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in的所有評鑑

布魯克林孤兒【首度完整全譯本】

布魯克林孤兒【首度完整全譯本】

  • 會員評鑑等級
  • 評鑑日期:2021/05/29

這是一本偵探小說,故事情節中規中矩,沒有太大的驚喜,感覺小說吸引人的地方在於作者的敘述手法,他擅長文字遊戲,使用相關或近似的字詞增加很多笑料。

另外,這本偵探小說的特色,「主角是一位妥瑞症患者」。

他還是主角一行人中的「免費的真人怪咖秀」。

現在社會要很注意「正確性」,用詞正確、政治正確...一不正確就有可能被嚴重批鬥,貼上歧視、自我中心...等標籤。遏止了許多充滿惡意的人,卻也時常傷及無辜,單看評論者怎麼解釋。

作者雖然在故事中用了很多看似其他角色戲謔主角的歧視詞彙,但當我們閱讀時卻不會感受到主角被霸凌的不適感,(也許有人還是會覺得不適)反而覺得主角的老闆、同伴與他之間充滿關懷與愛,就像看山繆傑克森的電影,他老是在說"mtfc"然後瘋狂痛扁其他人,但觀眾卻不會討厭他一樣,作者希望設計出一個屬於黑幫的溫馨世界,自然,小說的情節就不至於太過驚悚與刺激。

... 看更多

分享 

你覺得這篇書評有參考價值嗎?

克雷的橋

克雷的橋

  • 會員評鑑等級
  • 評鑑日期:2021/05/29

兩處本來無法相連的地方,因為有橋而能產生連結,人也能成為結合兩處的橋樑,克雷是他兄弟與父親之間的橋樑。

雖然這本小說的主軸是克雷與他的橋,但作者花了很大篇幅介紹了他們母親的故事,她來自共產波蘭,是一位鋼琴少女,在被外祖父秘密安排下,到了奧地利山間的難民營等待願意闢護她的國家出現,最後她橫跨半個地球來到澳洲,在此生根。

作者馬格斯‧朱薩克的小說很常會有戰爭元素,雖然戰爭都不是最主要的主題,但是因為有戰爭元素渲染,讓整體故事的張力更加強烈。如果沒有這個前奏鋪陳,《克雷的橋》這個故事仍然可以完成,但也許溫馨氣味會淡一些,有些讀者批評這本書的故事編排混亂,讓人摸不著頭緒,其實確實有一點點混亂,沒辦法馬上看到故事主軸,但不代表這個故事的內容不好,只是需要讀者花比較長的時間進入小說情境。

不過現代人生活緊湊忙碌,往往沒人有那個情緒只陷進一件事情了,也許同時看好幾本書,也許忙到每次只能看個幾十分鐘...因此太過於迂迴的寫作方式,也確實成為這本小說難閱讀的致命傷。

... 看更多

分享 

你覺得這篇書評有參考價值嗎?

屠夫渡口

屠夫渡口

  • 會員評鑑等級
  • 評鑑日期:2021/05/10

此書評可能透漏關鍵情節

這本書整體閱讀起來算是很容易讀的一本小說,但絕對讓人看得心裡難受。
小說的故事結構很簡明。一位哈佛大學大三的高材生安德魯,在聽過「超驗主義」思想家愛默生的演講後,決定實際體驗大自然的神性,他前往西部堪薩斯州一個名為屠夫渡口的小鎮,當時牛皮市場興盛,安德魯遇上鎮上的水牛獵人,接下來可想而知的就是上山打老虎(水牛)的故事。

從維基百科上了解美洲水牛原是美洲大陸上最大的物種之一,但經濫獵在19世紀末僅剩百頭、幾乎滅絕,人類亡羊補牢,讓美洲水牛不至於絕種,這本小說的時代背景就是濫獵歷史的尾聲。
當時的獵人已經很難找到大群的水牛了,能找到的都是被更早的獵人打散的小聚落,於是安德魯跟隨獵人米勒,決定往更深的洛磯山脈裡尋找獵物。安德魯一行人以米勒為首,還有米勒一位同夥及他們聘用的一位剝皮人,一上路就碰上層層困難,大自然表現出十足的殘酷,一行人吃盡苦頭,在最後生死關頭找到了滿山滿谷的水牛。

當獵人碰上成千上萬隻的獵物時,會留下活口?還是趕盡殺絕呢?自然環境的永續生存,是獵人會考量的事嗎?「前人種樹,後人乘涼」這種烏托邦式的理想話語,是實際的人性嗎?

從這裡開始,作者的寫作功力一覽無遺。這本小說的導讀米雪兒‧拉多蕾(Michelle Latiolais),把這些橋段比作「美國精神」反思,作者成書的時間與越戰發生的時間差不多,安德魯本來帶著「自我追尋」的心情進入西部,最後卻在山谷間濫殺牛隻。導讀的米雪兒認為「...但是就像在科羅拉多的山谷裡撲殺牛群、就像越戰,或許也像伊拉克戰爭,我們只得到一個令人噁心的民族性格。也或者是缺乏民族性格。」

回到閱讀作品本身,作者用了小說三分之二的篇幅在描寫獵人發現牛群之後,獵牛、剝牛、再獵、再剝。作者利用漸進的敘事,讓讀者在突然間感受到暴力衝擊之後,不知不覺習慣這個頻率。我對自己的「麻木」感到不自在,對於自己本應非常驚駭的主題,卻在幾分鐘之間就可以消化、習慣。我時常刻意停止閱讀,為的是不讓自己習慣這種「麻木」,感官麻木後就與殺紅眼的獵人一樣,是一種獸性的展現。再套用導讀的話「約翰‧威廉斯在《屠夫渡口》中毫不退縮地面對人類機械式的瘋狂行為,暗示人類與大自然的結合──人性(man’s nature)──會是一個恐怖的景象。」Gin覺得作者寫這本小說也是對讀者一種人性的考驗。

一行人在深山裡遇上大風雪,讓他們幾乎凍死,還好有大量的牛皮保暖讓他們免於一死,諷刺的是在他們縮在剝下的牛皮中瑟瑟發抖,周圍滿山滿谷全是被剝了皮的牛屍,暴風雪讓他們在山谷中多待了好多個月,最終也只能帶走非常少一部分的牛皮,那批牛皮在回程途中還被水沖走了,雖然看似白忙一場,但他們也不擔心,因為高價值的上等貨等牛皮之後一定有人願意再來幫忙取回。
但當安德魯一行人回到屠夫渡口,半年多的時間過去,小鎮已變了樣,牛皮價格崩盤,牛皮商鳥獸散,再也不會有人對山上那近5000張的牛皮感興趣了。

讀者會感嘆那5000隻牛白白死去了嗎?在閱讀時Gin確實稍稍感嘆了一下這個局面,但會有這種想法的前提是對「屠殺麻木」,導致讀者思緒已直接跳進到感嘆牛皮經濟價值失去這個現實。其實在生命消逝的剎那,價值就回歸於大地了,之後的金錢往來、權力爭奪都只是人類的徒勞,是宇宙間微不足道的小事。

小說的最末章描寫一行人回到小鎮後行為舉止,比起前面平鋪直敘,內涵顯得更深奧、難懂,劇情回歸每個人在經歷這一場牛皮掏金夢之後的崩潰,到最後男主角安德魯騎上馬,再度往西而行。這個男主角繼續西行的伏筆,讓讀者不禁思考為何安德魯最終會選擇繼續往西,而不是帶著一身傷痕與體悟回到他出發的城市波士頓呢?

沒有答案。

... 看更多

分享 

你覺得這篇書評有參考價值嗎? [ 1 人中有 1 人(100%) 覺得這篇評論有參考價值 ]

夜鶯

夜鶯

  • 會員評鑑等級
  • 評鑑日期:2019/10/14

此書評可能透漏關鍵情節

作者在寫書前蒐集資料時發現二次大戰一位比利時年輕少女---Andrée de Jongh,協助被納粹打下來的同盟國戰機飛行員,翻越法西邊境的庇里牛斯山,再送往當地英國領事館,讓飛行員能不在法國、比利時(被納粹佔領)被捕入獄,而有機會回國繼續為戰爭效力。
這位勇敢女性的故事震驚了作者,而一直有想為其著書的想法。除此之外,戰爭多半以男性視角呈現,也讓作者想為戰時女性發聲,因此故事中除了伊莎貝爾(原型為Andrée de Jongh)外,還有各種不同身分、性格的女性故事,讓這本書的精彩度大大提升。

... 看更多

分享 

你覺得這篇書評有參考價值嗎?

盤根之森

盤根之森

  • 會員評鑑等級
  • 評鑑日期:2019/04/03

我覺得故事題材還蠻有趣,但閱讀起來覺得結構有些鬆散,
近年好看的奇幻小說實在太多,種類各異,如:冰與火之歌、哈利波特...
而這本書全部都沾到一點,還可以看到一點愛情小說的影子,
若拍成電影應該會蠻精彩的,但閱讀就有點吃力了。

寫作方式採用從女主角「艾格妮絲卡」視角說故事的單一敘述,
但我即使看完還是不知道為何她會成為一個厲害的女巫?
就更不用說其他情節了,只能猜測拼湊出故事想傳達的情節。
我相信作者想像中的黑森林,一定另有一番深意,
如果能從根本重組一下結構,應該是一本很有趣、很吸引人的小說。

... 看更多

分享 

你覺得這篇書評有參考價值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