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關於貓,旅行和收納的一些小事的所有評鑑

真相製造:從聖戰士媽媽、極權政府、網軍教練、境外勢力、打假部隊、內容農場主人到政府小編

真相製造:從聖戰士媽媽、極權政府、網軍教練、境外勢力、打假部隊、內容農場主人到政府小編

  • 會員評鑑等級
  • 評鑑日期:2021/10/26

從2019年開始,Netflix接連製作了極具影響力如 #個資風暴 (The Great Hack), #智能社會 (The Social Dilemma) 等記錄片,反智、和手機分手的智慧、宣傳機器、造假新聞、無聲的入侵等反應社群軟體和假新聞如何如毒品般讓我們上癮,極端主義利用言論自由造成社會極化減少對話,甚至傷害民主的書也如雨後春筍般出現。然而在這一系列的作品之中,不管是書或影劇作品,絕大多數還是以歐美為背景,鮮少針對台灣社會的極化做深度和較為客觀的分析,因此更顯得由報導者副總編輯劉致昕所著「真相製造」一書的難能可貴。
.
我很喜歡作者劉致昕以宏觀的角度,先由其他國家包括台灣人相對冷感的印尼選舉切入。如漏斗一般,讀者彷彿從太空中的衛星將鏡頭一點一滴的拉進,帶我們從國際社會的困境,看到屬於台灣社會本土的危機。
.
我們不但能從他國的選舉和社群中看到台灣的影子,也能透過劉致昕的深度採訪,印證內心長久以來的疑慮,和對自己是否太過安於沉溺在同溫層之中有了更多的反思。
.
面對大量的資訊,本書也提出了解方。除了隨時檢驗新聞來源,更重要的是強迫自己面對有可能感到不適的「異見」,透過 #非虛擬 的對話交流、尊重與溝通。不只政府、媒體,我們人人也有力量,為社會的安定和平衡盡一份心力。

... 看更多

分享 

你覺得這篇書評有參考價值嗎? [ 3 人中有 3 人(100%) 覺得這篇評論有參考價值 ]

日本人的「縮小」意識:從生活態度到藝術表現,日本文化為何與眾不同?

日本人的「縮小」意識:從生活態度到藝術表現,日本文化為何與眾不同?

  • 會員評鑑等級
  • 評鑑日期:2020/06/30

你知道扇子是中國人發明的,但第一個發明「摺扇」的人是日本人嗎?

而我們去日本必吃,清爽美麗如掌中花圃一般的鐵路便當,在韓國人眼中竟是沒有湯汁的文化,甚至將便當視為輕薄、卑下之物。(p.81)

這本「日本人的縮小意識」,是由韓國學者李御寧所著,1982年在日本問世後引起極大的迴響。有別於西方的觀點,李御寧以韓國的東方角度為出發點,分析日本人善於吸收各方文化,熱中於改良,卻拙於創造的民族性。

身為一個身份曖昧的台灣人,我們從小被教育要當「堂堂正正的中國人」,生活習慣卻深受日本影響。以文化而言,我們習於模仿日本人。不論是以有禮貌自豪,或是崇尚日本人的安靜、整潔和自律,日本人對台灣人(當然不是全部),一直是以一個值得學習的標的存在著。也因為如此,在閱讀本書的過程,面對本書作者不厭其煩的澄清:「xxx最早是從中國傳到韓國,最後才傳到日本。」或 「這個韓國也有,根本不是日本獨有的..」,甚至是對日本的音樂或其他不同藝術有意無意的貶低,經常感到莫名的惱怒。然而如果換個角度來想,日本之於韓國,某種程度上,有如現今的中國之於台灣。我們都是在過去,甚至是未來,面對強權以文化,甚至是經濟實力來襲的威脅,在心理層面上有著不同深淺的焦慮和危機感。正確的說,對我個人而言,試著以這樣的心情來閱聽本書後,對於韓國人面對日本人不服輸的情結,似乎也比較容易理解了。

排除韓國學者對日本文化的貶多於褒,本書還是有相當多對日本縮小文化細膩的觀察。比如說「一期一會」這個我常常聽到,卻從不曾真正了解的,終極縮小時間的概念

#一期一會,意味著一生一次的相會。由於每次的相會都很有可能是最後一次見面,也因此顯得份外的可貴,主人必須做足準備,誠心交流,不留遺憾。

**
對於喜愛日本文化的人,這本書會帶給你一些衝擊,因為他所述說的日本印象,不全然如想像中美好。然而有機會透過韓國人的觀點去了解日本文化,增加知識的同時,也能粗略的了解韓國與日本之間的愛恨情仇,是我當初購買此書時始料未及,意外的收獲。

... 看更多

分享 

你覺得這篇書評有參考價值嗎? [ 2 人中有 2 人(100%) 覺得這篇評論有參考價值 ]