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lr的所有評鑑

兒子的男朋友

兒子的男朋友

  • 會員評鑑等級
  • 評鑑日期:2022/10/18

此書評可能透漏關鍵情節

在同性已經可以結婚的台灣,這個議題一點都不陌生,也不是禁忌,它還是一頂政治正確的金鐘罩,人人都可以堂而皇之的說自己支持各種形式的愛,但當這種愛發生在自己孩子身上時,你仍會大聲全力支持,還是會感到憤怒、失望、無法接受並試圖尋找方法「治好」他呢?

這本書就呈現了這樣的故事,當聖將向母親出櫃時,母親完全無法接受,甚至覺得因為自己年輕時是BL迷才有了「現世報」。雖然她在好友的力勸與開導下,勉強「不反對」,但她並不敢告訴丈夫這件事,也總心懷著或許哪一天兒子就會「正常」了的希望。

聖將的男友雄哉是一個優秀有禮貌的好孩子,一次陰錯陽差下前往聖將家拜訪,巧遇了聖將的父親,聖將的父親在不知道兩人關係的情況下頻頻稱讚並開心兒子交了個「好朋友」。

之後當聖將的父親發現兩人的事情時,他獨自去找雄哉,要求兩人分手。

「這個世界上,有無論如何注定不會開花結果的戀愛對吧?不管多麼喜歡,也無能為力的關係,在男女之間也存在著,更不用說雙方都是男生。被人在背後指指點點地活著,對父母而言,實在不忍心看到孩子如此可憐,只有得到周遭人的祝福,才能構築幸福的關係。無論是你或我兒子,要得到幸福的機會多的是,沒必要特地選一條辛苦的路吧?」

「雖然現在比過去開放,或許偏見的確變少了,不過再怎麼說也只是表面上,歧視和偏見非常地頑強、根深蒂固。光只有愛,什麼也辦不到。」

「我發自內心覺得你是個好孩子,所以也讓你來家裡,可是說實在的,現在的我有種被背叛的感覺。我沒有批判你是同性戀這件事,我也希望你可以找到你的幸福,只不過那個對象不要是我兒子。」

故事的最後,作者給了他們好結局,聖將的父親說「為什麼偏偏是自己的兒子要選擇辛苦的人生,去躲在陰影下,但當聽見聖將說就是老爸把我推到陰影下的時候,我很震驚,說實在的,我真的不知道要怎麼處理你們倆的事情,無法積極的支持,但好像也不能反對或批判…」

這本書很輕巧流暢,主角從出櫃到被接受的過程也很順利,但真實世界裡還有許多仍在陰影下、櫃子裡的不幸福的人,希望每份愛都能得到支持與祝福。

... 看更多

分享 

你覺得這篇書評有參考價值嗎?

波間弦話

波間弦話

  • 會員評鑑等級
  • 評鑑日期:2022/10/18

這本書資訊量非常龐大,不只將日本人的民族性描寫的絲絲入扣,更有大量且深入的傳統民謠與音樂、歷史與神話、庭園與建築、和服與花道等傳統美學的內涵。精準討論了南北島文化互相碰撞下的衝擊,也透過分別來自南北島的她們的人生際遇,呈現各種藝術與文化之美。過往去日本旅遊總是看著名山勝水但不知其所以,看過這本書以後,再去日本旅遊,眼光或許也能更深入了。

... 看更多

分享 

你覺得這篇書評有參考價值嗎? [ 1 人中有 1 人(100%) 覺得這篇評論有參考價值 ]

雪的俘虜

雪的俘虜

  • 會員評鑑等級
  • 評鑑日期:2022/10/18

在歷史的洪流裡,沖散了人們之間相連的那條線,只能把自己的感情深深收著,沒有誰可以選擇自己的命運,這是大時代下的身不由己。

1930年代到二戰期間,日本佔領中國東北成立滿洲國,在二戰爆發前,滿洲國是個充滿機會之地,臺灣人和朝鮮人只要會說國語(日語),都前仆後繼的去那裡工作,多賺一點錢讓家鄉的親人過點好日子。

書中主要幾個到滿洲的臺灣人,有各自的故事,看似獨立卻又環環相扣,環環相扣卻又落得無疾而終。

這本書由幾個看似獨立卻又相關的故事,帶出了在動盪的年代,無聲的女性沒辦法選擇自己的命運,不能說出口的同性情愫也被深深壓抑著,在殖民與被殖民間,在政局變換之間,在國族身分之間,容不下各種感情的無奈。

這本書很易讀,它寫出了歷史中不會記載的小人物的感情。

... 看更多

分享 

你覺得這篇書評有參考價值嗎?

倖存之家

倖存之家

  • 會員評鑑等級
  • 評鑑日期:2022/01/18

此書評可能透漏關鍵情節

「隔著一段距離遠聎,這幢座落在山丘上的房子,彷彿飄浮在離地幾吋之處,玻璃大門周圍鑲著宛如商店櫥窗的大片玻璃,以鍛鐵打造得雕花藤蔓鑲嵌固定,窗戶既可迎進陽光,又可以把陽光反射到廣袤的草坪上。」

這幢華美氣派的大宅名叫荷蘭大宅(The Dutch House),故事的主角,梅芙和丹尼就是在這裡度過童年時,在梅芙11歲,丹尼4歲時,他們的母親拋棄他們離去,後來他們父親再婚,年輕強勢的安德莉亞帶著她兩個女兒住進荷蘭大宅。

故事是由丹尼的視角來訴說從他幼時到中年,橫跨近五十年的人生發展,在他人生中扮演最重要角色的姊姊梅芙如何姊代母職,扛起照顧與保護他的責任,以及他們如何相互扶持走過人生中的種種難關。

有雷

他們的父親就像天底下所有傳統男人一樣,愛孩子但不會表達,他忙碌於他的房地產事業,每月一次他會帶著丹尼和他一起開車去四處收租,並解決房客種種問題,漏水、馬桶不通或電燈不亮等等,丹尼非常小心翼翼的珍惜這個難得與父親相處的機會。

他們的母親離去時,11歲的梅芙大病一場,自此便有了糖尿病,需要時時注意,但除此之外,丹尼眼中的梅芙閃閃發亮著,聰明優秀且獨立,丹尼並沒有留下什麼母親的記憶,對他來說,梅芙就像母親一樣陪著他長大,梅芙總說她擁有的那段與母親相處的時光是最幸福的時光,而她也要給丹尼那樣幸福的時光。

安德莉亞就如同所有故事裡的繼母一樣,雖不至虐待他們,但她凡事斤斤計較著自己的孩子有沒有多得到一些,她要掌控一切,也跟所有有繼母的故事一樣,他們的父親因心臟病過世了,安德莉亞把他們姊弟倆趕出家門,律師告知他們,安德莉亞利用手段得到他們父親的所有財產,包含那幢房子。姊弟倆窩在租來的便宜小公寓裡,幸好梅芙已經在工作,而丹尼用父親生前唯一立下的教育信託基金念了醫學院。

其實丹尼並不想學醫,他的興趣跟父親一樣是房地產,但為了滿足梅芙的期望(盡量花掉教育信託基金),他完成了醫學院,結束實習後,他終於開始他的房地產生意。

日子一年年過去了,他們都有了穩定的工作與生活,但他們有一個習慣,不時會開車到荷蘭大宅一小段距離外的路口,坐在車上看著大宅聊著從前的事情。

故事的後面,梅芙得了心臟病住院,而他們的母親出現了,一個帶著愧疚與蒼老的瘦弱女人,他們母親當年因為無法忍受華美的大宅與奴僕而拋下兒女跑去印度幫助窮人,這幾十年來她一直在各地做相同的事情。

我很喜歡後面母親出現後的轉折,很平淡的,像春天午後的絲絲細雨般,緩緩的啟動了姊弟倆與童年和解的開關。因為恨與執著,他們多年的習慣就是關在小小的車子裡遠遠看著大宅,忽然有一天,他們就不再去了,或許就是與執念和解了吧。

其實待在恨的狀態裡是比放下執念輕鬆容易的事,梅芙和丹尼也是走過了幾十年,才能與童年和解。故事的後來,安德莉亞失智了,他們的母親回到荷蘭大宅照顧安德莉亞,人生就是這麼神奇。對了,丹尼會是個「姊寶」嗎?我不認為,他只是一直壓抑自己而去達成能讓姊姊高興的期望而已,在梅芙也過世以後,丹尼終於也跟自己和解了。

... 看更多

分享 

你覺得這篇書評有參考價值嗎?

親愛的不完美人生

親愛的不完美人生

  • 會員評鑑等級
  • 評鑑日期:2021/12/28

此書評可能透漏關鍵情節

這是關於「她們」的故事,在讀她們的故事時會覺得代入感很強,作者對女性間的友誼,像是互相呵護、像是暗自嫉妒,這些女性之間細微的情緒很精準的呈現,她們面對人生各關卡的轉折也描寫的很細膩,最喜歡的部分是故事的結局不落俗套,可以感受到一種歲月瘁煉後的釋然與自由,看到結尾覺得很驚喜,闔上書本覺得很值得回味。

--

故事一開始,三位女性好友,漢娜、凱特和麗莎,她們住在一起,青春正盛敢愛敢恨,故事時間軸穿插著過去和現在,交代了她們三人的背景,以及隨著歲月而走上的不同人生。

漢娜,有著成功的事業,她和老公納森是一對人人稱羨的夫妻。漢娜一直想要孩子,他們已經接受過無數次人工受孕,結果都失敗,隨著漢娜年紀愈來愈大,對懷孕就愈偏執。納森說她變成一個想懷孕想瘋了的怪物,他們婚姻出現了裂痕...

凱特則是迷迷糊糊跟山姆奉子成婚,婚後她得了產後憂鬱症,每天都在崩潰邊緣,跟婆家、跟丈夫的相處產生很大問題,在焦頭爛額之際,她想起過往一位曾交往的對象-是一位同性伴侶...

麗莎,外表美麗又有才華的女演員,可惜星運不佳,試鏡屢屢失敗,隨著年紀愈大,離她的夢想也愈遠,沒有另一伴的她,甚至鑄下一個大錯...

... 看更多

分享 

你覺得這篇書評有參考價值嗎?

關於女兒

關於女兒

  • 會員評鑑等級
  • 評鑑日期:2021/10/14

此書評可能透漏關鍵情節

「我好像讓女兒讀太多書了,我希望女兒能夠上大學、研究所,成為教授,遇上好老公。最近只要想到那孩子,我的胸口就像被堵住一樣,這是我的錯吧?一定是我做錯了什麼,但我真的搞不懂,到底該從哪裡插手,我有沒有權利那樣做。但畢竟我是她媽媽啊,在這世界上,除了我,還有誰能出門做這些事呢?」

故事是由母親的第一人稱視角,從兩條線進行的,一邊是母親跟女兒的關係,另一邊是母親做為養老院的長照員所發生的事情。

一直以來母親和女兒中間好像有一道隱形的巨牆,任憑母親在這頭聲嘶力竭,女兒都聽不見。在女兒上大學的某一天,忽然宣布要去非洲當志工,那時一心期待女兒好好當個教師或公務員的母親狠狠駡了女兒一頓。「為什麼偏偏要去那種危險的地方?為什麼偏偏是現在?為什麼偏偏是我女兒?」女兒在暑假結束後平安的歸來,然後便搬出去了,就這樣展開母親從未想像也從未允許的獨立生活。

畢業後許多年,女兒仍是一名流浪教師,因為工作收入不穩定,只好再搬回家,同時帶著她的「女朋友」一起回家。

母親完全無法接受女兒是同性戀,她想不通自己這麼努力栽培女兒,女兒卻這麼「不會想」,放著「正常的生活」不過,硬要做這種幼稚又丟臉的事情。然而由於女兒的女友也幫忙負擔了家中開銷,母親實在也無法將她們趕出去。

「她有一手好廚藝,也很善於打掃,為什麼不結婚呢?為什麼不去做有意義又令人自豪的事,比如組織家庭、生兒育女,成為一位母親,善盡社會責任…」

雖然女兒的女友幫忙負擔了家中開銷,也做許多家事,但母親仍然非常反對和傷心。

「為何我的女兒偏偏會喜歡女人呢?是故意將這種其他父母一輩子都無需思慮的問題丟給我…為何要讓我變得如此悲慘呢?我的女兒為何如此殘忍?懷胎十月生下的孩子為何令我感到羞愧丟臉?真討厭因為身為孩子的媽而感到無地自容的自己,那孩子為何要讓我去否定她,甚至令我否定自己以及活過的大把歲月。」

母親工作的養老院,收治許多靠領國家補助金的窮困老人,因此養老院的經費也是處於捉襟見肘的狀態,尿布往往都要穿到完全無一處可再吸水的程度,還有許許多多,讓老人最後的生命幾乎無尊嚴的活著,母親討厭這個制度但也無能為力,她總覺得已經可以預見自己老後以及不結婚的女兒老後的下場,可怕的不是死亡,而是死不掉。

後來,母親在養老院因為一些正義的堅持而遭到解僱,同時女兒也發生工作的學校因為「同性戀」的理由不合理的解聘幾位講師。

「看到我的女兒受到這種差別待遇我感到很心碎。我擔心會讀書又學識淵博的孩子會被趕出職場,在金錢面前手足無措…這些和我女兒喜歡女人一點關係都沒有,我並不是在懇求你們理解這些孩子,只是希望你們放手讓她們去做擅長的事情,得到合理的待遇…」母親心中所想,但終究沒有說出口。

--

故事的最後,母親對於女兒的事情還是不置可否的態度,我很喜歡這個開放式的結局,因為人生從來都不是Yes/No二選一的,總是要經過漫長的努力,或許成功,或許不會。

覺得這本書,很多事情可以思考,或許站在媽媽的角度,或許也讓媽媽讀一讀這本書

... 看更多

分享 

你覺得這篇書評有參考價值嗎?

洞

  • 會員評鑑等級
  • 評鑑日期:2021/10/14

此書評可能透漏關鍵情節

「人生究竟是怎樣在一瞬間徹底改變的?」

主角奧吉是一名大學教授,在一次與妻子開車去旅行的途中發生嚴重車禍,妻子當場死亡,留下奧吉一人活著,但他也只能躺在病床上,不能言語不能動作也幾乎沒有知覺,只剩用眨眼與外界溝通。由於他的雙親早已過世多年,剩下唯一的「家人」岳母成為他的法定監護人,負擔起照顧他的責任。

住院好幾個月後的奧吉回到家裡,癱瘓的他起先被看護欺負,後來看護因偷竊被岳母趕走,找不到看護的情況下由岳母搬進來自己照顧他。漸漸的奧吉感覺到岳母對他施加無形的精神暴力,做出無視他尊嚴的行為,後來更中斷他接受醫療復健。在這個漫長過程中,痛苦無助的奧吉開始回想起過去與妻子間的相處,片段片段的拼湊出妻子可能曾經有過的痛苦感受。

--

這是一個充滿壓迫感又驚悚的故事,「洞」的意象隱藏在故事的每個角落。

像是奧吉的妻子是個做事總是半途而廢一事無成的個性,對照奧吉的工作順利,他把心思幾乎放在工作上,對妻子會不經意說出輕視的話語或對妻子的興趣嗤之以鼻,這是夫妻關係上的洞。

像是奧吉童年,因母親大量吞藥自殺被送醫後,奧吉看見母親喉嚨被開一個洞接了一條管子到肺部,這是他童年陰影的洞。

像是奧吉在癱瘓後,面對看護或面對岳母的惡意與暴力,不知道她們究竟在盤算什麼,也無法向外界求救,這是他無助又恐懼的洞。

還有像是同事們來探望他,吞吞吐吐欲言又止的講著學校發生的事情,他感到焦慮慌張的洞。

這些洞,加上他自己千瘡百孔的身體狀態,完全無能為力的這個洞,好像把讀著故事的人也抓進洞裡的視角,壓迫、沉重、難受,很厲害的故事。

... 看更多

分享 

你覺得這篇書評有參考價值嗎? [ 1 人中有 1 人(100%) 覺得這篇評論有參考價值 ]

惑鄉之人(十周年經典版)

惑鄉之人(十周年經典版)

  • 會員評鑑等級
  • 評鑑日期:2021/10/14

此書評可能透漏關鍵情節

「原本巨幅白幕上打出的光影世界是夢想的入口,現在縮了水的夢裝進錄影帶,罩進玻璃箱裡,成了一種標本。」

故事背景設定在花蓮日治時期的一座移民村,由四條時間軸、四位主角互相交織著,帶出彼此的故事,而他們都因為電影與日本而有所連結。

如果要找出一個起點,可能是1973年,作為導演的松本森「回」到他出生的地方取景拍片,碰巧看見小羅,完全符合他戲中需要的角色的模樣,後來小羅跟著森去了台北,終究沒能熬出頭,不歡而散,後來小羅自殺了。

這裡作者用比較魔幻的寫法,讓小羅的魂,遇見二戰時死在南洋的敏郎的魂,用「兩隻鬼」的視角和對話繼續帶出故事的原委。

2007年,健二是森未曾知曉的孫子,健二的父親因為恨森當年拋下他們母子離開,也恨輾轉聽說的森的醜聞,在年輕時便移民到美國,生下健二,也一直對健二避談到祖父。健二成年後成為一名研究電影的大學教授,為了他的研究主題來到台灣,在台灣試圖打聽祖父的音訊,並拼湊出這些年來發生的事情。

他們都是對自己身份困惑的人。

小羅是外省第二代,他的父親跟隨國民黨打了國共內戰,再跟著國民黨撤退來台灣,到台灣後,來到花蓮幫戲院畫電影看板,小羅從小生活在外省人、本省人和原住民間,無法想像自己的「祖籍」是怎麼樣的。

敏郎是日治時期,皇民化政策下效忠天皇的台籍日本兵,對於日本侵華而他又幫日本人打仗感到困惑。

松尾森是灣生日本人,在台灣出生住到十八歲,二戰結束被送回日本,在日本不被接受,後來又跑回台灣,森覺得自己是台灣人,但台灣人仍認定他就是日本人。

松尾健二是美國移民第二代,從小便對自己身份認同感到困惑,也不可避免的有過被歧視的遭遇,他覺得自己是美國人,但外在環境又認定他就是日本人。

--

覺得作者對台日關係、本省外省的描寫很細膩,還有同性的情感增加了故事的酸楚。在讀的時候會想起《睡眠的航線》《單車失竊記》,歷史總是一直延續著,有了開始,就會一直糾纏下去了吧。

... 看更多

分享 

你覺得這篇書評有參考價值嗎?

沒朋友,只有山:馬努斯島獄中札記

沒朋友,只有山:馬努斯島獄中札記

  • 會員評鑑等級
  • 評鑑日期:2021/10/14

此書評可能透漏關鍵情節

「我的孩子,你來到這個世界上的時候,我們成為逃亡年代。」除了山,庫德族有其他朋友嗎?

作者是一位庫德族人,庫德族主要生活在土耳其、敘利亞、伊拉克和伊朗,沒有自己的國家,人口約三千萬,是全球沒有國家的民族中人口最多的。

作者原先是一名記者,從伊朗逃出來,跑到印尼再試圖偷渡到澳洲以難民身份尋求庇護,在印尼時他躲在骯髒旅社的地下室,忍受飢餓等待偷渡時機。

「等待是時間這座地牢的刑求工具,而我成了某個專橫力量的俘虜。」

好不容易等到偷渡機會,船隻的環境條件極差,在船上忍受了數日痛苦後遭遇船難,幸好被軍艦所救,原以為就要被送往澳洲了,沒想到卻先被送到聖誕島,被迫進行一連串檢查,身份從難民變成犯人,再被押至馬努斯島監禁。

「我不敢相信現在發生的事,所有的艱苦、顛沛流離、捱過的飢餓,一切的一切…全是為了抵達澳洲,我不敢相信現在又要流放到馬努斯島,一個汪洋中央的小小孤島。」

馬努斯島屬於巴布亞紐幾內亞,其上的監獄營由澳洲政府運管(稱為馬努斯島區域離岸受理中心),他們一群人被送至島上時,有一群記者蜂擁而上,喀嚓喀嚓猛按快門,影像被發送至全世界,澳洲當局的計畫是監禁這些難民,讓他們成為殺雞儆猴的對象,將此警告訊息傳遞給所有企圖前往澳洲尋求庇護的人。

馬努斯監獄營的環境相當惡劣,炙熱潮濕的天氣,過多的被囚難民關在狹小空間,極度骯髒的廁所和衛浴,像垃圾且吃不飽的伙食,不潔的飲水,各種致病的蚊蟲以及糟糕的醫療…

除此之外澳洲政府刻意在監獄營引導發展「君尊體系」,原則是在被囚難民間挑撥對立,深化彼此仇恨(尤其難民來自許多國家如阿富汗、伊朗、伊拉克、黎巴嫩、巴基斯坦等),藉以長期鞏固權力並管束被囚難民遵守秩序,因此所有被囚難民的身心都受到瀕臨崩潰臨界點的煎熬。

--

作者是在被囚禁期間,透過Whatsapp一條一條訊息傳給友人寫成的,非常鉅細靡遺的訴說了馬努斯島的情形。2016年巴紐政府宣布該監獄營違法,於2017年強制關閉,當時被囚禁的數百名難民被移至島上其它地方安置,而作者終於在2019年成功逃亡紐西蘭獲得政治庇護,前後一共被監禁將近七年。

看這本書的時候,剛好看到電視上播放梅克爾的卸任演說,其中也提到關於難民的議題。難民議題的處理還有好長一段路要走,但追根究底,不要戰爭還是最根本的事情吧。

這本書有一點硬,書中除了監獄營裡的記事外,還有大量的所謂「君尊結構」的監獄理論探討,對我而言有一點難啃。

... 看更多

分享 

你覺得這篇書評有參考價值嗎?

歡迎入住,廢柴人生旅館

歡迎入住,廢柴人生旅館

  • 會員評鑑等級
  • 評鑑日期:2021/10/14

此書評可能透漏關鍵情節

「我是怎樣的人呢?我想不出這世界少了我會有什麼欠缺,我只知道我會很想念這個世界。」

主角們是在奧勒岡州的松溪小鎮,四位好友,軒妮、麥肯琪、卡蜜拉和麥克。

軒妮從小母親就過世了,在七歲時認識同樣沒有母親而且父親還是酗酒家暴的麥肯琪,她們兩從小就形影不離,16歲時一起在松溪旅館工作,從不曾想過離開小鎮和旅館。

卡蜜拉是松溪旅館的繼承人,但「他」在高中畢業就選擇離開小鎮到加州「做自己」,進行變性手術成為一名女性,對旅館一切事物都不過問,全權交給軒妮和麥肯琪管理。

麥克則是夢想成為一名地質學家,與家裡不睦的他,高中畢業就離開小鎮,念完大學後四處為家做研究,更出版精彩的地質科普作品登上暢銷排行,成為家喻戶曉的地質學家。

過了許多年,某天,軒妮意外車禍身亡。

軒妮雖然身亡,但她的靈魂卻一直留在鎮上,透過她的視角來訴說一切故事。

軒妮的死讓剩下三名好友又重新聚在鎮上,住在松溪旅館裡,成年後的他們有著各自的難題和寂寞,重聚後讓他們憶起年少時的友誼,並試圖照顧彼此,保護彼此珍視的東西。

「我悼念過去的我們,以及我們後來被迫成為的那些人,如果能有多一點時間,或許我們能找回最初的模樣。」

軒妮到處「晃」,用她的視角看著每個愛她的人如何因她的死而心碎,她總是跟在每個人身邊還跟他們「對話」甚至常常「吐槽」,又苦又鬧,又感傷又好笑。

現實人生總是比死去的世界殘酷,由於麥肯琪是一位女同性戀,卡蜜拉是一位跨性別者,一直以來都被鎮上保守恐同的虔誠教徒排擠,甚至要求麥肯琪不能出席軒妮的葬禮,不僅如此,這些保守團體也容不下松溪旅館的存在,認為廉價的松溪旅館寒酸破舊,是同性戀、酗酒和罪犯的溫床,號召鎮民連署要求旅館歇業,也動用民意代表的力量施壓,後來還聚集大批教友每天在旅館門口示威抗議,讓他們做不了生意,雙方衝突便越演越烈。

儘管衝突激烈,但因軒妮的死,這個死結逐漸鬆動,大家都因被迫面對死亡而在心中有一些新的領悟,以及內心一直以來存在的愛,最終出現和解的曙光。

--

這本書份量十足,前三分之二的篇幅都是一些日常瑣事的對話,從這些對話和「軒妮的碎念」交代了背景,也塑造了每個角色的個性立場,需要一些耐心看,但後三分之一因為有了人物內心的鬆動,開始有很多鼻酸或感動的地方。

作者在序中寫到原以為這是一本討論死亡的書,寫完卻發現其實是愛、生命與友誼的書。

我認為結局有點過於理想化的happy ending ,透過軒妮的死發現了這些隱藏的情感,進而有了共識與和解,然而現實世界裡,LGBT的議題在很多地方仍不被接受,希望能如書中一般,像包容自己所愛的家人朋友一樣,去尊重與接納。

份量很多但不知不覺一天就看完了,應該算精彩啦,捨不得放下的那種(笑)

... 看更多

分享 

你覺得這篇書評有參考價值嗎? [ 1 人中有 1 人(100%) 覺得這篇評論有參考價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