角度,希望孩子幸福,而孩子的幸福的起點就是──讀書,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好似進不了所謂的好學校,就人生無望天崩地裂了。等到生了老三,才意識到自己正在養育一個勇敢到足以將死劫與誕生置換,這個充滿自尊感的生命徹底改變了她的育兒哲學,原來,讓孩子生命成長茁壯最需要的情感無他,就是培養自尊感而已。

金美京強調,比起成績,自尊感更重要,自尊感更是由家庭培育而來,父母更是培養孩子自尊感的重要關鍵,而有高自尊感的母親,更能領受到孩子的成長危機,也更能從中發現問題,進而提出觀點,從旁輔導。

孩子的心裡:別人的媽媽都不會讓我失望
媽媽的心裡:別人的孩子總能達成我的期望

育兒經驗二十八年的她,最後有了以下經驗談及領悟
●養育子女,不應該站在母親的位置去執行,要站在孩子的位置才對。
●強迫孩子按照我的要求、速度、成就發展,根本就不是所謂的養育。
●孩子雖然是藉由我的身體誕生,靈魂卻是來自上天的安排,是獨一無二、極其珍貴的。即便對方是孩子,也不該被任意對待,反而應該尊重孩子的行為、思想和才華。
●所謂教養,並不是想盡辦法把孩子欠缺的部分填補起來,變成全新樣貌,而是幫助他們把既有的特質激發出來,運用於日常。
●讓孩子體驗自主循環,而非學前教育
●要是周遭人際關係會使你用不正常的角度去看待正常的孩子,就表示該與這些人分手了。
●愈是把期望都寄託在一個人身上的家庭,愈容易責怪他人,埋怨感也會很深。所謂「家人」,並不是只有孩子一個人功成名就、其他人都必須為其犧牲的團體。
●內心沒有受創、沒有包袱的孩子,也不會有束縛自己的陰影。他們不會因罪惡感而毀了自己、與父母關係疏離,反而會靠著自己能夠達成的成就,一點一滴向前邁進,長成坦蕩無懼的大人。
●以母親的教養為名所行使的種種行為,對於孩子來說都很可能成為指責暴力。
●人際關係最重要的是拿捏距離,包括親子關係。
●自行挑戰後得到的失敗、傷害,其實都是良性的,甚至還會對失敗產生獨到見解,也會形成免疫力。
●其實教育子女就是要不斷的透過協議、折衷進行,絕對不是一開始就必須跑完全程的極限訓練。
●要是只有生理年齡是大人,卻無法自理生活、自行學習、追尋夢想,那就不能被當成真正的大人。

我最贊成裡面的一句話就是:「為了你的孩子,和你的鄰居說分手」。台語有一句話說:「十嘴九卡稱」。很多時候,旁人講的話其實是廢話,只有自己堅定信心才不會左右徬徨。

也許有些人會覺得作者是一個不願意放棄夢想的自私媽媽,在二十幾年的育兒過程中也做過不少傷害孩子的事,但正因為她的自私反而成就了三個孩子各自擁有一片天,而本書正是一個媽媽的自省告解。

我自己當了十幾年的媽,也跟女兒有些大大小小的磨合,漸漸的開始對一些事情釋懷及認知,有時不完美也沒關係,犯錯也可以,不要想當偉大的母親,也不強求孩子飛黃騰達,身體健康、心裡安康,反而更重要,有時候,剛剛好,就好。

... 看更多

分享 

你覺得這篇書評有參考價值嗎?

崩堤之夏

崩堤之夏

  • 會員評鑑等級
  • 評鑑日期:2020/03/30

此書評可能透漏關鍵情節

《崩堤之夏》夢醒血未停

去年,夏之初,香港反送中運動如火如荼,香港人,自由,被凌遲,青春,被覬覦,行人,成了警察的自助餐,藍黃之爭,世代對立,像窒息前,努力掙扎著吸入最後一口氣,這城市,靈魂被榨乾。

作者黑貓C以反送中事件為中心,把文字化為D-live,帶我們重新經歷了一遍那驚心動魄的數月,書裡的人被謀殺了,但放大來看,香港,不也正被政治謀殺中?

從死亡看隱喻
一個人無家可歸(也可說家不是家,或說,中國不是香港人的家),孤立無援(國際社會再怎譴責,也無法出手),淪落到公廁過夜(香港人被逼到絶境),最後公廁內被殺而死(太多人死亡原因不明),如果不是退無可退,香港年輕人何必走上寧鳴而生,不默而死這條路。

六個身影,六度分隔理論
六個不認識的人,透過陌生人的交集而構成人際網絡。真兇不用親自動手,只需透過人及媒介的陷阱操作,就可導演出一齣陌生人衝動殺人的死亡事件,但反過回推,正因為茫茫人海,人與人間的距離比想像更接近,看似隅然其實是人為,真兇也因此露了餡。

動物農莊的寓言
殺警秘密會議的發起人是豬,參與者的馬、羊、狗、象則是民眾,是什麼樣的社會淪落到把殺警視為手段,是什麼樣的當權者隔山觀虎鬥看著執法者與人民對幹,對國家效忠到對威權迫害視若無睹,事件若再發展下去,革命將一觸即發。

房間裡的大象(Elephant in the room)
象頭盔是書裡的關鍵第六人,雖然作者只是用對象有感情來解釋,但可引伸為香港正面臨巨大的問題,但因為無力解決以致大多數人選擇視而不見,用青少年來當象,表示年輕一代已看到問題,決定挺身而出,為香港未來而戰。

說是社會寫實推理小說,但看起來更像是充滿社會寓言的一本書,整個世代的人在一個夏天被迫長大,倉促承受著巨大的破壞,盛夏猶如寒冬,在陽光與暴雪中等待黎明。

... 看更多

分享 

你覺得這篇書評有參考價值嗎? [ 1 人中有 1 人(100%) 覺得這篇評論有參考價值 ]

她最後的呼吸

她最後的呼吸

  • 會員評鑑等級
  • 評鑑日期:2019/07/22

此書評可能透漏關鍵情節

他有的是時間慢慢殺人。

在前作《妹妹的墳墓》一書,崔西面對的是殺死妹妹的兇手,而這次在《她最後的呼吸》裡要追緝的則是組織計畫型的連續殺人兇手,只是她不知道的是,這位兇手每一次的殺人都是為下一次謀殺做更完美的演練,這一切切的行動只為了完成一個終極勝利目標,就是她-崔西。

無罪推定原則(presumption of innocence)
意指一個人在法院上應該先被假定為無罪,除非被證實及判決有罪。在許多國家的刑事訴訟中,無罪推定原則是所有被告都享有的法定權利,也是聯合國國際公約確認和保護的基本人權。在這個原則下,提起公訴的檢察官應負起舉證責任,應負責收集足夠的可靠證據,以證明被告在事實上的確有罪;而若法院要判被告有罪,則所使用的證據必須符合法律限制,而且超越合理懷疑。
──以上摘自維基百科

看過《妹妹的墳墓》裡精采的法庭攻防戰就知道,法庭是講求證據的地方,法官及陪審員只看證據來判定犯人是否有罪,愈是嚴謹的證據,愈能證明犯罪事實,也才能將真正的犯人定罪,本書就是要帶我們回到犯罪的最初現場,看警方如何收集、保全證據,以便在千絲萬縷的線索迷宮中找出定罪的關鍵證據。

問題是,證據在此,誰,又是真正的犯人呢?證據是死的,對證據的解釋卻是活的,有的警察為了破案硬將證據栽贓在無罪之人身上,有的警察則是寧可錯過也不願殺錯,崔西的上司跟崔西正是這二種的代表。對某些人而言,真相並不重要,只要有人被定罪就好,所以有的人被冤枉,有的人則逍遙法外,而這也是司法有時讓人感到灰心的地方。

正義雖會遲到,卻不容否定,正如同司法雖灰暗卻也有它光明的一面,作者用巧妙慎密的佈局,讓我們看一個無辜的人如何被人利用證據製造成兇手,再用案中案的方式,幫他平反,除了讓當年的陷害他的人付出代價外,還讓崔西谷底翻身,實在大快人心。

本書有二位出場雖短卻值得一提的人物,第一位是罪犯側寫師,透過側寫師分析兇手的犯案手法、現場狀況及受害者背景,就能推敲出兇手的特徵及背景甚至下一個可能的受害者。而側寫師也為我們透露了一個訊息,幼童時期的反社會行為,如虐待動物及惹事生非等,長大後成為罪犯的比例相對偏高,所以兒童偏差行為真的是不容忽視。

第二位則是負責巡邏的基層警察,因為他的細心機警加上一點雞婆並勇於檢舉,讓做足萬全準備的兇手,因一張尋貓啟示漏了餡,精心準備的完美證明反而成了抓包證據,這大概是兇手萬萬想不到的吧。

作者利用跟縱、窺視及宣戰等劇情製造令人汗毛直豎的驚悚感,一開始就讓人很難猜到兇手是誰,而最令人毛骨悚然的地方,就是反轉再反轉的兇手,竟是被害者所熟悉的人,這種熟人犯案,利用信任讓人在失去戒心之時被結束性命,最是邪惡也最是難防。

若把《她最後的呼吸》當法律驚悚小說來看,無疑的要用精采絶倫來形容,但令人更值得深思探討的,是書中所提到的警方辦案手法、嗜血無良媒體及家庭教育與幼年兒童成長之關聯等,放到真實社會中,幾乎是每天都在發生的事,呼應罪犯側寫師所說,萬事互相影響,我們才會成為現在的我們,維護公權力的警察、檢察官及法官就代表正義嗎?我們民眾有獨立思考及辨別能力去判斷只求聳動不求真相的第四權媒體,所報導的新聞是真或假嗎?從天真瀾漫到邪惡的輕易結束某人的性命,是偶發還是漫長的抑鬱所引發呢?
 
雖是小說劇情卻也是社會活劇。

... 看更多

分享 

你覺得這篇書評有參考價值嗎?

大滅絕二部曲:密碼(限量作者親筆簽名版)

大滅絕二部曲:密碼(限量作者親筆簽名版)

  • 會員評鑑等級
  • 評鑑日期:2019/05/31

此書評可能透漏關鍵情節

通常小說少不了角色鮮明的邪惡反派做盡壞事來帶動劇情發展,但從首部曲的《感染》到二部曲的《密碼》人設,說實在的,還真看不出有哪個人物是十惡不赦的惡人(影武者的尤里到是勉強可以算上),反到是角色本身定位難辨的立場及人性上的正反邏輯衝突令人費思,甚至可以說,男主角戴斯蒙的作為較趨近於反派,這種亦正亦邪到令人漸生認同感的角色,從最近的電影《復聯4》及影集《紙牌屋》都可見到例子。

本來以為到第二部的《密碼》戴斯蒙終於可以恢愎記憶了,沒想到作者還是繼續吊讀者胃口鎖住它。比較令人儍眼的是,看到首部曲被寫成死亡的角色在二部曲時通通活過來,本來的家庭破碎變成闔家團圓,真正的大魔王可能是自己親人,此等人設轉折真是比八點檔還八點檔。

透過病毒擴散來造成人類大規模死亡達成末日目的,再以救世主之姿廣送解藥,背後目的其實是透過解藥裡的奈米機器人清除病毒後再來改造人類大腦,達成滅惡留善造就和樂世界的目標World peace, very good. 季蒂昂組織這番為人類謀求最大利益的魔鏡計畫看起來立意良善,目的的部份相信大多人支持,但手段卻不為人所樂見,因為,不管你的想法如何高貴美好仍不應拿眾人生命當祭旗。

又或者說,對於這個世界我們有太多的解讀,而我們沒有真正認識它,有人想以一己之力扭轉乾坤,更多的人期待一個英雄來解救眾生,只是生命的定律告訴我們,沒有人可以主宰一切,也不可能控制所有。

也許,這就是作者的目的,當敵人是自己人,當惡意與善意的界線與親情交會時,或許,我們正正視一場人性的拔河,而作者用他犀利洞見的筆告訴我們,無論我們站在哪個位置,善的起點決定了我們與惡的距離,結局,終究是一場沒有贏家的零和遊戲。

... 看更多

分享 

你覺得這篇書評有參考價值嗎?

劍如時光 (電子書)

劍如時光 (電子書)

  • 會員評鑑等級 類型:電子書
  • 評鑑日期:2019/05/09

一個又一個接力出場的武林人士,用生與死的搏鬥把盤根錯節的武俠宇宙推向嗜血的高峰,但又偶以純愛點綴其中。
周而復始的野心如引信,在這個執著於守護與傳承的世界裡,究竟誰才能主宰自己的命運。

... 看更多

分享 

你覺得這篇書評有參考價值嗎?

失蹤(獨家限量魔性燙金簽名書衣)

失蹤(獨家限量魔性燙金簽名書衣)

  • 會員評鑑等級
  • 評鑑日期:2017/10/16

孤身、孤舟、孤島,故事一開始,就對女主角葛麗泰的孤立無援感到揪心無比,丈夫、女兒人間蒸發了,身處危險四伏的環境,葛麗泰接下來要如何面對外在的潛伏殺機呢?

接著,情況急轉直下,所謂的“失蹤”,原來是一場玩笑一個陰謀,更惡毒的到令人無法接受的,是這些事件其實一個男人對外遇對象的殘酷對待。

是怎麼樣的女人,可以接受肉體上的折磨及精神上的虐待,是什麼樣的背景,讓一個女人可以失去自我卑微如塵土,像得了斯德哥爾摩症候群一樣,即使被賤踏仍義無反顧去愛。

書裡的二個父親都有共同的特點,萬人迷的外表下收斂著施暴者的利爪,他們知道女人離不開他,所以善用各種話語甚至操控犯罪來禁錮女人,然後,最讓人憤怒的是,這些女人又甘於被利用。

看著原配、小三及小三媽之間暗潮洶湧的角力,除了對三個女人寄予同情外,不禁想問,為什麼這些女人離不開那個以愛為名的精神操控施虐者,讓人恨不得想把書裡的女人全抓出來巴個幾下頭看會不會清醒點。還好最後有小三媽出現來神救援,不然真的會看書看到翻桌。

結局裡,原配為了女兒的未來,好像決定聽從小三媽的建議了,但事實上作者也留了伏筆,原配真的可能動手嗎?真的決定讓丈夫發生”意外”了嗎?誰也說不準。

讓做惡的人付出代價這樣的結局,也許大快人心,但我會更喜歡有另一種結局,也就是-選擇離開。總有千百種理由讓你留在那個你恨的人身邊,要離開,卻只需一個轉身的決心。

扭曲的愛加上窒息的暴力,不就是現實生活中眾多受暴家庭的縮影,與其隱忍傷痛催眠自己是愛情的殉道者,還不如當一隻從灰燼重生的浴火鳳凰。
我要檢舉

... 看更多

分享 

你覺得這篇書評有參考價值嗎?

巴別塔之犬

巴別塔之犬

  • 會員評鑑等級
  • 評鑑日期:2017/08/02

「巴別塔」故事源自《聖經》-〈創世記〉,記載著,當時的人類因為說著同一種語言生活的自由自在,以至於自大到以為能與上天同等,沒有他們做不出來的事,為了宣揚名聲並避免人類分散,所以建造了可通往天堂的「巴別通天塔」。上帝見此情形,決定變亂他們的語言使彼此無法溝通,塔停建,人散落,人類自此有了不同語言及種族,並分居於世界各地形成各自的文化及語言。「巴別(Babel)」的字根有「變亂」之意,而「巴別塔」則成為語言混亂及文化分歧的分界點。

這種人與人之間的溝通障礙,物種與物種間的交流困難,正是本書的主題所在。

一個喪妻的語言學家-保羅及一隻目睹妻子自殺的狗狗-蘿麗,當唯一的目擊者是無法與之溝通的異類時,想知道妻子死亡原因的保羅突發奇想,試圖利用自己的專長學讓狗學會“說人話”,而故事就在保羅邊教導蘿麗說話,邊回憶與妻子相識、相戀、相處中慢慢探索出妻子死亡的真相。

有時就是這樣,我們總以為了解至親之人,卻總在親人逝去後才發現,最愛的人往往對自己隱瞞了最大的秘密,更常常忽略至親之人平日生活中流露的種種看似尋常卻帶著死亡預告的訊息,當變亂發生才想到要與之溝通時,往往都人事已非。

在外人看來,保羅妻子死亡是人生大悲之事,用教會狗狗說話來走出悲傷在外人眼裡也許荒天下之大唐,但對一個突然要面對毫無訊息的死亡的人而言,這或許是一個走出黯然排解苦痛的方式。

螞蟻用觸角溝通,狗狗用叫聲交流,既然天註定異種間無法有共通的語言,用外力方式勉強要動物說人話,就如同書裡另一位自詡為科學家卻把狗狗整形成人不人狗的行為,根本是走火入魔到離經叛道了,所幸保羅及時回頭才能保住蘿麗的性命,但遺撼的是蘿麗也失去牠的聲音了。這也告訴我們,記住前人美好的一面,保留她/牠原來的樣子,才是對彼此最好的愛。

本書迷人之處在於雖看到無盡的悲傷卻又能在困境中自省,沒有誇張的故弄玄虛,只是深切的表達出人與物種間需彼此相互尊重,讓人在剎那間感受到生命的價值。

... 看更多

分享 

你覺得這篇書評有參考價值嗎?

212下一頁 跳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