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淵的所有評鑑

無恨意殺人法

無恨意殺人法

  • 會員評鑑等級
  • 評鑑日期:2019/03/15

這是一本以隨機殺人為主題的社會推理小說。
「隨機殺人」真正恐怖的地方不是殺人,而是「隨機」,那個詞意味著,你和我,每個人的機率都一樣。
平常只要出現殺人事件,動機不外乎情、仇、財、性,新聞報導出來之後,閱聽者總是可以找到自己和受害人的不同處,拉開心理距離、得以控制住恐懼,說幾句「還好我沒有受害者那種……」「還好我不像受害者那樣……」之類的自我安撫的話,然後繼續以自己覺得不會招惹上麻煩的方式來生活。但是隨機殺人不同,我們每個人和受害者之間的差異突然間找不到了,無法再安撫自己不要像受害者一樣幹嘛幹嘛就可以沒事,找不到做什麼或是不做什麼就可以安然無事的依靠,恐懼自然飆升,而恐懼飆升至表面,常以憤怒表現,所以隨機殺人案總是可以挑起大眾的敏感神經。然而,為了獲得控制感,人還是會盡力找尋自己和受害者之間的差異,像是年紀、性別、外貌……之類的,這也難怪台灣史上最讓人憤怒(或說是恐懼)的隨機殺人事件,要屬2014年5月21日在台北捷運發生的鄭捷隨機殺人事件,受害者數量眾多,各自特質不一,形成一種模糊的眾生相,讓看到新聞的觀眾更難找到差異,更難拉開心理距離。
在這部小說中,作者以2012年的台南湯姆熊隨機殺人事件為範本,做了廣泛且深入的田調,然後撰寫出這部精采的作品。我在閱讀過程中也反覆查詢網路的相關資料,在實際範本與虛構創作之間來回研讀,這400頁的小說讀起來很過癮,但絕不輕鬆。
小說主角余雲智是律師,他的未婚妻在五年前因一樁隨機殺人案而過世,一屍兩命;兇手後來在獄中自殺身亡,從此沒人知道他的動機是什麼。五年後,蹦蹦龍遊樂場發生隨機殺童案,余雲智在一番轉折之下,接下替兇手辯護的工作,於是讀者可以跟著他,漸漸地對隨機殺人有更多一點瞭解……
在接觸這本小說之前,自己也看過一些隨機殺人案的報導和文章,我一直有一種感覺,而在這部小說中,這種感覺再次得到了印證與深化。
隨機殺人是社會共業之一,絕對是。只要我們仍因恐懼、憤怒等各種因素而只想將這些人除之而後快,那麼未來只會繼續發生這樣的事;因為,在你我的身邊,就在此時此刻,正有許多未爆彈在四處行走,或是孕育那種恐怖的不良土壤依然在持續運作著。
這本書試圖讓讀者了解到,在走上隨機殺人的路途上會遇到的風景,其實並不特別奇異,甚至看起來是相當「日常」的,而那些日常的歪斜會如何積累到臨界點,然後變成一發不可收拾的悲劇,誰也無法預料。
隨機殺人的每個受害者機率都一樣,要阻止這種悲劇發生,每個人也都有一樣的機會,那便是整個社會得張開一張夠強韌的保護網,接住、撐起每一個在這社會中不停下墜的傷心人。

... 看更多

分享 

你覺得這篇書評有參考價值嗎? [ 4 人中有 4 人(100%) 覺得這篇評論有參考價值 ]

老人與海(楊照譯注精裝版)

老人與海(楊照譯注精裝版)

  • 會員評鑑等級
  • 評鑑日期:2015/03/30

以前我是不看所謂的"經典文學"的,因為看不懂......
經典文學給我的刻板印象是劇情不會有太大的起伏,口味不夠重,不瞭解當時文化背景的話讀了很可能沒感覺。
會看老人與海,是因為翻譯者--楊照。先前看過他評析村上春樹和Freud夢的解析,真的是見識到了什麼叫做真正的讀書人,深入淺出又條理分明。所以這次他翻譯了老人與海,附上了一些說明,就趁此機會來接觸了。
一樣的是,經典文學,劇情沒有太大起伏,可以用"一個老人在海上與馬林魚搏鬥兩天最後實質上卻一無所獲"來做結。但是現在的我可以體會到小說要表達的那種內涵了。
海明威塑造了一種特殊的硬漢角色,主角不是像希臘悲劇那樣被神或命運捉弄,然後試著去對抗,最後順利或不順利,終究悲劇。海明威的硬漢是自己去找苦差事來做,沒人逼的、隨時可以放棄的,當一個人駕著一艘小船在大海上釣到一隻比船還大的馬林魚,然後被拖到舉目四望不見海岸線只有無盡的海天一線之處.........隨時可以放手、停止受罪,但是老人和馬林魚拼命,在沒人知道的地方拼命,全身傷痕累累,終究收服馬林魚將他綁在船邊回程時,接連而來的鯊魚啃食著馬林魚。回到岸邊時,只剩下傷疲力盡的老人和一副殘破的魚骨架,然後老人什麼也沒對別人說,只是回家去睡覺。
現代主義代表作,楊照說那個精神是less is more,海明威更是作品極簡化的代表,有他所謂的冰山理論,類似於我們心理學說的那種,說出來的只有十分之一,沒說的有十分之九,可能是不願意說、沒有人說、沒必要說.........像是至慟無聲、至焰無色那樣,早就情溢乎辭了.........看到中段時,雖然劇情平淡,卻讓我很想知道後來怎麼了(即使早就被劇透了),看到最後,讓我有一種內心的悸動,很難說清楚的。
或許像楊照說的,很多人會誤解海明威的作品是向命運挑戰、不服輸的勵志作品,但其實,這樣說實在是太簡化了。
自己的生活中好像在做一些事,被逼的或自找的、有報酬的或無報酬的、實質的或形而上的、短期的或拖拖拉拉的,好像至少都要在網路上寫個幾句來昭告天下或是跟誰誰誰說一下才爽,人有被聽見、覺得自己存在的基本需求不是嗎?.........然後我看到老人在無人的夜裡上岸之後,拋下小船和魚骨架,回到破爛的小屋裡只求睡上一覺,醒來之後只簡單交代魚要怎麼處理,彷彿與死神照面的過程全沒發生過似的.........我覺得很震撼。
大眾化的作品求的往往是一時的興奮,尤其是在這個聲光效果可以無限誇張的世界裡,但過了之後還剩下什麼?
大眾化口味的東西我當然還是會看,不過似乎,以後可以開始來接觸所謂的經典了。
當然,淺薄一點說,這部作品對我在"勵志"上,當然也有起到作用,而我心中明白不只如此。

... 看更多

分享 

你覺得這篇書評有參考價值嗎? [ 5 人中有 5 人(100%) 覺得這篇評論有參考價值 ]

人我之間:客體關係理論與實務

人我之間:客體關係理論與實務

  • 會員評鑑等級
  • 評鑑日期:2015/02/02

精神分析理論、客體關係理論,或現在常常用心理動力理論來統稱,一直都是心理治療領域之中最諱莫如深的境域,遑論其中又因為歷史演變、派系傳承、應用對象之異同而衍生出的一堆讓人有聽沒有懂的概念(自體、客體、本我、自我、超我、自體心理學、自我心理學、獨立學派............),甚至一模一樣的名詞,也會因為從不同學者嘴裡講出來,有不一樣的意思;也有那種不同人講不一樣的詞,但其實內涵是一樣的狀況......
種種一切都造成這個領域變得很不容易親近。
這本書值得大推,作者把這個從佛洛伊德以降,橫跨超越一世紀的龐大體系做了一個整理,可以讓人讀得懂(這很不容易,這方面的書常常都讓人似懂非懂、不知道在講啥,經過翻譯就更悲劇......說起來這本書的翻譯也是值得大大鼓勵),把很多重要的概念說明清楚,並且有案例做搭配,更容易理解。
當然,作者還是有省略一些東西,像是在嬰兒心理發展上,Klein著名的「妄想-分裂位置→憂鬱位置」的概念就沒提到,不過,他把Mahler的「自閉→共生→分離個體化→客體恆久性」講得超清楚,其實就是認為Mahler的概念包含了Klein的部分。然後不同發展階段可以對應到一些嚴重的精神疾病。發病就是一種退化行為,看那個人退化到哪裡去。小時候沒被養好,長大自然容易出狀況。曾有一本書說,因為現代的教養方式,父母太忙,無法好好回應孩子,21世紀將是邊緣性人格的世代,看待世界非好即壞,還會快速翻轉,西方可能是這樣吧;我自己倒是覺得台灣變成了自戀性人格的世代,自戀性人格肇因於父母的同理失敗,導致個體無法順利處理壞的自體表徵,只能將其投射出去,造成貶抑他人、唯我獨尊的狀態,其實心裡很自卑空洞。
作者將邊緣性人格和自戀性人格擺在嬰兒心理發展的隔壁,都是在分離個體化的末期出了問題(父母要不是自己也有問題就是太忙了分身乏術,無法在心理上好好地養孩子),然後自戀性人格比邊緣性人格的發展好一點點。他們在發展到「客體恆久性」這一步方面,都不怎麼成功。一樣,都是物質主義、資本主義、唯物主義盛行之下的產物。生理和心理一樣,關鍵期的餵養如果缺失,有時候會造成難以逆轉的傷害。台灣現在親職教育有在推廣(至少電視節目和書籍變多了),可能會慢慢進步了吧,不再只是「吃飽就好」的過時觀念,但是現代父母親這麼忙碌,真的能有心又有力嗎?孩子建立依附的對象是父母,還是爺奶保母或電視?太複雜了,只能確定的是,地球會一直發展,我們這一行不可能失業。
當然啦,就算小時候有養好,還是有可能生病的,畢竟人一輩子都在與環境互動,生病可以看成是退化,然後找出相似之處&可以概念化和介入的地方。
書的前半段是概念的陳述,後面是技術的說明,這也免除了動力理論常常被人質疑「我知道病人為什麼會這樣了,很好,那然後咧?接下來要怎麼處理?」的問題。
最後甚至連結到文化和神話,相當有意思。世界各地的神話,像是西方的創世紀或是東方的盤古開天(還有其他地方亦然)都經過驚人的巧合:天地先是一片混沌,然後天地會分開,漸漸地會有其他東西加進來,越來越豐富,核心都是「分化與整合的循環與成熟」。而這樣的過程,和嬰兒的「自閉→共生→分離個體化→客體恆久性」其實非常類似!在生物課本上讀過胎兒發展歷程的人應該記得,嬰兒在十個月的發育過程中,就好像從低等生物一路進展到高等生物的過程,彷彿是把生物進化史走了一遍。而心理發展也與神話文化有這麼驚人的相似性,這是什麼巧合、因果或是必然性呢?
很有趣,下一本要讀的書就是神話學的經典名著「千面英雄」了,後頭還有榮格的個體化歷程,一路貫串啊!
總之,這本書很值得讀,不過建議要能專心的時候再讀。

... 看更多

分享 

你覺得這篇書評有參考價值嗎? [ 32 人中有 32 人(100%) 覺得這篇評論有參考價值 ]

學習樂觀.樂觀學習(二版)

學習樂觀.樂觀學習(二版)

  • 會員評鑑等級
  • 評鑑日期:2012/12/29

這本書很故事,有點傳記味道,Seligman博士娓娓道來他開始研究「習得的無助」(learned helplessness)的過程、精進,與發現。然後怎麼轉了個彎,汲取各方的批評與指教,在鑽研憂鬱症多年之後,開始把多一些的眼光轉向「樂觀」這邊來,這也正是當今正向心理學的開端。在本書之中,讀者可以看到Seeligman如何在1960年代、那個由行為主義把持的美國心理學界,將認知的東西放進去、改變心理學界,認知行為治療也在那時候萌芽。這些對我們現在來說理所當然的教科書東西,其實有著不容易的故事進展。

書中很重要的觀念是,我們常常聽到「要怎麼做才會成功\」,但是Seligman研究的是「面對挫折時一個人會怎麼解釋?」這造成了樂觀與悲觀的差別,甚至是憂鬱症的分水嶺。
面臨挫折時,如果習慣以「永久性」(我永遠都做不好)、「普遍性」(這件事完蛋就證明我一無是處)、「個人性」(這件事會出錯都是我的關係),這三種歸因方式來自我對話,那就是傾向悲觀的個體。
樂觀的人面對失敗時,說的是「暫時性」(只是這次沒做好,下次補回來)、「獨特性」(我只是這方面不擅長,但是我還有其他長處)、「外在性」(我會失敗是因為對方太機車、天氣不好)...

相對的,在面臨成就時,剛好相反。悲觀者會說「我只有這次表現得還可以」、「我也只會這種東西而已」、「我是瞎貓碰上死耗子」;樂觀的人則會說「這次做到了,以後一定也行!」、「我會的東西實在很多、我是天才!」、「這個成功\是因為我付出了很多!」

上述看起來有點偏激,所以作者也提醒了一件事:在長久的演化進程之下,為什麼「悲觀」的解釋形態會被留下來?根據實驗發現,悲觀的人對於現實的掌握程度比樂觀的人來的好,樂觀的人往往過於天真,衝太快。誰比較好?當然沒有定見,如果以公司來說,樂觀的人應該去當銷售員,他們能夠不斷嘗試、把失敗當作一時的、把成功\當成下次的動力;悲觀的人應該被擺\在需要極度謹慎的崗位上,像是預算編列或是風險管理的位置。作者的研究還與美國許\多的公司合作,被用來當作篩選新進員工的標準。

後面接著提到了日漸風行的認知行為治療法,教導讀者怎麼利用ABCDE的過程來改變自己心裡面的悲觀想法,舉了很多例子,很有趣。的確三不五時可以在腦中試試看。

... 看更多

分享 

你覺得這篇書評有參考價值嗎? [ 5 人中有 4 人(80%) 覺得這篇評論有參考價值 ]

媽媽和生命的意義

媽媽和生命的意義

  • 會員評鑑等級
  • 評鑑日期:2012/07/27

這是心理治療大師Irvin Yalom最新的中文翻譯書。當初和所上的夥伴們一起團購XD,最近看完了。

先從書名講起。書名取做「媽媽和生命的意義」,如果有人想要透過這本書來瞭解母親和生命之間有多偉大的關係,那很抱歉你要失望了,因為這是一本小說故事集,書名只是拿第一篇故事的名字來用而已(而且第一篇最短XD),這是短篇小說集及常用的做法,就像唱片 CD的做法一樣。相對的,如果你因為覺得書名太肉麻或是太冠冕堂皇或是太那個(哪個?XD)而卻步的話,可以考慮把頭轉回來喔,因為真的是一本很棒的書!

六篇故事中,除了第一篇是自傳式的發想之外,接下來兩篇是關於團體心理治療的,接著的三篇則是個別心理治療。Yalom在書末說明這些故事的真實與虛擬的成份,我就不多說了。

我覺得看Yalom的書最棒的地方在於他的「誠實」。我們學心理諮商的,不管是看舉重殺人兩相宜的厚重磚頭書,或是科普形式化的小書,幾乎都只會看到華麗的技巧、炫目的轉折、無暇的結局……看的時候一直點頭嗯嗯嗯真有道理,可是上場的時候……我不得不說這種書寫方式……容我做個比喻,很像是「敘事諮商」說的「獨特的結果」或是SFBT的「閃亮時刻」,不過問題是……光只看到自己理論好的那一面和檢討別人不好的那一面,這不也成了一種「單薄的敘事」嗎?站在學習的這一方,不得不說,難免會覺得有挫折感或是產生不信任感,大概就像是你認識了一個整天很開朗的人,久了之後不禁會覺得他假假的不像真人這樣,或是會覺得自己是不是哪裡有毛病,怎麼不像他那麼利害?

Yalom利用真實的事件+虛擬的故事(虛擬是為了倫理考量,相信專業的各位都知道),利用這種形式,他總是很誠實地揭露出治療過程中的真實面向,雖然書寫一定是濃縮的結果(Yalom自己也提了),但是他還是讓故事變得很人性化,而不是神話。治療過程中的順利與不順利、治療師內心真實的感受、偶爾來個對讀者的專業教學……我覺得不只故事好看,對於專業也有不少體悟!

如果要說六篇故事的主題,那大概依序是「我們一生和重要他人的關係會有多深遠的影響,即使他(她)已經不在了」、「可能是歷史上的第一個生命末期病人團體」、「團體治療中的各種火花對患者的影響」、「面對哀傷歷程的個別諮商,而且有雙重關係的疑慮」、「治療師對個案的反移情如果不小心被個案知道了」、「與九命怪貓在夢中談生死議題」!是的,最後一篇超酷的!非常魔幻超現實,我們都知道Yalom是談論存在主義的代表性人物,對於死亡,他用了一整本「存在心理治療(上)」來談,在其他的故事中也會看見。但是,如果是只有一世生命的人類,面對處在第八世與第九世(最後一世)夾縫之間的貓靈,會談出怎樣的生死?怎麼去面對?實在太有創意了!

大推這本書!!

... 看更多

分享 

你覺得這篇書評有參考價值嗎? [ 10 人中有 10 人(100%) 覺得這篇評論有參考價值 ]

獵食者:戀童癖、強暴犯及其他性犯罪者

獵食者:戀童癖、強暴犯及其他性犯罪者

  • 會員評鑑等級
  • 評鑑日期:2012/03/31

前幾天看完了這本書,這是「婚姻與家族治療」課堂上的推薦書。幾位同學跟我說他(她)們看不下去,而我呢,也是在切換閱\讀頻道(視角)之後才順利讀完的。

這本書講到各種匪夷所思的犯罪者,都跟性侵害有關,內容很直接,看著的時候會想著「喔喔,原來這才叫道貌岸然啊,受教了!」各種犯罪者比我們想的都還要「看起來正常」甚至是「品行優良」。

以一個小說家的視角出發,我深深地體會到「我的腦袋實在是太正常了,根本沒長過見識!這才是沒看過的世界啊!」雖然這樣說有點怪,不過我還是直覺地想到「嗯嗯,原來還可以這樣做啊,真精采!」不可諱言的,對於我的小說,看這本書是有幫助的。

雖然作者是哈佛大學的心理系博士,不過如果你(妳)想要看到我們在課本上看過的「這些犯罪者背後的心思或是小時候可能受過創傷所以.........有鑑於此,該怎麼治療他們......」那讀者肯定會完全失望!因為作者是毫不保留地站在「這些人沒救了!」的傾斜立場,關於他們小時候受過創傷這類的說法,她認為只是一種「不該有的同情」以及「恰好讓犯罪者用來自圓其說」的護身符。「犯罪就是犯罪,哪來辯駁!?」這是作者的絕對性立場。

所以作者是把她跟一大堆的犯罪者訪談之後的結果出書,讓社會大眾學會減少這些事情的發生。

中間關於各種犯罪者的描述就不多說了,有興趣的可以自己看囉~

因為這些犯罪者很多都是說謊高手,因此書的最後,在防範之道的章節,作者引述了很多Paul Ekman的研究,Paul Ekman是研究人類表情的權威,各位如果念過心理學關於情緒、表情之類的章節,回去翻一翻,一定會在文獻中看到他。就是因為Paul Ekman,他確定了人類表情跨種族的一致性,他後來被FBI請去訓練測謊,著名的夢工廠動畫「怪獸電力公司」,也是請他去協助,讓動畫人物們的表情可以更逼真!

如果你愛看美國影集,「Lie to me」這部影集便是根據Paul Ekman的研究為基礎改編出來的,劇集中的主角叫做Carl Lightman(很像吧XD),Lightman成立的公司就是專門利用人類表情的分析來進行辦案的機構,很有意思喔!尤其是第一季,對於微表情的說明比較仔細~~~

對我自己來說,在心理健康的從業方向上,總是不免想到「真要命,如果做這種工作(對犯罪者工作),我一定會很擔心家人的安全......」跟老師提到這一點之後,她笑著說:「那等你50歲之後再走這一塊啊,那時候小孩們都能自立了。」

嗯嗯......這部份還是先放在心裡面跟小說裡(有機會的話XD)就好~~~

... 看更多

分享 

你覺得這篇書評有參考價值嗎? [ 8 人中有 6 人(75%) 覺得這篇評論有參考價值 ]

這才是心理學!(增訂版)

這才是心理學!(增訂版)

  • 會員評鑑等級
  • 評鑑日期:2010/04/26

「你認為什麼是心理學?」這個問題不只一般人有很多誤解,看完這本書,我相信就連在大學是讀心理相關科系的人都未必能有正確的回應。

這本書的內容其實更深的涵義是在教導人們什麼才是「真科學」,做為一本科普書,已經是第九版的新內容,在美國更是許\多教授指定學生一定要讀的補充教材,我相信這本書在台灣也應該被大力推廣,不只是想了解心理學的人,而是想知道所謂「科學精神」到底是什麼的人都應該要拜讀。

作者高明的地方在於旁徵博引了不同學科的資料來說明何謂「科學」,每一門學科在獨立之前是經過了怎樣的掙扎與淬煉。在中古世紀,神學家和哲學家都可以對生物的起源和天體運行發表長篇大論,但是在經過諸如達爾文和伽利略等等偉大科學家的努力之後,現在如果你聽到宗教人士又在說地球才是宇宙的中心這樣的說法,大概都是一笑置之了,但這一段過程其實不是那麼簡單的。

而心理學現在就像這個樣子,但是可以對她發表長篇大論的人更多了,因為她起步在一個民主又資訊飛快的世界,沒有類似古代教宗的權威團體可以壟斷發言,也因為心理學聽起來實在和所有人都距離太近,於是各種說法紛紛出籠,偽科學大行其道。現代社會中,偽科學披上心理學和醫學的外衣,每年都從消費者的手中片中大把鈔票,因為實在太多人不了解什麼是真的科學,他們也不想花心思去了解,因為那太花時間。

不管是自然科學還是社會科學,研究方法的訓練在高等教育中都會出現,而本書作者用了非常多的例子和流暢的說明將許\多概念都講得清楚明白,也讓我真的體會到,為什麼心理學還只是新興的科學,因為看到像是物理學、生物學、天文學這樣已經被人們無庸置疑地認為是科學的前輩時,心理學還踏在前輩們走過的軌跡上,而且還有一段不小的距離。

想了解真科學的人可以從中獲益不少,而自認走在心理學上的人們,更應該從本書中去反思自己究竟有多了解心理學。在我看到最後一章的時候其實是有點頭皮發麻的,尤其是在探討心理治療的時候,而這樣的探討相信可以為真正的心理學帶來更正確的方向。

這本書非常新,引用的資料文獻甚至可以看到2008年的資料,也可以看到最近一次美國總統競選的資料,時間上感覺非常親近;而做為一本科普書,作者用極生動的例子和非常流暢的說明來拉近它與一般大眾的距離,當然也要感謝以及佩服將書翻譯成中文的高手們。

這真的是我覺得非常棒的一本書,想推薦給所有人!

... 看更多

分享 

你覺得這篇書評有參考價值嗎? [ 4 人中有 4 人(100%) 覺得這篇評論有參考價值 ]

奇夢錄:夢枕 獏奇幻傑作選

奇夢錄:夢枕 獏奇幻傑作選

  • 會員評鑑等級
  • 評鑑日期:2009/04/25

會接觸夢枕貘這位作家當然是因為「陰陽師」這系列令我讚嘆的傑作;其後的「沙門空海」一共八集也相當不賴,不過和陰陽師的味道比較像;另外一部「幻獸少年」則讓我見識到所謂格鬥暴力色情作家的筆風,但是後來因為加入了太多的山岳素材,雖然這是作者的另一長才,但是卻不是我的喜好,也因此我中斷了「幻獸少年」的閱\讀。

這部短篇作品的集結相當難得,是「茂呂美耶」這位專門譯者向作者本人提出要求之後得到首肯,於是由茂呂美耶自行從作者的眾多作品當中精挑細選的「奇幻傑作選」,是連日本都沒有出版的經典!

詭怪與靈異,簡單說就是這些短篇小說的精神,我最欣賞夢枕貘的地方在於,他的文字從來不會刻意去堆砌一些虛假的緊張懸疑,而是只用平鋪直敘的描寫手法,在故事最後讓人渾身戰慄!或是在詭怪的故事結尾卻讓人感覺到一股莫可奈何的哀愁和溫暖。

不知從哪聽過這麼一句話:「人生最大的問題在於想像力不足。」而藉由閱\讀傑出小說家的創作,我認為是彌補想像力缺口的極佳辦法。

... 看更多

分享 

你覺得這篇書評有參考價值嗎?

麥田捕手

麥田捕手

  • 會員評鑑等級
  • 評鑑日期:2009/04/25

會接觸到這本書其實是因為一個還挺膚淺的理由,當初在重看「挪威的森林」不知道第幾次的時候,也就理所當然地不知道第幾次看到書中提到「麥田捕手」這本書,聽說是經典,所以就去買了。有點是因為自己是村上春樹迷的關係。

很遺憾的,大學看的時候完全沒感覺,找不到共鳴,無奈之下只好將它束之高閣,而今竟然在我已經過了二十五歲的時候,對這本所謂「觸動年輕人靈魂」的名著感到欲罷不能,深深在內心拍手叫好!這到底該說是我的心境依然年輕還是因為以前太過少不經事呢?哈哈,我搞不懂。

故事主軸很單純,主角快速地描述了在聖誕節前被學校退學,然後即將返家的這幾天內發生的事情。以第一人稱的視角,鮮少停留對場景做什麼描述,對於過場人物的心境也不做什麼揣測,很多人快速地來來去去,一切在主角眼中似乎都是那麼爛、那麼虛假,能讓他真心讚美的實在沒幾個。該說是憤世忌俗嗎?也許\有那麼一點,不過那大部分則是引起了我內心的共鳴,我也常覺得這真是「他媽的這世界」!

同一本書,不同時期看會有不同感觸;有些書,還沒有感觸也許\是因為時間還不對,可能是自己年紀還沒到或者閱\歷還不夠,不知道為什麼我到現在才對這本書起了共鳴,很有趣。

... 看更多

分享 

你覺得這篇書評有參考價值嗎?

名偵探的守則

名偵探的守則

  • 會員評鑑等級
  • 評鑑日期:2009/01/25

非常非常有趣的一本書。會接觸到這本書是因為最近開始閱\讀東野圭吾的作品,從「預知夢」、「偵探伽利略」(也看了日劇)到「白夜行」(這是只看日劇原著還沒看),然後是最近的「嫌疑犯X的獻身」(只看了電影原著還沒),最後是這本「名偵探的守則」,本來以為是普通的推理小說,沒想到完全不是。

對於推理小說,小時候我只看過「金田一少年事件簿」的漫畫,這是相當本格派的作品,空了很長一段時間後,大學時接觸到了凌十行人的「殺人館」系列,非常引人入勝的作品,也算是本格派的風格;後來才又接觸到宮部美幸的,比較屬於社會派的推理。

這本「名偵探的守則」藉由大河原番三(警部)和天下一大五郎(名偵探)在一篇又一篇的短篇故事中的互動,將各種本格派推理的元素一一拿出來加以嘲諷,像是「密室」、「死前留言」、「被孤立的空間」、「不在場證明」、「分屍的理由」、「凶器」、「意想不到的兇手」、「童謠殺人」……,兩位主角在故事進行當中還會三不五時脫離小說世界,對正在進行的故事進行評論,「殺個人還搞這麼麻煩,這樣反而會留下線索的吧?」「等一下會雪崩喔!這樣的話這個山莊才會變成孤立場所啊!」

對於接觸過一定數量的本格派推理小說的讀者來說,這真的是一本非常有趣的書,我一邊看一邊大笑。最棒的地方在於,雖然兩位主角(有時候甚至連登場人物有湊一腳)三不五時就脫離小說世界用一種俯瞰的方式評論正在發生的故事,但是卻不會讓人覺得厭煩或是刻意做作,這相當不可思議。我不知道這是為什麼,不過台灣很多的網路小說都有這種讓人頭皮發麻的毛病(因為實在受不了,所以我已經停止去做讓自己頭皮發麻的事情了)。

我相當喜愛閱\讀本格派的推理小說,因為自己頭腦不太好,所以對於書中設計的詭計實在是沒有幾次猜中的(猜中也只是一部分),正因如此所以覺得很有趣。在看了這本書之後,對於以後在閱\讀本格派推理的時候,應該會多幾分不同的趣味。而且換個角度來說,這本書應該也提供了一些想法給想創作本格派推理的人吧。

跟這本書無關,最後我想推薦一下我到目前最喜歡的本格派推理作品,凌十行人的「殺人時計館」,裡面的詭計、機關和謎題,實在是Excellent & Amazing!

... 看更多

分享 

你覺得這篇書評有參考價值嗎? [ 1 人中有 1 人(100%) 覺得這篇評論有參考價值 ]

1412345678910下一頁 跳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